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后东北亚的新格局_世界政治格局论文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的新格局_世界政治格局论文

冷战结束后的东北亚新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冷战论文,新格局论文,结束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本文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分析雅尔塔体制解体后东北亚地区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进而探讨后冷战时期东北亚格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东北亚格局与形势特点

苏联的解体,使战后持续40余年的冷战局面结束,世界形势大为改观,世界开始进入“后冷战”时代,这是一个由旧的冷战秩序开始迈向新的世界秩序的“阵痛”时期。因此,世界形势必然会呈现出许多无秩序的状态和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就国际形势而言,最大的因素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长期争霸的两极格局的消失而引起的一系列新变化:一是和平有了保障。两极格局解体后,由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与和平因素的增长,进一步缩小了世界大战和核战争爆发的可能性,“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1〕; 二是战后一段时期最稳定的欧洲已成为世界上最动荡的地区。巴尔干半岛的战乱和原苏联地区的武装冲突,使欧洲再次成为世界各种矛盾的焦点之一;三是国际竞争中政治对抗已经有了新的含义。斗争也由军事转向市场方面,并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趋势明显加快,等等。

东北亚的形势既与世界形势发展相一致,但也有自己的不同特色。

从东北亚的格局变化看,它早在80年代中后期已由中、美、苏政治战略三角格局转变为中、美、苏、日四角的战略格局。东北亚地区国际社会结构与欧洲又不同,它呈现两种制度多元并存的态势。目前,从东北亚地区中、美、日、俄四角战略格局的现状看,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对东北亚的影响力是不均衡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取代了苏联的地位。然而由于俄罗斯目前不景气状况,它在短期内尚无力在东北亚地区有大的作为,也不会过多的插手和干预东北亚事务。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内东北亚地区起主要作用的是中、美、日三角格局,而中、美、日、俄四角格局倒不如说是形式而已。目前,在中美日三角关系中,既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一面,又存在着相互矛盾、相互斗争的一面。具体地说,中美关系已经进入以经济为轴,既合作又斗争,曲折发展阶段。美国新任驻华大使,前参议员詹姆斯·萨瑟预言,随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美中之间将出现更多的紧张因素。他说,“我们不要欺骗自己”,随着中国在经济上成为大国,“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今后5年或6、7年内将出现一些紧张因素。 将有一段考验和磨难的时期”。他又说,“这两个大国在今后几十年内形成一种和解、合作且富有成效的关系对整个世界非常、非常重要。”〔2 〕中日关系逐步走向了不受世界风云变幻影响,日渐成熟的“世界中的中日关系”。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和日本明仁天皇实现了互访,之后钱其琛外长、田纪云副委员长、乔石委员长等也访问了日本。日本的前首相细川护熙、羽田孜、村山富市也相继访问了中国。通过这些访问,中日两国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基本政治方向。两国的经贸合作的进展一直较为顺利。1993年两国贸易额达390多亿美元, 比1972年建交时的11亿多美元增加了34培多。据日本方面统计,1994年双边贸易额又有较大增长,已增至462.4亿美元。但与此同时,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的政治、军事大国的欲望不断膨胀,在对华政策上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即在处理某些具体双边关系问题上,增加了强硬度。最突出的是对我核实验问题,日方多次声言要把这与日本对我国的经济援助挂钩,现在已决定减少对我国无偿援助金额。日美关系,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和美国实力的下降及日本经济实力的相对增长,冲淡了昔日美日之间的特殊同盟关系,使美日之间的冲突明显增多。在经济上突出表现在建立以谁为主导的经济集团问题上。日本曾先后提出过以自己为主导的“环日本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的构想,企图把东北亚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坚决反对日本在东北亚地区建立任何排挤自己的经济集团。克林顿上台后,美国特别注重加强经济实力和经济安全战略。1993年11月,在西雅图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经济共同体”的倡议。在政治上是表现在谁掌握东北亚地区主导权问题上。自从90年代以来,日本利用一些国际会议的场合一再公开表示力争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谋求国际事务中发挥与其经济大国相称的政治大国的作用,以便扩大影响,逐渐发挥东北亚地区的主导作用。美国也相应的调整了自己的对外战略,重心逐渐转向亚太地区,尤其是向东北亚地区倾斜,这就理所当然不答应日本的要求。军事上主要表现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上。日本要在军事上摆脱美国的控制,加强军备的同时要改变自己的防御战略,而美国则试图通过加强美日联盟来改变美日安全体系的现状,由冷战时期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转向军事上的控制。但基于美日之间的利害关系,使双方尽量淡化磨擦,强调安全和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加强“伙伴关系”。比如,今年元月初“日美两国政府就冷战后的日美关系的新基本原则进行了磋商,4 日就如下三点取得了一致意见,这就是:(1 )进一步加强政治和外交问题的对话;(2)积极磋商包括基地问题在内的安全问题;(3)讨论人口、公害等全球问题。”〔3〕由此可见,中美日三方关系均以对话、 合作为主流,它决定着当前东北亚格局的基本态势。

上述的东北亚格局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北亚形势发展中的一些特点。那就是和动荡加剧的欧洲相比,东北亚政治形势相对稳定。可以说,东北亚是比较平稳地实现由冷战体制向新秩序的过渡。

东北亚的平稳过渡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一地区较早地冲破了雅尔塔体制的桎梏。实际上,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东北亚所构成的两极格局,早在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朝鲜战争时已被松动,到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时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到70年代初中美关系改善,中日邦交正常化,朝鲜北南和谈,等等,已使原有的格局面目全非。80年代以后,东北亚地区加速了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成绩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中苏关系的改善;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苏、美、日及东北亚其他国家都不同程度上调整了自己的政策,注意同本地区一度敌对过的国家改善关系。因此,东北亚实际上80年代后期,已形成了中、美、日、苏多极的地区组合。与此同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东北亚影响有限;美国在东北亚的影响有所下降;东北亚两个大国——中国和日本的对外政策比较稳妥,其中特别是中国的不结盟对外政策和它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既推动了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东北亚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

东北亚稳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本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东北亚国际社会结构虽然呈现两种制度多元并存的状态,但东北亚各国在历史上几乎都生活在儒教文化圈上,都尝过西方伦理观的苦果;这些国家多年来都执行富国强民路线,为了实现经济的腾飞,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当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地区因民族、宗教、边界纠分而相互动戈时,东北亚却更多地加强了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合作。近年来,东北亚各国之间互利合作成为一种主要倾向,过去一度相互对抗的各方有的已恢复了正常关系,有的正准备和解,战后分裂的朝鲜北南也增强接触,要求统一的愿望不断增长,地区的经济合作也通过双边和多边关系逐渐扩大。这些都为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不稳定的因素还大有存在。比如,朝鲜半岛问题、北方领土问题、朝美、朝日关系正常化问题、日本侵略的历史遗留问题、美国对治湾关系问题等等,都可能不时影响着东北亚地区的有关国际关系。对此,我们应予以密切注意,充分重视。

二、东北亚格局的展望

东北亚新格局到何时才最终形成,其结构是如何呢?对此东北亚各国都密切注视。笔者认为,未来的东北亚新格局将在经历着如下一些主要变化中逐渐走向最终形成。

第一,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美日三角关系仍然对于维系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起决定作用。新加坡外长黄根成在联合国大会上曾公开讲以美、中、日“小三角”,已取代了美、中、苏“大三角”。〔4 〕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也在访华时讲过中日美三角格局正式形成。可见,在今后短期内,将以美中日三角框架为核心,其他各极则围绕这一核心相互作用、相互制衡。但是,现今的“小三角”和过去的“大三角”有着很大差异。一是,过去的“大三角”中,美苏之间虽有对话和合作,但以争霸为主。现今的“小三角”中虽有矛盾,甚至有对抗,但协调和竞争已取代了争霸。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说,“中美日协调是一个支柱”,“中国、美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在东亚、太平洋握手,乃是历史的必然。”〔5〕二是, 过去的“大三角”关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三角关系,美苏之间可以说是相互对等的一极,但中国则是不对等的一极,它只是加在美国这一天平端的筹码。而今,美中日三角关系可以说是基本上对等的关系。三是,过去的美苏中“大三角”关系阵线相当分明,而今中美日“小三角”关系错综复杂,存在明显的互动、制约、牵制的关系。所以,美国基辛格博士也认为,美中日是一个阵线不明的格局,这三角关系是“其中一方若想抛弃其他两方,都必然要冒极大的风险。”〔6〕

第二,在东北亚格局中由于各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就会导致各种力量之间的对比状况发生变化,逐渐达到中、美、日之间的均衡。目前来说,中美日三角关系不是真正的等边三角关系。其中,美国在三角关系中仍居相对优势。据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在下世初在东北亚地区似乎仍居领先地位,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强国都尚无力量取代美国的地位。但是,随着美国综合国力将继续相对衰弱,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中国、日本地位则继续上升,那么到一定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美日等边三角关系终究出现。

第三,随着俄罗斯地位的回升,中美日三角关系起主要作用的东北亚格局逐渐走向为中美日俄四角关系相对均衡的多极格局。尽管目前俄罗斯的实力发展前景极不确定,在东北亚事务中的影响有限,它在东北亚只能算是形式上的一极或“半方”〔7〕。但毋庸讳言, 俄罗斯的元气逐渐恢复,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及对外战略的重点相对东移,它终将成为东北亚的强有力的一极。这样,届时在东北亚地区将会出现一个中美日俄四极鼎立的局面,至于这一格局何时才能确立,则取决于俄罗斯国内经济恢复和实现政治稳定的速度和时间。但目前看来需要一段时期。

第四,在未来东北亚新格局中,韩国的力量特别是朝鲜半岛的作用不能低估。目前,韩国是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它是东亚“四小”中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一个,如果同朝鲜合在一起,其人口与面积则远远超过东亚其他三小的总和。 预计到1997 年韩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926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万美元,进出口额分别达到1400 亿美元。”〔8〕目前,韩国的造船、汽车、钢铁、 电子等制造业已跃至世界前列。下世纪初朝鲜北南双方在自主的基础上如能实现和平统一,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取长补短,其经济与政治地位会迅速提高,完全有可能成为未来东北亚的新的一极。所以,日本的一些报刊的评论中也一再说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四极结构“似将成为亚洲奔向21世纪的基本结构。”〔9〕

第五,在未来的东北亚格局中,安全系数不断会增加。地区安全是该地区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前提,近年来,东北亚各国之间安全对话有所进展,而且建立东北亚安全结构已成为各国寻求安全环境的重要议题。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家通过不同的途径都曾提出了各自的设想。这些设想可分为两类;其一,建立在双边基础上;其二,建立在多边基础上。美国提出“太平洋共同体”,俄罗斯提出“东北亚地区多边谈判机制”,韩国提出“东北亚和平协商会议”。这表明建立在多边基础上的东北亚安全对话已由酝酿阶段进入到实践阶段。可以估计不久将来,东北亚会可能建立各国人民能够接受的、公正合理的安全机制。

综上所述,90年代新旧之交的转换时期,东北亚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政治最稳定的地区之一,由于东北亚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高,东北亚局势的发展必将对世界全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注释:

〔1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页。

〔2〕《法新社》田纳西州纳什维尔1996年1月16日电,《参考消息》1996年1月16日版。

〔3〕日本《产经新闻》1996年1月5日报道,《参考消息》1996年1月6日版。

〔4〕《法新社》纽约1993年10月1日电,《新加坡支持美—中—日结盟》。

〔5〕中曾根康弘:《亚洲的走向,日中美协调是一个支柱》, 日本《读卖新闻》1993年1月11日版。

〔6〕美国《时代》1994年3月14日。

〔7〕参见陈峰君:《东北亚格局的变化发展趋势》, 载日本大学《法学纪要》第34卷,1993年5月。

〔8〕《最新各国概况》长春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9〕日本《每日新闻》1992年8月23日版。

标签:;  ;  ;  ;  ;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的新格局_世界政治格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