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分析_环境保护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分析_环境保护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问题论文,我国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实现的,经济发展给环境资源造成巨大压力。特别是长期以来在重视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的同时,没有充分注意环境的损害和环境资源对经济的制约作用,甚至放弃和牺牲了一定的环境质量,使环境资源的潜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日益受到影响。随着人口、经济的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环境问题是在70年代初明显暴露出来的,并同时开始了污染防治工作,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当前环境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正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重,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全国城市大气总悬浮微粒浓度年日均值为320微克/立方米,污染严重的城市超过800微克/立方米,高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近10倍。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等5个城市, 在全球50个城市大气监测中被排在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里,而这5 个城市在我国仅属于中等污染城市;全国600多个城市中, 大气环境质量符合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随着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 许多大中城市汽车尾气污染明显加重,个别城市出现了光化学烟雾现象。燃用含铅汽油造成的铅污染,危害城市儿童身心健康;由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加,导致严重的酸雨污染。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西南、华南等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长沙、赣州等地已是“十雨九酸”,全年降水PH值低于4,最低达到3,接近食用醋的酸度。目前,酸雨区面积仍呈扩大之势。酸雨的侵蚀造成一些地区森林死亡、农业减产,建筑物腐蚀等严重经济损失。目前,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仍以4%的速度递增。

(2)水污染非常突出。全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太湖、巢湖、滇池尤为严重,城市河段水质超过3类水体标准的已占78%;50 %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据对15个省市29条河流的监测,有2800公里河段鱼类基本绝迹。淮河流域191条支流中,80%的水呈黑绿色, 一半以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滇池已经超过5类水体标准, 严重富营养化使水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危胁着昆明市居民用水安全;太湖水质不到10年下降一个等级。流域水环境污染加剧,严重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沿岸不少工厂被迫停工、停产,一些地区的农作物绝收,有些地方的群众长期缺乏洁净的生活用水,频频发生的水污染事故使流域内不同行政区之间的污染纠纷和冲突也日渐增多。

(3)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加剧。 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据对39个城市统计,平均等效声级为57.4分贝,有的城市高达70多分贝;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累积70亿吨,每年仍以六七亿吨的速度增加。垃圾“围城”现象十分普遍,受污染耕地面积达1.5亿亩以上。危险废物大多未得到有效处理和处置, 构成重大环境隐患。

(4)乡镇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随着乡镇企业的超常规发展, 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国家明令禁止的小造纸、小印染、小化工、小冶炼、小土焦等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在一些地区屡禁不止、死灰复燃,严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损害健康。“一个小造纸厂污染一条河”,“一群小土焦炉污染一片天”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污染严重的乡镇,癌症发病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数倍,有些乡村多年来参军体检无一人合格。中西部某些地方的土法炼汞、炼砷使90%多的工人和70%多的附近居民有中毒症状。一些生态脆弱地区已经陷于人畜无饮水、草木难生长的境地。

2.生态环境恶化加重了资源短缺。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较少的国家。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分别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32%、14%和32%,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和全国性耕地不足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严重的水污染使本来短缺的水资源雪上加霜。全国有300 多个城市不同程度的缺水。据水利部对270个主要缺水城市评价,属于资源型缺水的有136个,因水质污染缺水的有74个。全国缺水城市因缺水每年造成粮食减产250多万吨,工业产值损失达1000亿元; 由于非农业用地迅速增加和自然灾害毁地,耕地逐年减少,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700多万亩; 水土流失遍及全国,并且呈现加重趋势, 全国急需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理;沙漠及沙化土地已占国土面积的15.9%, 而且正以年260多万亩的面积递增;我国大宗矿产储量的消耗速度远大于年增长速度,矿产资源浪费严重,采选回收率低,部分矿山乱采滥挖,矿山后备资源枯竭,现有矿山生产能力大幅度消失;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及病虫害破坏,原始林每年减少0.5万平方公里, 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大幅度减少,大量林地被侵占;草原严重退化的面积达86.67万平方公里, 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平均产草量下降了30%~50%。由于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许多珍稀物种正面临濒危和灭绝的境地。动植物种类已有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以上,遗传种质资源缩小或消失,有些物种急剧减少或濒临灭绝;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正在加快,近几年,西北地区连续出现罕见的特大沙尘暴灾害,直接反映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程度。

据有关专家估算,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00亿元,占同期GNP的10%,显然, 如果不尽快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不仅会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被抵消,而且将威胁到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制约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用经济学的观点看,环境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环境问题是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外部不经济性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直接或间接损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影响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环境保护起步较晚,全社会的环境意识经历着一个逐步提高的长期过程。迄今为止,一些经济部门和企业界,仍然存在着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环境保护的倾向。认识上的局限性直接影响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经济技术落后又决定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环境问题不能有效控制的原因。

1.在发展决策中没有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在经济管理中,没有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在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重大经济活动时,未能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国家的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中,经济、社会和环境要素处于分离状态;一些区域开发项目的建设缺乏环境保护配套措施;许多经济发展决策是在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估的情况下做出的;环境污染防治计划没有真正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治理项目没有投资计划作保证。环境保护一直游离于经济发展计划管理之外。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环保工作非常重视,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环境保护指导方针和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但是一些部门和地方忽视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快速增长,有的部门和地方有法不依,违法决策;少数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在原有的污染问题未解决的情况下,又产生新的污染问题。

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改变。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造成资源能源浪费大,污染严重。而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是一项长期任务,今后一个时期在很大程度上仍将沿袭扩大资源投入的传统发展模式。同时,目前作为产业发展导向的产业政策中,缺乏完善的保护环境资源的政策要求。粗放型经济的显著特点是大量消耗资源,我国资源利用率远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第三位,而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却排在113位,不仅落后于发展中国家, 比印度还高2.6倍;发达国家水重复利用率达70%~80%, 而我国除个别城市达到50%外,一般仅为20%~30%;矿产资源浪费严重,全国主要矿山矿产有益组分综合利用率不到2.5%,全国煤矿平均回采率仅为32%,乡镇煤矿平均还不到20%。工业生产中大量可利用资源变成工业“三废”排入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3.科学技术水平低,环保产业落后。

工业污染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生产过程中消除。但是,目前我国工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相当多数处于世界50年代和60年代水平,甚至还有一部分处于30年代或40年代水平。全国机电产品拥有量80%是自己制造的,但是产品技术结构普遍比较落后,综合机电产品能源平均有效利用率仅为国外先进水平的三分之二,而且寿命短、性能差、污染大。一些新建工业项目的技术起点仍比较低,特别是大部分乡镇工业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极端落后,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利用率低,工业三废排放量大,污染严重。

作为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环保产业,在我国还是一项相当弱小的幼稚产业,已经成为环境污染防治的“瓶颈”。产业规模小,内部结构不平衡,环保产品的系列化程度不高。由于一些产品和工程质量差,使大量环保设施不能正常运行;一些治理难度大的环境污染问题缺少相应的技术和设备,而环保产业不能满足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污染防治能力的需要,环保产业低度化严重制约着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进程。

4.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不变。

我国是一个燃煤大国。煤炭使用总量居世界前列。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3倍。而且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将是一个长期的现实。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很低,燃煤和煤炭开采与加工产生大量污染物。国家正在采取措施推行洗煤和脱硫等洁净煤技术,但在近期还难以普及,能源消耗高和煤炭有效利用率低的矛盾相当突出。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第一代煤烟型污染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

5.环境污染防治资金严重不足。

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历史欠账较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资金渠道大部分处于“有渠无水”的局面,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老账未还又欠新账。因此,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除了加强环境管理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测算,根据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状,如果在90年代末基本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环保投资应当占同期GNP的2%,但“八五”期间的实际投资水平仅占GNP的0.7%左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环保投资总量不足的问题仍将持续存在。

三、我国环境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随着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消失、温室效应和酸雨污染等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已经渗透到国际政治、经济等许多领域,国际社会要求把开放的贸易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贸易与环境”成为当今世界的又一热点。特别是国际贸易组织控制领域的不断拓宽,环境保护作为新的非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开始发挥作用。目前发达国家要求提高环境标准,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以保持平等竞争。这无疑将使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机会受到限制。世界上许多工业化国家普遍实行“环境标志”产品制度,对生产和消费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控制,没有环境标志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将受到诸多限制,失去竞争能力。目前我国环境标志产品工作刚刚起步,而且标准较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差距颇大,我国贸易的对外开放将日益受到环境问题的影响。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积极要求我国开放环境保护产品和服务市场,事实上,国外厂商已经占领我国一部分环保市场,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市场。一些大型工业项目的环保成套设备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这预示着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将受到冲击。

迄今,我国政府已经签署18项国际环境公约和协议。国际环境履约的承诺,使我国面临新的考验。按照1991年签订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经济发达国家已于1994年全部停止使用哈龙类物质;于1996年全部停止使用氯氟化碳类消耗臭氧层物质。虽然这些规定对我国及发展中国家有10年宽限期,但发达国家全部停止使用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生产和使用这类受控物质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发达国家承诺到200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水平。现在,我国已是二氧化碳最大排放国之一,而且排放量仍然在不断增加,日益面临着环境履约的巨大压力。中国作为《保护濒危物种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署国,在一些地方乱捕滥杀野生动物、乱砍滥挖野生植物现象十分突出,走私贩卖珍稀物种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着我国的国际形象。

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党和政府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去年国务院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部署了跨世纪环保工作,作出了《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家确定了“到2000年,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环境保护目标。今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期间,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听取了环境保护情况汇报。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就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和“两个根本性转变”等理论问题作了重要阐述,并且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加强环保工作提出了要求。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只要各地各部门接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控制环境恶化趋势。

标签:;  ;  ;  ;  ;  ;  ;  ;  ;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分析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