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辉[1]2006年在《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研究》文中指出国家提出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个“发展”不仅意味着扩大办学规模,还意味着要提高教育质量。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温家宝,2005),所以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教育质量的判断依据归根结底不是看学生在学校时能考多少分,而是看他们的技能是否能适应行业要求、社会需要。 英语口语能力就是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必备技能之一。由于员工英语口语能力较强是旅游行业能够提供高素质、国际化服务的必备条件之一,所以,现在的旅游专业学生——即未来的旅游行业员工——的英语口语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目前学生该项能力普遍薄弱,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故如何解决此问题已成为提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从职业教育前提下的英语学科定位及培养目标、师生观念、教学模式等多种角度出发,分析阻碍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发展的原因,论述培养中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实质,提出了以“更新观念、优化教材、实施‘双渗双真’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的解决方案,并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样一个方案能够较为有效地促使中职学校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
叶文红[2]2003年在《中等职业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对语言、语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英语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其相关文化的教学,这已成了英语教学界的共识。新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也首次明确提出了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而在职中英语教学大纲中还尚未对此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本文根据职中英语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在职中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输入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验。文章共分四章,第一章通过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不断得到重视的现象分析了文化与中学英语教学的关系,得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第二章通过对职中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在职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紧迫性和可操作性观点。第叁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开展了在职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输入的实验,实验证明在职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输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第四章针对实验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实际教学中碰到的具体的困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旨在唤起广大职中教师对培养职中生文化意识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本文作者将把这一研究进行下去,并希望通过文化意识的输入来改变职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唐锦[3]2010年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析》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英语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即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中职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以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强调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就容易产生障碍,导致交际失误。由于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各名族发展历史、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不同,东西方文化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为跨文化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这一点已经受到教育界的认可,在中职校的英语教学新大纲中已明确指出语言材料要真实、地道,贴近学生生活和未来职业,同时适当地渗透英语国家文化。本研究从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研究入手,探讨了适合中职校学生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原则,把跨文化教学融入职业高中的英语教学课堂中,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有关“跨文化意识”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和语言知识检测分数的分析,得出实验结果:通过课堂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学习自信心得到了增强;通过课堂文化教学促进了部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课堂文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本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同时本文还从教师角度分析了文化教学实施的障碍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文化教学的策略。
闫志宏[4]2008年在《白城市职业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以及市场力量的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已空前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必修课之一,英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而白城市的中职英语教学仍相当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经济迅速发展对有良好英语能力的“蓝领”人才的迫切需求。如何采取相应措施改变目前职中英语教学滞后现状,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已日益成为本市中等职业学校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对白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态度及动机、教师教学与科研、教材的使用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以多角度了解目前白城市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状况。通过对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发现白城市中职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症结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学生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积极的情感,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方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科研能力,融洽师生关系;教学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教材方面:因材施教,改革教学内容,编制校本教材,增强课本的实用性。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状况做了简单回顾。第叁章研究方案介绍论文研究方法和研究进程。第四章以问卷调查等形式对白城市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根据问卷收集的数据,查找白城市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症结产生的原因。第五章针对白城市中职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分别从学生、教学、教师和教材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第六章结论
王静[5]2007年在《邯郸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研究》文中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掌握一定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在课程设置上要求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课程体系。目前邯郸市职业技术教育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其课程设置还没有紧跟时代发展,没有得到合理改革,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本文采用教育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研究。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以及我国已有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职教课程设置模式,对邯郸市部分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找出了其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重文化课,轻专业课;在专业课中重理论课,轻实践课;德育教育课课时少,且内容贫乏。针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办学方针,结合邯郸市的实际情况,比较几所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优劣,探索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所遵循的标准:减少文化基础课课时比例,加大专业课课时比例;减少专业课的理论课课时,加大实践课课时;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王红艳[6]2013年在《变革下的本土化进程》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是中国职业教育发生发展的百年:1904年,晚清政府以日本实业教育制度为蓝本确立了实业教育制度,1913年的民国教育部沿袭了该制度;1922年“新学制”实行仿照美国的综合中学制度,黄炎培等职业教育家一度梦想它能扩大职业教育的实施范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急剧的政治制度转变,引发职业教育制度走向苏联模式;“文革”十年,职业教育几乎被毁灭;20世纪八十年代,职业教育重新开始恢复,打开国门后的职业教育实践者面对欧美先进的科技文明,他们又一次启动学习的历程,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职业教育模式都被介绍引入。每一次国家制度变革,引发教育制度变化,职业教育制度也随之改变。职业教育制度的每一次转变都彻底否定过去,但新的制度却未能如愿以偿,职业教育的命运在兴起与停滞之间循环往复。笔者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学制变革入手,以上海职业教育制度实施为主体,思考驱动职业教育制度数次重构的原因。20世纪中国职业教育的制度变革是一个努力探索职业教育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上海作为在中国近代迅速崛起的一个城市,其职业教育制度变迁基本遵从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现了区域服从中央的精神。通过对不同阶段影响制度变革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影响上海职业教育的主导因素是是外力作用,尤其是政府行为;而在职业教育内部缺乏足以影响制度变革的力量。职业教育的发展总限于规模的变化,而其质量的提高举步维艰。如何构建一个适合中国上海特点的职教制度体系,仍是一个长期的努力过程。专业设置是实施职业教育的起始环节,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实现培养目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基础工作。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是按照专业进行配备。如何设置专业是实施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自1843年上海被开放后,上海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和它的经济结构变迁有着重要关联。20世纪,上海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存在着数次转向:20世纪上半叶,商业教育占主导;五六十年代,因上海城市功能转型,工科教育大发展;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走向改革开放,上海重新恢复多元化城市功能,第叁产业的专业逐步发展起来。由于受到政治制度变迁、城市功能转型、择业观变化以及校长的影响力等因素的制约,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在调整,但由于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其总滞后于经济发展,始终在“追赶”经济的步伐,而缺乏一定的前瞻性。职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学校的类别很多,每类的具体分科更多。不同的类别与分科需要设定相应的课程,职业学校课程纷繁复杂在所难免。最初各校多根据自己需要,参考日本及欧美的成例,自行拟定。1934年,教育部开始规划各科课程标准。职业学校的课程从学校各自为政逐渐走向标准化、统一化。1953年,职业教育课程确立苏联的技术教育课程模式,这个模式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20世纪八十年代,国内教育领域逐步重视课程理论。职业教育界也开始学习和模仿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职业教学模式,又引发职业教育课程新变革。其在长期实践中纠结于针对性与普适性、升学目标与就业目标、理论内容与实践技能之间的矛盾。不管学制如何变迁,教学模式怎样转变,普通文化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技能课之间比例是课程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永恒的难题。教师是影响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20世纪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并逐渐壮大的发展过程。教师的来源渠道和培训形式问题一直是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两个基本问题。而师资培养制度的长期缺失,其运行机制远远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这是制约职业教育再发展的瓶颈。建立完善的职业师资养成制度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20世纪,上海的职业教育是变革与探索的百年,在移植西方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进程中,尽管遭遇到“水土不服”曾踯躅不前,但是有志于职业教育探索的先行者不断进行本土化实践。20世纪,上海的职业教育又是构建与发展的百年,在引进西方职业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符合自身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尽管遇到挫折会重构体系,但每一次构建都推动职业教育向前发展。20世纪,上海的职业教育既要遵循中央法律法规,又要立足工商业大都会的经济特点,寻求部章规定与地方需要之间的变通,在实际运行中逐步形成地方特色。上海职业教育界在数次学制变革的引领下努力进行本土化探索,试图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教育制度,但至今尚未形成一条具有中国元素、上海特色的独特路径。
王艳花[7]2013年在《职业中学英语学习困难生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自有教育教学活动以来,各门学科都存在有学困生,英语学科也不例外,但职业中学的英语学困生尤甚。关于学困生问题,世界各国的学者和专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内,不论是一线的老师还是相关的教育专家以及心理学家,都对学困学生有大量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无论是国外研究还是国内研究,他们都倾向于普通中学学习困难生研究,且偏重于数理学科的研究,对职业中学学困生的理论研究不是很充分,对职业中学英语学困生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本文着重对职业中学英语学困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可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转化英语学困生的策略,使他们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首先,本论文在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并联系相关的教育教学经验分别对学困生和英语学困生进行了界定,界定如下: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基础薄弱,且存在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障碍,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英语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英语基础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障碍,而导致英语成绩达不到教学大纲对该生年级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的学生。其次,笔者参考了许多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学困生的研究成果,最终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个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临汾市M职业中学3个高二年级的英语学困生进行了深入调查,最终通过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汇总,得出结论: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外因表现在家庭、学校、社会因素的影响方面;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内因主要表现在自身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和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方面。最后,笔者针对职业中学英语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如下转化策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优化校园英语学习环境,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善职业中学社会舆论环境;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激发英语学习动机;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困生学习心理,培养学困生意志品质;指导学困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英语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多参加听、说、读、写的活动。
王雪梅[8]2005年在《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日益突出。然而从目前旅游行业的继续发展情况看,仍需要大量的初中级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而既有一定理论水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最适合这一层次和规格。因此,在我国的旅游教育中,中等职业旅游类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层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所在重庆龙门浩职业中学旅游专业从辉煌步入了低谷,究其原因在于课程设置的不科学与不合理。本文就力图从此问题入手,调整其目标和思路,寻找新的模式,重新进行课程设置,转变我校旅游专业的现状。也期望能给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的改革带来一点点启示。 全文内容框架如下: 第一部分:分析问题研究的缘由: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新的课程设置;重庆龙门浩职业中学旅游专业现行课程设置无法有效满足新的专业发展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相关研究存在不足。 第二部分:阐述重庆龙门浩职业中学课程设置的问题,学校现有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目的性、指向性不强;内容陈旧,严重滞后于实际发展;课程设置片面,缺乏深度与实际脱离;随意性大,科学性不强;课程类型单一,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设置较少等问题较突出。 第叁部分:通过分析,得出课程设置问题的原因:首先是缺乏良好课程设置的条件;其次是缺乏对旅游人才发展方向的良好分析;第叁是缺乏对行业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良好调研。第四是缺乏良好师资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第五是缺乏良好课程设置的保障体系和设施。 第四部分:对策思考,借鉴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调整目标,确立思路,建立原则,采用集群式模块课程理论进行专业课程设置。
彭婷[9]2011年在《中山市中职文化课教学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文中提出中山是珠叁角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下,中山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近年来,中山提出要“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在全国率先实行职业学校“双证书”的学生毕业模式和“双师型”专业教师制度,也出现了订单式“股份制”“产学研一体制”等人才培养模式。中山市的专业课程的改革可以说是如火如荼。但是,与这种“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不相符合,中山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的教育却一直停滞不前。本文采用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山市某理工学校为个案,对中山市的中职文化课程教学的现状开展了调查研究。目前,中山市的某理工学校的文化课程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家长、学生对文化课程严重忽视,导致文化课教学以及文化课程教师地位低下;学校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功效,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设施配备、奖励制度方面都向专业课教学倾斜,忽视文化课程教师的专业培养,客观上阻碍文化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激励制度和制度的不合理,严重地打击了文化课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成就感缺失,职业倦怠严重,缺乏应有的工作激情,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缺少教研教改的动力,使得教研教改流于形式,教育工作效率低下;生源质量低下,文化课程的课堂组织教学遭遇困难;教材难度大,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无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生缺少学习策略,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厌学情况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普通文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陷入了困境,严重地制约了中山市某理工学校文化课程的发展。本人之所以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旨在通过某理工学校文化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尽可能地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探讨其出现的深层次的成因,提出了个人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本人认为该个案的研究在中山市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以期通过这些研究给中山市的有关单位和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针对所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更好地促进中山市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课程改革和发展,更好地推动中山市的职业教育改革。
韩晓艳[10]2007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人才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外语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昆山是一个国际资本投入的高密度地区,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大批的具有一定英语水平和能力的“蓝领”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正是培养这些人才的基地,这就要求昆山市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英语学科教学要以能力为本,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然而,昆山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要求和动机取向却十分不乐观。而且,目前我国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论文中,对于如何从教学的角度激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很显不足。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模式,激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已日益成为本市中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通过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充分说明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此外,还阐述了与动机相关的几个概念及学习动机的分类等与本课题相关的概念及理论。第二章国内外外语学习动机理论研究综述。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理论模式及研究现状。第叁章昆山市第二职业中学个案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昆山第二职业中学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并就调查结果作了详尽分析。然后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实验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即:营造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氛围;改变教学模式和策略,激发英语学习动机;在评价中促进英语学习动机的保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第四章结语。主要对以后如何更好地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中推广实施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想法,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研究[D]. 杨旭辉. 西南大学. 2006
[2]. 中等职业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D]. 叶文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3].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析[D]. 唐锦.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4]. 白城市职业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闫志宏.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5]. 邯郸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研究[D]. 王静. 河北师范大学. 2007
[6]. 变革下的本土化进程[D]. 王红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7]. 职业中学英语学习困难生成因及对策研究[D]. 王艳花. 山西师范大学. 2013
[8]. 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雪梅. 西南师范大学. 2005
[9]. 中山市中职文化课教学发展的困境与对策[D]. 彭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10].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D]. 韩晓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标签: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课程设置论文;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学习动机论文; 旅游专业论文; 重庆龙门浩职业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