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理位置”——基于多尺度、多视角和多时段的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尺度论文,地理位置论文,视角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认识人和地方的位置是理解本地、区域、国家和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前提。中学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认识区域中明确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地理学家也提到,在影响某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一般将位置因素放在首位。认识地理位置是学习地理的起点和关键,对学生学好地理这门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地理教学需寻找一种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全面理解和认识地理位置。本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地理位置”这一术语的研究,提出运用多尺度、多视角和多时段的方法认识地理位置。 一、对地理位置的解释 1.地理位置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地理位置是地理学研究和教学中首先提到的问题。尤其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准确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其重要意义。地理位置即地理事物(实体)在空间的分布,是用以界定地理事物间各种时间空间关系的地理专业术语。具体包括:正在研究的对象在哪里、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位置的重要意义、位置的发展变化等。 地理事物或现象总会占有或表现在一定的空间内,认识地理事物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在空间分布上的点和面。学习地理必须具有地理位置意识,应了解地理位置的内涵,通过对这些所在点和面的研究(调查、探究地理事物在空间的分布和形态等),才能深刻理解各种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在地理学理论体系中,位置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它综合反映事物生成发展的环境条件,是地球上一切自然现象形成的因素。区域间地理特征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者在地表上所占据的位置不同。因此,地理位置是阐述区域特征的出发点:位置不同,填充其中的内容和内容的组织不同;位置不同,就会产生相应的区域差异;结合区域的位置特点可概括区域特征。另外,地理位置还是编制地理知识系统的重要依托,学生掌握了某一地区的位置特点,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地理位置也是进行地理教学的第一步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综合起来,认识地理位置可分为三个渐进式的认识步骤。首先,指出地理事物“是什么”;其次,要使学生掌握一种能力,就要说明地理事物“在哪里”,对学生学好地理,形成空间定位与空间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进一步对地理事物“怎么样”和“为什么在这里”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地理位置的要素和分类 一个事物的地理位置一般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进行描述,有时也需要考虑海拔高度。地理位置的要素一般包括点状要素、线状要素和面状要素。点状要素指的是范围较小的一点;线状要素指的是河流、道路等;面状要素指的是一个区域。 经纬度位置(绝对位置)。它是指一地区(或地点)的经纬度坐标(又称地理坐标或天文坐标)所在点,并用具体数字表明它的方位。如果是面,那就需要表明其范围。坐标位置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地点的绝对位置。这个绝对位置是区别于其他地理事物最主要的特征,每个地区的绝对位置都是唯一的。就纬度位置而言,重点在于让学生观察确定某区域与特殊纬线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及观察确定某区域所跨的纬度范围。 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它是以某一地点(地区)距海洋的远近或处在大陆的内部、边缘等处及其方位而言。如我国的位置,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但这种位置既包括位置的所在,也包括位置在地理上的意义。海陆位置也是相对位置,它说明了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相对位置的认识,可明白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就海陆位置而言,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某区域濒临的海洋、距海远近、位于大陆的具体部位等。 人文地理位置。它是用以表达人文需要的地理位置。如一个国家的首都所在位置,就表明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所在处。一个地方之所以形成经济中心,也与本地的经济地理位置相关。人文地理位置包括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军事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和文化地理位置等。 政治地理位置。它是自然地理位置的特殊人文化的结果。它不仅由自然地理位置决定存在前提,还要贯通对它的种种理解。如巴西首都曾是在沿海的里约热内卢,当时主要考虑海上运输的方便。显然,这对于一个国家的战略管理重视不够。后经认真选择,最后将首都迁往巴西高原东中部的巴西利亚。高原上不仅气候温暖如春,还可从整个国家的战略发展高度对内地进行很好的开发和管理。从这一点来看,自然地理位置有不可改变的一面,而人文地理位置却可以因需要发生改变。 军事地理位置。它在军事战略上具有特殊意义。过去海上的优良港口,陆地上的制高点、要冲、关口等,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依然重要,对战争有天然的先发制人的优势。而且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决定只能使用什么样的装备和战术,甚至束手无策。如美国对阿富汗恐怖组织的打击,就是很好的证明。 文化地理位置。它主要揭示人类文化源地产生的地方。如古埃及文化发于尼罗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就成为埃及文化源地的主要参考位置。古巴比伦文化发于两河流域,两河流域则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文化地理位置所在处。又如,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顺理成章成为中国华夏文明的显著文化地理位置。 二、基于“三多”的方法认识地理位置 在地理位置教学中,教师需把握两方面:一是讲清地理位置的所在,二是讲清地理位置的意义。因为地理事物千差万别,各地的地理位置也有差异,所以对地理位置的讲解不能千篇一律,需针对不同的地理位置特点进行讲解。 因此,就要运用多尺度、多视角、多时段的方法认识地理位置。首先,运用多尺度的方法认识地理位置,是由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运用多视角的方法认识地理位置,是由地理学的综合性特点决定的;再次,运用多时段的方法认识地理位置,这是由区域的演化特征决定的,因为区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基于多尺度、多视角、多时段的方法认识地理位置的逻辑框图见图1。 1.运用多尺度方法认识地理位置 认识地理位置过程中,需考虑不同的尺度,从全球——国家——地方的尺度认识地理位置,这是由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图2)。 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地图,规范地描述某区域地理位置或地理范围,仅提供一幅地图往往不够。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给学生提供不同比例尺、不同专题内容的地图,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地观察,并能从不同尺度描述地理位置的特征。如提供比例尺较大的经纬网地图,学生可以详细地观察、描述某区域所跨纬度的范围、所跨经度的范围;提供比例尺较小的大洲、大洋图,学生可以描述某区域的海陆位置。 从空间尺度的视角也可将地理位置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空间位置反映地理事物与客体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区域和城市的发展变化产生不同的影响。地理位置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是大、中、小位置共同作用的结果。 2.运用多视角方法认识地理位置 对地理位置的认识需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人文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战略地理位置等不同的视角对一个地区进行分析,这是由地理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地方和区域有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图3)。 通过认识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状要素)这一例子,说明从多视角认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首先是纬度位置:从半球位置看,我国位于东半球的北部。北回归线穿过我国的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四个省及自治区。全国绝大部分领土处于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领土处于长夏无冬、终年常青的热带。其次是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面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我国西北已深入到亚欧大陆的腹地,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具体分析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包括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我国纬度位置决定了全国具有热带和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使我国具有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资源,为发展多种经济提供有利的资源条件。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我国东临广袤万里的太平洋,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影响,带来了湿润空气,降水充沛,利于农业生产;濒临大洋便于发展捕捞和养殖事业,开发海洋资源;濒临海洋便于我国同海外各国往来,发展航海事业;我国西部深入内陆,便于我国同俄罗斯、中亚、西亚以及欧洲陆上国家的直接来往。 3.运用多时段方法认识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会随着相互关系和时间的变化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其重要性和作用会随之产生变化(图4)。对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时,必须重视它的过去、现在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区域演化特征所决定的,它随时间不断发展变化。同时,使学生养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例如,随着铁路建设和发展,石家庄的位置越发重要,逐渐发展成为大城市;深圳市也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凸显出其位置的重要性。此外,我国的云南省和黑龙江省等,都处在祖国的边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意义和作用大不相同。再如,西亚的霍尔木兹海峡在波斯湾地区石油未开发前和今天相比,作用显然大不相同。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沙漠、河流、海岸线等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地理位置的认识,还要使学生能够敏锐地觉察其地理位置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区域和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三、“三多”方法的应用——以北京为例 1.多尺度方法认识北京的地理位置 依据多尺度(全球一国家一地方)方法,首先,在全球尺度的地图或者从Google Earth上找到北京的位置,使学生可清晰看到北京在全球尺度的位置:北京市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的东部等;再从国家尺度上进行描述,北京位于中国的北方和中国的东部,经纬度是北纬40度,东经116度。进而在地方尺度上进行描述,北京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部,东部与天津市毗邻,东南距渤海约150千米,其余均与河北省交界。这是运用多尺度方法认识北京的地理位置,到这里学习者对北京的地理位置已有初步认识。 2.多视角方法认识北京的地理位置 了解北京的自然地理位置后需要继续认识北京的人文地理位置。从不同的视角对北京的地理位置进行认识,使学习者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北京的政治地理位置:中国的首都、政治中心,是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战略地理位置: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文化地理位置:全国科学、教育、文化和体育机构最为集中的城市,科研院校500多个,高等院校80多所,还有众多的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剧场和体育场馆,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交通地理位置:全国的交通中心,交通发达,具有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包括公路、铁路、航空和地铁等;国际地理位置:国际交往的中心之一。 3.多时段方法认识北京的地理位置 仅运用多尺度和多视角的方法认识北京的地理位置还不够,需运用多时段方法认识北京的地理位置以更好地认识北京的过去、现在并对北京城的未来做出科学的预测。 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先后被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京师、顺天府等。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中国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全国第二大城市及政治、交通和文化中心。 北京城经历了辽南京一金中都一元大都一明清北京城,现在的北京城是在明清北京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到这里可引导学生进行设想,对北京的未来做预测。这种运用多时段从过去一现在一未来认识地理位置的方法,可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位置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综合多尺度、多视角和多时段的方法对北京的地理位置进行认识的具体案例,可以得出一种有效地认识地理位置的方法,无论对教师进行地理位置教学还是对学生学习地理位置,都提供了很好的视角。理解“地理位置”:一种基于多尺度、多视角、多时段的方法_地理论文
理解“地理位置”:一种基于多尺度、多视角、多时段的方法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