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空间模式和基本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建设论文,中国论文,策略论文,特色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跨越。支撑大国控制世界的现实载体,一是跨国公司,二是世界城市。建设世界强国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统筹配置资源,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货物、服务、技术、资本、人才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因而大大提高了其总部所在国的全球影响力和控制力;世界城市是世界城市格局中的高端形态,是引领全球城市发展进步的旗帜和标杆,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国在打造世界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方面,成就斐然①,但在世界城市建设方面有待加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曾明确提出要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打造国际城市和世界城市。但至目前,中国的城市与大国崛起中所需要的世界城市竞争力相差甚远[1]。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在哪里?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总体战略如何谋划?这就是本文需要探索的主要内容。
1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分析
1.1 新时代下科技创新和网络联系是世界运转的主要驱动力
伦敦、纽约和东京世界城市的建设,都是产业革命和国家经济持续繁荣的产物。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组织结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是21世纪的基本特征。这4方面因素相互交织和互为推动,加速了全球网络的形成,使世界成为一个巨大的网络空间。[2]
网络时代是一个整合的时代。整合的过程和本质是现代市场资源,包括人流、物流、资本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全球网络中的充分流转和合理配置。在这种要素流转和配置过程中,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不断建立和形成,导致了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现实力量、资源要素等综合对比关系的变化与配置方式的重新组合。特别是以城市为载体,在全球网络中形成了资源要素流转和配置的一个个结点,这些结点根据等级高低、能量大小、联系紧密程度等要素集结成为一个多极化、多层次的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其中,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主要结点城市就是世界城市。[3]
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发达城市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模式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遵循国际规律的同时,把握时代特征,突出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是指抓住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历史机遇,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最大限度地吸收世界文明成果,最大程度地整合和配置全球性资源要素,形成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世界城市。中国特色就是在发展价值理念上,要体现社会和谐、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在发展空间格局上构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世界城市的空间布局体系。
1.2 中国的整体发展需要多个世界城市来整合配置资源
中国地域辽阔,有960万km[2]陆域国土,是日本的25倍,英国的40倍,仅靠一个世界城市难以带动全域的整体发展。
中国人口很多,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10倍、英国的22倍。只建设一个世界城市难以满足全国各地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
即便我们建设北京、上海和香港三个世界城市,中国的世界城市密度(单位国土面积、单位人口所拥有的世界人口个数)也远小于美国,更小于日本和英国(表1)。
2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选择与空间模式
2.1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选择
2.1.1 京沪港是我国建设世界城市的三大选择
2010年,世界级城市名册中,中国共有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广州、深圳、天津等12个城市上榜。②世界级城市不同于世界城市,世界城市需要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具有相当的规模;二是具有控制能力;三是沟通力;四是城市活力;五是创新能力;六是可持续性[4]。《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中列出的全球职能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其中北京、上海和香港应是我国最有条件成为世界城市的城市。
英国列斯特郡拉夫堡大学的“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在2008年对242个全球重要城市进行了研究,认为纽约和伦敦为第Ⅰ级别中第一类城市,即全球城市体系中最顶级城市。我国有三个城市入选242个城市行列,其中香港和上海为第Ⅰ级别中的第二类,广州则列为第Ⅱ级别中的第三类城市[5]。
1998年英国电讯咨询及国际通讯对占世界5%的25个全球城市电讯竞争力排位,从全球电讯流量的角度反映全球城市体系,北京列第25位;国外学者马克.亚伯拉罕森建立了综合指标体系对世界城市体系的位序进行研究,在其认为的23个世界城市中,位于第1位的为纽约,我国的香港和北京分别位列第7位和14位[6]。2009年伦敦全球金融中心对世界各主要城市金融业地位进行评价,伦敦和纽约分列第1和第2位,香港列第3位,上海和北京分列第10位和22位。
基于上述,可以说,香港、上海和北京是我国最有望在世界城市体系高端占有一席之地的城市。
2.1.2 京沪港建设世界城市的指标比较与评价
表2列出了北京、上海和香港的相关指标的对比。三城市的GDP总量差不多,上海、北京人口规模大,人均GDP远远小于香港;外商投资额、进出口贸易额和接待境外游客数量,香港都远远大于京沪。但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东方文化之都;上海及其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包括港澳台)制造业最发达的区域[7]。这就是说,这三个城市在建设世界城市方面各有千秋:北京文化软实力最强,国际政治、文化影响最大;上海经济实力最强,腹地出口加工能力巨大;香港国际化程度最高,机制体制最为灵活,多项指标接近和超过三大世界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表3)。
2.2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空间模式
2.2.1 空间布局模式选择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空间模式,主要体现为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二是在市域层面加速构建网络化大都市;三是在区域层面依托周边地区,构建区域城市网络。
(1)国家层面:京沪港联手协作
构筑京沪港分工协作、三足鼎立的世界城市体系。其中北京争做世界政治、文化、科技和金融管制中心;上海争做世界贸易和加工制造中心;香港争做世界交往、会展和金融中心。三大都市联手,构成一个功能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世界中心体系。
(2)市域层面:构建网络化大都市
网络化大都市是一个以有形和虚拟的网络为支撑,具有多中心、多节点的城市区域。在空间结构上,加速形成多中心空间结构,加强外围新城建设,优化中心区发展空间,促进中心城、新城多点协同发展;在空间组织上,依托物质性网络(交通、通信线路网络)完善,强化非物质性网络(虚拟网络、要素流动网络、地方生产网络等)建设,促进各个节点间的专业化分工和职能互补,推进多中心之间的空间交互作用和紧密的空间联系。
(3)区域层面:依托周边区域,构建区域城市网络,连接世界城市网络
世界城市都产生于具有强大全球控制能力的区域,中国建设世界城市尤其离不开所在区域强有力的支撑。要以京津为核心,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和环渤海都市圈的加速崛起,建设世界政治、文化中心和高端人才的聚集之地[8];以长三角为核心,打造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加工制造和贸易基地;以珠三角为核心,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地、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地。
2.2.2 城市协调和分工协作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应当着力于建设网络化大都市的空间模式,即在每个都市区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并不断加强多中心之间便捷畅通的互动与联系,在分解城市功能的基础上,提升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在融入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合作过程中,中国的较大城市(较小城市很难参与国际竞争)实际上是需要其他城市的协作和支持的:
第一层次是香港、北京、上海。这些城市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显示出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已基本奠定区域贸易中心的地位。尤其是香港、北京、上海,是近期建设世界城市的重点。
第二层次包括深圳、广州、苏州、天津、厦门、宁波、杭州、大连、青岛。这些城市尽管在体量上不如第一层次的城市,但从单列的指标来看仍然较有优势。
第三层次包括南京、重庆、成都、武汉、济南、长沙、福州。
第四层次包括沈阳、郑州、长春、太原、海口、南昌、西安、合肥、呼和浩特、乌鲁木齐、昆明、石家庄、哈尔滨、南宁、贵阳。
位于不同层次的城市,在国家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限制各城市参与国际竞争,但也不能任凭各自为战,甚至恶性竞争,在国际舞台上自相残杀,应加强区域合作,扬长补短。这就要求各城市突出产业特色,完善贸易结构,消除行政壁垒,扩大要素自由流动,避免重复投资,提高城市的整体国际贸易竞争力,使得各城市间能够协调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③
2.2.3 广域基础设施完善和区域网络化、智能化推进
网络化空间结构和畅通的对外联络是世界城市的重要特征。我国建设中的世界城市,未来应当进一步完善交通、通信等物质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节点之间的人员、物质、信息的流动,推进要素流动空间的形成,强化城市内部的联系和整合;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多中心之间的功能联系,从而突破形态上的多中心,成为有机的功能实体,即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化大都市。
面向高度网络化和外向性的城市特征,世界城市在城市空间和组织方面的复杂度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安全和智能运行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必备基础。因此建设智慧城市是我国世界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不仅需要在空间结构上推进多中心和网络化建设,更需要在城市管理上与其相对应,构建智能化的城市管理体系,实现空间的科学管理,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9]。
3 京沪港建设世界城市的功能定位
3.1 一般世界城市功能地位
世界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这一阶段、这种形态可以概括为:一个结点(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组织结点),两大功能(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控制力与影响力),三个基本特征(雄厚的经济实力、巨大的国际高端资源流量与交易和全球影响力)。但三大世界城市也各有侧重。
纽约作为世界第一城市,其主要功能和目标地位是:国际金融中心、世界经济的管理、控制中心、世界航运中心、国际政治、文化、信息交流中心[10-11]。
伦敦作为世界城市,其主要功能和目标地位是国际金融中心世界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中心:全球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国际文化和创意产业中心。[12]
东京作为亚太地区唯一的一座世界城市,其主要功能和目标定位是:信息技术性服务与生产性服务的中心、知识服务的技术宝库和人才高地和东亚地区的交通枢纽。[13]
3.2 京沪港世界城市建设的功能定位
以文化、政治影响力和控制力为重点,以创新中心和网络化结点为主要目标,是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
3.2.1 北京——建设世界政治、文化中心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全国第二大城市及政治、交通和文化中心。有3000余年建城史和850余年建都史,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6处),每年接待超过1.47亿的旅客。北京目前已经是东方文化之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把北京定位为建设世界城市。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总体目标是:瞄准国际城市高端形态,全面推进世界城市建设,力争20年赶超东京、伦敦,成为欧亚大陆的中心;40年与纽约并列,成为世界的中心城市。
3.2.2 上海——建设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上海是中国内地第一大城市,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最大的外贸港口,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致力于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2010年上海成功地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把上海定位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是:接轨国际,服务全国,建设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城市,到2020年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3.2.3 香港——建设世界会展之都、总部基地和金融交易中心
特殊的历史和特区的政策,使香港成为世界上体制机制最为灵活的国际活动中心城市之一。香港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及思路是:跨越全球-地方二元空间,深化港深合作,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打造世界级国际城市及亚洲主要都会,以及总部基地和金融交易中心。核心努力方向是:提供优质生活环境,提高经济竞争力,以及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以巩固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
4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路径选择和主要策略
4.1 世界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般认为,世界城市的发展路径可分为市场主导型(即自下而上模式)和政府主导型(即自下而上模式)[14],实际上,介于二者之间的也有,如东京,这种路径更为有效。
4.1.1 自下而上建设世界城市模式
一个城市,经历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之后,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积累了一定经济财富,在科技创新的大力带动下,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由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城市步入创新驱动阶段。
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后,凭借持续的科技创新,城市中的企业不断向境外扩张,城市中的投资不断向境外输出。在城市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城市拥有本国及外国跨国公司的总部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对外投资不断扩大,逐渐获得对全球经济的管理控制能力,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这就是世界城市的经济发展路径,也是目前三大世界城市中,伦敦和纽约走过的实际路程[15](图1)。此模式也是自下而上、自发自由建设世界城市之路。
4.1.2 自上而下建设世界城市模式
与自下而上的建设模式不同,巴黎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强调了规划的引领作用;新加坡更是把城市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统一起来,以政府主导的形式推进世界城市建设。这两国城市的做法实际上揭示了世界城市建设的另一种可能的模式——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系统推进世界城市建设的路径。目前虽然这两个城市还不是典型的世界城市,但二者的效果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图1 世界城市建设路线图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科技促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北京市科委课题报告,2011”修改。
4.2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模式选择:上下结合模式
上述两种模型各有优劣,自下而上模式,经济效益好,可持续性强,但世界城市建设周期长,靠自发的、要素驱动的模式,很难实现赶超和跨越;自上而下模式,通过规划引导,由政府组织协调,能够迅速实现崛起和赶超,但容易造成形象工程和政府部门好大喜功、贪污腐败和巨大浪费等问题,最终可能导致有效率无效益。
自下而上的要素驱动、市场驱动模式,和自上而下的规划引领、政府统筹推进模式,在大国崛起和世界城市建设初期都有存在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将二者结合起来。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的结合,是东亚经济奇迹的重要原因,也是东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根本经验。日本是一个整体意识极强的国家,东京就是日本集中大量财力物力打造的参与世界竞争的代表,国家意志对东京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支撑和指导。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合一是东京成为世界城市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政治中心强劲的吸附能力使东京由一个单纯的政治中心演变为现在的世界经济中心。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完全照搬发达国家世界城市的发展经验和做法是不可取的。当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自生性的,其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而今天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却明显超过工业化速度。因此,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模式应该是在充分重视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政府主导、市场为辅的发展模式。
首先,政府主导型是后发展国家建设世界城市的最佳模式。尽管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日益凸显,但经济结果不仅取决于各种经济力量,还取决于政府推行的政策,政府对经济运作的影响举足轻重。政府可以利用所掌控的资源影响经济活动,争取本国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创建世界城市过程中,后发展国家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影响力,通常优先选择政府主导型模式。
其次,政府主导、市场为辅的模式是我国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一直存在。另外,作为工业化的后发展国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力大,在发展过程中必然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多的问题。为保持经济发展的平稳性,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事实证明也是成功的。政府对核心城市的影响表现在将国家掌控的重要经济要素集中投入到核心城市,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经济要素向核心城市聚集,从而吸引世界范围的经济要素在此聚集,致使其迅速国际化,直至走上自我发展的轨道。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以及后来上海的浦东、天津的滨海新区快速、跨越式的发展就是政府主导、市场为辅成功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4.3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策略
建设世界城市是中国发展新阶段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世界城市既是一个指标体系,又是一个奋斗目标,更是一种胸怀、一种视野、一种境界。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策略可以概括为:
(1)在时代特色上,要超越产业中心、经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涵义,上升到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服务中心,建设一个后工业经济时代的世界城市。
(2)在社会制度特色上,要吸纳和整合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以社会为本位而不是受限于资本,超越资本雇佣劳动,而充分体现社会性的创意引领和知识驾驭资本的作用。
(3)在文化发展特色上,倡导人超越个体化和组织化生存方式与境界,实现社会化生存。[16]
(4)空间布局上,打造京沪港三足鼎立、北东南呼应合作的世界城市体系。
(5)时间过程上,既要遵循规律,有序推进世界城市建设,又要整合制度、经济与环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5 结论和讨论
(1)中国人口规模大大超过美国、日本和英国,从理论上说,当中国经济足够发达时,有可能建成三个世界城市;从实践上说,目前中国的京沪港三大城市,都跻身于世界大都市的行列,不可能为了其中的一个建设世界城市而人为地打压另外的两个城市的发展。所以,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北、东、南三个城市同时在向着世界城市方向发展,努力打造北东南呼应、分工协作的世界城市体系。其中北京要瞄准国际城市高端形态,努力建设世界的政治、文化之都及网络和金融管控中心;上海要大力接轨国际,努力服务全国,建设世界先进制造基地和航运、贸易中心;香港要跨越全球-地方二元空间,建设世界会展之都、总部基地和金融交易中心。
(2)目前的世界形势,已经和伦敦、纽约和东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当年情况大不相同了,中国建设世界城市,不一定循着“制造业中心→金融业中心→世界城市”的路径,完全可以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创新驱动(而不一定是产业驱动),信息化网络枢纽建设,是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两个特色。当然,京沪港三城市背景条件不完全相同,现实要求也不同。所以,三大城市建设世界城市的路径也有不同选择。
(3)纽约、伦敦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靠市场的力量,自下而上推动,甚至是自发形成的,这需要很长时间。东京和新加坡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积极利用政府和城市规划的自上而下推动的力量,其建设进程也大大加快了。中国是中央集权国家,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城市建设模式很有效,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创新驱动和产业要素驱动相结合,是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最主要的机制,构成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第三个重要特点。
(4)世界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世界城市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仅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也不可能完全采取某一单一的模式。而且,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大城市的发展过程、区域背景和运营机制方面,本来就差别很大,它们的世界城市建设之路,不应该、也不可能采取同样的模式,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注释:
①2010年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有56家,其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列第五、中石油列第六,国家电网列第七。世界500强企业的总个数,美国137个,高居榜首;日本69个,中国内地列第三(若算上中国台湾的8个、中国香港的2个,则是70家,超过日本);第四位是德国,56家;第五位是法国,35家;第六位是英国,30.5家(其中联合利华与荷兰合作)。
②http://www.lboro.ac.uk/gawc/world2010t.html,2012.11.8.
③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城市国际贸易竞争力评价及排名报告[R],2012-05-15.
标签:世界城市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城市选择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