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变革与启示_数学论文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变革与启示_数学论文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几点变化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新课程论文,化与论文,启示论文,高中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 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数学的社会需要、数学及其应用、 新技术的作用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 种要求,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它从理论、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 化。高中数学课程也不例外。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以下简称《课标》)正式出版发行。这个我国新世纪高中数学教育发展蓝图的纲领 性文献,从课程理念,到课程框架,到课程内容,无不透溢出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变 化之大令人震撼。在保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力求克服数学课程实施过程中 的某些弊端。下面来看具体变化。

1.数学教育观念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教育目标——大众化;学生地位——主人化;学习方式— —多样化;教师角色——多重化;教学过程——活动化;学生评价——全面化。

2.注重计算机的应用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十分重视计算机辅助教与学的研究 与实施。原因是导致数学教学重大改革的一股最明显的力量就是电子计算机对于数学及 其教学的不断增长的冲击,具体表现为:对数学的看法有所改变;计算机改变了师生之 间的关系,计算机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而且提出了学生、知识、计算机和教师之间的 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问题;计算机在课堂上的使用。

3.教师角色的变化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 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我们说,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 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 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有必要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 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框架,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做认真的研究。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 的控制者和支配者,而应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习者。教师还有其它的角色 、导演的角色,演员的角色,指挥者的角色,开发者的角色,反思者的角色。

4.课程理念的变化

我国高中数学课程应体现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学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或 先进经验;关注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反映时 代的需求,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正是《新课标》所体现 的课程理念。在课程的设计上,新的高中数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打好不同的基 础——让不同的学生各获最佳发展;培养创新意识,体现创新精神:正确处理“打好基 础”与“力求创新”的关系;关注学习过程,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应用;加 强人文教育,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评价 重在“发展性”和“多元性”,注意适度的形式化;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

5.课程内容与要求的变化

《课标》设置了必修课,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体现不同要求、内容各有侧重的选修课 程(模块),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使不同的学生可以选读不同的数学课程。其 中,B类课程有助于学生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科学等方面获得发展,C类课程有 助于学生在社会、人文科学等方面获得发展。对数学有兴趣、希望获得较高数学素养的 学生,A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阅读、交流、创新能力。数据处理、数学与社会等 模块则主要涉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以及与人类思想、文化相关的数学内容。

《课标》的数学内容与过去相比有较大变化: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在学 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在现行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 ,对教材主要作了六个方面的调整:增、删、升、降、限、移。

(1)增。《课标》增加了许多教学内容,但这些内容绝大多数都是选修内容。主要有: ①增加了一些数学应用题和数学常识;②增加了“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探究性课 题”;③必修课中增加了常用逻辑语言、概率与统计、算法初步,理科选修课中还增加 了随机变量;④选修课中增加了极限与导数、向量、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简 单的线性规划。而选修的4个系列中增加了推理与证明、框图、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 上的几何、对称与群、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矩阵与变换、数 列与差分、初等数论初步、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风险与决策、 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2)删。《课标》删的内容比较少,主要是一些要求较高的、非 基础性的内容:①删去了反三角函数;②删去了幂函数;③文科删去了数学归纳法。(3 )降。降低了某些数学项目中偏高的要求。主要有:函数;立体几何初步;不等式。(4) 升。教学要求有所提升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函数与方程的联系,简单空 间图形的视图,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空间直角坐标系等。(5) 限。限制了所选项目的深广度,在曲线与方程部分,限制了求轨迹的难度。(6)移。相 对前面五方面来说,移的部分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类:①部分教学内容必修与选修的 调整;②部分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调整;③在原有教学内容中某些知识点所在位置的调整 ;④在原有教学内容中某些知识点教学要求的调整。

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主要为: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二 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简单的线性规划”并入“不等式”领域;而将“三角函 数”拆分为“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在不同部分的侧重点有所不 同。

总的来说,在《课标》中加强的内容有:(1)知识的实际背景;(2)知识的直观感知;( 3)计算器和计算机的运用;(4)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削弱的内容有:(1)繁杂 的计算;(2)逻辑推理的要求。

6.对数学能力培养的变化

我国中学数学大纲(以1992年为例)对能力的培养有三个方面:运算能力,思维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而《课标》对能力的培养提升为五个方面: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 想像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有的人把它看作四个方面,将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 看作一方面)。显然《课标》增加了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

由上可知,《课标》有以下特点: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过程化、现代化。

《课标》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来谈高中数学新课程教材方面体现哪些 数学能力的培养。

1.立体几何部分

(1)加强直观,侧重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高中立体几何课程历来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为主要目的,而《课标》更加强调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强调空间观念的建立,逻辑思 维能力的培养退至次要地位。立体几何课程改革引入大量的实物模型、计算机模拟与演 示,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在必修数学中给出了4个公理,9个定理,其中只有4个性质 定理需要证明,其余4个判定定理在选修中用向量方法给出证明(三垂线定理也用向量方 法证明),但这不是要求所有学生掌握的。由此可见,立体几何的教学目的已由重点培 养逻辑思维能力转向培养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2)加强动手操作方面的要求。《课标》要求学生“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 、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 ,会使用材料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学生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 中体会、感受、经历,从而增加对立体几何的认识和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3)注重代数与几何的联系。传统立体几何强调综合方法,强调逻辑推理,这种单一的 处理方法使学生孤立的学习立体几何,从而学习难度较大,许多中学生惧怕立体几何问 题,解答立体几何问题不理想。在《课标》中,较初步的知识用综合方法去处理,以培 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难处理的问题用代数方法解决,从而改变对 立体几何的态度,建立学好立体几何的信心,更重要的意义是加强几何与代数的联系, 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完善数学认知结构。

(4)强调应用。加强立体几何与现实的联系强调应用是立体几何课程改革的又一特色。 立体几何课程从空间几何体开始,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的空间图形,使 学生归纳出“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 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这就是善于从生活中获取知识,也善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 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习惯。

2.代数部分

(1)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高中数学课程提供基本知识的实际背景 ,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体现数学某些重要应 用的专题课程。它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 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渐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具体表现在学 生应用意识的三个方面:①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 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函数内容和函数思想贯穿于数学理论和实际应用问题 的每一个场合。它们是有效地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强有力的工具,是探讨事 物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根本就离不开函 数,函数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如:一个人的身高,体重等都是时间的函数。②让学生 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③让学生面对新的数学知识,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2)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数学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体现为: 人们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 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 过程。

课程标准体系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革新,是由过去以学科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 中心,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简单、机械的重 复中解放出来,参与实践、探索、交流的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为目 标,并在这个过程中,整合社会、时代的要求,学科的发展。总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 为学生的终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由于课程标准的这些 与时俱进的深刻变化,随着它的执行和新课程的实施,将开创我国高中数学的新纪元。

标签:;  ;  ;  ;  ;  ;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变革与启示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