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军调查》受到文坛看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坛论文,马家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第三期文学双月刊《中国作家》,以“特刊”的形式全文发表了山西作家赵瑜的长篇报告文学《马家军调查》。这部洋洋三十余万言的作品发表后,多家报刊立即摘登了“李颖之死”、“马俊仁为今日集团开具秘方内幕”、“马俊仁殴打队员”及“马俊仁大搞封建迷信”等轰动性章节,从而在体育界和文坛内外引发了激烈而广泛的争论。
来自马俊仁及马家军的反应异常地强烈。5月6日,辽宁省体委发文建议有关部门封杀《马家军调查》。5月25日, 国内多家报纸刊载了针对《马家军调查》的马俊仁自述文章:《我马俊仁的心里话》或《马俊仁病榻大反击》。“如果说我马俊仁‘土得掉渣’,愚昧无知,爱财如命,那么我最大的愚昧就是诚心诚意接待了这位作家。”“我病好后,将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马家军,告诉大家作者是怎样编造出这些‘真实’的故事的。为了国家的荣誉,我会挤出时间去打这场官司。”
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反应则要理智、冷静得多,且众多论者不约而同地将作品褒誉为“多年难得一遇的报告文学佳篇力作”。究其原因,恐怕与近年来报告文学相对冷落的创作形势有关。因为《马家军调查》的出现,至少可以让人陡然间情绪为之一振。河北作协主办的《文论报》5月21日刊登陈冲的评论文章,称《马家军调查》给人以重大启示, “其真实性显然不同于新闻的真实性。《马家军调查》揭示给人们的决不仅仅是种种事实、事件的真相,更多的还是真相背后的深层次的民族、文化、社会的内涵。”“在作品重构的真实里,我们认识了‘全息’的马俊仁。”“应该说,《马家军调查》的最高成就,还在于它的文体贡献:它提供了一个报告文学的真实性的范例。”
在《中国作家》举行的《马家军调查》作品座谈会上,一些国内颇有声望的评论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评论家李炳银说,“这些年来,写马家军的作品很多,但大都停留在表层,停在外在现象的纪实上。另外还有大量的猎奇性、新闻性的报告文学作品。而真正严肃地研究、深入地描写马家军的当推赵瑜这部作品。它充分肯定了马家军的始作俑者马俊仁的超常之处和他创造的奇迹,又深层次地表现了这位从乡村走出来的田径教练在文化上、观念上、行为方式上的局限。它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英雄马俊仁。”评论家雷达对《马家军调查》曾被数家刊物和出版社拒绝深感困惑,他说:“这样一部好作品难以面世,不知是我不懂文坛还是文坛不懂作品。当然,我也预感到作品发表后可能会引起争议。但在现在沉闷的文坛,正需要这样引人关注的作品。”
熟悉赵瑜创作的读者会注意到,赵瑜作品的特点之一,似乎总是让他笔下的人物感到不舒服,这也许是不少报告文学作者让笔下的人物太舒服的缘故。按照赵瑜的说法,他决不是刻意追求这种效果,“而是通过马家军的成败起伏,既写了辉煌的一面,也写了主体的一面。对英雄人物既写了其卓越辉煌,也有对其缺点善意地指出和宽容。”
而马俊仁和马家军可不这样看。据悉,《马家军调查》可能引起两场官司:一场是今日集团状告马俊仁的欺诈;一场是书中人物状告作者赵瑜的诽谤。不过,法院迄今为止还没有收到此类诉状。
(原载《长江日报》1998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