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化时代下,人们逐渐加强了对装配式建筑的关注,而将BIM技术应用在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将能够大幅提升建筑施工的效率及建设质量。本文从BIM技术的概念出发,首先阐述了装配式建筑的现状,分析了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优点和缺点,最终分析了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希望能为后续的建筑施工技术发展和施工质量管理效果提升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一、BIM技术的概念
BIM技术是指通过将全部建筑构建信息和性能集成到一个建筑模型上,构建一个参数化的3D模型,在模型上实际上是一个协同管理工作平台,能够精确的创建和显示各种工程信息,在协同平台上能够实现设计和施工的管理,能够根据不同需求进行信息的共享和更新。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较强的特点,能够将2D图纸转为3D模型,显示更为直观,解决了二维图纸表达不清的问题,并且还可以通过三维模型进行直观的设计和管理。传统的建筑工程各个专业的沟通较少,当出现冲突时才集体讨论沟通,利用BIM技术可预先知道可能与其他专业产生冲突,因此可以提前规划避免产生碰撞,彻底打通“市场前期”→“设计”→“建筑施工”→“运行维护”等环节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利用BIM技术还可以对设计,施工和运维整个周期进行动态模拟,对建筑施工的方案进行不断的校核优化。
二、装配式建筑的现状
(一)装配式建筑的概念
装配式建筑是以构件工厂预制化生产,现场装配式安装为模式,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特征,整合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现场装配等各个业务领域,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优点
对比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需在建筑、结构、机电施工图流程上增加预制构件设计阶段,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其建筑施工周期会成倍缩短,工程垃圾将成倍减少。同时,装配式建筑施工所必需的高机械化和高自动化也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能耗,方便进行施工质量管理。
(三)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缺点
目前,装配式建筑施工仍然是一种比较新兴的建筑施工模式,因此也导致了现阶段装配式建筑工程中存在预制构件生产厂家质量良莠不齐、人员技术能力不够等问题。如果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不到位,就极易扩大这些问题对建筑施工的影响,造成建筑施工事故或者工程质量事故,比如在吊装时发现预制构件错位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一)施工仿真模拟
装配式建筑施工不仅施工工艺复杂,而且机械化程度高,对安全防护存在较高要求,因此在正式开始施工前应先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仿真模拟,同时依据仿真模式结果可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和施工流程,确保构件准确定位,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安装。不仅如此,通过施工仿真模拟,还能够将施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更多的暴露出来,便于施工单位未雨绸缪的采取预防措施,将质量安全事故尽可能的降低和杜绝
(二)清单式质量控制
为确定施工质量控制部位,即检查对象需要对施工单元或构件编号,称为构件ID识别码,以便于在BIM模型中调用基本信息,同时保存检查结果。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是收集与分析建筑物的相关数据,包括:质量要求、工作分解结构的工作包、工作进度等。建筑物本体的质量要求主要由设计文件、企业标准及验收规范构成。施工的技术措施,如脚手架、模板及支架等也由相应的企业标准与验收规范规定。BIM模型建立后,建筑物的物理和功能特性已通过数据形式包含其中,通过工作分解结构,可以将建筑本体与施工技术措施的质量要求进行分解,通过对这些有层次结构工作分解结构工作包的定义,建筑物形成过程整体的质量要求可分解成为一个个建筑构件的质量要求。这些定义的信息与建筑模型和施工进度计划相联系,不仅整个建筑物有了明晰的质量构成和建筑物构件数量,在构成建筑的构件层次上,每个构件也有了各自明确的质量要求与参数,同时因为结合了施工进度,以这些建筑构件的质量控制要求为导向,完成按建筑构件工序划分的质量控制清单。
建造现场的质量数据采集是施工中质检员必须完成的工作,BIM生成的清单,从建筑构件以及施工工序的层次明示了建筑构件需要满足的质量信息。通过清单中载明的构件ID,质检员可获得该构件在模型中的具体方位,按照清单顺序及构件部位实施检查和进行建筑构件的质量信息采集,将结果填入清单表中,同时还可以采集包括工序进行时间、环境温湿度、施工班组、施工所用设备、施工方法、检查工具和(或)检测设备编号等信息,并及时进行数据录入。
飞速发展的移动技术为BIM模型的质量数据采集提供了新途径,通过BIM模型建立模块:质量控制清单模块、地理位置信息模块、数据库模块。所有相关数据存储在一个单一的数据库中,形成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质量控制清单,经与局域网或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连接的通信网络,质检员能将BIM模型与施工现场结合成一个整体,基于位置信息,实时向数据库发出数据请求,在移动设备上生成特定部位且需要的质量控制清单用于质量控制,采集到的数据也由此无线网络自动提交到建筑信息数据库中,BIM模型提供设计的质量数据,质检员采集并返回施工的质量数据。从数据层面,BIM模型增添了新维度,设计数据和施工数据从虚拟和现实角度表示了建筑物的质量信息。施工中,可以通过数据的量化分析,判断施工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当处于受控状态后,也可以通过数据趋势,采取措施保持过程所处的状态。
(三)协同管理
协同管理,是保障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方法。所谓协同管理,就是指协调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管理,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保障对整体建筑施工质量的掌控。而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协同管理中的作用,具体为发挥其指挥系统和技术支持系统的功能,作为线索将整个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起来,保证建筑施工中每个环节里的数据都可以通过BIM技术进行保存和灵活调取,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相关部分都可以通过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调取和使用而获得参考,从整体上提高协同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整个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四、结语
总体而言,BIM技术在当前的建设行业中具有宽阔的发展空间,合理的应用BIM技术能在建设的过程中减少错误率,也能确保装配式建筑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施工建设中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且要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不断探索经验,组织BIM团队进行培训,从而促进BIM技术在施工建设中的应用,要充分发掘BIM技术中的优势,充分体现BIM技术的管理效果,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中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于月全.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18,(32):104.
[2]林忠华,冯宁静,胡志伟,李小凡.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价值[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4):17-21.
[3]谢石初.探析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建筑与装饰,2019,(6):132.
论文作者:朱宝玲,朱爱玲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7
标签:建筑施工论文; 建筑论文; 构件论文; 技术论文; 质量论文; 模型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