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燕[1]2007年在《基于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基于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农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并以甘肃定西市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在说明基于农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农业结构调整的意义的基础上,首先结合农业产业特点,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运用于农业,界定了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明确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构建了由农业要素、农业产业组织、产业主体市场运作能力以及产业支持体系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农业核心竞争力分析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框架分析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实质、主体和产业支持体系,指出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应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展规律所指明的区域农业生产体系的发展方向,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质就是立足于区域自然禀赋等初级竞争要素之上的区域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区域农业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农业结构调整主体:初期应发挥产业链纵向组织化对区域农业产业链形成的激发作用,以下游加销环节的主体为农业结构调整主体,通过上下游环节的纵向组织化,逐步带动小农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向现代农业生产者的转变,进而刺激区域产业链雏形的产生,同时在此过程中不忽视农民合作组织的培育;当区域农业已形成专业化生产经营格局,较为合理的农业产业链显现雏形时,应在从更大的范围、更广泛的领域,以更丰富的形式加强产业链纵向组织化的同时,侧重培育农民合作组织,使其成为农业结构调整主体;产业支持体系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应根据产业支持体系发展所处阶段的不同,开展重点不同的工作。最后运用上述理论对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进行了案例分析。
刘永峰[2]2008年在《新时期山东省农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直接决定了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一方面,农业结构制约着农业市场化的发展,没有合理的农业结构,农业生产必然出现生产与市场的量上和质上的错位问题。农业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决定了产品的供求状况、价格高低和竞争优势,而且也决定了农业投入与产出的有效回报程度。另一方面,市场化是衡量农业结构是否合理以及合理程度的一个基本的标准,合理及优化的农业结构,其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结构、生产农业布局结构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合理的农业结构,其本身就遵循了市场规律和市场法则,其生产的经济行为是合理的,合理的经济行为就能够保证农产品为市场的接受程度和农业市场化的发展水平。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当前,山东省农业也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即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农产品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山东省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如何加快产业化改革进程、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最大限度的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山东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问题。本论文通过调查资料,根据对当前山东省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及果品业的现状分析,得出新时期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以下问题:财政对农业投入较少,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较小;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单一,农业区域结构雷同;政府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差;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严重错位;农业综合配置低,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劳动力就业结构不合理等等。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山东省农业结构调整的社会特征和市场特点,最后提出了新时期山东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选择、发展思路以及新时期山东省农业结构调整遵循的原则,提出了新时期山东省农业结构调整改革对策建议: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的优化升级;用信息化推进市场化,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构建创新的农业结构调整制度;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改革农业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改革开放力度,促进国际间技术交流七个方面来推动山东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欧阳强斌[3]2018年在《财政农业支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滞后会影响国民经济中其它部门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业的基础性和弱质性等特征决定了财政对农业支持、保护的必要性,但这种支持保护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我国财政农业支出体系、机制和政策必须要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环境及阶段的变化而变化。过去,农产品短缺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此,改革开放40年来,除少数几个年份因农产品卖难而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财政农业支出的主要目标外,大多数年份的财政农业支出政策都是围绕促进增产和保障供给制定的。特别是2004年以来,我国更多财政农业支出政策聚焦于增加粮食产量,如种粮直补、粮食价格补贴等一系列增产激励政策。增产作用导向的财政农业支出政策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但也面临新的问题和矛盾。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过去的总量不足逐步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行业内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已表现在供给侧。部分农产品的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叁量齐增”,而高品质的农产品却缺乏有效供给。基于这种情形,当今环境下的增产导向财政农业支出政策作用有限,甚至会对农业进一步发展产生扭曲和负面效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农业工作的主线。因此,财政农业支出体系、机制和政策也必须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调整和改革。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财政农业支出体系、机制和政策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方法及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对该主题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并得出结论:一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其背后深层次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进行分析,明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根本途径;分析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财政农业支出的总体性需求。二是对传统增产导向的财政农业支出政策导致农产品“叁量齐增”的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并以简化的农产品市场供需模型、社会剩余理论和生产可能性边界理论作为工具分析了财政农业支出作用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理;分析并提出了财政作用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叁是回顾梳理了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历史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了我国财政农业支出体制、规模和结构现状;指出了围绕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的财政农业支出改革的最新进展。四是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构建了财政农业支出效应模型,分别分析了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出、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的效应。结果表明:财政农业支出政策,如粮食直补政策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显着的效应,但长期增产导向的财政农业支出政策也逐渐促成了部分农产品“叁量齐增”等结构性矛盾;财政农业支出的增加显着的促进了农业产出的增长,但综合技术(A)值偏低,表明技术进步对农业产出奉献不高,财政农业科技支出偏少;财政农业支出显着的促进了我国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但弹性系数小于1,财政农业支出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财政农业支出和农业面源污染成正相关关系。五是基于农业发展现状和效应分析结果,指出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存在的不足之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财政农业支出管理体制不完善、结构不合理、规模偏低、方式不当等。六是梳理国外财政农业支出的演变过程、主要内容和特点,归纳国外成功经验,提出可供我国借鉴之处在于建立较为健全的财政农业支出相关法律;支持农业经济组织的建立;遵守市场规律,注重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农业保险发展;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供需平衡。七是提出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财政农业支出建议。建议主要包括:转变财政农业支出原则和思路;完善财政农业支出管理体制和机制;优化农业投入规模与渠道;保障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解决的重点支出;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建立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阎占定[4]2004年在《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叁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问题,是“叁农”问题的关键,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又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因此,农业结构调整,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本文把农业结构及其调整作为研究的对象,力图通过对我国农业结构的内涵、形成发展的过程、存在的问题、调整的方向和原则、调整的思路等问题,进行多维透视、全方位的研究,来探索农业结构调整同农业发展、同“叁农”问题的解决、同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逻辑联系。主要研究的内容有: 1、通过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含义、构成要素等基本理论的研究;对我国农业结构的形成、演变和存在问题的表现、成因、后果分析;对农业结构与农业市场化发展、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与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关系的分析,来论证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认识到农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本身存在的问题的客观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现实要求。 2、在基本理论和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依据新时期农业结构状况和国内国际市场现实和将来的需要,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各部门内部产品的比例关系进行战略性调整,使结构日趋合理,并逐步建立市场农业和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围绕着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重点研究了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坚持和把握的原则:要坚持农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化原则;产业化原则;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农业保护原则。 3、依据上述农业结构调整的客观必然性和调整方向、原则的研究结论,重点研究分析了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性因素。分析了农业生产主体构成和主体行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农业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行为的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等因素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提出了发挥农业生产主体的作用,大力进行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政府农业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农业管理观念和方式,构建现代农业管理体制等保障性措施。
张思英[5]2004年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大于求现象的出现和WTO的加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了当前的一个经济热点问题。本研究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揭示了当前我国农业结构面临的现状与问题,及加入WTO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本文在农业发展理论、经济结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结构变动以及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指导下,就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农业结构政策、农业科技结构、农产品消费结构、农产品比较优势等因素对农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影响。依据这些理论和分析,笔者较为全面的指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部门结构、农产品结构和农业区域结构,以及结构调整的宏观策略——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改善政府职能,在WT0框架内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侯丽薇[6]2005年在《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农业结构调整的效应问题,是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项研究从产业经济分析入手,以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分析基础,构建系列数学模型,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探索性研究: 1.运用产业结构分析方法,建立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效应分析框架。这个框架由农业结构调整的效益性和农业部门结构调整效应、投入要素贡献、需求结构变动的结构效应共同构成。它是以结构效应为核心内容的产业结构分析框架,可以应用于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农业结构调整效应分析。 2.通过对发达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构效应分析比较,以及中国不同发展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的绩效分析,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效益表明,如果以结构调整效益为基本原则,结构调整的方向有时可能会出现逆转趋势。 3.系统地分析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效益性,提出了四项主要分析指标,即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绝对和相对波动系数、部门的弹性系数、农民收入增长分析。前两个指标是从劳动力结构和产值结构的关系作静态分析,中间两个指标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农业结构的效益性。应用这些指标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于国民收入所起的作用。 4.系统地分析了农业部门结构调整、农业要素投入和需求结构变动,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通过系列数学模型分析和实证分析,分阶段分层次剖析了农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分析表明,需求结构的变动,改变了生产部门结构,改变了投入要素构成,这就是农业结构的增长效应。所以,从更深层次上分析农业结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机构效应得以实现的作用机理和条件。 综上所述,研究提出的农业结构调整效应分析框架、效益性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以及部门结构调整、投入要素和需求结构变动影响的效应分析,为农业结构战调整的实际应用和战略性决策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支持。
赵晓锋[7]2012年在《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叁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和缩小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是我国农民收入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农业结构调整对于解决我国的“叁农”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如何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是当前制定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政策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出发点,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经济、区域经济和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分析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特征和影响因素,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剖析了农业结构调整影响农民收入(包括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两方面)的机制。其次,在实地调查和数据搜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历史轨迹,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从阶段变化和结构变化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我国农民收入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表现和主要成因。再次,分别从生产结构、资源配置结构和经营结构叁个方面实证考察了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最后,提出了兼顾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村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构建农民收入增长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生产结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通过基于回归的Shapley值的分解,考察了生产结构变化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生产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和收入差距作用显着。增加粮食种植比重不利于农民增收而且对扩大收入差距具有主导作用;非农产业发展和家庭劳动力比重的变化提高了农民收入但是扩大了收入差距。虽然土地和资产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都在逐步加强,但是扩大土地经营面积比增加生产性资产投资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更加强烈。(2)通过使用扩展的不带交叉项的基尼系数变化的分解法,考察了资源配置结构变化的收入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发现,资源配置的结构变化总体上扩大了农民收入差距。其中,农户在外出务工上的资源配置加大收入差距,而在家庭经营产业上的资源配置缩小了收入差距。另外,在外出务工上的资源配置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它们本身,说明农户投入在外出务工上的资源具有较强的不均等性。另外,通过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基尼系数的效应,验证了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在我国农民收入差距变化中的客观存在性。(3)将农户划分为纯农户和兼业户,运用泰尔指数分解法考察了我国农户经营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纯农户和兼业户之间经营结构的差异加剧了农户收入的分化。对于纯农户,人均收入受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变化的影响很大,但是纯农户的收入差距与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变化关系不大。其中,小规模农户的生产更有效率,不过其收入的稳健性和持续性不强;中等规模和中小规模农户收入增长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另外,兼业户的收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不过农业政策对兼业户的收入差距影响有限,经营结构的差异不是造成兼业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兼业户的收入差距很可能主要来自地区差异、市场化改革和促进结构调整的农村发展政策等因素。
李小红[8]2009年在《基于资源基础的恩施州农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自1998年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农产品全面告别短缺并出现结构性、季节性过剩,这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决定了我们必须从追求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向优化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状况,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地确定本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是发展现代农业极其重要的方面。为此,关于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就成为了农业经济学家及政府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恩施自治州为研究区域,围绕农业结构这一问题,较详细地分析了恩施州农业结构历史演变过程及现状,恩施州农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可采取的对策。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理清恩施州资源、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详细地对恩施州农业内部部门结构进行了分析,包括农林牧渔业之间以及各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历史演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利用区位商指标对恩施州农业优势部门进行了分析。其次在前面研究内容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恩施州农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部门结构与农业资源不匹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并对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以粮为纲的战略选择、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等。最后在归纳全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恩施州农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的思路以及相应的对策,如科学合理地确定恩施州农业部门结构调整的方向应该为林业、畜牧业(尤其是草食畜牧业)优先发展,种植业的发展应逐步减少土地资源密集型作物的生产,重点发展中药材、蔬菜瓜果及青饲料、玉米、薯类等可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支撑的作物,做好特色农产品(如魔芋、富硒茶、山羊、地道药材、特色蔬菜和特色干鲜果)发展规划、加强农业科研推广教育的建设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及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恩施州作为我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之一,是湖北省唯一被纳入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地区,区域内富集的自然资源与落后且发展缓慢的经济水平构成了强烈的反差。本文从农业结构的角度较详细地分析了恩施州农业发展的历史演进状况,并且根据总结出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不仅可以为恩施州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而且对于其他类似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叶虹[9]2007年在《岳阳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新时期岳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现存问题的主要手段,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发展受制于经济发展、国家制度、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所有这些因素的变更和发展促成了产业结构的变迁。同时,产业结构的形成又反作用于经济,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加速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造成社会和经济资源的浪费。该论文主要探讨分析岳阳市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比较优势、差异性、结构效益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如:突出发展养殖业、建立特色产业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全文讨论的主要内容有: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然后对岳阳市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数掘进行分析与逻辑推理,发现目前岳阳市农村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是传统农业比重偏大,二、叁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趋同化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第叁产业,建立特色产业带等对策。通过研究试图达到叁个主要目的:一是对岳阳市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比较优势、差异性及结构效益进行分析。二是针对岳阳市的实际情况确定岳阳市农利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思路。叁是提出岳阳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笔者在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其中包括:①利用数学知识和经济学原理对岳阳市农村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差异性、结构效益等进行了实证分析。②以产业经济学为理论依据,确定了岳阳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思路。③在岳阳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阎占定[10]2005年在《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因素分析》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其中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调整的动力问题则是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结构为什么要调整、调整什么、怎样调整的关键所在。由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面临的压力和所需的动力往往是相互交错存在的,因此,文章着重从农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的角度、从理论的层面来分析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目标、市场、技术、消费等因素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所发挥的驱动作用,并阐明各因素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基于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D]. 秦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2]. 新时期山东省农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 刘永峰. 山东农业大学. 2008
[3]. 财政农业支出研究[D]. 欧阳强斌.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8
[4]. 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分析[D]. 阎占定. 武汉大学. 2004
[5].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研究[D]. 张思英. 重庆大学. 2004
[6].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效应研究[D]. 侯丽薇.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7].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 赵晓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8]. 基于资源基础的恩施州农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 李小红.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9]. 岳阳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 叶虹. 湖南农业大学. 2007
[10]. 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因素分析[J]. 阎占定. 学术论坛. 2005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论文; 收入差距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收入效应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三农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农民论文; 恩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