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问题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教师论文,对中论文,教育科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学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离,既有理论工作者不愿走出书斋、深入教育实践,满足于纯理性推理方面的问题,又有实践工作者忽视理论学习、缺乏理性思维和理论敏感性方面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引起了教育界的深刻反思。近年来,大批中青年理论工作者走向教育实践,开展教改实验,构建教育理论,甚至明确地提出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这无疑是理论工作者走向实践的积极探索。而在实践工作中,教科研问题的提出,教科研活动的丰富开展,也无疑是实践界对这一问题反思后的积极尝试。教科研活动的开展,表明教育实践呼唤教育理论。广大教师渴望通过参与教科研活动,解决教育实践出现的一系列敏感问题,彻底改变过去的“苦教”、“苦学”、“向时间要质量”的教育现状,逐步走上“向教科研要质量”的科学化的教改道路。
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中学教育科研工作为例,分析了中小学教师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对教科研活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问题一:教育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教科研意识普遍淡漠。
我国师范教育,多以学科为单位设置,即所谓系,长期存在着重视学科专业方面课程教学,轻视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课程教学的弊端。师范生的课程设置单纯强调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而一些作为教育工作者必修的教育学、教学法、儿童心理学等公共课程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就造成了师范生知识和能力结构中普遍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知识的现状。物理系毕业的学生不知道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贡献,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为何人的,大有人在。受过这种师范教育的教师自然把传授学科专业知识作为己任,专心致志地进行学科教学工作,至多进行一些必要的教研活动,教科研则被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专职研究领域而不去涉猎。教育教学与教育科学研究被人为分成两个独立的领域。中小学教师以教育实践工作者自居、自足和自豪,作为一个好的“教书匠”,日复一日默默地耕耘在教育实践第一线,不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有些学校领导甚至认为只有专业科研人员才进行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是争名夺利的表现。
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直接面对丰富多彩教育实践的中小学教师,不开展必要的教育研究活动,使得许多好的教育经验自生自灭,得不到及时总结,多种多样的教育问题得不到科学的解决。脱离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往往显得高深莫测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脱离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长期囿于低层次经验摸索,有些甚至常年在原地绕圈子,教育质量提高缓慢,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事屡见不鲜,有些错误一再重复,严重地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以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相结合的教育改革实验的大力开展,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有所增强,表现为参加教科研的人数逐年增加。从北京海淀区情况来看,参加教科研的人数表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八五”比“七五”期间增加两倍多,“九五”又比“八五”增加了两倍多,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人人参与教科研,人人有课题的局面。但是总的来看,仍然表现出相对数小,校际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课题和实验研究过于集中在一些学校领导比较重视、科研意识比较强的个别学校里,这类学校在海淀区最多占到六分之一。
问题二:教科研理论和方法普遍缺乏,教师科研素质有待提高。
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教科研理论和方法。教科研活动被简单地归结为经验总结和写论文,似乎只要拿出一篇像样的论文,就表明开展了教科研活动,教科研被简单化和庸俗化了。教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研究者的科研水平。课题的类型、大小、级别和方法可以有所不同,但是课题研究从课题选题、目标制定、方法选择、步骤确立、过程控制到成果评价,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即所谓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课题选题大多来自学科教学,直接指导教学实践,这是教师科研的优势和特点。但是由于教育理论、科研方法缺乏,学科课题低层次重复现象严重。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经验性、描述性占大多数。
问题三:教育科研与教育常规矛盾较突出。
中小学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直接面对教育主体,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掌握着大量第一手材料,研究的针对性比较强,这是优势。另一方面,作为非专业研究者,普遍存在教育教学常规工作与教育科研发生矛盾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1)时间、精力分配方面的矛盾。 所谓教师工作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教师在教育教学组织中完成教学、教育任务及主管的、经常的、基本的工作总量。就工作时间而言,年工作时间40周,周工作时间5天,日工作时间8小时;就工作空间而言,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并以学校为主;就工作任务而言,教师工作量包括教学工作量、职务工作量、集体活动工作量、教育教学延伸工作量。有人对教师业余时间投放作了研究,发现教师每日投放到业余学习中的时间平均只有1.25小时,除去专业方面学习外,投入到教科研工作中时间就更少了,这也是造成教师知识面窄,科研信息不灵通,科研水平在低层次徘徊的原因之一。(2)长时效益和短时效益的矛盾。 教科研所研究的课题既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也是长远性规律性问题;既是简单教学的问题,也往往涉及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许多问题,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造成教科研工作量大、工作连续性强、工作见效慢的特点,而且研究成果往往与教师职称评定脱离。而常规教育教学的效果在短时间内就可用及格率、升学率来衡量,是评定工作绩效的主要依据之一,直接与教师结构工资、住房等物质利益挂钩。
问题四:教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不健全。
调查表明,中小学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并且产生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但是目前教科研队伍以自发性科研群体为主,没有形成较正规、较系统的教科研管理网络。由于教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管理,课题研究得不到必要的指导,教科研管理的激励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使得大量研究流于形式,简单重复性、模仿性研究多于创造性研究。从海淀区“八五”情况来看,各个学校情况有所不同,根据教科室建立情况及教科研工作进展情况把全区分为三类:第一类,有教科室,能够正常进行教科研工作的学校占全区学校总数的47.8%;第二类,虽然无教科室这种组织机构,但群众性科研有一定基础的占20.5%;第三类,既无教科室又不能正常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占31.9%。因此,建立健全以区级教科所领导下的校级教科室是教科研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的根本保证。
教科研管理机构包括市、区级教科所和校级教科室两个层次,其中校级教科室是在校长直接领导下,与教导处平行的、受区教科所业务指导的校级教科研管理机构,主要职能是组织培训科研队伍、管理检查课题、提供情报信息、咨询服务和推广科研成果。
二、中小学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可行性
尽管中小学教师教科研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教科研的“神秘化”、“庸俗化”的问题,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教科研活动的蓬勃开展。相反,中小学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丰富的教育实践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教育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自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研究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基础研究:纯教育理论研究或学术研究,目的是发现普遍规律,形成或发展教育理论;应用研究:运用基础研究得出的一般原理、原则,针对某个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检验和发展教育理论;开发研究: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得到的结果,转换成可操作教育产品的研究;行动研究:非正规的教育研究,解决学校、班级和教育方案中提出的即时问题,旨在立竿见影地应用,而不考虑发展理论或广泛的概括。作为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的广大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有着教育理论工作者所无法代替的优势。当然,其优势不在基础理论方面,而在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行动研究方面。实际上,学校、教室本身就是教育科学的“实验室”或“研究室”,教师整日操劳其间,一方面进行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并力求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强调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参与教育研究,注重解决学校教育的实际问题,也是世界教育研究发展趋势之一。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迈伦·何特金认为美国教育研究未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未能直接参与教育研究。只有教师成为教育研究的完全参与者,学校教育改革才能够前进。法国现代学校合作组织也提出,教师应参与教育研究,每个教师都应成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如果教师不能成为改进其教育实践的人,教育就不可能取得大的进展。
我国教育研究的实践表明:忽视教师直接参与研究而得出的教育理论,由于缺乏针对性而很难指导教学实践,长此以往会使得教师积极性受挫,对教育理论不感兴趣,造成教育理论严重脱离教育实践的局面。积极鼓励广大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在实践中丰富教育理论,对发展基础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职业价值的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向教师职业提出了挑战。传统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单调重复、创造性低的传授知识的活动。教育改革的趋势,要求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这就对教师职业素质要求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由传统的单纯学科专业知识的要求,发展为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专修知识两方面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新的知识结构和进行创造性教育活动的能力。教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都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两部分内容。教师教育能力也应包括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等三个方面。一个教师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和能力,才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创造出最佳的教育效果。
另外,从教师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来看,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社会教师观问题,寻求通过权威性宣传,提高教师的物质和精神待遇,从而提高教师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但这恰恰是外因,只能激发外部动机、外驱力,而忽视了教师的社会观问题,即教师怎样看待教师这个职业,以怎样的德才学识来创造自身价值,这才是内因、内部动机和内驱力。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师职称评定逐步走上正规化,学校普遍实行结构工资以后,教师合理的物质需要不同程度得到满足以后,教师自身需要层次也就发生了变化,即荣誉地位的需要和创造性成就的需要都表现得更为迫切和强烈。表现为教师不再满足单纯知识传授和经验性的教学活动,对于教育科研活动有了内在的需求。开展教科研活动,增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能够使教师由“教书匠”的简单重复性职业劳动转变为创造性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职业价值。
标签: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