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书中出现的众多预兆
高雪兰 赵丽霞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红楼梦》中有众多不同类型的预兆,可将其分为梦兆、物兆以及语兆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不同预兆在作品当中的具体呈现,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包涵着的民间信仰,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内涵。从而更好地了解《红楼梦》与民俗的关系,感受其中包涵着的民间的传统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作品。
【关键词】民间信仰;功能主义;梦兆;物兆;语兆
我们在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时,会看到书中会安排一些预兆情节,或以梦的形式出现,或是通过一些外物来展现。这些情节的安排,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一定程度上使人的猎奇心理得到满足,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将预兆情节穿插在作品中,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及艺术性,也体现出文学作品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在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出现了各种预兆,从这些预兆情节的安排中,我们可以发现包涵在其中的一些民间信仰。这里主要将《红楼梦》里出现的各种预兆归纳为:梦兆、物兆、语兆。
梦兆,即梦中所预示的征兆。梦是人在睡眠时潜意识的一种释放,弗洛依德认为,梦的来源实际上是潜意识的愿望只有在得到潜意识中相似意愿的加强后才能成功产生梦,我们时常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来解释梦产生的原因,虽然说我们清楚梦的产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但是在民间,人们还是会将梦的产生神秘化,认为它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预示。因此,当有奇异的梦出现时,他们往往会通过各种途径去解梦。人们热衷于梦的解读,古代的占梦知识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成为了民间信仰的一部分。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也喜欢创设梦境来预示故事的后续发展。《红楼梦》第十三回中,秦可卿梦中与王熙凤相会时,告诫她"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并且提醒她要早做打算以防日后家族败落。从秦可卿的告诫当中,预示了贾府最终有一天必定会出现"树倒猢狲散"的局面。此外,这也暗示着秦可卿生命的终结。小说第六十九回讲到,尤二姐进入贾府后,受尽委屈,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夜来合上眼,梦见她妹妹尤三姐手持鸳鸯宝剑,打算为姐姐报仇,无奈尤二姐觉得自己行亏,遭受报应理所应当,于是阻止尤三姐为其报仇。尤三姐听后,长叹而去。从尤二姐的这个梦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猜到凤姐的气数未尽,因此她的生命还将延续。另一方面,这也预示了尤二姐即将遭遇不测。通过对《红楼梦》中"梦"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梦的情节穿插在作品中使得故事显得更加诡怪精彩,同时也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在中国民间,对于梦具有特殊的信仰,对于梦的迷信胜于其他征兆,甚至产生了祈梦文化。在明清时期就存在祈梦活动,杭州的于谦祠的祈梦活动就比较著名。就此可见,"梦"对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红楼梦》中对“梦”的运用可以说是对民间梦的信仰的反映,体现了民间的一种迷信思想。
物兆,即来自周边事物的异常征兆。由于古人不完全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当事物出现异常时,人们很容易将其与人生的际遇相联系,进行各种揣测,甚至将人的旦夕祸福归结于这些异常的现象。例如,灵芝因此独特的药用价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健康长寿,人们便将灵芝的出现视为祥瑞之兆,由此说明,人们对于物兆的重视。第七十七回中,怡红院中的海棠花无缘无故就死了半边,这在心思细腻的贾宝玉看来,草木的异常变化便是灾祸的预兆。《后汉书•张敏传》中云:“春生秋杀,天道之常。春一物枯即为灾,冬一物华即为异。”春生秋死是自然规律,天道之常,与之相反就是灾异,不可掉以轻心。而怡红院里的海棠花的春枯冬华现象正符合人们对灾异现象的定义,故被视作是不祥之兆是说得通的。在作品中,海棠花出现的次数较多,海棠花的盛衰已然被作者塑造成为能够预示贾府及其中人命运的一个信号。小说第七十五回中,贾珍与人宴饮作乐时,似乎听见祠堂里传来槅扇开阖的声响。这样的异兆就发生在中秋前夜。在中国,上至帝王之家,下至平民百姓,都当中秋是阖家团圆、共享幸福的佳节,可是正当全家上下在中秋前夜聚在一起欢乐畅饮的时候,却听到了人的叹息声,以及从祠堂那里传来了异响,这不得不说是个不祥的预兆。尤其是联想到贾府日后的命运,我们也许可以大胆的推测,这声叹息或许是贾府的列祖列宗在显灵,既是对贾珍等不肖后人的警示,也是对贾府无可避免的落败结局的悲叹。毕竟贾府在此时,已经一代不如一代,整个贾府已经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可是混账的贾府后人却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处环境是如何的严峻,依然在那里荒淫无度,各种宴飨高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分析《红楼梦》中出现的物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物兆现象都是对民间信仰的吸收与利用。古人相信“天人感应”,认为有要事发生前,必有异兆出现。于是生活中有不同寻常的现象发生,人们往往会联系上自身命运,视怪异的物象为灾祸的先兆,使得这些原本单纯的现象被附上迷信的色彩被加以渲染。书中出现的一些物兆现象原本就来自于民间,比如:草木的异常变化被人们视作是不祥之兆。在民间一旦有植物生长出现异象,就会有消灾祈福的仪式举行。《红楼梦》的作者对民间的物兆现象的吸收与利用,一方面加深了这一物象在民间的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故事的情节内容。《红楼梦》中出现的物兆现象,体现出的是民间的一些信仰,由此看出,作者深受民间信仰的影响,并且将这些民间信仰解构和重建后反映在作品中,丰富了作品的民俗内蕴。
语兆,指在作品中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来体现的征兆。在《红楼梦》中对语兆的运用尤其多。在小说第二回,从冷子兴对荣宁二府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大家族必将败落的结局。小说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凤姐时提醒凤姐“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盛筵必散”的道理,一方面是在是提醒凤姐要居安思危,早作打算,另一方面也预示贾府终有一天会到家破人亡、支离破碎的境地。临别时,秦可卿赠凤姐两句话:“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这也预示了贾府破败以后,贾府中人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残酷命运。第二十二回,元妃与众人猜谜,结果贾环的谜底是一个枕头与一个兽头。而“枕头”与“兽头”是过去苏北扬州一带民间丧事风俗中重要的两种民俗物象,具有特殊的民俗寓意——人亡。所以说,作者是将沉痛的情感深埋在一片和谐欢快的氛围当中,暗示了贾府日后家破人亡的下场。语兆在《红楼梦》中出现得较多,或是以当中人物的一段话的形式出现,或是以谚语、俗语、诗词、谜语等形式出现。尤其是民间一直流传下来的俗语与谚语,能够体现出民众对人生命运的看法。比如:“登高必跌重”、“乐极生悲”、“盛筵必散”、“否极泰来”,这些俗语、谚语是民众在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过后总结出来的人生道理,体现了民众的信仰及智慧,对人生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作者将这些俗语、谚语在作品当中进行解构与重建,既加深了其民俗内涵,也扩大了其在民众中间的传播。在作品当中,有许多的诗词、谜语、句子是作者自己的创造,这些诗词、句子、谜语出现在由作者创设的语境中,因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通过作品的传播及流传,又成为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被人们接受与利用,例如:炮竹原本被当成是喜庆的象征,因其一响而逝、好景不长的特点,在《红楼梦》中被当成了不祥之物,这便是对民俗意象的改造,同时也丰富了民俗意象的内涵。通过分析《红楼梦》中众多的语兆,我们既可以了解到民间的一些信仰看法,也可以了解到作者蕴含在作品当中的情感态度,从而加深对作品的认识。“民俗具有固定的模式,是相对稳定的,但是,生活在变,民俗也要变:一方面新的民俗在产生,旧的民俗在淘汰;另一方面,原有民俗在新的生活中发生着变化。”[详见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5-6页.]民间信仰作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相应的变化。《红楼梦》中出现的众多语兆一直被沿用至今,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一种作用中的现实,这种已经形成的现实,以大大超过直接适应环境的方式来满足人的需要。语兆现象作为民间信仰的一种独特体现,是人们在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后得出的认识,主观性较强。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认识与人们的需求有关。人们在经历意外事件之后,往往会将这一事件与自己在日常生活经历过的事物相联系,认为二者间有无法厘清的微妙联系。语兆现象的产生正贴合人们的心理需求。
总之,通过解读《红楼梦》中的梦兆、物兆、语兆现象,由此发现,作者吸收了民间信仰当中的一些因素,在作品中加以呈现,使其中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内涵得以充分的展现。不仅如此,作者还根据民间的一些思维习惯,加工甚至创造了带有新的文化内涵的意象。因此,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把握作品的真实内涵。
参考文献:
[1]【奥】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00年.
[2]【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
[3]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高雪兰,女,生于1993年1月28日,籍贯云南丽江市人,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第二作者:赵丽霞,女,生于1991年4月1日,籍贯山西阳泉市人,现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论文作者:高雪兰,赵丽霞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9
标签:红楼梦论文; 民间论文; 民俗论文; 作品论文; 预兆论文; 现象论文; 内涵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