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与社会融合的研究论文

关于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与社会融合的研究论文

关于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与社会融合的研究

林萍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劳动保障事务所 福建南平 353011

[摘 要] 我国作为劳动力需求大国,对农民工的需求量逐年提升,在农民工的工作过程中,就业稳定性与社会融合程度会对其心理状态、工作效率和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所以需要探究影响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与社会融合的因素。基于对研究过程中相关假说的剖析,本文设计了调查和研究方案,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 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社会融合

对于农民工来说,工作时长、工作区域以及工作过程中是否签订劳动合同都是影响其工作情况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主要的工作内容为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另外对于农民工来说,就个人素质以及使用语言的作用机制上来看,也会影响其就业稳定性和与城市的社会融入情况,所以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1 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与社会融合研究中的相关假说

1.1 就业职业稳定性和社会融合

当前的普遍看法为,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会让农民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这让农民工能够更广泛参与到城市中的社交和娱乐中,从而让其更好地与进行社会融合。另外对于农民工来说,拥有稳定职业通常能够提升农民工在工作中的地位,也让其能够对城市的发展情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程度,这会在无形中提升农民工对社会的认同感。可以说当农民工拥有更加稳定的职业时,能够从经济基础和心理思想两个方面进行建设,所以对于农民工来说,拥有稳定的职业能够促进其融入社会。同时当农民工拥有更加稳定的职业时,对同一职业的工作时长会获得提升,最终让其在城市中的工作时长增加,在该过程中,农民工会被城市逐渐影响,最终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1]

1.2 就业区域稳定性和社会融合

当农民工拥有稳定的职业后,需要探究就业区域对其的影响,当前的普遍观点认为,当农民工的就业区域稳定时,会让其对该区域的了解程度提升,从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但是这种宏观尺度上的观点考虑的对象存在一定缺失,即未能深入探究就业区域与城市社会的融合情况,也可以说这种观点的参考对象为较为繁华的城市区域,但是对于城乡结合部、经济不发达的区域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缺失,所以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将对这一情况进行分析,全面探究就业区域稳定性与农民工社会融合程度间的关系。

1.3 人力资本存量和社会融合

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往往有很大差别,对于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更高的农民工来说,会更加容易获得稳定的高薪工作,对于这类农民工来说,往往对城市的归属感较低,原因在于这类农民工拥有对工作种类和工作城市的选择权。但是对于剩余的农民工来说,当获得稳定工作后,会对工作格外重视,当其接触城市社会的运行理念和发展思想后,会积极主动地与城市社会进行融合[2]。所以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探究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与社会融合间的关系。

2 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与社会融合的研究方案

在研究过程中,考虑到农民工的素质良莠不齐,所以将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农民工的各项因素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如下:(1)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中包括内容为学历、技能水平、工作岗位,同时对这些问题进行赋值,学历和技能水平较高赋值为1,较低者赋值为0,同时普通施工人员赋值为0,管理人员赋值为1。(2)长居意愿。该过程的问题设置为是否愿意在工作城市长期居住,有该意愿的农民工赋值为1,无该意愿赋值为0。(3)身份认同。该过程的问题为询问农民工是否认为自己是城市人员,认为自己为城市人口的赋值为1,无该想法的赋值为0。(4)语言使用。对于城市人口来说,语言和口音是区分对方是否为农民工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在调查过程中,问题设置为能否听懂并使用当地方言,拥有这种能力的农民工赋值为1,无这种能力赋值为0。另外在数据获取过程中,还需要对农民工的就业区域和就业职业稳定性进行研究,并且由于这两者能够对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造成很大影响,所以这两者需要作为核心自变量进行研究。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需要控制变量,控制的变量包括身体健康状况、性别、婚姻状况等内容,最大限度降低这类因素对调查结果分析的负面影响[3]

(2)人力资源存量较高情况。通过分析发现,人力资源存量较高的农民工86%以上认为自己属于城市人口,并且能够普遍应用当地语言进行交流,但是通过对数据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这类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也较低,通过问题询问可以发现,这类农民工更容易发现城市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对去其余城市的发展有更高的需求。另外这类农民工对就业区域和职业的稳定性需求较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薪资不合理时,会选择跳槽和辞职获取更好的发展前景。可以说这类农民工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城市社会融入,但是是否融入社会完全由其自身意愿决定,当这类农民工的薪资水平符合其自身期望值时,92%以上的人员会主动融入城市社会。

3 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与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作用效果分析

3.1 人力资源存量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1)人力资源存量较低情况。本文研究的农民工样本中,发现人力资源存量较低的情况较为普遍,占到整个取样样本的80%以上,在深入研究中发现,这类农民工通常薪资较低,获取的数据表示,这类农民工60%以上认为自身不属于城市人口,剩余的40%农民工中,九成以上的农民工有稳定的就业职业和就业区域。可以说对于人力资源存量较低的农民工来说,当拥有稳定的就业区域和职业后将更加期望融入城市社会中。但是就实际效果来看,这类农民工对语言的应用能力较低,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过程,另外对于偏僻区域的农民工来说,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普遍低于繁华区域的农民工。

本次研究组共纳入ASD及对照组儿童母亲共122名,二组基本人口学特征见表1、表2。两组人口学资料除居住地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3.2 就业区域稳定性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1)繁华区域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在研究就业区域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时,发现对于繁华区域的农民工来说,对长居的意愿更高,达到79%,尤其是对于人力资源存量较低的农民工来说,在这类区域进行长期工作时,长居意愿高达89%,但是通过对其余数据的研究可以发现,人力资源存量较低的农民工融入社会情况反而较低,原因在于由于其薪资水平较低,无法支撑其在繁华区域进行消费。而对于人力资源存量较高的农民工来说,在这类区域的工作中,与社会的融合度更高,有65%以上的农民工表达了长居意愿。

北京绿林认证有限公司在林产工业协会无醛认定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通过标签和溯源系统结合的方式规范了木制品行业内无醛产品的宣传和市场流通,让消费者在购买地板、木门、家具、定制家居等产品的时候,能够买的安心、买的放心。

(2)偏僻区域对社会融合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偏僻区域农民工84%以上人力资源存量较低,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这类区域中,农民工对长居的意愿较低,仅为58%,原因在于这类区域通常容易暴露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群体,长居意愿会获得一定提升,但是提升量并不明显。同时也可以发现,该区域的农民工社会融入情况更好,原因在于农民工能够更好与该区域的居民进行交流,并且消费水平也能够支撑农民工的薪资水平。

3.3 职业稳定性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研究发现,农民工拥有稳定职业时能够与社会更好融合,但是这种融合仅体现在与城市居民的交流过程中。当农民工拥有稳定职业时,意味着农民工会在该区域进行更长时间的工作,耳濡目染之下能够更好学习和应用当地语言,提高社会融合水平。但是对于长居意愿和身份认同,人力资源存量较高的人员在长居意愿上较低,为70~76%,由职业区域决定,但是这类农民工普遍认为自身属于城市人口,而人力资源存量较低的农民工与上述现象完全相反。

由图6可知,ZA与未反应的玉米醇溶蛋白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随蛋白质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质量浓度为6 mg/mL时,玉米醇溶蛋白的羟自由基清除率为36%,ZA的羟自由基清楚率为71%,远远高于反应前的玉米醇溶蛋白(p<0.05)。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民工人力资源存量、就业区域的稳定性和职业稳定性都会对其社会融入程度造成影响。数据表明,对于人力资源存量较高的农民工,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中,但是是否融入通常由其自身决定,并且职业和区域稳定性对其影响不大。对于人力资源存量较低的农民工,当职业和就业区域稳定时,能够更好地进行社会融入。

参考文献:

[1]周彦兵.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与供给研究[D].西南大学,2016.

[2]黎赞.成都市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对市民化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3]石智雷,朱明宝.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与社会融合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3):49-58+159.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标签:;  ;  ;  ;  

关于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与社会融合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