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院内感染与小儿内科的相关护理论文_吴笋笋

山东省泰安市泰安妇幼保健院 271000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内科病房和医院内感染之间的关联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方式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入我院小儿内科接受治疗的600例患者,观察其临床资料,总结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600例患儿中共出现50例院内感染,院内感染发生率为8.33%,其中血液科感染率最高,为20.69%。患儿年龄越低,受感染率就越高。结论 小儿内科需要开展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有助于患儿病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医院内感染;小儿内科;护理措施

小儿内科和医院内感染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基层医院条件的制约,小儿内科的住院患者很容易被感染。所以强化院内感染,属于医院连续执行预防管理为主要手段的卫生防范工作,同时也是判定一家医院管理质量优劣的重要参照标志[1]。由于小儿的抵抗力低下,防御系统发育不完全,生病概率较高,因此控制小儿内科的医院感染工作十分钟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人小儿内科接受治疗的6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儿320例,女性患者280例,年龄区间在0个月至12岁之间。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6.8±0.5)d,同时记录每位患者的病情和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1.2方法

对600例患儿的临床治疗进行观察分析,按照医院订立的院内感染登记表,使用监测和回顾性的方式进行调查。

2.结果

2.1院内感染发生率

本次600例患儿中,共出现50例院内感染,感染率为8.33%。

2.2不同部位感染率

小儿内科血液科的感染概率最高,为20.69%,然后依次是心内科、传染科、呼吸科、神经内科、杂病科和神经内科。具体数据参见下表。

各个科室的感染率分布

2.3年龄在小儿内科感染率中的影响

本次50例感染患者之中,在0~4个月的感染率为44.4%,1~2岁的感染率为32%,3~6岁的感染率为3.2%,11~12岁的感染率为1.9%。

3.讨论

3.1小儿内科院内感染因素的出现原因

(1)院内感染因素:因为医院是公共场合,且医院内的各个病房空间并不开阔,缺少新鲜空气的流通,病房内床位的增加是造成病房感染的最主要因素,也是造成细菌繁殖和增生的主要因素[2]。在同样一个病房内存在多位患儿,但是不一样的患儿对室内条件的要求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患儿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诱发的病情恶化。患儿在住院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接触各种不同病情的患儿而感染,加重了患儿接触各种病原体的概率。而医生在为患儿进行检查诊断时,空气当中的细菌也会乘虚而入进入患儿体内造成感染情况的出现;(2)消毒隔离不到位:医院因为受到病房条件的限制,每天都要迎来送往很多不同病症的病人,同样一个病房内有不同病种的患儿正处于恢复期,要是无法及时的对病房开展消毒,那么很容易诱发院内感染。除此之外,一些固定装备或者医疗器械,这些物品在被使用后没能及时消毒也是造成交叉感染的一项主要因素;(3)患儿自身因素:儿童不比成年人,儿童体内的各种系统发育还不完全,特别是其免疫系统,因此这也就加大了病菌侵入人体的概率[3]。另外因为患儿年纪较小入院救治都是在家长的陪同下,如果父母在照顾患儿期间没有做好个人卫生,也会加大患儿的感染率。另外因为儿童皮肤娇嫩,对细菌抵抗能力不高,如果在父母照顾过程中发生损伤,就会加重感染的发生率。本次研究中也显示,患儿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院内感染。

3.2预防和护理措施

(1)怀疑患儿有传染病时,需要将其隔离并且做好标志,开展医疗制度的保护性操作;(2)医疗监护室和新生儿室的医护人员,每次接触了病儿或者其平排泄物后都需要洗手,院内严格依照无菌技术操作各项措施;(3)每种患儿使用过的物品都需要进行充分严格的消毒洗涤,所有一次性医疗用品在使用过后要统一销毁或者焚烧;(4)各种常见感染性病症的隔离方式和感染期限需要严格掌握,晨间护理要尤其重视,要求一床一套、一桌一抹布,所有用品使用完后都需要严格的执行消毒工作,乙肝患者要开展床边隔离,并且在床头做好标记;(5)抗生素的合理应用:院内感染高发的一项因素就是抗生素的滥用,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助于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概率,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也能够避免体内正常菌群失调情况的出现和毒副作用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反应[4]。但是现如今因为抗生素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使用数量越来越大,正常菌群失调而造成的感染机会发生率逐渐上升。所以严格隔离的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私用,对各种适应症严格控制十分必要。另外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对耐药菌株的形成做监督,降低因为不良抗生素的使用而发生患儿对药物的耐药性,避免院内感染问题的出现;(6)对小儿内科患者依照病种做分室收治,不一样的小儿内科患者,要使用不一样的诊断方式,医生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间正确合理为患者使用抗生素和各种激素类的药物,患儿在用药一段时间后对患儿的具体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及时的对患儿停药和换药[5]。

总而言之,对小儿内科患儿使用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能够切实的对小儿内科的院内感染率进行控制,这对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性作用[6]。

参考文献:

[1]向全蓉.基层医院儿科病房患儿并发院内感染的现状调查及易感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S1:79-80.

[2]陈健,廖意芬,王晓云.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临床应用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07:510-511.

[3]王蓓.小儿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11:88-90.

[4]张纯静.浅议对小儿内科感染的控制与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5:193-194.

[5]李迎同.控制小儿内科门诊医院感染护理管理感悟[J].药物与人,2014,07:196.

[6]周云.内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调查与管理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32:323-324.

论文作者:吴笋笋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5

标签:;  ;  ;  ;  ;  ;  ;  ;  

浅谈医院内感染与小儿内科的相关护理论文_吴笋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