张莉[1]2001年在《中国北方典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裂缝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含油气盆地按照构造体系可以分为伸展型盆地、稳定型盆地、挤压型盆地等几种类型。裂缝的成因类型、分布形式以及地质特征与不同构造体系的盆地类型有关。本论文选择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含油气盆地中的头台油田、朝阳沟油田、肇州油田、榆树林油田、哈南油田、川口油田、安塞油田及鄯善油田等典型的(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系统研究了伸展型、稳定型、挤压型盆地裂缝的成因机制、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初步建立了不同构造体系类型盆地的裂缝地质模型,并对不同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进行了分类,最后探讨了不同类型盆地裂缝在注水开发中的作用。 松辽盆地为伸展型盆地,但经历了明显的反转期,盆地具拉伸和挤压双重特征。伸展构造期主要形成一组近南北向的拉张破裂裂缝和两组斜交共轭剪裂缝。反转构造期主要形成北东、北西向两组共轭剪裂缝和一组近东西向的横张裂缝,随着背斜的弯曲,在核部可能会形成一些少量的张裂缝。叁肇地区的构造裂缝主要是在反转构造期形成,其分布受褶皱控制,断层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现今地应力场作用下注水开发中以东西方向窜水为特征。二连盆地为伸展型盆地,主要发育与伸展断层有关的裂缝。裂缝方向与伸展断层走向基本一致,主要为NNE方向裂缝,其分布受伸展断层的控制。注水开发中显示出明显的断裂导水。 中部稳定区块选择陕甘宁盆地中部川口油田和安塞油田作为研究对象,该区褶皱与断裂构造相对不发育,但在地应力作用下,坚硬脆性岩石仍然可以发生破裂形成裂缝。盆地范围内分布近EW向区域裂缝,其分布主要与沉积微相有关。 吐哈盆地主要发育与褶皱作用有关的裂缝,这与西部挤压型的区域构造特征相符合。裂缝分布受褶皱构造的控制,裂缝发育部位为构造高部位及构造曲率较大的部位。 为了研究不同盆地裂缝在注水开发中的作用,进行了微观砂岩模型水驱油实验,比较了东、中和西部含油气盆地中不同裂缝系统的水驱油特征。开启裂缝系统,一般水驱油方式为裂缝驱油及裂缝一部分基质孔隙驱油,对于微裂缝系统,主要水驱油方式为裂缝—基质孔隙驱油及孔隙驱油,充填裂缝系统则为孔隙驱油方式。 按照裂缝发育特征、发育程度及其对储集层渗流的影响,将中国含油气盆地(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分为裂缝型(包括孔隙—裂缝型储集层和裂缝—孔隙型储集层)和(含裂缝)孔隙型。不同介质类型在注水开发中具有不同的渗流特性。对于孔隙—裂缝型储层,实际上渗流过程主要为单一渗流通道体系—裂缝中的流动,即表现为似 张莉:中国北方典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裂缝研究(西北大学博士论文)单一介质型储层的渗流特征。对于裂缝—孔隙型储层,属于双重介质型储层;注水开发可以分为两个过程,即裂缝多相渗流阶段和裂缝中水置换油阶段。对于孔隙型储层,开发过程中的油水流动在孔隙中进行。中国东部、西部含油气盆地储层的渗流类型主要为似单一裂缝介质型和双重介质型,中部含油气盆地储层的渗流类型可以表现为裂缝HL隙型和孔隙型。 东部、西部大部分和中部部分裂缝发育的(特)低渗透区块,构成裂缝型油藏,。可以采用超前注水、周期性注水、控讳注水强度、不等距井网等措施改善开发效果。孔隙型油藏在注水开发中可以遵循一般(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的原则,但经过压裂的孔隙型油藏,仍应注意裂缝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杨亚娟[2]2001年在《哈南油田裂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 要本文利用钻井岩心描述、测试分析,示踪剂测试分析和裂缝微观水驱油研究等方法对哈南油田宏观裂缝和微观裂缝进行了研究。描述了裂缝的类型、特征;确定了裂缝的方向;分析了断层、宏观裂缝及微裂缝对注水开发的影响;讨论了断层与裂缝的关系。最后得出了以下结论和建议:① 哈南油田宏观裂缝与微观裂缝均较发育,发育程度受构造部位、岩性及层厚的影响。② 示踪剂测试结果表明,断层附近发育裂缝,裂缝与断层多有30((60(夹角,断层与裂缝相结合构成断裂网络是断层附近水窜的主要原因。③ 裂缝微观水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哈南油田微裂缝在注水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微裂缝发育区域,适当的减少注水量,或间歇脉冲注水,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④ 哈南油田微裂缝、大裂缝和断层成因上是相通的,是破裂发展的不同阶段。断裂是一组NE、NW向共轭,其中NE向最发育,在大多数区域发育为规模不同的断层,而另一组NW向断裂在地下发育为裂缝。当断层走向发生变化时,与其共轭的裂缝方向随之变化。⑤ 沿着裂缝方向布注水井,裂缝两侧布采油,适当地加大注水井井距;适当地减少注水量,或间歇脉冲注水;南部低孔低渗区可加密井距。
张莉, 岳乐平, 杨亚娟, 陈福有, 闫育英[3]2003年在《二连盆地哈南油田伸展构造体系裂缝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哈南油田构造断裂十分复杂,受伸展构造体系裂缝及断层的控制,形成有与断层共生的裂缝组系和断层活动派生的裂缝组系。裂缝与NE向断层平行或与其斜交或横交。裂缝力学性质表现为张裂缝、剪裂缝和张剪裂缝,以张裂缝为主。无论是何种力学性质的裂缝,如果裂缝没有被充填,则会对油气聚集和开发产生影响。有效裂缝可以为储层提供油气运移通道和油气储集空间,在油田开发中,裂缝与断层组成裂缝网络形成的断裂导水,会致使注水层系混乱,形成非同层注水局面,影响着层系开发的效果。
张莉, 杨亚娟, 岳乐平, 苗坤, 宋社民[4]2001年在《哈南阿尔善油藏微裂缝特征及其对开发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哈南油田阿尔善储层发育构造微裂缝。经显微镜薄片观察,微裂缝的开度区间为10~30μm,延伸长度为 l~3 mm,面积密度为每平方毫米0025 mm。微裂缝是大裂缝的前奏,大裂缝发育区也是微裂缝发育区,微裂缝发育受控于断裂构造,与断裂及大裂缝同向,以NE向为主。经模型观察,双重孔隙介质模型的水驱油方式为裂缝-部分基质孔隙驱油。微裂缝对开发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微裂缝可以改善基质渗流能力,另一方面微裂缝与大裂缝、断层形成断裂网络,对汪水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特点,在微裂缝发育区域,应采用周期性注水以期提高驱油效果。
岳乐平, 张莉, 杨亚娟, 苗坤, 宋社民[5]2001年在《断裂导水对哈南油田注采的影响及开发对策》文中认为通过哈南油田岩芯裂缝古地磁定向 ,确定了裂缝发育方向。鉴定了 12 1块微裂缝薄片 ,分析了微裂缝与大裂缝关系。作了一个井组的示踪剂实验 ,检测裂缝与断层导水形式。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前人的地震、钻井断层解释 ,以及动态资料 ,认为哈南油田阿尔善油藏断裂系统是NE向断层 (包括裂缝 )与NW向裂缝组成的一组共轭断裂系统。发现断裂系统导水严重 ,断裂发育区水进速度约为 40~ 10 0m/d。断层面导水、断层对接导水致使注采层系混乱 ,形成上层注下层采或下层注上层采的非同层注采局面。同时部分油井憋压过高 ,部分油井暴性水淹。针对油田断裂系统特征 ,提出了应对措施 :导水断层附近注水井井距加大 ;在断层面充水情况下 ,断层附近注水井适当减少注入量或采用脉冲式注水 ;针对层系之间串水现象 ,调整开发层系。
唐洪明, 苏俊, 张烈辉, 胡海燕, 唐先荣[6]2001年在《二连低渗透油藏采油过程中储层伤害研究》文中指出探讨了二连地区低渗透的阿南、哈南两油田储层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受到的伤害。由两油藏地质和油藏特征及 7年 ( 1 990— 1 996)高注采比、高注水压力条件下采液指数和采油指数的变化 ,得出两油藏的伤害主要是应力敏感和有机结垢并作了详细分析论证。室内岩心围压 孔隙度、围压 渗透率关系数据证实了两油藏储层的强应力敏感性。从原油中石蜡、胶质沥青质存在状态及对原油组成变化和外界条件变化的感受性得出了两油田储层有机结垢的必然性。1 0年 ( 1 988— 1 998)来两油田采出原油初馏点、石蜡和胶质沥青质含量上升 (生产数据 ) ,岩心孔隙压力下降时油相渗透率下降幅度大、孔隙压力不变时油相渗透率下降幅度小 (岩心实验数据 ) ,采出原油含水量低时 ( 0 %— 3 0 % )蜡沉淀加快 ,1 995— 1 998年针对有机结垢采取的 92井次、9种解堵方法中复合解堵法效率最高 ,井底管柱附着物中石蜡含量高而无机盐少 ,均说明有机结垢是两油藏伤害的另一主要因素。两油藏储层均属弱速敏性。
唐阶廷[7]1991年在《哈南油田凝灰岩油藏储层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哈南油田凝灰岩油藏,主要由中性与基性凝灰岩组成。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储集岩,具有不同的孔隙类型、储集物性、孔隙结构、含油性和储层发育程度。储层的发育与分布主要受岩性控制,还受风化作用、构造断裂的制约,情况相当复杂。
康燕[8]2011年在《华北油田油藏分类及提高水驱采收率潜力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华北油田的开发已经进入中高含水阶段。该油田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剩余可采储量逐渐减少,油田含水上升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实施效果逐渐变差。因此,要进一步改善水驱效果,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水驱采收率。在提高采收率措施实施之前,需要对各油藏进行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潜力分析,并对提高水驱采收率方法进行评价,从而为提高采收率工作指明方向,为油田今后的规划、部署及调整挖潜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首先调研国内各油田水驱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出华北油田可采储量增长历程和增长途径,从理论上分析水驱采收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出华北油田可采储量增加途径。然后针对华北油田地质储量大于50万吨,可采储量大于15万吨,开发时间在叁年以上的油藏,应用对比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将油藏划分为I类和II类油藏。采用Y1型水驱曲线法判断I类油藏、稠油油藏、特殊岩性油藏和潜山油藏是否具有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潜力;采用增长曲线方法判断II类油藏以及达不到标定采收率的油藏是否具有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潜力。针对筛选出的具有提高水驱采收率潜力的油藏,应用加密井潜力评价和注采井数比调整潜力评价,确定目标油藏增加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措施。华北油田具有提高水驱采收率潜力的油藏共有67个,其中能够以加密井网、局部完善和增加注水井点、改向注水、调驱为主导提高采收率的油藏有52个。通过实施调整措施,这52个油藏可以增加可采储量1166.1万吨,采收率可以提高5.3%。确定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进行各种宏观评价和计算。其中,Y1型水驱特征曲线直线段出现较早,在优化拟合以后,能够实现对最大可采储量的预测,可以用于可采储量标定和综合含水预测;增长曲线不但能够对可采储量和采收率进行计算,而且能够直观地评价开发效果;趋势性最大井数法能够从宏观上有效评价井网调整潜力。
耿继学[9]2017年在《哈南地区阿尔善组叁段沉积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连盆地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北部,是我国陆上大型沉积盆地之一。哈南地区位于二连盆地阿南凹陷东部的阿尔善构造带,阿尔善组油藏是哈南地区主力油藏之一,但是近几年的勘探效果不理想。通过大量前人理论研究,认为哈南地区阿尔善组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近岸水下扇是断陷湖盆陡坡带较为典型的沉积体系,在我国东部地区取得了大量的油气勘探突破,是重要的油气储集体。本论文的研究对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对哈南地区进一步预测储层分布和老油田的挖潜、增储上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哈南地区阿尔善组叁段为研究对象,大量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在区域构造研究及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区地层对比及沉积物源分析,通过沉积相标志研究,总结阿尔善组叁段各沉积微相特征,分析沉积相的演化及分布规律,分析阿尔善组叁段的沉积模式,得到以下结论:哈南地区位于内蒙古二连盆地阿南凹陷内。阿尔善组是哈南地区主力油藏之一。阿叁段为典型的砂砾岩体沉积,地层发育受古隆起、潜山及断层控制明显,整体表现为“北厚南薄”,在善南洼槽和哈东洼槽哈局部地层厚度可达200m以上,哈南潜山和东部莎音乌苏凸起有地层缺失。通过研究区内成分成熟度、岩屑组分含量的变化情况及岩性分析认为,存在北部、东部和南部叁个物源方向;结合碎屑颗粒结构分析以为,北部的蒙古林凸起和东部的莎音乌苏凸起可能是主要物源区,南部的苏尼特隆起可能是次要物源区。哈南地区阿叁段为近岸水下扇-湖泊沉积,近岸水下扇划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亚相,扇根分为主水道和主水道间微相,扇中又分为辫状水道、辫状水道间和扇中前缘叁个微相。近岸水下扇体主要发育在阿叁段底部,向上扇体发育变差,逐渐演变为湖泊沉积;扇体发育及沉积相带展布,受湖泊边缘断裂凸起、潜山及洼槽控制明显。湖盆边缘断裂、凸起边缘发育扇根亚相,潜山附近发育扇中亚相,洼槽区域多为扇端及湖泊沉积。研究区东部莎音乌苏凸起近岸水下扇发育较好,南部阿南斜坡发育一般,向哈南潜山-善南洼槽和哈东洼槽,逐渐过渡为湖泊沉积。近岸水下扇多发育在断陷盆地中,以重力流、近源沉积为主要特征。盆地伸展应力作用下,形成断陷湖盆,是近岸水下扇发育的构造环境。断陷湖盆中,同生断层形成的陡坡带是近岸水下扇发育需要的古地貌条件。湖盆边缘的古凸起,为扇体的发育提供了必备的沉积物质。盆地构造持续活跃、均匀沉降的湖侵时期,有利有大型水下扇体的发育。湖盆断裂边缘、潜山、洼槽等微地貌,控制了扇体内部亚相(扇根、扇中、扇端)的发育和分布。扇根的主水道和扇中的辫状河道砂砾岩体,是重要的油气储集体。
冯丽娟[10]2011年在《太53区块低渗油藏渗流规律及开采技术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满足我国对石油等能源的需求,低渗特低渗油田的开发在我国石油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低渗特低渗油田的开发技术,经济有效地提高单井的产量,积极促进难采储量的效益转化,对于提高石油资源的开发、开拓石油资源的勘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详细调研了国内外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经验,并仔细研究整理了太53区块的油藏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储层的润湿性、敏感性进行评价,分析储层潜在的伤害因素;对相对渗透率曲线归一化处理,分析相渗曲线特征;对毛管压力曲线归一化、平均化处理,分析储层岩石特征;根据试油试采分析资料,应用采油强度法及与同类油藏对比确定各油组的单井产能;论证开发层系的划分和开发方式的选择;通过矿场经验、经验公式和数值模拟法确定合理的井网形式、井距和排距;利用经验公式法、与同类油藏对比法、分流量曲线法,确定合理的采收率;通过地层破裂压力、最低井底流动压力、分析压力保持水平确定合理的油藏压力等,最后进行经济评价和方案优选。
参考文献:
[1]. 中国北方典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裂缝研究[D]. 张莉. 西北大学. 2001
[2]. 哈南油田裂缝研究[D]. 杨亚娟. 西北大学. 2001
[3]. 二连盆地哈南油田伸展构造体系裂缝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张莉, 岳乐平, 杨亚娟, 陈福有, 闫育英.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3
[4]. 哈南阿尔善油藏微裂缝特征及其对开发的影响[J]. 张莉, 杨亚娟, 岳乐平, 苗坤, 宋社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5]. 断裂导水对哈南油田注采的影响及开发对策[J]. 岳乐平, 张莉, 杨亚娟, 苗坤, 宋社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6]. 二连低渗透油藏采油过程中储层伤害研究[J]. 唐洪明, 苏俊, 张烈辉, 胡海燕, 唐先荣. 油田化学. 2001
[7]. 哈南油田凝灰岩油藏储层特征[J]. 唐阶廷.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1
[8]. 华北油田油藏分类及提高水驱采收率潜力研究[D]. 康燕. 中国石油大学. 2011
[9]. 哈南地区阿尔善组叁段沉积相研究[D]. 耿继学. 西南石油大学. 2017
[10]. 太53区块低渗油藏渗流规律及开采技术政策研究[D]. 冯丽娟. 中国石油大学. 2011
标签:地质学论文; 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 哈南油田论文; 宏观裂缝论文; 微裂缝论文; 断裂网络论文; 示踪剂测试论文; 水驱油实验论文; 注水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