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分解:初中语文教学准确定位的必由之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分解论文,准确论文,课标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改革十余年来,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有了更高的重视和更多的提升。然而,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甚至层出不穷。究其原因,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学脱节,或者说是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学之间缺少一条通道,是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我们承认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引领是正确的、有益的,就应当主动自觉地铺设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学之间的道路——根据地域教育特点和学校教情学情,进行课标分解。
于是我们想,能否根据我市教育要求和实际教学需要,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2011版《课标》)中7-9年级的课程目标分解成六个学期的课程目标,再根据学期目标和教材特点,分解出每册六个单元的课程目标,然后根据单元目标和课文特点以及教情学情,分解出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而且,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共同实现单元目标;各单元的目标又共同实现学期目标;各学期目标相连,完整体现2011版《课标》7-9年级的课程目标:各学段课程目标的集合,应该就是总目标了。这样由总到分地拆解,构建五级目标框架,再由分到总地落实,形成循序渐进的行为关联,或许可以更扎实到位地完成课标要求,也或许可以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和无序性,为初中语文教学找到具体而微的准确定位。
让所有一线教师参与每个环节的课标分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集中全市骨干教师,先行探索,积累经验,以带动更大范围的教师研读2011版《课标》,实现基于课标的教学。
课标分解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如果不遵循一定的原则,操作必然混乱。因此,进行分解之前,我们制定了以下原则。
(一)整体性
课标分解虽是以拆分细化为主要方式的行为,但必须着眼全局,立足学生语文成长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理解课标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计又不在具体年级段目标里分三方面一一阐述的原因,理解课程目标分四个年级段讲究的是“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原理,理解各学段目标都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四方面设立,最后还加一个集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于一身的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因此,虽然我们只分解第四学段的目标,却要统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甚至关注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同时,确定教学目标,还要思考目标的达成,即学生的“学”,更要确定达成后的检测,即对完成目标的“评”,从而在分解目标时,将“教”“学”“评”融为一体。
(二)学科性
课标分解在许多学科已经有了诸多的经验,美国等国家的母语课程内容分析更为成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到加涅、安德森等人对教育目标分类的重要发展,都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然而,我们的语文学科富有感性色彩,有时几种思维方式彼此纠结,同时发生,不易用具体的动词标示,也很难像理科那样将各类要求截然分开,还不似英语等语言学科,结果可以直接反映行为的质量。因此,尊重并注重语文的特点,在课标分解中体现学科性,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渐进性
课标分解最为重要的便是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真正能够准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分解过程中,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小到大是必需的,注意具体能力点在各学期要求的渐次提高也是必要的。当然,出于对某些能力点必须反复锤炼的考虑,也出于对各学期学生学习任务侧重点不同的考虑,有些目标可以重复出现,有些目标也可前重后轻,但总体上要呈现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态势。
(四)可行性
分解课程标准,最终是要落实到单课教学目标。所以,每一级分解都要讲求具体可操作,否则落实到每课教学时,仍会出现无所适从的尴尬。而可行性这一原则的贯彻,则要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和学的角度检验所分解确定的目标是否切实,能否做到。因为,良好的愿望如果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泡影。
(五)地方性
课标真正的实现,是要与当地教育目标、教学要求相一致的。南京作为文化古都、教育名城,小学的语文教育成效显著,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较好。因此,初中阶段某些语文学习要求略高于课标,如课外阅读等,也是大家能够达成的共识,甚至是共同的愿景。因此,在课标分解过程中,对少数课程目标和内容作细微调整,应在允许的范畴。
(六)依本性
尽管我们反对“教教材”,但毕竟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教材的编写往往是经过了对课标的溶解和内化的,其呈现出的单元学习导语和课文学习引言以及课后练习等,都多多少少贯彻与落实了课标精神。就南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来看,新修订的七年级教材更是较好地体现了课标诉求。当然,教材编写尚不能照顾各地需要,有些单元和课文的教学要求也不够明晰,仍需要我们对课标作细化分析。但抛开教材不顾,只一味地分解课标,其得出的教学目标也是无本之木,是行不通的。
有了上述原则,课标分解工作就有了一定的框范,也有了明确的方向,由此进行的具体操作,就更加有的放矢,也更容易出成效。
真正动手作课标分解,还需要制定行动策略,否则最终呈现的结果,很可能不够科学严谨(当然,现在我们所完成的六学期三十六单元的目标分解,仍需要在科学严谨方面不断推敲打磨)。我们在实践中所采取的策略有如下几项。
(一)纵横研读2011版《课标》
阅读2011版《课标》,从头至尾,顺序而行,这种纵向阅读的好处是能够全面把握课标精神,了解课标制定的意图和架构,甚至可以对某些要求产生强烈的印象。这种阅读是课标分解的前提。但仅有纵向阅读是不够的,真正分解课标,还需要横向研读,即在某个点上,将第一学段至第四学段的要求连缀起来,并将其与总目标对照,这样才能看到课标设计的匠心所在,也才能将第四学段的各项目标分解到六个学期,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识字教育方面,我们横向研读2011版《课标》的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课标对学生识字能力的要求基本是逐级提升的,其中小学的三个年级段衔接得更好。总目标只有“认识3500个常用字”,并无具体会读、能写、明义的要求,但落实到各学段,则具体清晰了许多。除了识字量,第一学段还明确提出了识字的态度要求,第二学段提出了兴趣与习惯要求,第三学段提出了能力要求,第四学段能力的要求更高了。鉴于这样的理解,我们以为,假设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落实课标的,那么进入初中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现代文学习中,课前即可自行完成生字新词的学习任务,教师只需作预习检查,无需用课堂时间带读或要求学生齐读字词(这种字词教学也是形式化的、低效的劳动,未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根据对课标纵横研读的结果,我们在识字方面所作的课标学期分解见下页表2。
从表2可见,我们对初中生的识字要求较小学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尤其对自主、自觉识字,扩大词汇量有明确的要求。对于运用工具书识字,更是明确规定了使用现行的《现代汉语词典》,特别提出了学生应能够使用《古代汉语词典》识字的要求,同时对2011版《课标》中“认识”的概念,也细化为掌握音、形、义。另外,各学年侧重点也不同。如七年级主要是运用工具书,八年级和九年级(上)则在识字的基础上,提出了消灭错别字的要求。对识字内容的要求从七(上)只限定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到九(下)凡遇到学习困难的字词,都要查工具书。这样的目标是逐级提升的,能让我们看到学生识字能力的动态成长过程。
纵横研读2011版《课标》是有效分解课标的基础,对于最终呈现优质的分解结果不可或缺。
(二)整体搭建分解框架
在研读了2011版《课标》之后,就得真正着手分解了。要想分解成功,则要搭设框架。我们的框架是依据课标格局。这样的框架贴近教学实际,教师也觉亲切,并乐于接受。
课程分解结构如表3所示。
学期目标框架如表4所示。
这个框架能使分解工作变得条分缕析,简便易行,有条不紊,不至于杂乱无章,不知从何入手。
(三)逐点分解各项要求
将2011版《课标》中各部分先拆解开,如将“识字与写字”分为识字要求和写字要求,再将识字中识字态度习惯、识字量、使用工具书等拆分成小点,逐点按学期细化,则可以有明确的目标体系出现。
比如,说明文阅读。总目标里的陈述是隐含的,只有一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在第三学段有一句“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第四学段则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原来学生在小学已了解了的基本说明方法,初中阶段则不再是重点,而获取主要信息、领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更重要。明确方向后,则要根据教材进行逐层分解:考虑到八(上)有多篇说明文、八(下)有较多科技作品,于是把2011版《课标》关于说明文的课程目标,归于八(上),有关科技作品的则归于八(下)。接下来,则是将其分解到单元。根据七(上)(修订前)、八(上、下)的说明文及科技作品的单元分布,结合教材上的单元要求,具体分解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对说明文及科技作品阅读的要求是渐次提高的,并紧扣教材,呈螺旋上升的状态。如果再继续分解,则要结合具体课文的特点,形成课文教学目标,这里不再举例。
针对课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大块的内容,仔细分析,提取具体的教学点,将其逐学期、逐单元地对应落实,然后表述出来,便是基本的分解流程。
(四)依次检验分解效果
基本分解完之后,还需要做回看和检验,即就某一点的课标分解,由课文目标推究起,看是否能实现单元目标,再将单元目标相加,看能否实现学期目标,再将学期目标整合,看能否实现学段目标。这样层层逆推,则可以看到是否存在遗漏、错误或不相关联的现象,并及时修改。
比如,对于表达方式的学习,2011版《课标》总目标只有一句:“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我们分析,学生能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首先要对其了解甚至有较深入的认识,这不仅要在写作中学到,更要在阅读里完成。果然,2011版《课标》在第四学段的阅读部分中专设一条“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再作具体分解,我们看到七(上)的各单元都有表达方式的偏重,便在七(上)设定了“初步了解五种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目标,让初中新生对表达方式有个大体了解。再根据教材特点,在七(下)侧重叙述和描写,八(上)侧重说明,八(下)侧重抒情,九(上)侧重议论,九(下)再收拢,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及其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学期与单元分解后,我们再由下往上看,逐一检验是否落实。如根据七(上)修订后的教材特点,第一单元有“初步了解叙述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第二单元有“初步了解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第三单元有“初步了解描写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第四单元有“初步了解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第五单元有“初步了解说明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这样几个单元目标叠加,确实能实现七(上)的“初步了解五种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目标,而各学期的侧重,又能合力完成第四学段的目标,这就说明分解已经落到实处了。
(五)构建目标测评体系
完成课标分解后,还需配套制定评价要求,构建测评体系,否则教、考分离,课标分解便有被置之不理的可能,最终也难以实现阶段教学准确定位的愿望。这样说来,评价要求及最终形成的体系是课标分解的保障系统,发挥其作用,则能让课标分解产生实效。比如:根据七(上)学期目标等因素,我们分解出第一单元的目标为以下几个。
1.在新课学习前,学会使用现行的《现代汉语词典》,自主为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注音,释义;用规范、通行的楷体字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及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做到写字姿势端正;养成良好的识字与写字习惯。
2.能积极举手发言,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3.结合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通过把握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深入理解。
4.初步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丰富多样的亲情。
5.激发课余阅读名著的愿望,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6.掌握观察生活的方法,养成在生活中发现和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同时,我们就此制定了单元评价要求,具体如下页表6所示。
这份评价要求其实已经是一份测试卷的雏形了,据其命制成卷,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效,能为课标分解助力增效,也能将教学引向更为务实的境界。
课标分解的基本策略实际也是操作的基本流程,根据这样的步骤,一项项一步步实行,一次课标分解就圆满完成了。
在课标分解的过程中,一般会用到一些具体的方法。这些方法能较为有效地帮助提高分解的质量。
(一)提炼法
2011版《课标》中有些要求是隐含的,有些要求又是分述的,这就需要从中提取或概括出能力点,结合教材作学期分解时,也要注意从教材的单元要求中提炼。比如,第四学段有“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的写字教学要求,但“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比较抽象笼统。我们从中提炼出“培养初步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的要求,并将其分解到各学期:
七(上):能分辨草、行、楷字体,喜欢欣赏书法作品。
七(下):欣赏颜体楷书的艺术特色,初步具备书法审美能力。
八(上):了解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色,能简单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八(下):了解唐人草书的艺术特色,能简单欣赏唐人的书法作品。
九(上):了解著名的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提高书法欣赏水平。
九(下):欣赏著名的书法作品,进一步提高书法欣赏水平。
这样提炼后再分解,就具体好操作了。
(二)对应法
有些课标内容非常具体,而教材中恰有可以对应之处,分解中则不必另谋言辞。比如,2011版《课标》中第四学段有“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而人教版八(上)的教材中有新闻单元和说明文单元,进行课标学期分解时,则可以直接移用,方便了很多。
(三)勾连法
有些课标内容前后相关,则可以将其勾连起来,形成关于某个能力点较为统一的要求。比如,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有不分文体的语言品析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还有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品析要求:“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两者即可作一定勾连,在文学作品阅读中,要求学生能找出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能推敲其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样的要求比“品味”更具体,更易于指导学生学习。
课标分解中可运用的方法还有许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第一次课标分解工作基本完成。因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正在逐册修订,我们的目标修订也在不断改进,这里仅将七(上)的课程目标出示给大家。
七(上)学期目标
【识字与写字】
1.能于新课学习之前,运用现行的《现代汉语词典》,用多种检字法自主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音、形,了解词义;积累“读一读,写一写”及课下注解中的词语。
2.写字姿势端正,习惯良好。
3.能分辨草、行、楷字体,主动培养欣赏书法作品的兴趣。
4.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学写行楷字;每周用毛笔临摹名家楷书字帖,不少于1小时。
1.培养热爱母语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养成圈点勾画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默读不少于500字。
3.阅读文章,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并作简要品析。
4.初步了解五种表达方式及其作用;掌握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5.能借助注释阅读浅易的古诗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背诵精美的古诗文15篇(首)。
6.培养读书读报的习惯,一学期阅读文学名著不少于二部,字数不少于40万字。
1.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学习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2.说真话,诉真情,表现真实的自我。
3.独立完成写作要求,努力做到结构完整、中心突出、条理清楚。
4.推敲语言,力求文从字顺,表意准确。
5.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学写想象类文章。
6.一学期大作文不少于7次,每篇不少于500字;小作文(随笔、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等)不少于12次,总字数不少于4000字。
【口语交际】
1.在课堂集体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中,懂得尊重他人,培养自己安静、耐心倾听他人说话的习惯,不插话,不打断他人说话。
2.积极举手发言,发言时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3.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简明、连贯、不偏离话题。
【综合性学习】
1.关注自我、家庭和学校,能根据确定的主题,借报刊、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
2.能利用办板报、刊物等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3.尝试调查、采访,学做调查报告与访问记录。
实施这一次课标分解后,我们对课标精神的领会更透彻了,认识也更明晰了。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当下的教育环境需要基于课标的教学,因为如果我们根本没能完成课标要求,却生出对课改的质疑甚至否定,是有失公允的。但课标是从宏观角度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引领,而一线教学是在微观层面上的具体劳作,两相距离甚远,难免“不相往来”。这就需要从中观立场铺设一条通道。课标分解无疑是这样一条有益之径。循路而行,能让初中语文找到更加准确的定位,至少能使日常教学实现课标的基本目标和底线要求,至于对学生语文教育的拓展和提升,则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编辑手记:尽管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命制试题的依据,然而它毕竟只是一个纲要性文件,它所拟定的课程目标宽泛而笼统,不能等同于教师每单元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加之文选型教材语文教学内容模糊,要真正落实课标要求,实现课程目标,对于一般教师而言难度相当大。南京市语文教研员袁源老师组织全市骨干教师做了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分解课标,将教、学、评融为一体,这就不仅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定位准确的教学内容,而且让他们明白了课程标准距日常教学并不遥远,从而实现了基于课标要求的教学。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多研读课程标准,完成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转化,将课标要求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走正确的路,避免走弯路、走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