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云南西双版纳四个民族心理调查研究_拉祜族论文

80年代以来云南西双版纳四个民族心理调查研究_拉祜族论文

80年代以来云南西双版纳四个民族心理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双版纳论文,云南论文,调查研究论文,年代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 19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0)02-0067-07

1980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对克木人、基诺族、哈尼族和拉祜族的青少年个体社会化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克木人

克木人是古高棉的一支。至今,他们还能听懂民主柬埔寨的广播。解放前,克木人住在山上,刀耕火种,从事狩猎,作物以旱谷为主,产量很低,生活贫困。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不少克木人移居坝区,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克木人又分“克木仂”(音le)和“克木老”。“克木仂”是本地的克木人,“克木老”是从老挝迁来的克木人。克木人在历史传统、风俗习惯、语言、心理特点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他们不过傣历年。傣族人用肩挑水、背挂包,他们用头背水、背挂包。

克木人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克木人的语言属孟—高棉语。克木人有许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诗,十分动人并有教育意义。克木人有以物传信的传统。他们没有历法,也不会用天干地支及十二属相来记年、月、日,因此他们对年龄的推算,大多不够确切。

克木人以氏族为姓。每个氏族都有一种动物或植物作标志,这就是该氏族的图腾。克木人的氏族有老虎氏、青猺氏、松鼠氏、象尾蕨氏、细白花氏等。过去,如水獭氏、老虎氏等是纯男性的氏族,而青猺氏、象尾蕨氏是纯女性的氏族,现在情况有了变化,一些本为男性的氏,女的也有了。

克木人实行一夫一妻的族内婚制。由于严格限制近亲结婚,因此克木人的儿童大多发育良好,身体健康。克木人的恋爱是自由的,但结婚须双方父母同意。克木人称爱人为“保求”,“保”是伴侣的意思,“求”是睡觉的意思,由此可见氏族群婚的遗迹。

克木人信奉一种崇拜自然的宗教。氏族图腾实际上也是他们宗教信仰的一个方面。他们认为大自然中有一种“虺”,不祭“虺”便会有灾难。寨有“虺供”,家有“虺纲”,使人生病的是“虺哈”。

克木人喜爱歌舞,遇有各种集会,便有歌有舞,既是文体活动,又是青少年交往的好机会。克木人常用的乐器有铓锣、象脚鼓、毖、稻稻(译音)。还有特别的铜鼓,平时保存在屋里,演奏时才拿出来,演奏者是特别选定的。

在克木人当中,父母不打孩子,长者受到尊敬。克木人之间,很少打架、骂人。行为野蛮、语言下流为人所不齿。克木人不盗窃。他们收获的庄稼就堆在田边的地棚里,不留人看守,门也不上锁,从不丢失。据调查,端养寨从来没有盗窃犯、抢劫犯、杀人犯以及其他刑事犯罪。

克木人在生产上、生活上碰到困难,全寨能互相帮助。外乡人过寨子,免费供给食宿。有生产经验、办事公正的老人威信最高。违犯道德习惯的人,要受到整个村寨的谴责,个别人会受到严厉的制裁。

(二)基诺族

解放前,基诺族刀耕火种。土地不固定,生产力水平很低,生活十分困难。缺粮时他们采集野菜、野果充饥。男子外出时总带着弩机弓箭,用以打猎。这反映了原始的渔猎、采集生活特点。

村社都有一个“卓巴”(寨父)和一个“卓生”(寨母)。他们是建寨最早的两个父系氏族的长者,在村子里享有最高的威信。他们唯一的条件便是年长。卓巴和卓生的职责是和原始宗教分不开的,比如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执行祭牲祭鬼的仪式;他们选择哪一天过年等。

基诺族没有文字。他们的语言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他们的宗教观念是万物有灵,生男育女、五谷林木都有神的主宰。村子的祭祀由卓巴与卓生主持,村以下的小祭祀由巫师、经师(基诺语叫“白拉婆”与“摩丕”)主持。经文由巫师、经师唱出来,时常有群众性的合唱。经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其中有的地方有迷信色彩,但也有本民族的历史知识、自然知识、生产知识、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一部完整的经文,用两周多的时间才能唱完。

基诺族的青少年在十五岁左右时,男的要参加一种叫“饶考”的组织,女的要参加一种叫“米考”的组织。男女青年交往的机会很多,婚前的性生活自由。同姓不许结婚,三代以内不许结婚,婚后,男女双方必须忠于家庭。离婚相当自由,但一般离婚很少。已婚男女,如有一方残废或是病重,对方不许抛弃。对道德败坏或违法分子,制裁严厉,比如,全村的人去他家吃饭,直到他败家为止。

在基诺族中间还存在着一些平均主义的原始道德。有时打猎打到一只麂子或一只松鼠,有的村子会拿来按人口均分。与公有观念联系着的是没有盗窃。父母不打孩子,青少年在一起不打架、不骂人。年轻人从长者面前走过,都要说一声:“冒犯了,请长辈原谅”,以示尊敬。

基诺族待人友好,有过路者待以食宿。客人晚间下山,常有三名青壮年护送,客人走到哪,他们便送到哪,不计多远,当夜即返,不给客人添麻烦。村寨之间和睦相处,一个村寨失火,临近的整个村寨都去救火,他们自己背水、自带饭食,火不救熄不回家。

基诺人能歌善舞。大家经常一起跳舞,一起唱歌,通宵达旦。在这样的活动中,不分男女老幼,大家一起歌舞,充满了平等、融洽欢乐的气氛。

克木人与基诺人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收效很好,他们的主要方法或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榜样

老一辈的克木人和基诺人通过生产劳动、生活交往、节日集会、歌舞活动,不仅给青少年传授生产技能和生活经验,而且以自己为榜样来说明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老一辈人都是为人正直诚实、忠于集体、办事公道、乐于团结人、肯帮助人的劳动者。长者与年青一代,互相尊重、互相关怀,在他们之间并不存在“两代人的隔阂”。长者把对后代的教育,认作是应尽的义务和共同的责任。在端养寨的一次婚礼上,客人中的全部长者,都像父母一般地对新婚男女唱祝福歌,显示他们关心、爱护、教诲的诚挚感情。

克木人、基诺人的青少年,以长者为榜样,根据长者的行为准则进行道德判断,明辨是非。儿童从小就跟长辈一起劳动、交往,参加各种歌舞活动。他们自小就从长者那里接受道德要求,不断获得道德认识,培养道德评价能力。这样,儿童自幼时起,就在长者榜样的影响下进行了道德行为训练。

言教

为了形成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仅对他们进行道德行为训练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和培养道德情感。在克木人和基诺人当中流传着大量的故事、神话、传说、经文与民歌,其中,多数是以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此外,逢年过节、村寨集会、祭祀活动、修造竹楼、庆祝丰收、结婚生孩子等节庆,都是言教的好时机。言教几乎在任何场合,都能渗透到活动中去,因此不刻板,不公式化,形式多样,有感染力。比如在端养寨的岩诺的婚礼中,首先一个重要的仪式是男女双方的家长和村寨的长者对新婚夫妇祝福。祝福词是即兴唱出来,向新婚夫妇提出的要求,如成了家要互敬互爱、更好地劳动、勤俭持家等,对在场的青少年也是极好的教育。

克木人和基诺人的言教,其普遍形式是唱歌,很少见到板起面孔、气势汹汹地空洞训人。只要有集会,就有歌唱。歌子的内容总离不开教育后代如何做人。许多歌儿,都是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即兴唱出来的,生动活泼,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基诺人的“沙高切”,是一套完整的歌儿,内容丰富,大体上包括自然、宗教、传说、生产技能、气象水利、医药卫生、待人接物、社会礼仪、风俗习惯、爱情婚姻等内容,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而品德教育占有较大比重。此外,还有名叫“巴歌勒”的爱情歌和专门以品德教育为主的道德歌。村寨长者大多数会唱这种歌,也善于即兴唱歌。基诺人的白腊腮、大沙车、小沙车都是知名的歌手。他们经常即兴唱歌,内容结合实际,极富情趣,很有教育意义。唱歌时,常有歌手领唱,在场的人齐声合唱,有时又边歌边舞,欢乐的气氛令人难忘,教育影响十分深远。

组织

将村寨的青少年组织起来,给他们一些社会任务,安排一些社会活动,是克木人、基诺人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品德教育方法。克木人的青少年都有个头头,带领本村青少年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站岗放哨,招待宾客,护林防火,组织歌舞与文体活动。青少年有自己的活动场,可以在一起谈心、游戏、打猎、学手艺。基诺族的男孩子到了十五岁左右参加“饶考”,女孩子参加“米考”,这意味着他(她)们已经长大成人,能独立工作,独立生活,并应承担社会责任。男孩子离开了家,集体生活,集体劳动。他们在同辈人的集体中,自觉遵守严格的纪律,认真执行社会性任务,如保卫、接待、组织青少年的各种活动,而且他们还有一定的权力调查并处理一般违反道德准则和犯法的事件,如个别青少年乃至成人,对人不文明,不礼貌,不讲卫生,言行下流时,他们有权处理或交请村寨长者处理。

在同辈人的集体中,青少年忠于集体并产生很强的友谊感。他们互相教育。他们在同辈人的集体中,有着自己的“守则”,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互相尊重、平等、忠诚、互助。在集体中的青少年,极少有违法与违反道德准则的。参加“饶考”和“米考”的青少年必须先律己,然后才能律人。他们执法犯法会受到更严厉的制裁,且名誉不好。这对于有自尊心和不愿玷污“饶考”与“米考”声誉的青少年来说,是绝不愿意的。

基诺人男女青少年曾有自己的叫做“尼高撮”的俱乐部。男女青少年在其中有着正常的交往。结婚的男女青年便离开“饶考”与“米考”。几乎每一个健康的基诺人,都要经历一段有组织的生活。克木人和基诺人把青少年组织起来,以便于接受长者的教育和同辈人的相互教育。村寨通过同辈人组织给青少年安排任务与活动,为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动机、训练他们的道德行为提供了重要条件。

舆论

在克木人和基诺人的村村寨寨,明显地观察到以议论、褒贬、奖励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青少年的言行。在村寨受到社会舆论支持并引起青少年自豪感与荣誉感的言行,可激励青少年发扬它,获得荣誉的青少年成了其他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并引起青少年羞愧和自疚的言行,也可以使他们醒悟并改正错误、克服缺点。这种舆论是发展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制止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大力量。有的青少年由于行为不当,受到舆论指责而感到十分羞愧,甚而寻短见。但是,克木人和基诺人对青少年的期待是殷切的,同时又是尊重、关心、爱护他们的。长者对他们的教育不是强迫而是强调自觉,不是辱骂而是尊重他们的荣誉感和自尊心。村寨的社会舆论或青少年集体的舆论,随时随地都在训练和坚定着他们的道德观念。

(三)拉祜族

拉祜族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和拉祜普(白拉祜)。西双版纳州的拉祜族住在山区,刀耕火种,从事狩猎,生活艰苦。黑拉祜则是拉祜族生活最苦的一支,住在高寒山区。本调查是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宋地区的黑拉祜中进行的。

拉祜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解放后,拉祜族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生产和生活有了改善,政府还为拉祜族创造了比较科学完整的新文字。

勐宋的黑拉祜男女一律剃光头,只是妇女戴便帽。男女都会用烟袋锅吸烟叶,儿童亦不例外。

过去,家庭中由年长的女性担任家长,女家长名叫“叶协玛”。随着父权的增强,现在已由男性当家长,叫“叶协帕”。不过有的家庭仍由女性家长“叶协玛”主持全家大小事务。“叶协帕”受到家庭成员的尊敬。对外他是家庭的代表,对内掌管全家生产、经济、婚葬、教育、生活的权力。“叶协帕”还主持各种祭祀和节日活动,甚至家庭中成员生病,也由他占卜、送鬼、叫魂。家庭中已婚成员组成的小家庭,仍由“叶协帕”领导。小家庭杀鸡一定要送给“叶协帕”一碗。

拉祜族每年要在十二月过“扣加”,就是过年的意思。过“扣加”一共要用七天。十二月三十日过“扣比”,“扣比”就是“辞岁”的意思。旧历正月初一过“扣斯”(新年之意),过“扣斯”时由一位“叶协帕”主祭,敬“厄萨”(天神),家家献肉、酒和粑粑。曼西凉寨的拉祜族在过“扣斯”时还在村寨里埋一棵“卡结”,就是年树的意思。全村献的食品、祭物都挂在树上,请村寨的长者坐在树下喝酒、唱歌、为全家唱祝福词,其余的人围着“卡结”跳歌。跳歌完毕即将各家奉献的食物用大锅煮熟分吃,人人有份,余下的平均分好,带回家去。

拉祜族男女青年在婚前有社交自由,通过社交,选择对象。社交时间大多是在春耕后和秋收后,年节是最好的时期。青年男女相爱结婚,必须取得双方父母同意才行。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不能结婚。离婚者极少。非离婚不可的,须经过村寨长者主持的“结达”(意即决裁)。“结达”很简单,只由请求离婚的男女双方拉根绳子,拉断绳子就算完成了离婚手续。离婚以后,不许反悔。

拉祜族每年有许多机会跳歌,他们说的跳歌就是边唱歌边跳舞。男女老少,人人会跳歌。跳歌不仅使村寨人民相互交往,也是大家受教育的良好时机。节日、祭祀、婚礼等活动,村寨长者唱祝词,唱的内容主要为本民族的道德准则、习俗礼仪。村寨里敬老爱幼、办事公正、道德高尚的长者,威信极高。村寨人民团结和睦,极少有人违反道德习惯。村寨的舆论力量强大。一种叫做“麦扎”的惩罚也较严厉,它类似基诺族的“吃败”。

(四)哈尼族

居于西双版纳的哈尼族自称为僾尼族。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尼族没有文字。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主要聚居在格朗和南糯山一带。南糯山有十二个僾尼族的村寨。当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生产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农业以种植旱谷、瓜豆等作物为主,产量很低。一年只种一季作物,生产以个体家庭进行。

以前,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全部处于傣族封建领主的统治下。傣族的领主召片领把山区的哈尼族划为十二个奴隶统治区,这是傣族的领主召片领对山区哈尼族进行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行政组织。一个统治区包括几个到十几个自然村,由召片领封本民族的头人为“大叭”统领。各村又有“叭”、“鲊”、“先”作为基层的统治者。封建领主把哈尼族的一道“龙巴门”(即一个村寨)作为一个分派封建负担的单位。

西双版纳哈尼族喜用自己染织的藏青土布做衣服。女的一律穿及膝的折叠短裙,打护腿。少女或青年妇女喜爱以银链和成串的银币、银泡作胸饰并带耳环。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

哈尼族住竹楼,比傣族的竹楼略小。盖新房子时全村寨的男女来帮忙,上梁时要杀狗,并且用狗血洒在梁上以求吉利。竹楼一般分为前后两间,男子住前屋,妇女住后屋。招待宾客均在前屋。男子和妇女上下楼各有自己的专用楼梯。

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不能结婚。未婚青年男女有充分的社交自由。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有专供青年聚会的“公房”。结婚后关系不睦,可以离婚。离婚的仪式很简单,男女双方杀一只鸡,共同在饭桌上吃最后一顿饭,吃饭时在饭桌的中央放一块木柴,使双方隔开,象征夫妻关系从此断绝。

婴儿出生后三天要举行认舅父的仪式,是全家一次欢乐的聚会。如果结婚后生的是双胎、六指、缺嘴或五官四肢不全的婴儿,便认为这是全村寨的不吉利,所以婴儿要被处死,父母被赶出寨子一年,烧毁他们的房屋,分光他们的财产,村寨要祭祀三天,本村寨为此要换“龙巴门”。

每个村寨有一个寨首,即龙巴头,叫做“纠玛”。“纠玛”有极高的威信。他处理纠纷,主持节日活动和祭祀。外寨人申请迁入本寨,或本寨人迁出去,都须经由“纠玛”批准。一年的播种先由“纠玛”开始,然后全寨才开始播种。每年收割的新谷,先由“纠玛”吃。每个村寨一般有三至五个氏族,大的村寨有六至七个氏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氏族长,哈尼族叫“白牟”。“白牟”负责本氏族的纠纷、公共事务和宗教祭祀。哈尼族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对于天神、地神、龙神、屋神、树神、家神(祖先)和寨神等,他们都定期祭祀,祈求降福和保佑。主持全寨祭祀活动的是“纠玛”,主持本氏族祭祀活动的是“白牟”,他们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哈尼族除了村寨和本氏族的各种祭祀活动外,一年中较大的节日有六个,即四月初的撒谷节(哈尼语为亚卡阿颇),七月的打秋千节(亚枯扎),九月的除虫驱邪节(热促拉),九月底的收割节(开叶颇),一月的大年(戛当帕),一月十五的小年(洪西阿颇)。在这些节日活动中,各个村寨歌舞欢乐,为时达七八天甚至半个多月。

哈尼族的口头文学,内容十分广泛,体裁极其丰富,有神话、故事、诗歌等。神话传说和“史诗”是哈尼族文学最古老的部分,代表作有《创世纪》、《古老时候的人》等。哈尼族的诗歌,内容十分丰富,有反映生活习俗的,如《祭龙规矩歌》、《结婚祝福歌》、《老人安葬歌》,有反抗土司压迫和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如《多沙阿波》,有反映现实生活、赞美纯洁爱情的,如《十二月生产调》。哈尼族喜爱音乐歌舞,也能歌善舞。男青年爱弹三弦和四弦,姑娘们喜欢“把乌”和“响篾”(一种竹制吹弹乐器)。歌唱为广大哈尼族群众所喜爱,主要有“哈巴惹”和“阿其古”两大类。“哈巴惹”的意思是喝酒对唱的歌,多在节日、婚礼、葬丧、祭祀等场合由老人唱或领唱。“阿其古”即山歌,内容以歌唱生产和爱情为主,多为男女对唱,也有独唱与合唱。舞蹈内容有古代传说的故事,有歌颂好人好事与英雄人物的,形式多样。哈尼族常欢乐歌舞,通宵达旦。

哈尼族和拉祜族的品格:

在勐宋拉祜族居住的山区和南糯山的哈尼族居住的寨子,成年人和青少年极少有违法或违犯道德规范的事情。村民基本上不锁门。敬老爱幼是长期以来就有的风尚。长者受到村民十分自觉的尊敬:行礼问安、让路、让座。基本上没有盗窃与抢劫。村民和睦相处,没有打架的事。父母和成年人打孩子,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

生产经验丰富、办事公正、正直、诚实、勤劳、勇敢的长者普遍受到整个村寨的信任。他们的威信极高,他们处理村寨的一切事务并为人们所接受,即使在个别情况下,处理有误,人们也因为他们无私而予以谅解。

这两个民族存在着一些平均主义的原始道德。狩猎的收获或节日的赠品,村寨的人,从初生婴儿到长者,人人有份。

一个村寨的群众之间和村寨之间,讲信用,说话不算话和欺诈行为为人所不齿。

拉祜族和哈尼族都待人友好,十分好客。如遇到过路者,由于山高路远,行程困难,中途休息,便以食宿招待他,如同家人,而且对本民族与外民族一视同仁。在高山居住的拉祜族,生活很苦,但是为了招待过客,他们自己吃粗粮,让过路人吃米饭。晚上让客人睡在竹楼的火塘上方,当上宾招待。火塘上方是家长平时睡觉和生活的地方。

这两个地区的拉祜族和哈尼族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

勐宋山区的拉祜族在与人交往中极少讲话,十分沉默,情绪极为平静,绝无激情。外显的行为动作、表情较为单调,他们不善交际,较为孤僻。勐宋山区的拉祜族男女老幼都喜欢吸烟袋锅。时常观察到有客人到主人家,两人默默吸烟袋锅,坐上一个小时,一句话没说,客人便走了。拉祜族很不轻易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情感,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从不与人争辩和吵闹。在拉祜人的寨子里,没有打架,也极少听到吵闹声,多年都是如此。

他们的性格大多是内向的。他们的表情较冷淡,但对人热情。在拉祜族的村寨里常有这类的事情发生:客人来了,主人正在吃饭。主人沉默不语仍吃自己的饭,也没有说一般的客套语。主人吃完了饭便走了。过一会儿,将自己才做的饭抬给客人吃。主人从不让客人吃剩饭,一定要做一顿更好的饭给客人。在勐宋山区,这几年里,由于被认为对人不诚实便愤而自杀的有四人。在这两年内,因恋爱不顺利而双双自杀的有三起。一女青年因听说一个男友(可能的对象)与另一女青年有交往,便跳崖自杀。调查表明,本地区拉祜族的自杀率高于其他民族。

勐宋山区的拉祜族在另一方面表现出勇敢和坚韧的性格。他们常只身进入深山老林狩猎。一次狩猎往往要在深山呆上四、五日或更多的时间。他们多是好猎手。胆小怯懦,为人所耻笑,也往往难于生活。

拉祜族男女青年社交虽很自由,但大多比较谨慎。在婚姻问题上,也更多遵从父母的意见。在调查中发现,曼西凉的黑拉祜是不愿与黄拉祜通婚的,但情愿与哈尼族通婚。拉祜族家庭大多喜欢生女孩子。

拉祜族愿住在高山上,不愿下坝区生活。他们说下到坝区要生病。拉祜族的儿童入学率比哈尼族和傣族都低得多。

哈尼族的热情和好客是十分明显的。在南糯山的哈尼族是善于交际的。他们性格开朗,容易跟陌生人交往,也喜欢交朋友。他们多数喜欢与人攀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家世。他们谈到高兴的时候,往往借助手势、面部表情和种种姿势。他们的情绪容易起伏,有时平静,有时激动。他们的性格大多具有外向的特点,与勐宋的拉祜族形成明显的对照。

哈尼族敬佩生产能手、能工巧匠和勇敢的猎手。青少年亦以有本事、有勇气为荣。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听从外界带来的各种信息和故事。哈尼族青少年更有进取心,较少保守思想。哈尼族在水河寨有一所小学,小学毕业生有不少到格朗和去读中学。值得注意的是,在格朗和,哈尼族中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及格率都是最高的。在整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哈尼族中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及格率也是名列前茅的。本地的哈尼族青年,愿意离开家到外地工作。在西双版纳全州都有哈尼族的干部、教师、文化卫生工作者和工人。

这一地区的哈尼族男女平等,入学的女生和当干部、教师的妇女人数,不比男性少。有生育能力的女子受到尊重。

18年来,西双版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方面,西双版纳的变化在云南是较为突出的,西双版纳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全省民族聚居区处于显著位置。

调查发现商品生产在全州普及迅速。有的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把传统的粮食作物作为商品来生产,不仅满足自身需要,而且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为目的。如扩大优质稻的种植,使种植质高价优,且又有市场的粮食作物成为农民致富的途径。有的村寨从单一的粮食作物生产,转变为经济作物的生产。比如,近年来出现的农民利用冬闲田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等现象都是农民商品意识增强的表现。值得一提的是,本世纪中叶还处于以刀耕火种、食物共享、刻木纪事为主要特征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基诺族同胞,近十年来,种植了大量的砂仁、茶叶等,经济收入也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好势头。有的村寨农民则纯粹从事商品经营等二、三产业活动,而且人数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商品生产的普及发展。

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除建好本地市场外,西双版纳与省内及省外的市场信息行情全部联通。全州商品的规模化、系统化和市场化,已经跟内地的要求越来越趋于一致。傣族等民族在改革开放之后,商品意识、风险意识及其承受力明显增强,大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西双版纳得天独厚的环境,使村寨与游览区几乎融为一体,与络绎不绝、来来往往的中外旅客相适应的服务行业及市场体制逐渐得到完善。在商品经济不占主导地位的全省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范围内以生产商品来谋生的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却有着人数较多的队伍,这些人大多集中在旅游区附近的村寨,人数居全省各少数民族之首。

18年来,西双版纳的教育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从1997年度在校学生的情况来看,目前电大学生已有哈尼族32人,拉祜族1人,基诺族6人,这在以前是没有的情况。

中专学生中,哈尼族408人,拉祜族203人,基诺族84人;在职业中学生中,有哈尼族389人,拉祜族178人,基诺族60人,18年前总共不足10人。

在普通中学中,有哈尼族6118人,拉祜族1119人,基诺族987人;在小学生中哈尼族25516人,拉祜族7842人,基诺族3183人。

18年前调查过的景洪县基诺乡人口已有11022人, 目前有大学生59人,在校中学生454人,小学生1991人。中学入学率为96.19%,小学入学率为99.8%。

在勐腊县的曼端养寨,人口为320人,18年前没有一个中学生, 只有3个小学生。现已有小学生29人,中学生22人;蚌学寨有小学生13 人,中学生2人,以前,这个寨没有一个中小学生。

青年人已不会唱本民族的山歌,只有老一辈的人可以唱上几首,但青年人唱的流行歌曲不比大都市的青年人差,时兴的歌曲二三天内便在村寨流行开来。

骑自行车的青年人,大多换了摩托车。这便扩大了他们活动空间,也显示自己的财富和本领。

四个民族的婚姻和恋爱都还是很自由的。离婚率不高,但在择偶上,姑娘更喜欢外乡人,不少人跟生意人和包工头结了婚,离开了村寨。男孩子仍喜欢找本乡人为妻。

民族服装已不多见,只有在节日时人们才穿民族服装。人们认为制做民族服装,费钱,费时,又不方便,青年男女都穿时装。姑娘们穿的时装与外地来的旅客相比毫不逊色。18年前这四个民族基本仍处于自然经济状态。每家每户有时靠渔猎和农产品、小商品的零星贩卖,得到微薄的收入,而且收入极不稳定,因此无法估计他们的年均收入。目前,这四个民族的年均收入约在700至800元之间。基诺族略高, 为982元。克木人最高,为1158元。这两个民族除了靠旅游外,基诺族的种药材和克木人的种橡胶,使他们有较高的收入。

他们的居所原来为传统的竹楼,现在大多已改建为砖瓦盖的小楼。靠近城镇和旅游区附近几乎全都改建为砖瓦房。室内的火塘因没有燃料而已名不符实。电灯和液化炉已日益增多。往日火塘边的边歌边舞,已不复存在,人们少了个交际和欢乐的场所。

村寨都已通了电,有电视机的人家日益增多,各种家用电器也随之进入了家家户户。

公房没有了,火塘没有了,“串姑娘”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村边的卡拉OK厅,是青年的好去处。

18年前,调查过的四个民族的村寨,青少年犯罪率极低,各村寨大都夜不闭户,恶性犯罪事件从未发生。如今,经济犯罪、盗窃、斗殴、吸毒已时有发生。1998年曾发生基诺族青年团伙杀人抢劫的重大恶性犯罪事件。

四个民族的宗教祭祀、节日礼仪、习俗、禁忌、婚丧仪式都依然保存,村寨中有喜庆的事,仍全村庆祝,歌舞欢乐,通宵达旦。基诺族的成人礼,各民族的“上新房”,仍受到重视。

这四个民族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接受了傣族文化的长期影响,也受了泰国、缅甸、老挝的文化影响,汉族文化的影响更为明显,近年来,现代化的冲击日益显著,每天有从国内外来的18个民航航班以及数以百计的车辆和成队的船舶,不停地带来国内外大量的旅客,他们带来各种信息和新鲜事物,也带来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东西,这一切都在对这些民族的村寨产生影响。

显而易见的是,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已从18年前的主要地位退下,社会学习开始起主导作用。由于现代生活的要求,青少年要学会文化科学技术,同时,学校教育的影响在逐渐增强。封闭型的村寨已被打开,青少年从封闭型的人格向开放型人格转化,多数人要离开村寨到外面走一走,闯荡一番,每年有不少姑娘嫁到外地。

四个民族都信奉一种自己特有的崇拜自然的宗教,只有极少数人信奉基督教,这种宗教信仰多年来比较稳固。

青少年的社会生活,内容丰富,人际交往频繁,人际沟通渠道日益增多,多个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依然较强。

商品经营的观念,坝区与山区、旅游区与非旅游区有较大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贫富差别的距离,今后仍将增大。

这些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一些特殊原因,法制极不健全。另一方面,犯罪率将会增加,特别是经济犯罪。在青少年中,滥用毒品与艾滋病的增多,引起人们的忧虑。

这四个民族虽受到了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但各民族的习俗、礼仪仍然保持未变。如老年人仍受到敬重,各民族社会生活仍安定和谐,人际交往与沟通仍十分顺畅。

(一)自80年代以来,以上这四个民族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他们的衣、食、住、行、文化教育以及物质生活的许多方面,有了显著的改善与提高。他们有的已从自然经济跃入到现代市场经济,他们的生活已非昔日可比,而且今后还会过得更好。但这四个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是显而易见、长期不变的,他们都保持着各自的民族素质与心理特点以及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与生活方式。本民族的人民尊重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即便是青年人也是如此。这四个民族步出封闭或半封闭社会,受到极多外来的或外民族的文化影响,但他们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以及性格、爱好、气质等,都显见于生活、工作与学习之中。

(二)这四个民族的家庭教育或家族影响,对青少年具有关键作用。如今,学校教育已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学校应加强科学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

(三)1999年8月,加拿大王后学院(Queen's university )跨文化心理学专家贝利(J.Berry )在他的专题报告中强调民族的单一文化心理与跨文化心理都十分重要,二者相互依存,有文化心理的比较,发现相同与差异,才能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研究民族的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应考虑这一观点。

收稿日期:1999-12-01

标签:;  ;  ;  ;  ;  ;  ;  

80年代以来云南西双版纳四个民族心理调查研究_拉祜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