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效率,先做到因材施教
敬雪梅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 830019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的高效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进行教学之前,分析学情、因材施教是关键,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控制课堂知识的难度和深度。新疆内初班学生大部分是维吾尔族农村户口的学生,语言和性格上有其特殊性,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关键词:内初班 学生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
为进一步加快新疆人才培养的步伐,进一步做好新疆稳定工作,让广大农牧区和边远地区的青少年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按新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部署,从2004年起参照内地高中班的模式开始在全疆八个教育发达地区开办疆内初中班。乌鲁木齐市便是其中之一,我校也承办了内初班。我从事九年级内初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已有五年,五年中一直兼职教务工作,主要负责考务和学籍管理相关工作,通过教务工作使我对内初班的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提高教学效率先要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吃透”学生。
1.学生类别不同,目标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内初班学生的种类和内高班录取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内高班录取不同于中考,分数线与学生的生源地、民族成分、户口性质紧密相关。如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农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66.5分,而汉族城市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23分,故老师和学生应辩证地看待问题,类别不同,目标不同,要因材施教。
2.学生特征不同,教学方法不同。
特征一:大部分学生语言理解有困难。新疆区内初中班到2015年招生计划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0%,汉族学生占10%,因此内初班的学生大部分存在着语言理解上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老师除了要担任本学科的老师,都是汉语老师,在教学中都应“咬文嚼字”。特别是在化学教学中更应该把他们当成一个初生的婴儿,认真抚育。
特征二:多数家庭经济情况较差。新疆区内初中班面向农牧区、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到2015年招生计划中农牧民学生占90%,城市学生占10%。课堂上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课后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
特征三:择优录取,自尊心较强,易挫败。新疆区内初中班坚持“阳光招生”,是按照“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组织实施的。在一个新的优秀内初班群体里,大部分学生就变得很平常,在年级和班级里成绩不理想,失去了老师的宠爱和同学们的重视,难以适应,若不及时疏导,很容易脱离群体,远离老师,甚至放弃在内初班的学习,退学回乡就读。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对其心理进行疏导。特别是对一些学困生,要把他放到同类的学生中进行比较,尽量帮他重拾信心。内高班对他们的要求不一样,就像他们进入内初班一样,入口成绩也是不一样的,使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
二、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吃透”教材。
教与学是共同体,掌握了学情,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吃透教材是关键。特别是2012年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了改版,重新吃透教材变得尤为重要。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板块,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之一,是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能唤醒、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它特别强调学生对过程的体验,主张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化学规律。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主题中设置了“活动与探究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和辩论等都是积极的学习方式。这些活动本身也是化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吃透”教与学的过程。
1.上好第一堂课,始终让化学课堂饱含激情。化学是九年级才开设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没有过去,只有现在和未来,进入化学教学前应先树立强大的信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上第一节课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你们班数学最好的是谁?”“你们班语文最差的是谁?”“你们班化学最好的是谁?”“你们班化学最差的是谁?”对于化学的学习是未知的,学生只有充满信心,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2.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乐学。内初班是封闭式管理,学生生活比较单一,阅读量也很少,获取知识的途径较少,对于学生乐于探究的知识也无法自己获得,他们唯一获取化学知识的途径就是化学课堂。让化学教学内容变得既有序又有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引入新课时可以创设一些小情境或小问题,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快速地把注意力从上节课转移到这节化学课上。如在讲分子和原子的时候,可以用分子运动的概念做一个小魔术,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通过教学过程验证,效果是很好的。
3.注重过程和方法,形成化学思维模式。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所以一开始就要逐渐地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特有的思维模式。在第一单元课题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教学中,我已经开始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模式,用其中的小实验来引导。
探究的问题:探究石蜡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比是小还是大。
作出猜测: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设计实验:将石蜡放入水中(学生还不能设计实验,理解原理即可)。
实验观察:石蜡浮在水面上。
分析结论:猜测正确,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能唤醒、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切勿操之过急。
4.教学中”咬文嚼字”是必要的。内初班学生普遍存在语言理解上的困难,而化学的每一个专业术语都好比一个新的单词,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情,对学生不懂的化学词语进行解释,如“沉淀、浑浊、变化、反应物、生成物、晶体、溶液”。
5.化学是一门语言,要做好翻译工作。为了让学生在第四单元对化学式感到不那么陌生,一开始我会用学习英语和汉语的方法对化学式和元素符号进行形象教学,如表格。化学是一门语言,化学用语的学习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化学用语的学习需要连续反复的记忆,要知道用语的意义和用途。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反应方程式”一条龙的记忆,前后呼应练习,循序渐进;对于化学用语的符号的学习要进行区分对比记忆,如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化学式的书写和意思需要专题讲解和专项练习。理解化学用语的含义是正确书写的关键。
6.重视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学生提高学习质量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改错,有错就改不亦乐乎。因此有针对性的作业是很重要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改错习惯更重要。通过学生的错题可以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若一部分学生对某知识运用较差,应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进行修补和补充,不可忽视且将问题堆积。对于学困生,要及时进行课外一对一的补差,补知识,补信心。特别是内初班学生,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不一样,对词汇的理解不对会造成一系列的错误。通过作业、试卷找出每个学生的问题所在,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方法。当然,对于优秀生,要做到培优,作业有基础题的同时,也要有一道或两道探究题或思考题,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能。
7.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关键。内初班的学生课堂纪律好,尊敬老师,很容易和他们打成一片。但个人认为,打成一片是必须的,但不能抱成一团,必要的距离感还是要有的,也不能让他喜欢你变成他喜欢学习化学的唯一动力,这只是一个前提。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一直喜欢学习化学,并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亲其师,信其道”也要求老师在课堂内外都要以身作则,像一个引路人一样把学生引到化学的路上,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内初班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不足,如汉语水平差、自学能力较差、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大等明显问题;但也有很多优良的品质,如课堂纪律好、自理能力强、尊敬老师,他们具有的这些品质足以弥补他们的不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用心倾听他们,彼此了解和信任,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味良药。
参考文献
[1]王凤梅 构建初中化学生态课堂初探[J].化学教学,2011,(5),13-14。
[2]吴良根 化学教学中实施竞赛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学,2007,(1),23-25,30。
论文作者:敬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6
标签:学生论文; 化学论文; 因材施教论文; 新疆论文; 老师论文; 知识论文; 石蜡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