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腹针治疗中风后疗效观察与研究论文_林舒鸿1, 陈嘉源2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福建福州 350003;

2.福建省康复产业研究院/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福建福州 350003

【摘 要】目的:观察头针腹针治疗中风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45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另45例为研究组给予头针腹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研究组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中风后患者经头针、腹针治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头针;腹针;中风;疗效

中风作为临床常见与多发疾病,其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与高致残率等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中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与运动,降低了其生存质量。近几年,头针腹针治疗的应用日渐广泛与普遍,其用于肢体疼痛、运动障碍等,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明确此疗法的临床价值,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0例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了对照分析,经头针腹针治疗后,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了其运动及日常生活功能,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了90例患者,其中男50例,女40例,最小39岁、最大83岁,平均(58.6±3.2)岁。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风诊断标准;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均无意识障碍;④均无严重器质性疾病。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不显著。

1.2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疗法,具体包括基于常规脑血管用药,配合康复训练与体针,具体的穴位有合谷、手三里、外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绝骨、昆仑等,利用平补平写法,得气后,留针30min。

1.2.2 研究组

头针腹针治疗,头针利用一次性不锈钢针,2支,长25mm、直径0.20mm,选取病灶同侧头皮运动区,以1/5处入针,向下刺入,待针体进入到帽状腱膜下层后,在2/5处再入针。此后,在两针针柄处连接穴位神经刺激仪,刺激参数为4mA与2/15Hz,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腹针使用不锈钢针,12支,长40mm、直径0.34mm,其涉及的穴位有气海、关元、中脘、外陵、气旁及上,下风湿点等。采用直刺法,穿过皮下、脂肪层,直至肌层,得气后,指导患者活动患肢,调整刺针深度,使其处于最佳状态,留针时间为30min,2d/次,疗程3个月。

1.3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满意度评分。

1.4疗效判定

利用Fugl-Meyer评价患者运动功能,采用百分制,100分为正常,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85~94分为中度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不足50分为重度运动障碍[1]。

采用Barthel氏ADL指数法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超过60分为生活可自理,不足60分,但超过40分者为部分依赖他人;不足40分者大部分或全部依赖他人。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与(%)表示,组间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78%(44/45)、2.22%(1/45),其中显效34例、有效10例、无效1例;而对照组分别为75.56%(34/45)、17.78%(8/45),其中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满意度评分

研究组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中风病不仅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也加重了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为了改善中风后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工作者积极探索适合的治疗方案,目前,常见的疗法有体针、头针与腹针。国内学者报道了单一疗法的应用,其疗效欠佳,因此,临床医师开始关注不同针法的联合应用,为了明确头针腹针的临床价值,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照分析显示,疗效确切。

本研究结果为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各评分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粗,差异显著。此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头针、腹针治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提高了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了其生活质量,临床上应给予高度关注。

相关学者[2]以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研究证实,头针腹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2%,差异显著,与本研究报道一致。国内学者以单一疗法与联合疗法进行了比较,体针、头针及腹针单独使用,其疗效无显著差异,而三者联合使用3个月后,Fugl-Meyer评分、ADL指数积分、治疗满意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

国内学者[3]将中风患者进行了分组,以中医证型为依据,分别为风痰瘀阻、气虚血瘀、阴虚风动,均给予头针腹针治疗,其结果为气虚血瘀组的运动、生活自理等功能评分均优于其他两个证型,差异显著。

根据临床实践可知,针法治疗种类丰富、多样。中风病发病部位为脑,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因此,可采用头针治疗,其具有调神、通络等功效。医学理论研究证实,头针治疗后,脑两侧血流将得到调整,进而利于改善脑供血状态;同时,头针刺激了头部,其引起了生物电变化,经头皮传导到脑内后,对脑皮质细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再者,脑作为反馈调节中心,其有机联系着各脏器组织,经穴针灸后,促进了各器官功能恢复。中医学认为头为精明之府,其集中着人体的经气,控制者人体的四肢百骸。但经研究证实,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体针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84.5%,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运动障碍、心理障碍等,影响着患者日常生活,降低了其生存质量。

国内学者[4]以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了腹针治疗,其结果为治疗总有效率为85.7%。中医学中的神阙布气学说认为,神阙为人体调控系统,其形成于胚胎期,主要用于调控机体,并向全身输布气血,因此,治疗疾病时可采用腹针疗法。经调查可知,中风偏瘫患者经腹针治疗后,其肌力明显增加,疗效显著。通常情况下,腹针以腧穴为主,其可弥补脏腑之气,当机体气血充足后,患者疾病也将得到治愈。

近几年,头针疗法的应用日渐广泛与普遍,将其配合腹针后,效果凸显。中风患者经3个月持续治疗后,保证了治疗效果,满足了其治疗需求。但日后研究应增加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研究,并注重延长随访时间,以此明确联合疗法的远期疗效。

实际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针刺治疗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此疗法的作用机制、预后及注意事项等,待获得知情同意书后,给予有序与规范治疗;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使用了钢针均要消毒备用,同时医护人员应通过培训与学习,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与职业素养,保证入针准确、轻柔与快速,减少因人为原因而增加患者疼痛或影响其康复;治疗后应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功能锻炼及合理用药等,以此促进其早日康复[5]。

综上所述,中风后给予头针腹针治疗,疗效确切,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余蓝.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32(02):88-90.

[2]崔海.腹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30例疗效观察[N].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1(03):226-227.

[3]周炜,刘泓,王丽平,等.头体针与腹针交替应用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J].针刺研究,2014,18(02):128-131.

[4]吴磊.腹针“引气归元”组穴配合药物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12-13.

[5]杨大荣.头皮针加腹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1(06):41-42.

作者简介:

林舒鸿;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邮编:350003;出生年月:1986.7;女;汉;籍贯:福建福州;学历:本科;职称:医师;研究方向:针灸。

实验平台:福建省康复产业研究院/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英文名称:Fujian provincial rehabilitation industrial institution)

(英文名称:Fujian Key Laboratory of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论文作者:林舒鸿1, 陈嘉源2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3

标签:;  ;  ;  ;  ;  ;  ;  ;  

头针腹针治疗中风后疗效观察与研究论文_林舒鸿1, 陈嘉源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