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竞争力与中小企业集群_劳动密集型论文

传统产业竞争力与中小企业集群_劳动密集型论文

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与中小企业集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传统产业论文,中小企业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产业是相对于高技术产业而言的,许多人认为,学习与创新对于传统产业而言不如高科技产业重要,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早在1984年,Piore和Sabel运用产业区的概念,在其名著《第二次分水岭》中就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高度竞争力的“第三意大利”纺织业进行了分析。“第三意大利”被认为是理想的集群模式,因为其竞争优势是根植于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历史、自我雇佣的传统以及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文化归属这些内源力。意大利中部的艾米尼亚—罗马格纳地区的每个城镇都具有专业化特点,例如针织在摩德那,瓷砖在萨斯索罗,包装机械在博罗尼亚,食品加工在帕尔马,木工机械工具在卡尔皮,石制工艺品在卡拉拉以及普拉托的服装、安科纳的鞋等。这说明镶嵌于产业区中的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和企业间合作,不仅可以同大企业一样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且在快速多变的国际市场上具有高度的灵活适应性。我国对中小企业竞争力源泉的认识是通过国外学者对硅谷等高科技产业园区的研究而得到的。例如,美国学者A.萨克森尼安运用一百多年前马歇尔有关产业区的分析方法对美国128公路与硅谷这两个高科技产业区发展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然而,大多数国内学者并未注意到中小企业集群对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近20年来,随着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某些传统产品上经历了进一步的专业化,发达国家传统产业集群正日益表现出新的活力,这说明创新不只是在高科技产业才会发生,集聚对纺织品和服装、皮革和制鞋以及食品加工业这些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例如,意大利的羊毛纺织业和眼镜框业,丹麦的木制家具业,挪威的食品业和芬兰的森林制品业的产量和出口到20世纪90年代仍然继续扩大。正如克鲁格曼所指出的,产业在地理上的高度集中最引人注目的可能不是高科技而是纺织这些传统产业( P.Krugman,1991) 。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渐呈上升趋势,同时市场日益开放的后进发展中国家如越南、朝鲜等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比我国更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必须寻找新的竞争力源泉。实践证明,传统产业要由大变强,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强化技术创新,大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本文通过对意大利眼镜框业和丹麦家具业这些发达国家传统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分析,强调了学习与持续的创新能力同样是传统产业通过地理集聚获取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二、意大利眼镜框业和丹麦家具业发展的经验

传统产业往往被认为不是建立在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基础上的,所以常忽视推动高科技产业出口增长所需要的学习和创新。这些产业低水平的R& D支出进一步支持了这种看法。然而,传统产业的变化轨迹表明,R& D的支出不是一个衡量企业创新活动的好的指标。同时,企业的创新也不能完全用是否产生新产品来衡量,因为,该指标不能反映产品的设计或材料已做出重大改进但并没有产生全新产品的这种变化。由于竞争条件在不断变化,集群内的企业只有持续的创新才能支持出口的增长,因此,集群的出口绩效成为反映创新的指标,但企业的地理接近并不能保证创新会发生或得以维持,集聚能够产生集体效率,但并非只要有集聚就会产生集体效率。如果传统产业不想衰退,必须在产品设计、生产和营销过程中进行创新。

意大利Belluno眼镜框集群和丹麦的Jutland家具集群的出口增长情况值得研究。他们定位于高工资地区,又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竞争力的源泉不同于长期以来支持发展中国家传统产业发展的以低工资成本或贬值为基础的价格竞争。而且,意大利和丹麦的汇率波动与出口的趋势无关。实际上,从1989到1992年,里拉对美元升值,意大利眼镜框业的出口反而上升更快,到90年代末期,里拉贬值时,出口的变化是先上升然后下降。在丹麦,克朗最强势的时期也是家具业出口最多最稳定的时期。因此这些传统产业集群出口持续增长的原因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通过对两个集群与出口增长的关系进行比较,我们发现虽然这两个集群都是成功的,但却存在很大的不同。

首先,家具业与眼镜框业竞争性质的改变以及集群中每个企业家由此对竞争地点和竞争方式的选择有所不同。从80年代开始,眼镜框业从医药用品转为时尚产品。时尚产品的特征是指产品的外观形态设计,如造型、色彩、风格、使用材料等的变化以及由此给消费者带来的主观心理感受,远远超过产品的内在功能和效率特征。产品的时尚性为集群企业的产品差异化创造了机会,而且这种差异化的潜力是没有止尽的。集群产品的时尚性使市场需求的变动极为迅速,市场经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这种需求状况使企业需要不停地创新才能赢得市场。眼镜框业竞争性质的改变是促进Belluno出口的主要动因。长期以来,意大利在服装和其他时尚产品生产中形成的大量意会知识使眼镜框业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意会知识的传播可以促进眼镜框业向高质量、设计密集型的创新体系转变。Belluno主要的眼镜框制造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法拉利”、“华伦天奴”、“皮尔·卡丹”、" Diesel" 、" Ralph Lauren" 、" Gucci" 、" Christian Dior" 、" Fendi" 、" Ferre" 这些著名的国际品牌10年内销售量从3%上升到50%,而且产品的结构和精致程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98年Belluno占世界眼镜框市场份额的17.6%,虽然东南亚占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Belluno是利润空间较大的高端市场。眼镜框业生产工艺的劳动密集性不断地减少,从而提供了规模经济的机会并刺激企业走向集聚。Belluno产业区目前有中等规模的企业190个,就业人员10,200人,小企业770个,就业人员2,500人。当地最大的两家企业Luxottica和Safilo兼并了许多竞争对手,例如,Luxottica收购了美国雷奔太阳镜和意大利唯一一家不在该集群的眼镜框企业Persol。1990年1月,Luxottica集团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并控股了美国拥有8家分店的最大的眼镜连锁店LensCrafters,由此Luxottica也成为北美最大的中高档眼镜框供应商。目前,Belluno最大的五家企业占了当地80%的产量,尽管区内企业的数量有所减少和集中度不断加强,但地区的就业人数仍呈强劲态势。

Jutland家具业与Belluno眼镜框业对竞争新规则的反应方式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尽管家具业几乎不涉及到专利意识和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但由此认为家具业集群生产的是标准化产品是不正确的。与眼镜框业一样,这个产业也是市场利基导向的,同样具有生产高端产品的市场机会。然而Jutland的生产者没有向设计密集型转变。家具业没有明显的工艺改进意味着大多数企业的规模仍然是小的。在Jutland,企业的平均规模从1972年的34人上升到1992年的39人,基本没有改变,但是就业人数上升了12%,1992年达到14041人。

其次,这两个国家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及由此影响创新潜力的地方化能力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但体现这些地方化能力的习惯和惯例却具有多样性。一般而言,地方化能力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制度和该地区的知识与技能。随着物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在维持地方化能力上的作用正日益削弱,而制度以及知识和技能由于其不可贸易的相互依赖性而具有较强的地方根植性,成为决定地方化能力及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尽管信息、知识全球范围内移动日益加快,但一些重要的知识却具有明显的空间根植性( Cooke,2000)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将知识分为可编码知识( codified knowledge) 和意会知识( tacit knowledge) 。在这两类知识中,意会知识是更普遍的形式。意会知识不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地分开,而且难以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传播。因此,意会性知识成为决定地方化能力从而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支持Belluno和Jutland持续创新的关键因素是从80年代开始产生的,意大利眼镜框业与丹麦家具业成为了意会知识密集型产业。意大利眼镜框业主要表现为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与附近大学研究机构和供应商相联系的R& D导致Belluno眼镜框集群使用的材料从金属、合金发展到树脂、铝、碳素纤维和最新的纯钛材料。Luxottica建立了开发新工艺和新材料以及设计和生产制造设备的研究部门以保证持续创新。Salilo也建立了研究部门,“负责研发的工程师就在生产工厂的旁边工作,Salilo对其中一些设计如生产特别灵活的眼镜绞链的机器申请了专利,因为要求供应商改进机器会泄露企业的生产秘密并落到竞争者的手里,因此Salilo的工程师更多的是对从外部购买的机器进行改进”( The Economist,1999) 。

丹麦家具业在国内的机械生产和木材供应商缺乏,不仅从德国进口家具制造器械,而且作为原材料投入品之一的软木85%也从北欧进口。这意味着其意会知识的积累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中与供应商和客户结成的稳定的网络关系。丹麦家具业的发展取决于中小企业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开放的市场环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丹麦家具企业合作关系具有的持久性和深度,调查表明,平均而言,典型的家具业中小企业与其主要供应商和客户关系可维持十几年之久。最大的客户对企业产品的采购量占企业的39%,前三家大客户的采购量占50%以上,企业最大供应商将其23%的产品供应给该企业。80%的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都与其客户交流,有时需要暂时交换人员、租用机械设备或协调生产设备的投资,然而在企业间的这种互动关系中只有不到一半有书面合同或其他正式法律文件。由此可见,这些企业之间建立的广泛联系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在家具的外销方面,中小企业限于信息和资金的约束,通过与最有名的大型国家家具零售商如IEKA结成长期供货关系或利用委托生产( OEM) 和委托设计( ODM) 的方式,使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企业的品牌效应,将该企业作为众多相关中小企业的核心企业,建立外销网络,打开国际市场。

最后,这两个国家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这两个国家在政府在支持经济以获得先动优势这一点上看法是一致的,但在意大利和丹麦的地方集群中,地方政府所起的作用有很重要的区别。意大利国家政府曾经不顾条件,在80年代大力支持高技术产业,也曾经不顾条件地为缩小地区差异,不顾条件地出台扶植政策。促进南部落后地区发展,现在看来,这些地区的增长,是得益于当地农村工业化和中小城市企业集群,而不是政府的特殊政策。相比之下,意大利的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所起的正面作用比国家政府要大。在Belluno,1993年由公共和私人机构、贸易行会以及其他经济团体组成了地方行动委员会,其目的是使Belluno成为世界眼镜框的制造中心,这导致大量支撑机构的产生或强化,他们强调一套基于创新的共同的价值和惯例。这些机构有以下几种:(1)Padua大学工程学院创立的培养专业化和高度熟练工人的技术学校;(2)公共和私人机构资助建立的认证机构Certottica;(3)与Certottica紧密联系的地方服务体系和信息中心;(4)专门收集和处理数据并预测本地区发展趋势的统计机构;(5)扩散当地眼镜框制造文化和传统以树立产品形象的产业博物馆。丹麦Jutland地方政府发挥的作用不如意大利显著。地方政府只是建立了一所家具技术学校,与家具业相关的其它支撑机构是由国家建立的。1989年,国家支持建立的丹麦技术学院通过实施加强中小企业之间合作的3年计划,使2000多个企业加入到400个集群中,而且这种示范效应使计划之外的1000多个企业也结成了网络。

三、我国传统产业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产业经济规模和实力有很大提高,目前已成为世界传统产品生产大国,如钢铁、煤炭、水泥、电视机、布的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发电量、化学纤维等连续位居世界第二,家电工业和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在国内国际市场均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纺织品、服装、鞋、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第一出口国。但我国不是传统产品生产强国,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工工业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即加工能力有余,而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能力不足。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工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但主要是在引进国外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短,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二是传统产业产品档次低,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传统产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加工工业开工率只有60%左右。同时,国内市场的精细化工、成套设备、精密仪器等却严重依赖进口。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高的产品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附加值比较高的出口商品中,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

因此,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是我国外贸的基本战略之一,但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否失去了合理性。

1.理论分析

莱布任斯基定理( Rybczymski-theorem) 指出,如果要素增长发生在出口品的密集要素上,进口品的生产将绝对下降。我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目前我国劳动力具有无限供给的性质,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面临要素投入的巨大约束。在劳动要素供给上升和资本要素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快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很正常的。巴拉萨的研究也表明,制成品上显示的比较优势与各国的资源禀赋高度相关,优势的转化取决于各国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的进度。在目前我国要素禀赋的基本形态尚未改变、资本积累尚不足以推进根本的结构转换时,过度强调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必将对外贸出口以致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

一直以来,我们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组织加工贸易以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是符合国情的。但在贸易自由化以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与发达国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进行贸易过程中,可能会陷入比较利益陷阱,从而使贸易条件恶化。这就面临着就业约束下的贸易结构升级问题即吸纳劳动力与科技含量的关系。有学者提出,我国目前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吸收剩余劳动力,固然,我国的第三产业低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应有水平。但问题是第三产业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承担这一任务?事实上,在工业化未达到一定程度,在第二次产业就业比重未进入占据优势地位之前,力图直接大规模地实现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或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是缺乏经济史根据的,也是不现实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表明,主导产业转换的特征之一是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到30%以下,据估计,我国目前的农业劳动力份额至少在60%以上。在工业化初期,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大多数劳动力素质,特别是专业技术素质的可能性很小,只能先提供与劳动力素质大致适应的就业机会,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劳动密集型行业提供的,这样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贸易的主导型式。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与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相矛盾。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不是没有科技含量,它也不排斥科技进步,相反,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现阶段而言,许多传统产业所含科技可能也是高科技,因此我们可以注重开发一些主要依靠高新技术的知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使二者相得益彰。例如广东省1990年出口10亿美元以上的大类产品只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纺织和服装业,由于注重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结构与档次的调整,2003年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5亿美元以上的出口大类产品增加到15个,增长最快的是电子工业,出口额高达200亿美元,增长速度位居各行业之首。正如克鲁格曼在新贸易理论中所指出的,知识与技术是有外溢效应( Spill-over Effect) 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掌握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经验,提高国民素质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只有在干中学( Learning-by-Doing) 才能发挥后发优势,从静态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动态的比较优势,最终获得国家竞争优势。

2.成功范例

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正是靠这种企业集群取得了经济的极大成功。在广东,传统产业集群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例如服装业是广东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广东是全国服装产量最大的省份,年产量达22亿件;全国服装销量最大的省份,销售额近1000亿元;全国服装出口量最大的省份,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近100亿元。近10年,广东服装产量、销量和出口创汇在全国服装市场中几乎均占1/3。在广东的服装业中小企业群中,出现了市场细分的现象,如深圳女装、汕尾西服、佛山童装、普宁衬衣、中山沙溪休闲服、潮州婚纱晚礼服、汕头抽纱、南海盐步内衣、增城新塘牛仔、顺德均安牛仔、东莞大朗毛衣、新会针织。在广东其它形成有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有:澄海的玩具、东莞的电子、深圳的软件、恩平的“咪霸”、丰顺的喇叭、潮阳庵阜的食品、广州番禺的房地产等。正是靠这种集群的优势,在广东省的1550个市辖镇中经济规模超过10亿元的有300多个,超过20亿元的镇有120多个,最大的已达到100-150亿。

浙江省的情况同样说明了集群已经对浙江的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温州发挥小商品、大市场的特色创办专业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低压电器是柳市镇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占柳市镇经济总量的90%以上,其生产规模、品种和产值在全国建制镇中均居第一,柳市镇也因此成为中国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和出口基地,有“东方电器之都”之称。以纽扣为主导的服装辅料产品已成为桥头镇的产业支柱,1997年,全镇1600多家工业企业,纽扣企业就占了750家,拉链企业100多家,钟表企业600多家。纽扣、拉链、钟表三大产品的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由于纽扣市场的带动,桥头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辅料基地,被誉为“东方的布鲁塞尔”。

四、创建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在全球竞争的挑战下,成功的区域与成功的企业一样,往往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上,这就是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所形成的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它是其他区域最难以模仿的。从意大利的眼镜框业和丹麦的家具业集群的发展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可能带来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融合,高科技产业也不是提高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途径,传统产业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仍大有出路。

1.集群的产业选择:由低到高,由下至上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划分方法,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上游层次和下游层次。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选择问题上,应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切实地遵循由低到高,由下至上的原则。十几年来,我国往往把高新技术产业片面地定义为那些生产高新产品的产业,例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的产业,创新也往往定义为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基于这种认识,很多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却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实际上,以中小企业地理集中为特征的传统产业集群同样可以为传统产业注入持久的活力和强大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市场利基。Belluno和Jutland的例子说明,企业并不需要总是定位于高端市场,重要的是保持持续的创新。正如M.PoIter所说的:“所有的集群都是好的,不应挑选集群,而应该扶植所有的集群”( Porter,1990) 。

2.积极推进中小企业集群的外向型发展

开放的国际市场给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和创新活力,可以避免技术轨道和制度环境的锁定。从Belluno眼镜框业和Jutland家具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产业集群与该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密切关系,因为出口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创新促进出口,出口则提供获得新思想的机遇,鼓励企业出口是刺激创新的最好方法。我国加入WTO后,已完成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从审批制向登记制的转变,这样越来越多的中小生产型企业获得自营外贸进出口权,成为扩大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力军。但是,中小企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最主要的是企业规模小,过度分散,企业之间缺乏相互合作;设备落后,技术管理水平低下;信息闭塞,缺乏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集群化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所以应是中小企业首选的出口策略之一。

3.政府的定位和作用在于市场增进

中小企业量多面广,扶持单个的中小企业不是一个有效率的方法,扶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群更为有效。中央政府应该担当起企业集群宏观管理者的角色,在技术创新、融资担保、土地管理与城市规划、开拓国际市场、行业专门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专门的企业集群支持政策。地方政府对企业集群的扶持,应贯彻看得见的原则,即扶持那些处于萌芽状态的集群,而不是从头开始人为地去创造一个集群。对于已经形成的成熟型企业集群,政府支持政策的重点是帮助其实现升级改造,使企业集群具备持续的增长潜力。我国加入WTO以后,政府应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群的国际市场拓展能力,为中小企业扩大国际营销渠道提供支持。政府可以举办各种出口展览活动,为促销活动提供财政资金资助或给予减免税优惠。在反倾销方面,政府、集群行业协会、企业应相互合作,积极应诉。如温州打火机集群针对欧盟的反倾销指控,在商务部的协作下积极应诉,取得了比较积极的进展。在国际合作上,应加强我们企业集群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群的合作,以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组织建设上,应大力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机构之间信赖与合作关系的建立,以及集群内部龙头企业的形成。外部经济只是企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方面,合作与集体行动是应付危机实现集群持续成长的更为重要的组织措施。

标签:;  ;  ;  ;  ;  

传统产业竞争力与中小企业集群_劳动密集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