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几何;数学;不等式;证明
引言:将几何思想代入不等式其实是解不等式的一个重要思想。一般具有几何意义的不等式都比较简单,大可归为几大类。接下来,我们将用几个实例来谈谈如何利用几何方法证明不等式。
1 构建平面几何图形
将不等式与几何结合起来就只有几个关键点,一是构建平面几何图形,这里我们常常借助的是三角形,这得益于三角形有一个很好的性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1]。利用这个性质我们可以引申出多个不等式:a+b>c,a-b<c(a,b,c分别为▲abc的三条边)。我们用一个实例在说明。例1:已知函数f(x)=√(x2+1),当a,b∈R时,求证|f(a)-f(b)|<|a+b|。看到f(x)=√(x2+1),我们首先就想到了勾股定理,因此构造▲ACD,作AB⊥CD交CD于点B,AB=1,BC=a,BD=b。则AC=√(a2+1),AD=√(b2+1),CD=a+b。在▲ACD中,|AC-AD|<|CD|,因此,|f(a)-f(b)|<|a+b|。
2 构建平面解析几何图形
还有一种就是构建平面解析几何图形。这里我们常用的是距离公式:点到点的距离|AB|=√{(a1-b1)2+(a2-b2)2},其中A(a1,a2)、B(b1,b2);点到直线的距离d=|a1m+a2n+c|/√(m2+n2),其中点(a1,a2),直线mx+ny+c=0。我们还是用实例来说明。例2:设x,y∈(0,1),求证√(x2+y2)+√[(x-1)2+y2]+√[x2+(y-1)2]+√[(x-1)2+(y-1)2] ≥2√2。 观察这个不等式我们不难发现它与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很相似,因此,我们就利用该点,在坐标系中构建一个正方形OABC,使其边长为1,即OABC四个顶点在坐标系中的坐标分别为(0,0)、(1,0)、(0,1)、(1,1)。再设一点P(x,y),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知,点P到正方形OABC四个顶点的距离之和为√(x2+y2)+√[(x-1)2+y2]+√[x2+(y-1)2]+√[(x-1)2+(y-1)2],因此√(x2+y2)+√[(x-1)2+y2]+√[x2+(y-1)2]+√[(x-1)2+(y-1)2]就可以表示为P点到正方形四个顶点的距离之和。|PO|+|PC|>|OC|=√2,|PB|+|PA|≥|AB|=√2,所以|PO|+|PC|+|PB|+|PA|≥|OC|+|AB|=2√2,因此√(x2+y2)+√[(x-1)2+y2]+√[x2+(y-1)2]+√[(x-1)2+(y-1)2] ≥2√2。
例3:已知a,b,m,n∈R+,求证:am+bn≤√(a2+b2)*√(m2+n2)。拿到这个题目我们可能觉得比较陌生,这个怎么代入几何思想,感觉和几何图形没有关系呀。那么我们先对原式进行变个形得到:(am+bn)/√(a2+b2)≤√(m2+n2)。这样就很明显了,不等式的左部分可以看作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右部分则是点到原点的距离。因此我们设一条直线l:ax+by=0。点P(m,n),则P到l的距离d=|am+bn|/√(a2+b2),P到原点的距离|OP|=√(m2+n2),因为直线l过原点,所以,点P到直线的距离小于等于P到原点的距离,即am+bn≤√(a2+b2)*√(m2+n2)。
3 构建立体图形
另外一种就是构建立体图形,这种看似比较难理解,其实就是将平面几何图形拼接起来构成一个立体几何图形[2]。常用的有三角形中的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a,b,c分别为▲abc的三条边,A为比a对应的角。我们还是通过实例来说明。例4:a、b、c∈R+,求证√(a2+b2+ab)-√(b2+c2+bc)<√(a2+c2+ac)。首先看到题我们应该就想到余弦定理了,但是这两个相加小于第三个又让我们想到三角形,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立体几何图形。设一个三棱锥A-BCD,设∠BAC=∠BAD=∠DAC=120°,设AB=a,AC=b,AD=c,利用余弦定理我们可以得到BC2=AC2+AB2-2AC*ABcos∠BAC,即BC=√(a2+b2+ab),同理,CD=√(b2+c2+bc),BD=√(a2+c2+ac)。然后在▲BCD中BC-CD<BD,因此√(a2+b2+ab)-√(b2+c2+bc)<√(a2+c2+ac)。
4 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归根结底,用几何方法证明不等式我们还要掌握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这也是使用几何方法解不等式的基础。一些基础的几何公式原理我们都懂,那么我们只要理解了不等式的几何意义,那么自然就能利用集合方法来证明不等式[3]。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就免不了长度、面积、体积等直观的东西。我们常常用这些平面图形或者立方体来拼凑不等式。举个例子说明,不等式a+b+c≥3*3√(abc)。这样一个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是什么呢?不等中存在abc三个未知数,这三个未知数让我们习惯性的构造一个长a宽b高c的长方体,那么给这个不等式赋予几何意义就变成了: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之和不小于3倍体积的立方根。但是这样看起来有点别扭,而且这个表述也一点都不直观[4]。因此,我们想要通过所谓几何意义来理解,或者说利用几何关系来证明这个不等式。
立方根本身是一个很不直观的东西,为此,我们把这个三元不等式两边取立方变成:(a+b+c)3≥27abc。我们尝试对这个不等式赋予一个较直观的几何意义:有这样一个正方体,它的边长是a+b+c,那么我们就做这样的分割:以一个顶点O开始,OA,OB,OC是O所在的三条棱。作如下划分:OA1=a,A1A2=b,A2A=c?OA。OB1=a,B1B2=b,B2B=c?OB。OC1=a,C1C2=b,C2C=c?OC。那么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不小于27abc的,而27abc 恰好是27个全等的长a宽b高c的长方体的体积和。我们再看之前划分中的长a宽b高c的长方体,根据对称性,一共是6个。而这个正方体一共被分成27块,也就是说剩下的体积是不小于21abc的。a3+3a2b+3a2c+3ab2+3ac2+b3+3b2c+3bc2+c3,把除去a3+b3+c3,因为a3+b3+c3≥3abc和原命题等价,而剩下的两两组合显然是成立的[5]。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说明原正方体的体积是不小于27个全等的长a宽b高c的长方体的体积和。这就是更直观的几何意义。
5结束语
不等式的证明在数学整个体系中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地位,并且它的灵活性很强。而用几何方法去证明不等式恰恰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很多让人难以费解的不等式代入几何思想后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我们需要多多阅读相关方面的知识点,多多掌握这种方法,以后再遇到不等式证明问题,自然就能从容应对。
参考文献:
[1]张鹏.用几何方法证明不等式[J].蒲白科技,2004(1):77-80.
[2]冯作维.利用几何法证明不等式[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06,13(9):11-13.
[3]姜印明.也谈用几何方法证明不等式[J].中学生数学:初中版,2011(10):24-24.
[4]冯玉平.利用几何法巧证不等式例说[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4,20(S2):93-93.
[5]刘学才.利用定积分的几何意义证明不等式[J].高师理科学刊,2013(1):30-33.
论文作者:刘宇航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7月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不等式论文; 几何论文; 几何图形论文; 距离论文; 意义论文; 长方体论文; 体积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7月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