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九世纪末,精神病患者在中国开始得到关注,晚于发达国家近一个世纪。在精神病医疗康复建筑建造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上,我国也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本文通过研究学习国内外先进案例,结合环境心理学、精神病学、护理学等学科知识,以虚拟题目设计的方式,探索针对慢性精神病患者的医疗康复空间的设计方法,主要聚焦在功能空间排布与流线设计方面。
关键词:精神病 环境心理 康复空间 室内设计
在二十世纪中期,社会学家戈夫曼对精神病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他认为精神病院是一种全控机构,这里规定患者的所有行为,同时,这又是一个通过人为力量造就的“社会丧失”空间,因为“患者”进入这里就意味着断绝了与之前社会生活的各种联系。
时至今日,医疗环境逐渐开始注重对使用者心理状态的关怀,精神病院经历了数年的发展,其“全控”的属性也在渐渐减弱。但由于其使用人群的特殊性,这类医疗环境的发展转变幅度较小,正逐渐与大医疗环境脱节。而治疗周期较长的慢性精神病患者对于心理安抚的需求往往比对药物的需求更紧迫。
现阶段中国精神病患者大多徘徊在医院与社会之间,一边是集中的管理和高强度的药物治疗,一边是完全开放的日常生活,供他们在这两种空间中过渡的康复医疗空间数量极少。
本文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案例,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及分析,初步探索康复性精神病医院的设计思路。
一、相关理论研究
1、环境心理学
(1)空间层次
每个人的现实生活都会在个人、家庭、邻里和社会这些不同层次的关系中展开,精神病患者对这种人际关系的把控能力很弱。在空间设计中,通过设计调整空间的私密性,帮助他们理解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恢复社会交往的能力。
(2)私密性
在公共空间中,个人活动,或以小型集体为单位活动时,私密性就变得很重要,精神病患者尤其容易对环境包括周围人的行为产生情绪的波动。在环境设计中,可以利用隔墙、布帘等围合空间,保证使用者的私密性。
(3)领域性
个人的活动空间不同,对领域性的需求也有所不同。领域性是界限的划分。除墙体、玻璃等分隔实体之外,色块、灯光,包括植物的应用等处理空间的手法都可以加强领域感的营造。
(4)识别性
医疗康复空间的环境较为复杂,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患者和外来的探访者来说,空间的识别性很重要。通过节点空间的设计,颜色、材料、灯光、标识系统等设计,都可以加强空间的识别性。
(5)知觉
精神病患者经过急性病期的治疗,对于外界的感知能力有所下降,为了配合治疗,在空间中可以注重知觉的培养。窗户的设置可以引进大量的自然光和室外空间,让患者接触自然,促进他们感觉的恢复。在室内空间中,可以通过材料、颜色、灯光等设计锻炼患者的触觉、嗅觉和听觉等。
2、精神病学
精神病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在医疗康复空间中,康复训练是治疗的主体部分,包括生活技能的训练,学习技能训练以及就业技能训练。在设计中需要注意空间的多元化,为康复训练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机会。
3、护理学
护理学主要内容包括:看护患者,进行简单的护理治疗工作,照顾其饮食起居等活动。医护人员工作范围广,强度高,应提供最便捷的护理路线。在设计中,护士站应紧挨病室,也可以将护士站打散为小型护理中心,分散设置在患者活动的区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人群分析
医疗康复空间的使用人群主要分为三类:患者、医护人员及探访者,这三类使用者之间有密切联系,但需求有所不同。
1、患者
精神病患者通常都具有情绪易激动、自制力差、敏感多疑、喜怒无常等特点,作为空间中数量最多的使用者,对于空间设计的影响最大。在空间设计中需要注意轻松氛围的营造,在细部的设计中体现人文的关怀。
精神病患者对于人际关系的把控能力很弱,这成为阻碍他们回归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空间中应注意私密和公共空间的设计,使患者在其中体会不同的人际关系,恢复社交能力,为康复后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2、医护人员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治疗的效率是最大的需求,缩短工作核心与病室和病床的视觉距离与空间距离,是提高护理效率的有效手段。
精神病院的医护人员工作劳累,身体和精神压力很大,需要为医护人员提供充足的休闲空间,供其释放压力。
3、探访者
探访者是医疗康复空间中比较特殊的使用者,流动性强,组成也不固定。医疗康复空间的组成比较复杂,探访者进入这个空间的首要目的是尽快找到需要探访的患者,因此,空间的识别性很重要。
在与患者交流时,探访者对于私密性的需求变得很高。探访者是流动的使用者,应为他们提供短暂停留的空间,如小型广场、户外空间、走廊上的长椅等,这些空间可以通过不同的分隔手段划分为私密性不同的空间,为探访者和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三、设计实践
1、功能分区及流线
医疗康复空间作为专科医院与社会之间的过渡空间,分别设置康复病区、家庭式疗养区和社会疗养区,通过层层递进的形式,帮助患者更顺利的回归社会。不同治疗阶段的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及治疗需求的差异较大,按照治疗阶段划分病区是比较合理的手段。患者可以和与自己病情相似的人交流,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治疗取得成效后转换病区,对于病情的好转也有正面的影响。
门厅根据使用需求设置询问、登记、接待、谈话、院长办公室等空间,另外通过材料的变化划分出广场、半私密的小型交流空间等。空间的南北向布置理发厅、超市、咖啡等功能,中间形成一条医院街。
三个病区按照私密性排序分别设置于各个空间。
在各病区中,病室区安排在尽端,可限制外来人员动线,保证空间的私密性。相对开放的区域作为患者的公共活动区,包括康复训练的房间、阳光室、谈话室、用餐区等。在病室区和公共活动区之间设置护士站,将医护人员的功能空间和动线集中,提高工作效率。
2、护理单元设计
单元空间的建筑尺度和要素是影响患者心理最重要的因素。在同一个单元的患者人数既要保证他们容易产生集体归属感,也要足以使他们在其中能够寻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交往对象。
3、病室及康复训练空间
病室以住宅尺度为依据进行设计。接近于住宅尺度的空间环境对于患者的身心康复有良好的效果,在住宅的舒适氛围中,患者更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根据不同阶段患者需求的不同,设置单人病室、多人病室和无障碍病室。
病室内设置床、桌椅、衣柜等必要设施;电话、电视、电脑等设备齐全,为患者创造家庭的感受;卫生间设置在各个病室内部。在每个床头设置可以图画和装饰的软木墙面,允许患者对自己的空间进行装饰装扮,增强患者的领域感和归属感。在多人病室中,为保证患者的私密性需求,在个人空间处设置床帘。
康复训练空间分为绘画室、音乐室、心理咨询室和体疗室,是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重要空间,患者在其中活动的同时也接受治疗。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案例的研究分析,讨论了针对慢性精神病患者的医疗康复空间功能排布及流线的设计方法。
目前中国在精神病院设计领域的研究工作尚有欠缺,设计规范、资料和图集都很缺乏。在调研中发现,已建成的精神病院等相关空间也缺乏独创性和特殊性。因此,本文对慢性精神病患者康复空间设计的讨论,在中国精神卫生建筑及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⑴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佛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发空间设计导则(俞孔坚,孙鹏,王志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⑵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⑶周颖,孙耀南.精神病医院住院部的建筑设计方法——以日本精神病医院为主要考察对象.建筑学报:设计研究版
⑷杨锃.“反精神医学”的谱系:精神卫生公共性的历史及其启示[J].社会
论文作者:叶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2
标签:空间论文; 患者论文; 病室论文; 医疗论文; 精神病患者论文; 精神病院论文; 社会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