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韩庙镇赵寨小学 251618
首先,要有文化品位。一位勤奋的语文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全书。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教师现在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没有时间去读书,大部分是靠以前的积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倘若以前积累的多,还好一些,可是,如不是这样,这可能与自身的因素有关。从我的经历来看,课改前觉得没有什么,无非是学字、解词、背课文、分段、归纳中心,并且都有一定的标准答案,教师教起来很顺手,几乎不用认真备课也能教。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对语文的定位,既要落实工具性,还要拓展人文性,一下子,使教师摸不着边际了。最近几年,我们还提倡大语文教学观,处处皆语文,这就使教师更难把握语文教学了。其实,无论怎么定位,语文始终是母语教学,语文始终离不开文化。那么,一个教师缺少了文化内涵,怎么说也不会把语文教好。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功能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失,转变教师角色与教学,不是把教师的文化也一起扔掉了。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始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其次,精美的语言。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语文教学基本任务之一。语文教师不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是不可原谅的,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用词丰富、严密,而且要流畅、纯正。我见到许多语文教师说话很随意,想什么说什么,一句话重复几遍,并且时常带着口头语,一听到这样的教师上课,就感到不舒服。还有的教师方言很重,语气平淡无味,在范读课文的时候,不读倒好,一读还不如一个学生,这样的语文教师怎么能有语文感染力?相反,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往讲台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语气和音质上就技高一筹;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应该是语言简练、准确,字字句句,条理严密,并且有很强的逻辑性;一个非常有修养的语文教师,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也非常注意学生的语言,他总是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去规范或矫正学生的语言。如果学生在这样教师的影响下,那么他们的语文能力能没有提高吗?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是决定语文课成败的关键之一。记得以前,我们很重视教师基本功的训练,特别对年轻教师,每年都要验收与考核。可是,近几年这样的活动少了,教师的基本功也放任自流了。是的,语文课谁都能教,可是教的效果呢?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三,燃烧的激情。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个“味”是什么呢?我认为“激情”是语文味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因为语文不仅学语文知识,还承载着传承文化,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哪个不具有情感呢?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来自于对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有人批评说,教师的激情是一种造作,我认为这样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必须能做到以情激情。举个例子说,即使你有很多不愉快的事,那么,你面对学生,也不能把你内心的伤感留给学生,虚伪的也是善良的。一个激情的教师始终是想着孩子所想,始终和孩子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
第四,专业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呢?现在有一种倾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讲究系统的知识体系了,教师也不需要具备那么多知识了,要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用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有道是:“教师一碗水,就能引出源源不断的江河。”此话完全是教师在自我推卸责任,是对新课程的曲解。的确,在当今时代,一个人不可能掌握全面的知识,况且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可以储存在电脑里了,但是永远也替代不了人脑,知识是人脑创新的基础。语文不讲究完整的知识体系,但不等于不教知识了,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话甚至每个词语、每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有的是靠学生自己感悟的,有的是靠教师讲解的,所以教师没有知识是不能胜任的。一个教师始终要有知识的紧迫感,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课程怎么变,你必须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这样你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知识用时方恨少”,这是不变的真理。
第五,敏捷的思维。一位语文教师,光有阅读积累、专业知识、丰富情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敏捷的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指判断、推理、概括、顿悟、应变等能力,思维也就是智慧。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有很大的生成性,教学有预测,但又不能完全预测,尤其我们主张“以学论教”、“顺学而教”,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挑战。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阅读中,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如果教师没有敏捷的思维,是很难驾驭课堂的。比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而问题可能是千奇百怪的,那么教师就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哪些是值得探究的,哪些是没有必要的,有问题还要优化问题,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再如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师不仅要注意倾听,同时要迅速地分析学生的语言,要敏捷地判断出学生发言的价值所在,然后是有针对性的点拨或概括。有的教师,不能机敏地反应学生的问题,学生发言就点头,说什么都挺好,或者一味地要求学生自己评价,教师是十足的指挥官。我觉得这样的教师不是非得要那样做,而是自己的思维节奏跟不上,也就是说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当然,教师也就跟着学生一跑到底了。有敏捷思维能力的教师,不仅表现在对话中,还表现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和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这种应变能力,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
论文作者:党纯纯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0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知识论文; 语言论文; 语文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