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儿童海洋文化读物的可能性及路径论文_孙莹

浅论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儿童海洋文化读物的可能性及路径论文_孙莹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浙江嘉兴 314001

摘要: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浙江文化的宝贵遗存,呈现出其文化多样性和系统性。由此开发的浙江儿童海洋文化读物不仅对浙江儿童少儿具有教育意义,更能帮助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在当代和未来中国传承发扬。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洋文学;儿童读物

On the possibility and path of developing Children's Marine Culture Books inZhejiang Province

Sun Ying

Nanhu College,Jiaxing University

Abstract:Zhejiang marin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valuable relic in Zhejiang culture. Zhejiang marin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embodied in many different fields. It shows it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systematization. Thus,the Zhejiang children's marine culture books not only hav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for children in Zhejiang Province,but also for children in Zhejiang Province. More can help Zhejiang Oce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etter in contemporary and future China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marine literature;children's books

引言

海洋文化,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行为、社会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而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沿海民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 演、民俗活动和节庆礼仪、有关海洋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技艺等。普遍具有社会和谐、精神调剂、传承教育、社会生产功能以及历史文化、科学研究、艺术审美、经济开发等诸多方面的价值。[1]

近年来,人们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逐渐加强,但对于如何开发利用尚不明确。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如何针对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出来的海洋文学,开发适合儿童、青少年的海洋文学读物。力图展现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价值,对儿童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和海洋文化传承。

一、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浙江毗邻海洋领域达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30.7%,面积500平方米以上海岛多达2878个,位居全国首位,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特有的形式展现着沿海人民的个性,这是研究其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开发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良好开端。

(一)海洋文学作品

先秦时期,我国海洋文学就已初露端倪,其内容蕴含着丰厚的海洋审美文化因素,有的还能成为相对独立的海洋文学作品。如温州洞头海鱼故事、宁波象山海洋故事等。

(二)海洋非物质文化节庆活动

节庆活动的起源和发展是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如温州洞头百岛水灯习俗、宁波象山开渔节等。

(三)海洋非物质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文化是浙江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人们对于未知而又可怖的自然力量,往往心存敬畏,于是出现了“自然崇拜”,而这种“自然崇拜”会以“自然神”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浙江沿海地区,大海风云变幻,常会有其深厚的“海崇拜”、“潮崇拜”等,对于海洋中各种千姿百态的神奇生物,更会附上美丽奇幻的故事传说。

二、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困境及传承方向

(一)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

浙江作为海洋大省,拥有丰富的海洋民俗非物质文化资源,但50岁以下传承的人很少,仅占7%;以50岁以上为主,占了93%,其中男女比例亦严重失调,男性占了80%,女性仅占20%,可见其文化传承之难度巨大,若按此发展则很快会出现文化断层,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同时,现存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是在民间自然形成,而非有意识以海洋文化为主体发展。由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丧失了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正以惊人的速度流逝、失传。

(二)浙江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困境

传承机制不完善:对于海洋文化,多数掌握在年老人之手,并且传承机制往往是手口相传,不够科学系统;学徒也因为社会发展、教育体制、现代思想潮流等因素,将海洋文化视为“无用之文化”;

价值观取向偏离:年轻一辈在稳定的经济环境中对海洋文化的兴趣日渐变淡,海洋价值观慢慢消逝;

生活环境变化:现代信息化社会有了互联网的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互相产生联系,让地域文化影响日趋变弱,海洋文化难以传播。

(三)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革新方向

随着当代生活方式转换,传统海洋文化逐渐流失或淹没。为保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可从以下方向展开:

其一,文化基因的改良,让海洋文明能够与时俱进,剔除糟粕,如歧视妇女、封建迷信等;用文学、艺术、技艺等方式表现出海洋传统文化形式,促进其传播;

其二,构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和传承人队伍,对公民进行海洋意识普及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传播,让海洋传统文化实现年轻化、大众化;

其三,设立海洋非物质文化教学基地,有利于开展对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方面的普及教育。

三、基于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儿童读物开发的可能性、路径及版权保护

儿童文化读物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加以“海洋”这一地域概念,是为少年儿童培养海洋意识、培育海洋品质与发扬海洋文明的重要措施。

(一)儿童海洋文化读物的开发与创作途径

1、儿童海洋文化读物的开发现状

在我国,儿童文学读物均以泛童话为主,儿童海洋文化读物极少,基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开发的儿童读物更是凤毛麟角。随着全球化及党中央“建设海洋强国”口号的提出,海洋文化势必成为潮流。儿童海洋文化读物的开发具有良好前景。

2、儿童海洋文化读物的创作途径

在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以海洋故事、传说为表现形式的内容较适合儿童读物开发,但是以民俗节庆、技艺等为表现形式的文化遗产则易被忽略。作为开发者,应该就这些素材创作可读性强、表现海洋民俗和海洋渔猎技艺的儿童绘本。

第一、针对当代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当下社会的精神诉求,将故事性强的传说进行搜集整理,剔除糟粕(重点删改反映因果报应、封建迷信等与时代精神背离的作品),进行幼、小、中高年级段不同类型故事类读物开发。

第二、针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故事性不强的内容,可由创作者大胆想象,保留和增强其地域特色和海洋特征,开发科普类、童谣类、故事类的低幼儿童绘本或图画书。

(二)儿童海洋文化读物的规范与推广

1、儿童海洋文化读物的规范要求

儿童海洋文学属于儿童文学,也属于海洋文学。在开发创作过程中既要满足儿童这一读者特征,又要注重凸显浙江海洋文化的特色:

①内容:

以海洋地域文化特色相关创作为主。目前国内外诸多儿童读物,或是泛世俗化的反映现实文化和人生百态,或是注重校园生活,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淘气包马小跳》等,均较少关注地域文化。儿童海洋文化读物故事发生的地域须限定为海洋或近海地区;

②语言:

儿童海洋文化读物需以使用儿童可接受的语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尊重儿童读者角色审美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语言的幽默性,更容易让儿童获得海洋文化的熏染;

③结构:

由于儿童的心理、智力发展还不够完善,过于复杂的故事情节不能吸引儿童读者,因此不宜过多进行环境及心理描写,最好直入主题;

④分级:

严格按照儿童的年龄段进行读物类别分级,0-5岁为学前儿童,5-8岁为初年级小学读者,8-11岁为高年级小学读者,11-13岁为初中读者,13-15岁为青春期读者。不同年龄段制定不同的类别的文学读物;

⑤插画:

海洋文化对于儿童来说是未知世界,给予直观的图画刺激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儿童。绘画的内容要与海洋文化息息相关,需要符合儿童的审美特点。

2、儿童海洋文化读物的产业推广

大众传播下的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实体媒介以及电子媒介。

目前,儿童面对的是印刷文化与电子文化相交织的复合型特殊媒体环境,儿童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线性地接受文化熏染,电子信息形式已成为儿童新的认知方式。

电子媒介的巨大冲击也可转祸为福。在市场投入上,可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以一种抽象化的概念集合成文化符号,而这种文化符号在实体化中能够以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经营。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儿童读物可在线上、线下进行同步宣传。

(三)儿童海洋文化读物开发的路径:

1、儿童海洋文化读物中重点对海洋意识的培养

儿童海洋文学的开发创作有利于传承和培养海洋意识,其海洋意识可具体为以下方面:

①迎风斗浪的拼搏意志:

儿童海洋文学中的冒险主义精神一直是作为对儿童海洋文化教育以及海洋意识培养的主旋律存在,这种精神是现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海洋化下的具体意识体现,也是独立自主的海洋文化象征和大语境下儿童海洋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部分;

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类从害怕海洋、敬畏海洋到征服海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最终的结果必然会发展成人与大海的和谐相处,这既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也是儿童所必经的过程,让儿童们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③浩瀚森宇的海洋知识:

儿童海洋文学创作不仅是儿童神话、儿童故事或是儿童教育书籍,亦是儿童海洋知识百科全书,儿童海洋文学需要在文学之中展现科学知识,挖掘儿童的探索欲、填充儿童的求知欲,让儿童们在遨游趣味故事的同时学会浩瀚的海洋知识。

2、儿童海洋文化读物与时代价值观的同步

海洋文明的发展经历了悠久漫长的时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发展必然按历史和自然规律来选择“进化”,然而这种生存的“进化”并非全是精华,亦有糟粕,故儿童海洋文学的创造必须披沙拣金,剔除糟粕:

①祛除封建迷信思想:

大海变幻莫测、喜怒无常,船员们随时都有丧命的可能,所以传统海洋居民相当迷信。在儿童海洋文学创作中,要培养孩童“自助者天助之”的心态,让他们明白成功靠的是努力而非神佛;

②祛除重男轻女思想:

无论是海洋文化具有浓厚的男性气息,还是自古以来传统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男尊女卑,其海洋文化依旧带有重男轻女的意识存在,所以在儿童海洋文学创作之中,要赋予男女公平的时代精神;

③赋予自由平等的新时代精神:

不同的时代都会有其不同的时代精神,传承的社会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去努力,所以,在儿童海洋文学之中,赋予新时代的自由平等精神格外重要。

3、儿童海洋文化读物化无形之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有形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或为传说,或为艺术,或为技艺,或为习俗,缺乏有形物质,常难以传承;而读物则具有形特征,可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在儿童文学创作之中,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其具体表现方法有:

①鱼俗:

浙江鱼类水产种类繁多,由此可衍生关于鱼类起源、鱼类饮食、鱼类祭祀等故事的编撰,来增长孩童的知识;

②技艺:

浙江海洋传统技艺多姿多彩,由此可衍生关于技艺来源、具体方式、内容精神等故事的编撰,来拓展孩童的见识;

③人物:

浙江海洋名人历代辈出,由此可衍生关于人物传说、人物事迹等故事的编撰,来培养孩童的品质。

(四)儿童海洋文化读物的版权与保护

为保护其传承人利益、解决版权问题,应合理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相关儿童读物文化产品开发者的权益,使儿童读物文化遗产开发良性循环。

1、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

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2、相关利益归属: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以及运用具体表现在传承人的利益以及开发者的利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非物质的形态特征,主要是承载在传承人手中,并承担着传递的重任,对他们所持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他们并不矛盾,只是具有利益共享关系。因此,传承人享有需要保护的特殊利益。其开发者也享有相关利益。

3、相关保护措施:

我们在参观、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保护工作。我国《著作权法》第一章第六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民间文学艺术与民间文学艺术的衍生品及其再创作是两个概念,就民间传说搜集整理而言,如果不是对他人口述的简单如实记录,也不是抢救性或学术性地对民间文学艺术资料进行保留原貌的整理,而是有意识地进行组合、比较、补充、想象等再创作,注入自己的思想内容,则此作品应被视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并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享有合法权利。

四、结语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儿童海洋文化读物的基础,儿童海洋文化读物是海洋意识的体现,后者将对前者产生更为有效地传承与保护。针对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儿童海洋文化读物,其内容形式须与其海洋地域特色结合起来,主旨须传承优秀、摈弃糟粕。儿童海洋文化读物的开发者需要在非物质海洋文化遗产和新时代精神的结合中探寻新的道路,力求通过儿童海洋文化读物的传播,让更多年轻人成长为具有海洋意识的优秀公民、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贡献。

注释:

①陈炜、高翔.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与价值评价[J] .青年时代.2016(18):14-15 .

②本文所引温州鱼类故事皆出自邱国鹰的《东海鱼类故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

参考文献:

[1]张茜,毛海莹.《论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G05].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2015(2)

[2]高建平,华海坤.《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民海洋意识教育》.《管理观察》,2015(1):187-189

[3]倪浓水.《论浙江海洋民间宗教信仰中的“人造神”现象》.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2011(10)

[4]滕代洁,陈炯,周成炜,陆晓天.《浙江海洋民俗文化革新性传承探究》.《消费导刊》,2014(5)

作者简介:孙莹(1979——),女,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儿童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省文化厅课题项目成果“利用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儿童海洋文化读物的研究”(项目编号:zw2014051)

论文作者:孙莹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8

标签:;  ;  ;  ;  ;  ;  ;  ;  

浅论浙江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儿童海洋文化读物的可能性及路径论文_孙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