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期的重大战略决策——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决策论文,全会论文,关键时期论文,十六届四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深刻总结了我们党执政55年的历史经验,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作出了重大部署,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件。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党的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概念,是党的十六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全党、全国、乃至海内外许多人的关注,这绝非偶然。中国共产党有6800多万党员,300多万个基层组织,领导13亿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已经执政55年,还要继续长期执政。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敢小视。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因为有生机勃勃的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以后,在党的中央全会上就党的建设问题做出决定,在这次全会之前一共有六次。
第一次是1954年2月召开的七届四中全会,这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第二次是1980年2月召开的十一届五中全会,这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第三次是198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这次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第四次是1990年3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这次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第五次是199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这次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六次是2001年9月召开的十五届六中全会,这次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与以往历次全会的决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这次全会的决定,在全面分析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体现了我们党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深刻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的艰辛探索中对55年来执政的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提出了我们党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方面治国理政的清晰思路;表达了我们党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执政实践和执政理论建设两个方面,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坚定决心。
《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在新世纪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长期存在。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两者结合好,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难题需要攻坚、破解。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相联系的过程。世界上一些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人均CDP超过1000美元以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拐点,是一个关口,拐得好就会继续发展,拐得不好就可能停滞,甚至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和混乱。随着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社会多元化的矛盾非常尖锐。所有这些,都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从党的现状来看,从总体上说,我们党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能够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是适应的。不这样看问题,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执政的共产党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失去了执政地位,而我们却取得了成功。但是又必须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在执政能力方面,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决定》对此作了深刻阐述,没有回避矛盾和问题。无论是领导方式、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不完善,还是干部素质和本领不适应;无论是一些基层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不好,还是存在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都直接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影响党的威信和形象。
所有这些方面,集中起来,就是《决定》高度概括的一句话: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之所以成为“根本”,说到底,是因为只有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决定》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是从我们党的自身经验和国外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教训中得出的深刻结论。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失去执政地位。这些党的失败,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从这些党自身找原因,无一不是因为这些党失去了执政能力的结果。有的党由于理论、纲领长期僵化,不能反映时代和人民的要求,失去了理论创新能力;有的党发展战略失误,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人民失望,失去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的党逐步国家化、行政化、官僚化,权力过度集中,导致权力滥用、腐败现象泛滥,失去了拒腐防变能力;还有的党在意识形态领域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导致人们的思想陷入极度混乱,失去了对意识形态进行领导和控制的能力;如此等等。总之,一个执政党如果在执政能力上出了问题,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就非常现实,在这个客观规律面前,任何执政党都不会例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决定》要求全党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二、党的执政能力,说到底就是党把握和运用执政规律的能力
我们党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经验的党。十六大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一共是十条。这次《决定》又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党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六条和十条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就其基本点而言是完全一致的。十条基本经验,着重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基本问题讲的。而六条主要经验,是从把握执政规律、完善执政方略、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讲的,着眼点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六条和十条都显示了我们党对两个基本问题认识的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特别是共产党执政规律探索的伟大成果。
规律就是法则,是客观的、是人的主观意志所不能抗拒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它、把握它、运用它。我们研究执政规律,既要看到执政党活动的共性,又要看到不同性质政党的本质区别和各自特性。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党,作为人民实现掌握政权、当家作主愿望的工具,同样要遵循普遍的执政规律。但是,又必须认识到,由特殊的国情和党情所决定,我们党有着不同于其他执政党的特点和优势。正是基于对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出发,从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来考察党的活动,对党提出要求。党在取得政权、成为执政党之后,最根本的,就是要运用手中的权力,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共产党要长期执政,就必须始终不离开这个根本。离开了这个根本,离开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一条不可更移的最重要的基本规律。
《决定》总结的六条主要经验,既体现了我们党对政党执政的普遍规律的认识,又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的特殊规律的思考。《决定》强调,这六条既是我们党执政55年来的“主要经验”,又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把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清醒认识、自觉把握和运用执政规律的基础之上,标志着我们党更加成熟、更加坚强。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已经弄清了、掌握了规律的全部内容,更不等于说,我们能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地运用这些规律。实际上,在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必然王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同志向全党提出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加强对党自身建设规律探索的任务。
加强执政理论建设,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理论上把握执政党的特性,掌握执政的基本原则,采取科学的执政方略和执政体制,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丰富执政资源,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些重大问题。在科学把握执政规律、加强执政理论建设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执政理念,是管长远的一件大事。执政理念,是一个党在认识执政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判断。它贯穿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形成和贯彻执行的全过程,决定着党的活动和执政行为的基本方向。应该说,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清晰。这些理念体现在这次全会总结的六条主要经验中,贯通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五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中。我认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就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
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党的执政方式和活动方式是否科学,这本身就是执政能力的一部分;同时,党的执政方式和活动方式又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发挥。因此,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党的执政方式如何改进,按照什么要求来完善?《决定》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这三个“执政”并列起来一起提,是一种新概括。把这三个“执政”作为执政能力建设总体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这也是第一次,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更好执政的根本要求。
坚持科学执政,就是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强调执政要“科学”,根本点就在于,党的执政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遵循这个规律就是科学,违反这个规律就是不科学。作为长期执政的党,我们党手中掌控着国家权力和执政资源,并领导着整个社会,这是我们党执政的巨大优势。这些优势为我们党执好政、用好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只有把这些条件真正化为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有效领导,正确履行执政党的职责,充分展现执政能力,才能完成执政使命。
当前,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些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有的“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民主集中制贯彻得不好,几大领导班子的职数过多、分工重叠、职责不清、效率低下;一些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意识和本领不强。这些弊端严重影响党的执政效率,加大执政成本,制约党的执政功能的发挥。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决定》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的办法,主要是规范党政机构设置,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切实解决分工重叠问题。同时,还提出,围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研究,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等等。这些要求实际上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真正在实践中落实,我们党科学执政的水平就会大大提高一步。
坚持民主执政,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我们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执政者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是权力的主人。因此,民主执政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我理解,民主执政在内容上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人民虽然不可能事事、时时都直接作主,但有权选择能够代表自己行使权力的人;二是人民不但有权选择执政者,而且要以多种形式更多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去,行使民主权利,决定公共事务;三是一个执政党的执政成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评价,但最重要、最有资格作出评价的是人民群众,这就要求建立能使人民群众充分参与的执政评价体系,真正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衡量标准。
《决定》为进一步推进民主执政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二是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包括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三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坚持依法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这不仅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法制观念,而且要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完备的制度和法律体系来治理国家。在我国,法律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制定的,法律有权威,就意味着我们党有权威;贬低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就会造成党的威信下降。党的执政活动如果不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必然造成权力运行的无序和混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最重要的就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如何落实依法执政?《决定》强调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强调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强调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提高司法队伍素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保障,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
《决定》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并提,含义非常深刻。三个“执政”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学执政强调执政的科学性,民主执政强调执政的人民性,依法执政强调执政的合法性,三者结合在一起,勾画出我们党执政方式的完整框架,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重视党的制度建设
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密切联系起来,是《决定》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党的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国家来说,要坚持依法治国;对党来说,要坚持用制度治党。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用制度治党,从本质上说就是党的行为和各种活动都要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不仅是政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党内民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党的一切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章可循,就会大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效率。
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各种制度不是执政能力本身,但是,制度是否健全、是否科学,极大地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决定着党的执政功能的实现程度。科学的合理的健全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能正确划分职能,明确工作程序,明晰执政活动的责任归属,使各种要素得到有效配置,使各项权力的运作在严格的监督和制约之下。反之,不科学、不合理的体制、不健全的机制和制度,必然造成无序和混乱,造成执政效率低下,执政成本提高,助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引发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在制度已经够多了,关键是执行得不好。这话有一定道理。之所以发生“制度”执行不好、执行不下去,或者在执行中变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各种要求和规定很多,但相互之间缺乏连接,不能构成有机整体,甚至相互打架、抵消,而违反要求和规定的又没有严格惩处。所以,用制度治党,要害问题是加强体制、机制意义上的制度建设,使制度靠自身的动力运作,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允许任何人排除在制度之外。
《决定》对制度建设提出了全面要求。这些制度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本政治制度,包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二类是基本经济制度和党对经济工作实施领导的体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从所有制、分配、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中央和地方、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决定》强调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第三类是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的民主集中制。这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是党的组织优势。第四类是落实上述制度的更加具体的、着眼于可操作的机制和制度。
《决定》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在各个层面上,从体制和机制上加大了制度建设的力度,使制度建设的内容更系统、更全面、更广泛、更注重相互之间的衔接。
比如,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方面,《决定》提出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提出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提出建立健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提出加大干部交流力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提出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等。所有这些制度,目的都在于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和监督。
五、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就党的整体能力来说的。然而,构成党的整体的基本要素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党的执政能力强不强,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素质和本领的提高,在于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那么如何建设队伍?我以为,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一是增强执政的忧患意识。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取得执政地位,来之不易,巩固执政地位并长期执政,更加不容易。55年来,党的执政是成功的,人民群众对党非常信任、支持和拥护。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各种风险和考验,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忧党、忧国、忧民,首先要忧党,而且要把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我们担负的职责和正在做的工作联系起来,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真正懂得自己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能用这些权力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贡献力量。
二是在实践中提高执政本领。领导干部提高素质和本领,要从多方面努力,关键在于加强学习、投身实践和善于总结。对领导干部来说,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党性、加强修养、陶冶情操的基本途径,是一种政治责任、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精神追求。要持之以恒地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既要坚持理论学习,也要坚持各种知识和业务学习,拓宽视野和知识面,以适应提高能力和本领的要求。提高执政能力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党的执政能力要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中去提高,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中去提高,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去提高。每个领导干部都要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的实践,特别是在艰苦条件、复杂环境和重大风浪考验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提高执政能力,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来指导决策和方针政策的制定,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正在解决的问题中,获得新的认识,增强新的能力和本领。
三是掌握科学的执政方法。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与每个领导干部直接有关,最重要的是做到按规律办事、按制度办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也是正确把握和运用执政规律的过程。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东西,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才能减少盲目性和片面性,增强主动性、科学性和预见性。我们要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要求,不断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不断探索和完善有利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既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又使党的执政实践不断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四是树立良好的执政作风。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决定》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提出“三个坚持、三个坚决反对”;要求各级党委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应当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必须做到,否则就没有资格当一名共产党员,就没有资格当一名领导干部。一些人在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面前败下阵来,有的成为可耻的腐败分子,说到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决定》要求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这些话可以说是语重心长、刻骨铭心。每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每一个正直的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地按照这些要求去做,以实际行动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
标签:科学论文; 十六届四中全会论文;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论文; 依法执政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执政能力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