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问题_课堂教学论文

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问题_课堂教学论文

浅谈课改后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浅谈论文,几个问题论文,课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质量。笔者所在学校自2003年秋季开始在一年级中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从一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虽然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教师也感受到了这门课程所发生的质的突破,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实验中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实践,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也暴露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关于学习方式的问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这些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唯“探究式”而“探究式”,曲解自主学习导致课堂失控,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等的问题屡屡出现,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学生完全处在被动式的讨论中。一年级学生合作学习的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一般学生都只是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因此,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解决。第二,“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第三,小学一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而自我表现欲又特强,在合作式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教学确实无法把握。

二、关于课堂秩序的问题

课堂教学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但如何使课堂“活而不乱”,确保良好的秩序而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却不是一件好办的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煞费苦心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可学生一参与活动,就争着表现,吵作一团。教师又只得板起面孔维持秩序,好不容易活跃起来的气氛又“凉”了下来。这样的几个“潮起潮落”,教师声嘶力竭,筋疲力尽,学生也因积极性屡遭打击而兴味索然。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和活动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是否可以这样去做:一是与班主任合作,在班队课上规范学生的行为,让他们懂得:学会倾听和谦让是一种有教养的行为,每个学生都要做有教养的人。二是教师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言的机会;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可以与学生们约定一种形体语言,比如手掌大声拍三下,表示要同学们安静,手指放在嘴唇上,表示同学们不要说话等等。三是要全面实行小班教学。四是课堂上要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情绪调节,适度地渗入负情绪抑制其兴奋度。五是一、二年级的课堂要实行短时多节制,即每节课只授20分钟,而每天节数可以适当增加一点;以适应儿童身体、生理和心理的特殊要求。

三、关于评价的问题

评价问题涉及对学生、教师和教学的评价,先说对学生的评价问题。品德与生活课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直是教师们感到头痛的事,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是千人一面的“棒棒棒,你真棒”,就是发红旗、画苹果或赠小礼物。不是说这些评价方式不好,但总觉得没有起到评价的作用。笔者认为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正确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催化剂和润滑油。品德与生活课的评价方式应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要坚持评价情境生活化,评价客体主体化,评价结果动态化。对学生的评价要采用连续的办法保存下来,让其产生成功感。教师在评价时,要重点挖掘出每个学生的创新之处,并帮助其归纳总结、储存和向家长传达。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要重对行为习惯的评价而轻知识点的评价。

再说怎样评价一堂课的问题。过去评价一堂课,视点聚焦于教师,主要看教师为人师表的风采、语言、课堂知识点含量、教学方法等。这些方面表现出色,就是一堂好课。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把教师视为演员,学生视为无关紧要的听众,只评演员的演艺,不看学生课堂学习的成效。这种评价观显然同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相冲突、相违背。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评价一堂课?笔者觉得如今评价一堂课应该分为三部分,即学生学习状态评价、教师教学行为评价、教师基本功评价。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也是归宿点。这一点首先要看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深度,课堂教学是否面向了全体,学生是动手主动地学习,还是被动地应付性地学习。其次,看学生学习方式的渗透度,运用的准确度和实际效果。再次,看学生知识的整合度。一堂好的课堂教学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好课都必须守住的底线。但光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是不够的,还要看这些知识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网中的整合度。学生会不会利用这些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迁移,捕捉新的知识。另外还要看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品德与生活课还要看学生行为习惯是否有实质性的进步。对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的重点是: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师是否能恰当地处理好教材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是否正确及时评价学生,及时调控好课堂;教师是否提出了高质量的问题和引导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至于教师基本功的评价,其标准应该包括教师的表情有感染力;语言流畅清晰,使用普通话,吸引人;书写规范、美观,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准确熟练、教态大方得体;普通的歌、舞、画比较熟练。

四、关于教材的问题

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一、二册而言,一是教材内容过于零散,系统性不强,教师不好把握。建议按一定的编排顺序进行编排,如按时间(季节)或空间(家、校、社区)或儿童接触人的先后(父母、爷爷奶奶、老师、邻居等)的顺序进行编排,这样有利于教师挖掘教学资源,全而把握教材内容和编写意图,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易于接受。二是现有教材有些内容不适应有些学生。如城市学生就不易接受农村题材的内容,反之农村学生也是如此。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课文中的有些生活内容,学校也没有条件,教师也没有办法实现教材这部分内容要求的有效教学。建议要么将教科书分为农村版和城市版。要么扩大教科书的容量,让教师根据校情和生情自主选择其中适应的内容进行教学,当然这样就必须规定每学期必须选定内容的分量和要求,不能随心所欲。但这还是会造成一些浪费,为此,可以取消教科书,下发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教学内容指导纲要,提出指导性建议,并配齐相适应的教学辅助材料,让学校、教师按照要求和需要自主确定教学内容。三是教材的后续服务没有跟上,教材的编写、出版者将教材编印出来后,交给发行商,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还有好多事应该是由他们来做的,因为作为消费者的学生、教师、学校应该享受售后的“三包”服务。如对教材使用的指导、师资培训,学生配套学习资料工具的添置、使用、维修,教材编写意图的讲解,相关教学用品配套使用指导及维修,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以及向社会宣传教材发行使用情况及要求,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等相关后续服务项目。教育行政部门在统一订购教材和配套材料时,也要征询学校、教师、学生的意见,最好是实行招标定购。四是建立与教材相配套的学生检测评价办法,由教材编印者设计并发行相配套的教学效果检测评价材料,以达到规范检测评价行为的目的。

标签:;  ;  ;  

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问题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