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创新:中国共产党永续发展的源泉——兼谈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历史经验的现代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组织建设论文,源泉论文,永续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南湖上的一叶轻舟起航,中国共产党经历八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成为当今世界理论最先进、战斗力最强、基业最长青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基因,组织创新则是中国共产党永续发展的源泉。在当今中国,党所处的内外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总结党成长壮大的历史经验,正确看待党在执政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推进党的组织创新,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让中国共产党这个近乎百年的“老党”焕发出新的青春与活力。
一、激发组织活力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共产党由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为全国范围的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员人数逐年上升,目前已近八千万。但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一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活力略显不够。活力源于组织化程度和组织水平,党组织活力是党员个人素质和党内运行机制的综合体现。
激发组织活力,要求党正确处理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战争年代,党是革命党,入党意味着流血牺牲。那时,党员人数尽管不多,但党员普遍经历了严酷的自然选择过程,他们素质高、理想信念坚定,加入党组织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平建设年代,党是执政党,入党意味着权力、利益和美好的政治前途。许多人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仍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作为执政党,不断壮大队伍,将社会各阶层精英吸收入党,当然无可厚非,但党组织在扩大数量的同时,应注重严把党员的质量关。目前,党内确实滋长了自由主义、好人主义、息事宁人、姑息迁就等庸俗作风,极少数人把行帮习气带到党内,在党内称兄道弟、攀亲结贵甚至拉帮结派。如果容忍这种风气,就等于打击了大多数忠诚正派的党员,党就无安宁和谐,就会变成一盘散沙,一事无成。因此,要努力提高党员整体素质,高度关注提高党员的质量,发挥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作用。对少数恶性膨胀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和赤裸裸地向党伸手要官等行为,要进行严肃的批评和教育,不能让步;对严重或明显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倾向,要进行斗争,及时纠正;对极少数腐败分子要进行严肃的组织处理,乃至绳之以法。总之,要正确处理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适当控制数量,注意提高质量,始终保持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激发组织活力,要求党正确处理集中与民主的关系。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直接决定着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的健康状态。民主与集中是统一的。党内的集中,是在民主的基础上讲服从、权威和纪律,实现全党意志和智慧的凝聚。但长期以来,各级党组织为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促进组织意志的统一,过于强调集中,而相对地忽略了民主。民主不够,则活力不强。因此,为增强组织活力,党应充分扩大党内民主。
党内民主,就是承认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党员有管理党的事务和发表意见的充分权利。发扬民主才能促进思想解放,并通过解放思想达到统一思想,才能增强党员对党的事业的责任心,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民主意味着平等。现在,我们党内有干部党员、“大款”党员、困难党员、下岗党员,这只是岗位职务和经济收入上的差别,他们在政治上是完全平等的。任何党员都不能因拥有较大权力、较多财富而高人一等;困难党员、下岗党员具有和其他党员相同的民主权利,决不能让他们被“边缘化”。发展党内民主,首要的是保障所有党员的民主权利,激发他们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要像检查《干部任用条例》那样,每年定期检查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惟其如此,党员的权利才能得到尊重,党内民主的氛围才能逐步培育起来,党员才会讲真话、心里话。发展党内民主,还要创新民主制度,以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社会生活实际。发展党内民主,要以制度为保障,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建立通畅的党内不同意见表达机制,推动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党内民主,要强调“四个服从”,更要重视“四个尊重”,既保护和鼓励各级组织和每个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又形成全党整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党就会既朝气蓬勃又纪律严明,这是党迸发活力的理想境界和最佳状态。
激发组织活力,要求党构建和谐的党内关系。和谐就是和睦、协调、均衡,党内和谐是党的团结统一概念的扩展和延伸。党内和谐是针对新形势下党内情况更为复杂、利益问题更为突出、利益关系更加多样的现实提出来的,有着特定的时代内涵。
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矛盾凸现期”,各种利益矛盾和问题必然反映到党内来,使党内矛盾和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党内的各种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影响党内和谐。随着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党员的成分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从事二、三产业的党员比重逐步增大,党员从业多样性、不稳定性、流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党员之间在拥有资产、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党内出现了相当明显的利益“分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党员处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分层中,因而在思想意识中无不打上“分层”的烙印,在理想信念、政治要求、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导致党内不同群体在一些重大政策问题上评价不一致,思想难以统一,步调难以一致。
当然,党内和谐不是一团和气,而是在坚持共同政治目标、价值追求与组织原则基础上的思想统一和行动一致;党内和谐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又安定有序的良好状态;党内和谐不是对党内复杂利益关系和党员个人利益的简单否定,而是创造整体利益高于一切又照顾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利益融合机制;党内和谐不是党员思想觉悟水平和工作表现整齐划一的“无差别境界”,而是广大党员交流互动、共同提高的前进过程。因此,实现党内和谐,呼唤科学的意识和辨证的思维。要求党组织恰当地处理许多复杂问题,防止简单化、绝对化。同时,应重点从研究解决党内利益关系入手,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在实现党内关系和谐方面有新突破,即建立党内不同意见表达机制,重点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意识差异”问题;建立服务党员机制,重点解决“党组织服务党员”的问题;建立党内关爱互助制度,重点解决党员“贫困和弱势阶层”的生活困难问题;建立党员奉献机制,重点解决“先富起来的党员群体”如何奉献社会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党内真正形成民主团结、集中统一、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也才能真正体现党的先进性。
二、强化组织功能
今天,党组织的规模空前扩大了,党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但党组织的功能,没有随着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而不断更新,有的则呈现弱化的迹象,尤其是整合社会组织的功能有所弱化。强化党组织的社会整合功能不仅必要而且十分紧迫。
党在本质上是社会组织,是有政治要求的社会组织。党只有面向社会,赢得社会,才能真正赢得政权,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整个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原先被单位分割的社会空间正在逐步从其中溢出并重新组合,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模式被高度专业化、独立化的多样性组织模式取代,社会各领域已经产生并不断孕育着许多新型的社会化组织。如各类行业协会、各类志愿者组织、俱乐部、业主委员会等等,这些公益性、互益性、自治性组织,一方面以专业化的,精干、高效、灵活的方式满足人们日趋丰富和复杂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却在“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使社会结构进一步“碎片化”。因此,执政党必须从战略上创新具有很强社会整合力的纵向横向网络结构的组织体系,确立各级各类不同性质组织中党组织的多样化功能,开展以社会化为纽带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引导、整合社会组织,实现服务社会、凝聚社会、整合社会的组织功能和战略目标。
党组织要善于把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在社会公共利益基础之上,把党的政治领导功能建立在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之中,把党的组织建设建立在提高各类组织的社会化整合之上,把党组织的活动融入到为各类组织和群众提供的物质文化服务之中,使党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强化。
强化组织功能,要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与活动形式从社会领域的特点出发,培育政治主导、社会参与的新机制。党在社会层面的工作方式主要不是依赖执政权力的影响,也不能生硬地依据自上而下赋予的“领导核心”的政治权威。因此,党组织一方面应积极组织党员广泛参与各项活动,发挥先锋和骨干作用,形成对党的政治威权的自觉认同;另一方面,应努力使党的意志和党的工作融入各项活动的主题,以敏锐的洞察能力、广泛的交往能力、灵活的协调能力,把各类社会组织团结在党的周围,切实发挥政治主导作用。
强化组织功能,要求党组织积极探索自身的组织体制的社会化发展,全面融入和充分整合各类社会组织与利益群体。为此,党组织必须努力拓展社会化的工作平台和载体,建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在人员构成和组织方式上充分体现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充分体现不同行业、不同战线、不同社会领域参与合作的实质性要求;把各类组织中的先进分子吸纳进来,把各类最主要的利益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吸纳进来,从而使党组织在与社会其他组织和基本力量的广泛联系中,实现积极有效的组织整合。
强化组织功能,要求党的社会工作与社会的公共事务、公共管理以及公共利益紧密联系,尤其是要与工作对象的需求相吻合。党组织,尤其是基层组织,必须走出传统的“单位”堡垒,走入社会,在与社会组织的联系中,与他们融为一体,共同承担起关怀社会、服务社会和保障社会的功能,在社会多样化和个体化发展的潮流中,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进程呈现为一个多层面、多样化的社会变迁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党从战略上思考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执政能力,不断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从战略上思考不断探索新型协调的组织体制,不断探索灵活高效的组织机制和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从战略上思考不断更新党的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具体内涵,不断设计党的功能实现的方式、途径和机制。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各级组织要真正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组织力量,对内就必须强化“从严管党”的功能,以保障党内制度的运行、党内领导权威的统一以及党组织对党员的全面整合;对外就必须提升党联系群众、整合利益、协调关系、凝聚社会的功能,以维护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保障党的执政。因此,强化组织功能,最根本的就是从执政逻辑出发,把党作为一个执政的政党组织所应有的最基本功能开发出来,并结合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予以不断的健全和完善,目标是使党成为一个纪律有效、制度有用、覆盖有面、服务有方、动员有力、凝聚有核的组织。
三、党要赢得民心、凝聚民心
所谓“治人先治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政治哲学视野下,我们不难看出,“人心”也好,“民心”也罢,都是政党组织合法性的基础。党执政既有具体的执政基础,还有具体的执政对象。因此,国家要长治久安,党就必须优化执政环境,重点是优化群众环境,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建立起融洽的党群、干群关系,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党执政6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形态从传统演进到现代化,中国的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平稳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文化从儒家周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党不仅支撑起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成功地承载了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变革。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造就了今日的中国,明日的中国依然有赖于党的领导。但党在执政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诱因,既有国际国内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执政实践中探索未知世界的主观因素所致。当然,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每一个时期的成绩是不可否认的,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是任何一个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无法规避的。但是,如何正确认识过去的失误,如何正确处理复杂矛盾,这既是对党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党能否赢得民心、能否与其他社会组织争夺人心的考验。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事业需要人民的支持。人心所向,则党国昌隆。人民是真实的、质朴的,他们不会被空洞虚幻的口号所惑,更不会被表面的假象所蒙蔽,真正能吸引他们、打动他们、感召他们的,是务实的政策、切实的利益和最终的美梦成真。白色恐怖年代,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为什么能一呼百应,老百姓为什么甘愿冒掉脑袋的危险跟着党走,还不是因为共产党人所到之处打土豪、分田地、抗击侵略军,以解决民生、民族问题为己任,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今天社会存在着一些分配不公、老百姓住房、医疗、教育、腐败等问题反映强烈。因此,今天的共产党人要赢得民心、凝聚民心,就应勇敢地承认并纠正过去的失误,就应贴近群众,听取人民的心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使每一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劳动就业、参与竞争、发财致富、享受社会福利、参与社会生活等;就应在中国构建宝塔形的社会分层图,在承认自然差别的前提下,尽量缩小社会各行业及各家庭的收入差距,同时,努力消除贫困,铲除腐败,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胡锦涛同志曾经说过:“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没有真心实意地关爱人民群众,也就不会有人民群众对党的衷心拥护和爱戴;没有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爱戴,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就会削弱,执政地位就可能丧失。只有真诚地关心群众,始终同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把群众当亲人、当朋友,准确了解群众心声,高度重视群众呼声,辩证理解群众怨声,才能及时发现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才能时刻体验老百姓的真心感受,才能进一步加强交流、沟通关系、增进了解;只有真心关爱群众,时刻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不讲“牌子”,不摆“架子”,人民群众才会从形象上接受,从内心上爱戴,从行动上拥护。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80多年来,我们党正是因为坚持全心全意为民谋利,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才赢得了人心,凝聚了力量,从而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对过去唯经济指标论的及时纠正,正是找到了政党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最佳结合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公正不和谐也不是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应该是科学的、发展的、和谐的、公正的。一个真心实意、脚踏实地地为群众谋利益的政党才能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能永葆先进性和生命力,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由于社会结构关系调整和重组过程加快,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大量增多,这就要求我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成群众之所需,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党和政府为群众谋利益的诚心和信心。“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把中国共产党建成人民心中的党,只要政府恪守“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信条,情真意切爱民如子,脚踏实地为民谋利,实实在在为民解困,就能凝聚全国人民力量办大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