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反腐的媒介形象研究-基于《中国审计报》的分析论文

政府审计反腐的媒介形象研究
——基于《中国审计报》的分析

郑小荣1(副教授),吕 捷1,2,何瑞铧3(博士),郭兰平3(副教授)

【摘要】 大众媒介是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媒介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再现事物的原貌和形象特征。政府审计作为我国治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直广受媒体关注。近年来,我国反腐事业蓬勃兴起,政府审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反腐工作中的媒介形象关乎着国家、政府的整体形象。基于此,通过研究2017年《中国审计报》对政府审计反腐的新闻报道,依托“虚拟环境理论”“形象识别系统理论”等理论知识,分析媒体如何对政府审计反腐媒介形象进行构造,并总结政府审计反腐的媒介形象特点。

【关键词】 政府审计;反腐;媒介形象;新闻报道

一、引言

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想要了解和认知事物,大众媒介是最为快速有效的工具之一。大众媒介可以为人们描绘事物的外形特征,生动再现事物的真实面貌。媒体对政府审计以及政府审计反腐工作的报道,就是对政府审计反腐工作实际情况的反映,是从媒体视角让公众认识政府审计反腐。

“媒介”通常指的就是能够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并对外传播的介质或组织。“形象”是事物的外观,形状等具体特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形象”是人对某一事物的感受,是人通过视觉观察和大脑思考产生的一种主观映像而不是事物本身。这种映像既包括外在特征又涉及内在品质。“媒介形象”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媒介形象是社会中各种事物在大众媒体上展现出的形象;二是媒介向公众呈现的自身形象。本文研究政府审计反腐的媒介形象是第一层含义,即政府审计反腐的媒介形象是大众媒体通过文字图像的描述,呈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审计反腐的表现特点,涵盖了媒体对审计反腐的认知和观点立场。栾轶玫[1]对媒介形象做出了全面的阐释,他认为媒介形象有两层含义,其中一层含义就是媒介组织以及内部成员在受众眼中的印象。媒介形象不等同于媒介品牌,媒介形象是由媒介组织自身构造的,同时观众对大众媒介也会产生一种认知和看法。

为了实现浮选尾矿中碲的回收,并且便于后续铅铋合金的分离,在浮选尾矿熔炼阶段对碲进行单独定向提取,采用碱性浸出的方式,对浸出碲后的浸出渣进行还原熔炼,熔炼阶段还原剂配比为浸出渣干基的20%,将熔炼合金进行真空蒸馏试验,试验条件为950 ℃、1 000 ℃、1 050 ℃,蒸馏时间均为45 min,浮选尾矿提碲后熔炼合金各组分分析结果见表6,试验结果见表7。

政府审计反腐是指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通过履行监督职能,对一切反腐败现象进行遏制和打击,其反腐工作具有全程性、权威性和协同性等特征。政府审计反腐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依法履行审计程序,揭露违法违纪行为;运用自身权力,对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等腐败分子进行处罚;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线索移交给其他职能部门,再由这些部门根据审计提供的线索立案侦查,在收集到更加充分的证据后,对涉事部门和人员作出处理;借助大众媒体等信息平台对审计反腐工作进行公示,便于公众更好地了解事实真相,提升审计反腐倡廉工作透明度。除此之外,政府审计反腐还包括审计加强对自身的廉政建设,杜绝审计队伍中出现腐败现象。

政府审计是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反腐倡廉工作中,按照相关审计程序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腐败主要发生在经济领域,审计通过检查会计账簿,跟踪资金流向,对可能发生腐败的部分展开调查,并将违法违规案件移交给司法监察机关处理。审计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共同反腐。与此同时,审计还在不断加强自身廉政建设,保持廉洁的工作作风,从而维护审计权威,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

周暄不仅没有教育儿子,反而鼓励儿子的这种行为,让朝敏无法接受,她把孩子揽到身后:“有你这么当爹的吗?孩子现在这么小就乱教!”

《中国审计报》是党政机关刊物,在审计领域有着较高的权威性。本文对《中国审计报》中的政府审计反腐新闻进行梳理,研究分析政府审计反腐的媒介形象。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媒介形象研究

在国外,媒介形象和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政治家在选举过程中,经常会借助媒介平台,为自己打造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从而赢得职位竞选的胜利。Brian McNair[2]对美国、英国等社会中的政治组织、社会大众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入剖析。他通过举例分析政治组织中的政党为了使选民能够在选举中投票支持自己,不得不利用传播媒介增加自身与选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此塑造积极的媒体形象,获得选民的信任,以此说明塑造政治媒介形象的重要性。Chandan Kumar Jha、Sudipta Sarangi[3]通过研究电视这一媒介塑造的政治人物形象,发现选民的投票意向会受到候选者在电视中展现的媒介形象的影响,即便这一影响并非是长久的。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网络媒介成为获得选票的有力工具。除此以外,国外专家学者还对特定群体及个人的媒介形象进行了探究,如黑人、女性形象、运动员等。Dates、Jannette[4]对黑人的媒介形象进行了分析,认为由于种族歧视等原因,黑人在白人的媒体报道中大部分是以负面形象展现的。总体来看,国外对媒介形象的研究较为深入,相关理论发展也比较完善,能够对国内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国内媒介形象研究

从目前来看,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形象”一词的内涵研究众多,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其概念有所差别。综合来看,“形象”一词与“感觉”“表象”等词有着密切的联系。形象是表象认知和感觉认知的结合。人们对外部事物的认识都是先通过看到客观事物的具体外在形象,随之受到感官刺激,形成对该事物的感觉。这种感觉已经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经过人的大脑思维活动对客观事物进行再加工,进而产生的一种主观认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象就是人们对于人或事物信息的综合。

李翘楚[5]认为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国内外领导人为了向受众展现一个良好的政治家形象,会越来越重视对自身媒体形象的塑造。薛双芬、杨彩琳[6]认为,新媒体会构建国家的媒介形象,且多偏向于正面报道,在语言上有固定的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意识,无法向国外公众呈现出一个全面的国家媒介形象。吴丽娜[7]、孟祥纯[8]等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杭州G20 峰会等我国重要活动事件为背景,重点阐述如何提升我国国家媒介形象。

为了更好地对审计反腐媒介形象进行内容分析,本文采用反腐报道框架结构分析方法,从报道角度对反腐新闻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六种类型,包括:表明反腐倡廉态度、采取积极方法措施、反腐倡廉工作总结、反腐倡廉事实陈述、廉政理论以及批评负面典型。由于一篇文章中有可能会涵盖多个角度类型,为了便于统计,本文只选取了其中的一个作为典型代表。

全新极光还引入全球首创的“地面视图技术”,可将摄像头获取的影像信息显示在触控屏上,使发动机舱盖近乎“隐形”。此外,路虎在全新极光上首次使用“智能高清广角流媒体内后视镜”取代传统的镜式物理后视镜。

任晓刚、杜智涛[9]认为,政府媒介形象是政府形象的重要组成因素,政府的媒介形象具有系统性、国家性等特征,树立良好的政府媒介形象,既要有效利用网络中各种渠道,制定合理的媒体宣传机制,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叶海[10]通过研究我国西部地区的贵州、云南和甘肃三起社会冲突事件,具体分析了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展现的媒介形象。

张原、张卫华[11]对党政干部媒介形象进行研究,发现党政干部的媒介形象和公众的期待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此媒介在塑造党政干部的媒介形象时,应该把公众的期待考虑在内,以获得公众的认可。魏少华[12]认为,党政干部媒介形象饱受诟病,新媒体时代存在诸多传播危险,应当全面提高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

从表6审计反腐媒介报道倾向的结果来看,政府审计反腐总体展现出积极的正面形象。可以看出,政府审计反腐的正面报道占比较大,远远超过中性和负面报道的占比。政府审计反腐表现出的外在形象影响着党政机关乃至国家在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形象。媒体对政府审计反腐进行正面报道,有利于公众对政府审计反腐形成良好的印象。

课堂上,利用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多让学生进行pair work或者group work等活动。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Unit 7 How much?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义卖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物品义卖活动,来拓展学习问价、还价的方式。课后,可以通过设立班级口语角、英语小故事比赛等,来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真正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三、理论分析

(一)虚拟现实理论

“虚拟现实理论”又称“拟态环境”,最早是由政治学家李普曼[13]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们生存的社会并非是一个完全现实的世界,媒体为公众搭建了一个虚拟平台,受众无须亲自去探索了解,而是通过媒介这一平台来获取对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非客观基础产生的。虽然这种虚拟环境可能会给受众带来认知上的偏差,对事物产生片面的印象,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想要快速了解新事物、掌握新技能,人们不得不承认利用大众媒体是一个较为便捷有效的途径。从大众媒体中学习获取知识信息日渐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格伯纳等学者在拟态环境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培养理论”[14]。在制度分析层面,他们认为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传播媒介的规定和约束、大众媒体组织内部和市场其他部门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以及来自同行业、利益相关方的压力导致大众媒体对信息的传播存在一定的倾向性,可以用来解释为何事物会呈现某种鲜明而非完全中立的媒介形象。以上理论在本文研究中主要是被用来解释大众媒体为何要去塑造审计反腐的媒介形象和审计反腐的媒介形象呈现出一定偏向性的原因。

(二)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最初是由Bateson提出的,后来这一概念被引入大众传媒的研究[15]。框架是一种展现事物特征、表达对事物认知的一种架构,通过对事物进行信息的采集、筛选和加工,用特定的表达形式展现事物的形象。社会学家Goffmen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是通过一定的诠释框架来认知事物、感受生活的[16]。由于人自身能力的有限性,框架既能让人们了解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又为事物贴上了特征分明的“标签”。借鉴框架理论,有助于本文分析《中国审计报》如何构造审计反腐这一媒介形象以及构造出怎样的媒介形象。

研究大众传媒塑造媒介形象就是要对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文本框架分析,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审计报》对审计反腐的报道,进而总结审计反腐的媒介形象。

四、什么是媒介形象

(一)形象的定义

审计反腐呈现出的审计媒介形象代表了政府和党政机关的形象。我国的专家学者对政府和党政机关媒介形象的研究比较丰富,本文通过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著作进行梳理,总结发现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对审计反腐的媒介形象进行研究的文献,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国家、高级别领导人、地方官员以及政府的媒介形象。

(二)媒介形象的定义

媒介在传播学领域中,一般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载体。当媒介和形象两个词组合成一个词后,这里的媒介指的是利用工具来传播信息的组织机构,又称为媒介组织。媒介形象的概念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大众传媒的形象,即传播者媒介形象,具体是指受众对报纸、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认知。二是指大众传媒再现人或事物的形象,即被传播者形象,是大众媒介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以后以语言、文字等方式对事物形象的再次呈现。本文研究的媒介形象指的是被传播者形象,是媒体对事物原本形象形成认知后展现给受众的认知信息。

总体来看,专家学者对重要社会群体的媒介形象分析主要集中在社会媒体普遍报道的对象上,人们对政府审计反腐的媒介形象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为此,本文以《中国审计报》这一机关刊物为研究媒介,实证研究分析政府审计反腐的媒介形象。

(三)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内涵

主要包括:①被传播者的媒介形象主体是大众媒介再现的人或者事物。②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是一个再现形象系统。所谓“再现形象”反映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对事物已存在的印象进行二次加工后的再次呈现,是一种“形象的形象”。③人们对人或事物的认知渠道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对事物形象的再现。

(四)政府审计反腐媒介形象

1.概念。按照宜宝剑[17]的媒介形象理论,媒介形象系统中的被传播者形象主要有三种类型。审计反腐的媒介形象属于第一类,即主动被传播者形象。具体含义是指被报道的主体对传播媒介组织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本文将《中国审计报》作为样本研究对象,该报刊主管单位是审计署,即审计机关在这一媒介组织中掌握着主动权。媒体报道政府审计反腐,其形象被媒体呈现给公众的过程中,被报道者也就是审计机关能够对媒体的报道施加重要影响,使审计反腐形象朝着被传播者想要反映出的形象发展。

2.政府审计反腐媒介形象的内容。媒体对政府审计反腐的报道呈现出的对政府审计反腐的认知,实际上是对审计从反腐角度进行形象构造,审计在这里指的是国家职能机构以及工作人员,政府审计反腐媒介形象就是审计机关及工作人员在审计反腐工作中展现的形象。人或事物的形象有很多方面,本文认为分析这一类群体的形象可以借鉴形象识别系统理论(CIS),该系统主要是被用来设计企业形象,现在已被广泛运用于政府、高校等机构的形象分析中。本文将CIS系统运用于审计反腐媒介形象研究,并把审计反腐媒介形象分为以下三类:

(1)视觉形象。指的是审计在反腐过程中展现的外在形象,是审计反腐通过媒体展现给受众的最直观的形象。其内容主要包括审计人员在审计反腐工作中的着装打扮,审计反腐的办公环境、办公用具以及审计出具的报告文件等。除了审计工作人员的着装打扮,审计办公环境、办公用品等都是形象的载体,通过这些形象载体能够使公众对审计反腐形象有更加清晰的理解和认识。若审计办公环境简陋,审计出具的报告内容详实、条理清晰,可以反映出审计工作人员认真负责、不畏困难、意志坚定的良好形象。

利用Solidworks 2012软件建立挖沟机的三维仿真分析模型,其基本参数:挖沟机原理样机质量为2 000 kg,长度Lmax=4 532 mm,宽度Wmax=1 485 mm,高度Hmax=1 540 mm,车轮直径为R=304.8 mm.根据上述参数建立仿真分析模型如图3所示,该三维模型的外形尺寸、质量分布等均按原理样机实际参数设定,同时,考虑到车轮与接触地面情况比较复杂,选择沙石简易铺装路面为模拟地面,即挖沟机在仿真运行过程中为刚性地面相互作用,在高低不平的地面行走时车轮与地面具有一定的冲击.

(2)行为形象。行为体现的是一个动态过程,行为形象是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反腐计划,实施具体审计措施,宣传审计反腐以及在反腐工作中与其他部门组织互动过程中展现出的形象特点。审计反腐过程具体包括:审计人员有无明确的审计反腐目标;在实施具体审计计划时,如何运用审计技术和方法,发现违法违规问题,找到腐败线索;审计在工作中如何与其他主体进行沟通与交流,以推进反腐工作。政府审计反腐的行为形象更能反映出审计反腐的本质特征,是对政府审计反腐外在形象的延伸。

(3)理念形象。理念指的是人们基于客观实际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等意识形态。理念形象是对政府审计反腐形象更深层次的体现。理念形象包括审计在反腐工作中树立的使命和目标、思想方法以及激励自身的精神口号等。政府审计是国家的“经济安全卫士”,在审计反腐工作开始之初,就树立了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使命,政府审计坚持加强自身廉政建设这条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价值观、精神理念反映了审计反腐的精髓,也是审计反腐树立良好媒介形象的关键所在。

本文基于对《中国审计报》的研究,主要是从行为形象、理念形象对政府审计反腐的媒介形象进行探究。

五、数据来源和样本分析

《中国审计报》作为审计领域的重要传播媒介,由国家审计署主办,已有20年创刊历史。自办刊以来,始终同国家审计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对审计工作进展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对政府审计有着较为深刻和准确的认知,具有较高权威性。《中国审计报》中的审计反腐媒介形象是指政府审计反腐在《中国审计报》中呈现的形象特点。研究《中国审计报》这一媒体组织,可以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政府审计反腐的媒体形象。

本文收集的关于政府审计反腐工作的新闻报道全都源自《中国审计报》。2017年是我国反腐工作非常重要的一年,媒体对政府审计反腐有着更为集中的报道。通过对电子版《中国审计报》进行手工梳理并利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以“审计反腐”“倡廉”“打虎”“拍蝇”等为关键词,一共收集了2017年1~12月间报道的相关新闻共计77篇。

为了研究和分析《中国审计报》中的反腐倡廉新闻,本文先从报道数量、报道时间、报道篇幅、稿件来源、报道体裁等方面对样本进行分析,各项指标具体含义详见表1。

Python是具有解释性、编译性、互动性和面向对象的高层次脚本语言。Python的设计风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具有更有特色语法结构。支持面向对象技术,支持广泛的应用程序开发。Django框架是一个Python定制框架,它的核心组件包括用于创建模型的对象关系映射,为用户设计的完美管理界面,优秀的URL设计,友好的模板语言和缓存系统。

表1 指标名称及释义

根据表2报道篇数和篇幅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从 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刊登在《中国审计报》上的反腐倡廉新闻共计77篇,每月平均报道篇数为6篇。报道篇数在12月达到最大值13篇,最小值仅为3 篇,平均报道篇幅为1620 个字。从表3的篇幅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新闻字数在1000~2000字之间的篇数最多,占比45%。但报道篇幅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极大,报道篇幅最长的一篇共有7914个字,而篇幅最短的仅有413个字。偏度是用来描述数据分布的偏离程度,偏度系数大于0,说明数据总体分布呈现右偏,数据的极端值分布在右侧。由表3可知,报道篇数和报道篇幅的偏度均大于0,说明报道篇数和报道篇幅均存在数值极大的情况。

本文依据新闻文体的划分标准将收集到的样本划分为消息、通讯以及评论。根据表4各项指标的汇总结果可以看出,占比最大的是新闻评论,共计37篇(48%),其次是消息类新闻有31篇(40%),而通讯类新闻只有9篇(12%)。

表2 报道篇数和篇幅描述性统计

表3 《中国审计报》报道篇幅统计

按照稿件来源可以将收集的样本分为三类:自采、转载以及投稿。自采,即本报社记者自己采写的新闻,代表着本报社的观点。转载是指从其他网站等信息渠道获得的文章,投稿是指报社以外的主体主动向《中国审计报》投递新闻稿件。2017年《中国审计报》中有关反腐倡廉的新闻报道,有40 篇是来自转载、26 篇来自外部投稿、11 篇是本报社自己采写的,分别占总数的52%、34%和14%。

本工程共计80根桩,全部使用半湿孔作业法成孔,施工速度20m/h,施工过程除个别干湿交界面有少量土块脱落外无大面积土方塌陷,成孔质量较好,在桩基超声波检测中全部为A类桩,泥浆用量比全湿孔作业减少59%,合计3091m3,节约了大量泥浆制造、贮存、外运等的成本,并对环境治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从表4各项指标统计结果汇总中可以看出,以反腐倡廉工作总结为角度的报道篇数最多,共计30篇;其次是采取积极方法措施类型的新闻报道,共计14篇;表明反腐倡廉态度的共有9篇;反腐倡廉事实陈述的有7 篇;廉政理论和批评负面典型的反腐倡廉新闻都只有3篇。

另外,本文还从新闻报道对象这一角度对样本进行分析。《中国审计报》的反腐新闻被报道对象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厅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国家出台的重要法规、条例和政策以及其他政府机构及官员。依据表4,以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为报道对象的数量最多,共计33篇,占比43%,而报道对象类型最少的是国家出台的重要法规、条例和政策,共计8篇,占比10%。

从表5报道对象地区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反腐倡廉新闻的报道对象主要集中在GDP 排名靠前的几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报道篇数最多的是山东省,全年共报道了9篇,其次是湖北省,共报道了6篇,紧随其后的是河南省,有4篇,其余几个省份的报道篇数都在1~2篇。

表4 各项指标统计结果汇总

表5 报道对象地区分布情况

六、政府审计反腐的整体形象

媒体对政府审计反腐的整体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报道态度倾向中反映。所谓报道态度倾向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事实或评述事实时,表达的态度或观点立场。新闻讲求客观性,因而新闻作者的情感倾向也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这一倾向不仅仅代表了作者的个人态度倾向,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其所在媒体的态度和立场。本文根据已收集的样本数据,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文本分析软件,对77篇反腐倡廉新闻进行情感倾向分析。有关作者的情感倾向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①积极态度,主要是正面报道反腐败工作的成就,宣传鼓舞人们强化反腐倡廉意识;②中立态度,通常是全文基本上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只陈述事实,报道实际情况;③消极态度,一般是曝光揭露腐败违纪等事件,批判社会中存在的歪风邪气。

在事业上,拉加德一往无前,但个人生活却充满遗憾。1982年,她与一位银行家结婚并生了两个儿子,但这段婚姻维持没多久就结束了,拉加德说:“我生命里的男人都无法接受我的成功。”

表6 审计反腐的媒介报道倾向

媒体对政府审计反腐积极形象的描述,主要表现在审计反腐态度、审计反腐工作成就、审计对未来反腐措施的倡议等方面。任何工作在执行过程中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审计反腐工作也是如此。媒体对审计反腐的大多数报道都在试图强调虽然反腐工作任务艰巨、腐败问题很难根治、审计肩负的反腐责任十分重大,但审计一直在克服重重困难,改进和完善治理腐败的措施,向目标不断迈进。在报道中,媒体采用“提升”“改进”“拓展”“下功夫”“加大力度”等上升性动词,以及“良性”“有效”“积极”“压倒性”等形容词来展现审计反腐的正面形象。

政府审计反腐在国家反腐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体通过报道政府审计实施资金项目类审查,审计发现和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向纪检监察等部门移交线索,开展审计—巡检联合反腐,展现出“国家经济安全卫士”“反腐铁军”等积极形象。

七、政府审计反腐的具体形象

(一)反腐的“尖兵”和“利剑”

“尖兵”具体指的是政府审计在我国的反腐事业中冲锋在前、表现积极,打击腐败卓有成效。“利剑”这一名词最早是被用来形容我国巡视监察机关。国家审计以其权威性高、威慑力大等特点,在媒体的报道中,政府审计也成为了反腐的“尖兵”和“利剑”。在样本研究过程中,本文先对收集的样本标题进行逐一梳理,总结归纳出政府审计反腐的“利剑”形象,具体的报道标题统计结果详见表7。

表7 展现“尖兵”“利剑”形象的部分报道统计结果

媒体在塑造政府审计反腐形象时,一般是先在标题中直接点出,然后在新闻主体内容部分对审计反腐具体工作进行详细报道。例如,在《中国审计报》上刊载的《丰县审计局助力巡察工作展示“反腐利剑”威力》一文中,标题直截了当地点明了审计机关发挥了“反腐利剑”作用,使读者能够快速地对政府审计反腐产生一个鲜明且形象的认识。新闻内容主要讲述了审计机关联合巡察部门从四个方面推动反腐工作。每一方面都用简短精练的小标题进行概括,再用具体事实加以说明。在文中,媒体采用“双剑合璧”一词来形容审计配合巡察这一形式,又用“绵绵发力”“久久为功”等来形容审计反腐的效果,这些表达都生动地说明了审计反腐是一把“利剑”。除了在报道标题中直接指出审计是反腐“利剑”,很多媒体以“亮剑”“斩断腐败苗头”“剑指”等词语来描述审计反腐,或是直接将审计反腐描述为“尖兵利剑”。

(二)巡视反腐的助力者

刊登于《中国审计报》的一篇题为《反腐倡廉战线上的“侦察兵”》的报道,重点介绍了三个审计协助纪检反腐败的事例。在审计机关配合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专项审计的过程中,为了查出某单位法定代表人贪污受贿问题,审计机关找准审计切入点,以缴费资金为重点审查对象,最后发现缴费资金被贪污挪用的问题。媒体通过报道审计机关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方法,追踪资金流向,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将检查结果作为线索提供给纪检监察部门,由纪检监察部门进一步查实,确定处理结果,展现了审计机关审计检察协同反腐的形象。这一类的报道一直持续不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巡视监督力度,多次派巡视组对地方、企事业进行督查。审计联合巡视共同反腐的需求也日益显著。

在研究样本的过程中,本文发现媒体在报道此类政府审计反腐新闻时主要是通过报道各地审计机关移交线索和违法违规问题给纪检监察机关,由纪检监察机关进一步获取证据、弄清腐败发生的缘由,进而表现审计协同反腐。除此之外,媒体还对建立审计反腐长效机制、国家整合反腐资源建立监察体系进行多次报道,从而使审计在日后协同其他部门反腐的形象越来越突出。

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农业大数据的采集,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拓展物联网、互联网等数据采集渠道,但目前我国的数据积累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物联网、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涉农数据呈“爆炸式”增长,这就产生3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落实,第一,需要专人专项资金负责海量涉农数据的存储、检索和组织工作;第二,需要尽快攻克多种类数据标准融合技术;第三,需要建立数据长期运作及共享机制。

(三)反腐“铁军”

“铁军”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顽强善战、无坚不摧的军队。主要特点就是该组织有着铁一般的纪律,组织内部成员都严格遵守纪律要求。审计在媒体报道审计反腐的过程中,时常被描述为“审计铁军”。以《中国审计报》2017年的一篇题为《提质增效转作风 强基固本铸铁军》的报道为例,文中重点描述了审计为加强廉政建设、提升整体素质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督查回访制度,强化对审计单位事前、事中的检查与监督,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廉政审计的意识。治理腐败首先要保证自身廉洁。媒体在报道审计加强自身廉政建设的新闻中,经常会用到“狠抓”“严格遵守”“自我约束”“自我规范”“严于律己”等词来形容审计廉政举措。在有关树立审计反腐铁军形象的新闻中,媒体重点对审计如何加强自身廉政建设进行了详细报道。根据样本统计结果来看,“审计八不准”“中央八项规定”等词在样本中出现的频率都在80%以上。媒体报道中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审计建立“廉政考学”机制、开展教育敲钟、加强审计纪律巡查等,以及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等要求,切实体现出政府审计反腐的铁军形象。

(四)国家的“免疫系统”

政府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最早是由前审计长刘家义在一次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中提出的。政府审计是国家运行的“免疫系统”,如同人体免疫系统一样,能够清除经济社会中的各种“毒瘤”,而腐败也是其中之一。因此,审计也是治理腐败的“免疫系统”。媒体通常是围绕着政府审计在预防腐败、惩治腐败这几个方面展开报道,如表8所示。

另外,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试件滞回曲线的形状基本一致,滞回环包围面积有所减小,饱满程度略有降低,试件的耗能能力呈降低趋势,但整体降幅不大。轴压比对试件滞回曲线的影响较大,小轴压比试件达到峰值荷载时的水平位移较大,峰值后,滞回曲线较为平稳,位移循环次数较多,且试件的刚度退化和强度衰减缓慢,极限位移较大,表现出良好的变形性能;大轴压比试件则整体表现出较差的抗震性能和延性耗能能力,因此合理设计轴压比对型钢再生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监控系统的数据存储选择ODBC的驱动方式与Access数据库。数据存储完毕,系统采用主副双工控机的形式,双工控机可以相互访问各自的变量信息,主副工控机可以同时存储试验平台的所有状态信息作为备份,如果主工控机发生故障,副工控机仍可以记录数据且之前数据仍有备份。

表8 审计反腐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相关报道汇总

以《保障经济安全推动深化改革》这篇报道为例,该篇总结了广东省一年的审计工作成果,其中一段专门介绍了反腐倡廉取得的成就:推动建设反腐败相关体制497 项;密切配合其他部门查处违法违规问题,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和有关部门处理事项496件;对326人进行约谈,有15人被追究党纪政纪或法律责任。推动制度建设反映了审计在治理腐败中能够起到预防腐败的作用;提交审计结果等信息、公开审计查出的腐败问题,发挥了审计揭示腐败的作用;将审计过程中收集的线索移交纪检监察部门,交由这些部门作出最终的审判裁定,这些都体现了政府审计能够发挥惩治腐败的间接作用。

八、政府审计反腐形象构建特征

从《中国审计报》的审计反腐新闻内容报道来看,政府审计反腐主要呈现出“反腐利剑”“纪检监察的反腐助力军”“国家的免疫系统”以及“铁军”等形象。通过对上述形象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政府审计反腐的媒介形象存在以下几种特征:

(一)媒体未呈现出对政府审计反腐的刻板印象

在传播学领域,若媒体对某类群体的报道呈现出明显的负面化倾向,就可以反映出媒体对该类群体存在刻板印象。根据样本的研究结果来看,媒体对政府审计反腐的报道大部分都是正面报道,并呈现出多元的政府审计反腐形象。政府审计反腐也并未被媒体塑造成审计反腐有效性不足、审计反腐方法缺乏可行性,审计反腐无能为力[18]以及审计协同纪检反腐矛盾重重[19]等的形象。由此说明,报道没有呈现出对审计反腐的刻板印象。公众对审计反腐的正面认知可以更好地树立审计反腐权威,推动审计反腐工作进一步开展。

一日,与文友聚餐时,席间,相互之间谈论起喜爱读书的由来,有说因为工作单调,偶遇书籍,便从此喜欢上了读书,后来竟写出了小说、剧本之类;还有文友说,由于小时候家庭遭遇突变,致使学业中断,从此对书籍格外地渴望,日后遭遇烦恼痛苦时,即使不购买书籍,到书店走一遭,也会将烦心事抛诸脑后……

(二)政府审计在反腐中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审计以“利剑”“尖兵”的形象出现,在媒体报道中主要体现为审计人员与被检查的对象斗智斗勇,运用各种技术最终使存在贪污、受贿等违法违规行为的腐败分子“现出原形”。换言之,在审计人员独立开展审计项目检查过程中,审计人员通过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寻找疑点,即便被审计单位试图掩盖与隐瞒违法违规行为或是阻挠审计开展工作,审计人员也能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方法,发现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中的账务资金漏洞,进而追查相关人员。这也说明了审计在反腐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承担起发现腐败问题、惩治腐败分子的重任。

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出现,有助于更好地检测小麦中蛋白质的含量,同时采用MPA光谱仪验证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用于谷物品质检测的可行性。然后利用CA-06光栅光谱分析仪建立小麦蛋白、水分的偏最小二乘法模型,使得仪器性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大大提高。利用凯氏定氮、DA 7200和8620近红外光谱仪这三种方法研究小麦面粉蛋白质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测定出籽粒蛋白质差异较大的60个小麦品种(系)蛋白质含量,发现可以用8620、DA 7200近红外光谱仪对育种材料进行早期测定[2]。

(三)政府审计反腐形象历久弥新

随着我国反腐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政府审计反腐作用越来越突出。审计在媒体的报道中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反腐形象,体现了政府审计反腐的坚定决心。本文通过对2007~2016年《中国审计报》中的政府审计反腐新闻的进一步抽样分析,发现审计反腐呈现出的“国家的免疫系统”“纪检的反腐助力军”等形象在反腐事业未兴盛时就已经形成,具体统计结果如表9所示。

以“国家免疫系统”形象为例,《中国审计报》在2010年之前的报道中,侧重展现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能够发挥审计反腐的“免疫系统”功能。媒体通过报道政府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领导干部进行任前审计,确保领导干部在遵守党纪党规的前提下开展各项工作,防止各种贪污腐败苗头的出现,反映了政府审计发挥预防腐败的作用,从而塑造了政府审计反腐“免疫系统”的形象。在之后的陆续报道中,审计反腐多次以“免疫系统”的形象出现。政府审计反腐不仅仅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发挥“免疫系统”作用,自从2015年“审计全覆盖”这一指导要求提出后,媒体开始陆续报道政府审计在绩效审计、政策跟踪审计等其他审计类型中发挥的预防、揭示、惩治腐败作用,展现出政府审计反腐“免疫系统”的形象。

表9 审计反腐媒介形象相关报道汇总

九、总结

政府审计反腐的媒介形象是大众媒介对政府审计反腐工作的认知与感悟。本文基于虚拟现实理论,利用文本分析方法,对2017年《中国审计报》刊登的政府审计反腐报道展开了研究,发现政府审计反腐工作在整体上是以积极的形象呈现在公众视野中。利用框架理论对政府审计反腐新闻内容进一步梳理分析,总结出政府审计反腐形象具体表现在:政府审计是反腐“尖兵”,是“反腐铁军”;在与其他纪检监察部门协作反腐时,又展现出助力者的形象;在国家反腐的过程中,政府审计发挥了免疫系统的功能作用。由此看来,政府审计反腐并未呈现出负面刻板印象,而是始终以反腐事业拥护者、践行者的形象存在。政府审计反腐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审计在实际反腐过程中的具体情况。

从本文研究归纳出的政府审计反腐媒介形象来看,媒体对政府审计反腐良好形象的展现,营造了积极的社会舆论,有助于政府审计树立自身权威,引导社会公众积极主动地配合政府审计反腐的各项工作,使政府审计在反腐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反腐工作仍然艰巨,政府审计反腐责任重大。政府审计在自身形象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媒介平台,向公众展现反腐工作最新动向,向公众了解实际情况,实现双向有效沟通,进而提高审计反腐工作效率,推动我国反腐事业取得新的突破与进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栾轶玫.媒介形象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1.

[2]Brian McNair.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M].New York:Routledge,2011:256.

[3]Chandan Kumar Jha,Sudipta Sarangi.Does Social Media Reduce Corruption [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17(39):60~71.

[4]Dates,Jannette L..The Black Image in the White Mind:Media and Race in America[J].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2(79):749~750.

[5]李翘楚.全媒体语境下政治领导者媒介形象传播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6.

[6]薛双芬,杨彩琳.论新媒体构建国家形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研究,2018(22):19~20.

[7]吴丽娜.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J].科技视界,2016(21):295~278.

[8]孟祥纯.2022年冬奥会国家形象媒介提升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018(3):249~250.

[9]任晓刚,杜智涛.内修外治:打造政府的媒介形象[J].新闻战线,2012(7):73~75.

[10]叶海.西部地区社会冲突事件报道问题及应对策略——以贵州、云南、甘肃三起冲突事件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2(5):200~204.

[11]张原,张卫华.党政干部媒介形象构建及传播策略[J].传媒论坛,2018(24):99~100.

[12]魏少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风险及党政干部媒介素养[J].传媒,2013(8):71~72.

[13]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27.

[14]W.James Potter.A Critical Analysis of Cultivation Theory[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4(6):1015~1036.

[15]段善策.作为新闻的框架:从贝特森到梵·迪克[J].东南传播,2010(7):84~86.

[16]肖伟.论欧文·戈夫曼的框架思想[J].国际新闻界,2010(12):31~36.

[17]宜宝剑.媒介形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61~64.

[18]尚红敏,宋传联.论目前我国反腐审计的问题与对策[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27~31.

[19]孙红良.反腐视角下政府审计与纪委巡视协作路径探析[J].经济师,2016(10):145~146.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994(2019)23-0112-9

DOI: 10.19641/j.cnki.42-1290/f.2019.23.017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7YJC7900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8BJL00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8M64060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9T120560)

作者单位: 1.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南京 211815;2.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伦敦 WC2R 2LS;3.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郭兰平为通讯作者

标签:;  ;  ;  ;  ;  ;  ;  

政府审计反腐的媒介形象研究-基于《中国审计报》的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