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悄悄(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GCP办公室主管药师 广西 柳州 545005)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539-01【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的情况,以此来为其临床安全、合理地应用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于某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结果:20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女性患者的人数略多于男性,16至58岁年龄段所占人数最多,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抗菌药物种类以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为主,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医疗机构应充分重视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并严格按照相关的指导原则和规定要求来选择正确合理的抗菌药物种类和给药途径,以此来确保抗菌药物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应用
在药理学中,药物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导致患者躯体和心理出现各种非治疗所需的反应[1],如副反应、变态反应以及毒性反应等。它的出现,不仅影响了临床治疗的效果,而且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在临床上,抗菌药物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药物[2.3][且伴随着新抗菌药品的不断增多和用药范围的不断扩大,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越来越高。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选取200例于某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某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200例,所有入选患者在住院期间均严格遵循医嘱来使用抗菌药物。其中,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111例[年龄0.8至85岁,平均年龄(39.5±3.4)岁;疾病类型:32例为骨科,46例为妇科,33例为产科,11例为儿科,24例为普外科,54例为呼吸内科。1.2研究方法调取研究对象的完整临床用药资料,并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将所有入选患者按照性别、年龄、抗菌药物种类以及给药途径等信息进行列表统计,并回顾性对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药品分类主要以《临床用药须知》为依据[4],药物不良反应所累及的系统或者器官类型主要以《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为依据[5]。1.3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2结果2.1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在20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男性患者为44.5%(89/200),低于女性患者的55.5%(111/200);16至58年龄段所占人数最多,为75.0%(150/200)。
如表1所示。
表1:各年龄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
2.2给药途径在20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139例患者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占69.5%(139/200);61例患者的给药途径为口服,占30.5%(61/200)。同时,144例患者为单一用药,占72.0%(144/200);56例患者为合并用药,占28.0%(56/200)。2.3抗菌药物种类本次研究中,20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所涉及的抗菌药物种类主要包括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青霉素类以及其它抗菌药物种类。其中,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最多,为38.5%(77/200);其次为氟喹诺酮,为32.5%(65/200)。
同时,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所涉及的药物主要包括头孢硫脒、头孢尼西、头孢匹胺、头孢羟氨苄、头孢他美酯、头孢米诺、头孢唑肟、头孢吡肟以及头孢泊肟酯等,氟喹诺酮类所涉及的药物主要包括氟罗沙星、帕珠沙星、托氟沙星、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以及妥舒沙星,大环内酯类所涉及的药物主要包括地红霉素、罗红霉素以及阿奇霉素,硝基咪唑类所涉及的药物主要包括奥硝唑和替硝唑,青霉素类所涉及的药物主要包括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洛西林,其它抗菌药物种类所涉及的药物主要包括氨曲南、克林霉素以及去甲万古霉素。2.4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在临床表现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或者器官类型主要包括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以及其它。在20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所占比例最高,为54.0%(108/200),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疹、药疹、荨麻疹、充血、潮红以及瘙痒等;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为25.5%(51/200),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恶心、腹痛、消化不良以及腹泻;神经系统损害的构成比为9.5%(19/200),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肢体麻木以及惊厥;呼吸系统损害的构成比为2.0%(4/200),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血;全身性损害的构成比为3.0%(6/200),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其它不良反应的构成比为6.0%(12/200),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视觉异常以及肌肉疼痛。3讨论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reactionstodrug,ADR)是指在使用正常剂量的药物来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以及治疗或者对生理功能进行调节时,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者有害的反应[6]。抗菌药物(Antimicrobialagents)是指具有抑菌活性或者杀菌的药物,一般可被分为β—内酰胺类(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以及碳青霉烯类等)、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叶酸途径抑制剂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以及糖肽类这八大类[7.8]。同时,抗菌药物也是治疗感染性疾病不可或缺的药物之一,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且伴随着新品种抗菌药物的不断研发和使用,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对患者的用药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基于此,对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本次研究可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由表1可知,女性患者要略多于男性,且16至58岁年龄段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9][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成年患者对药物作用的敏感性较高;而老年患者因具有用药品种繁多、并发症较多以及长期居家口服等特点而使得易出现漏断或误断的现象,从而导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相对较少。但是,老年患者因器官生理功能逐渐减退而易患上各种疾病,从而提高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基于此,临床医师应严格监测老年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并根据其药物代谢特点来制定人性化的用药方案,以此来尽可能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②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给药途径:从给药途径上看,静脉滴注与单一用药所占的比例最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0][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时,药物因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易受到各种因素(如,药物配伍、滴注速度、内毒素、药物浓度以及药液微粒等)的影响,从而加大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基于此,若能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来治愈疾病时,则尽可能地不使用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以此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由于合并用药基本上是两联抗菌药物的合用,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临床医师在给予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到用一种药物来达到治疗的效果;这不仅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也减少了医疗费用。③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种类:引起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是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1.12];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均因具有抗菌谱广、选择品种多以及使用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加之,广泛的应用常伴随着药物不合理的用药和滥用情况的发生,从而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头孢菌素类药物因在使用前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皮肤过敏进行试验,而给其临床用药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基于此,若药品说明书上明确规定了在使用之前必须先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则临床医师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来给予患者皮肤过敏试验;若没有明确规定,则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过敏史以及患病程度来综合考虑是否对其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同时,若患者是首次使用此药物,则在其使用后的0.5至1个小时内应严密进行观察;一旦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的症状,则临床医师应及时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④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临床表现:在不良反应报告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所占的比例最多,且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疹、药疹、荨麻疹、充血、潮红以及瘙痒等,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3];针对此种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可以通过严格控制配药浓度、用药适应证以及滴注速度等来加以防范。
此外,笔者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与实践研究结果,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共总结出以下几点合理用药的措施:①临床医师应熟悉掌握所用抗菌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在给药前详细了解患者病史的同时,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来进行药物过敏试验;同时,临床医师还应熟练掌握所用抗菌药物的疗程、剂量、配伍禁忌以及给药途径等,以此来做到对药物的合理应用;此外,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学习,以此来提高其诊断感染病的水平,从而为其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②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卫生部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来建立抗菌药物使用三级管理组织,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对其进行健全和完善,以此来尽可能地避免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出现;同时,还应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一旦发现问题,则应及时进行反馈并纠正,并定期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和公示;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以此来使之真正地贯彻落实下来。③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调研以及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④医疗机构应充分发挥临床医师与细菌室的作用,并对有关信息进行及时地反馈,以此来为抗菌药物的合理购进和使用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等等。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的途径以及药物种类等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尽可能地你面或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定期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此来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相关的参考。
参考文献[1]李国誉,林红宁.10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0,07(8):498.500.[2]邬占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6):209.210.[3]王惠成,叶美玲,杨宁莲等.2009年某省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3):1847.1848.[4]田霞,唐叶秋,范红春等.187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2):170.173.[5]唐艳凤.我院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 2013,12(1):284.284.[6]曾艳丽,帅平.浅析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4(13):100.101.[7]于晓萍,田霞,苏广雄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止不良反应发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z1):63.64.[8]李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与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9):137.138.[9]祖玉梅.抗菌药物不良反应102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6): 45.46.[10]陆晓霞,陈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及常见不良反应探讨[J].医学临床研究,2014,(12):2419.2421.[11]徐前.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09(11):449.450.[12]赵明德.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33):32.33.[13]陆伟亮,白海波.专项整治干预对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2):178.179,181.
论文作者:刘悄悄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31
标签:药物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头孢论文; 患者论文; 临床应用论文; 给药论文; 主要包括论文; 《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