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实证研究:理论、方法与发展_系统思维论文

翻译实证研究——理论、方法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在过去的十二年间,翻译研究经历了繁荣发展的理论时期,建立了众多的理论思想,运用了不同的理论方法,形成了翻译学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在,我们探讨系统构建翻译学学科理论,前瞻翻译学科的开拓发展,需要深刻认识翻译研究的方法论建设问题,因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其重要标志是已具有系统的、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因此,翻译研究方法论体系的建设问题对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

对此我国译界学者不乏精辟之见。2004年,姜秋霞、杨平(2004:10)撰文提出了关于系统建设翻译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深刻指出“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翻译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思想”,但是“在方法论上还缺乏人文科学各种有效的科学研究类型,至今未形成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翻译研究中的理论思辨方法使我们对翻译活动的认识理性化、系统化,描述性研究及其实证方法则使我们的认识即分析解释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翻译学,作为一门既包含艺术又包含科学特性的学科,有着人文的成分,也有着科学的因素,因而在研究方法上也需要人文思辨加科学分析的多重认识与探索”(姜秋霞、杨平,2005:23)。“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翻译学科还具有除理论方法之外的实证描述、实证调查、(心理)实验法等等,全面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翻译进行探索将有助于更快、更有效地发展翻译学科”(姜秋霞、杨平,2004:14)。

2 翻译实证研究在翻译学中的定位

翻译学是一门经验学科,这是詹姆士·霍姆斯(James S.Holmes)(1988:71)在1972年发表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这一学科宣言中即已制定的学科性质,因为翻译研究的定义是“指所有研究翻译过程和结果所表现出的翻译现象的研究活动”。因此,经验学科的两大目标是:描述我们的经验世界里翻译过程和译作所表现出的现象;建立能够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的理论原则。

翻译学的经验学科性质确立了描述的方法是学科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研究方法,其重要性如以色列翻译理论家吉迪昂·图瑞(Gideon Toury)(1995:1)所指出:“只有具备健全的描述分支,一门经验学科才可能称之为完善的、独立的学科。描述、解释、预测其相关研究现象是经验学科的主要目标”。在霍姆斯提出的翻译研究的理论构架中,描述分支的研究包括译作描述、过程描述和功能描述研究。翻译实证研究至今主要是指关于翻译过程的描述研究运用了实证的方法,即采用实验观察和收集数据的方法,描述解释翻译过程。

基于翻译学的经验学科和多学科研究的学科性质,翻译实证研究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从客观现象出发,以实证方法观察、描写、解释翻译现象,从中得出结论,做出预测,进而形成系统的理论。通过系统观察、描写、解释翻译过程和结果之中的翻译现象,达到经验性知识的不断积累,从而对系统构建翻译学科理论有所贡献。

实证研究是以客观事实、经验观察和实验数据为基础的研究,即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个案观察、收集数据和客观描述,分析现象、发现规律,从中归纳得出结论,从而实现研究目的。因此翻译实证研究首先明确的是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际调查和实验观察手段获取数据,描述翻译现象、行为和过程,分析数据规律,验证前提假设,进而归纳确定相关结论。实证研究的特点是实验的方法、客观的现象和实际的数据,以此说明论证相关内容、观点、结论,加强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在翻译研究的学科范围内,任何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研究即为翻译实证研究,迄今属于描述性研究的范畴内,分为两类研究:

(1)译作实证研究。分别为描述译作及其功能;应用语料库的方法,以语料为基础研究翻译规律;收集文本语料数据,建立语料库,从不同视角分析文本;探讨研究已经形成的翻译准则和各类假设。从以上各种研究中获取实证数据,在数据分析中解释翻译行为、翻译活动的势态、特征、规律,从而得出普遍定律,即翻译的行为规律、翻译活动中的限定因素、翻译形成的普遍特征。通过译作研究识别翻译的特征与规律,以认识翻译活动、翻译能力、翻译本质。

(2)过程实证研究。翻译实证研究迄今主要应用于描述性研究中对翻译过程的动态描述,即观察、描述、分析译者在进行文本语言转换时心理认知活动的动态变化,即译者的认知状态、策略以及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采用认知科学、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方法,即内省方法的不同形式和技巧,如有声思维记录(TAPs),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口述被录音之后转换为文字记录;由此引发内省数据,在数据所提供的可靠基础上,探索现象的因果,提出假设,验证先前假设,揭示译者的思维活动、翻译程序、决策过程;认识翻译策略、翻译规律、翻译能力,从而积累经验知识。

3 过程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

翻译过程研究的关键性问题是不可能直接观察译者大脑的认知思维状态,只能寻找间接的途径,探索“黑匣子”里发生了什么,因此也是“翻译内在过程探索”(苗菊,2005:43)。至今了解译者大脑工作动态过程的主要途径是借鉴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内省方法,并且在个案研究中广泛应用;但有限的学者断续论述了这类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其合理性。

3.1 追忆信息理论(theory of recall)

这一论说解释了有声思维和即时回顾报告两种方法提供翻译过程相关信息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即口述报告中,所需信息、被激活信息、任务进行中使用的信息被存留在短期记忆之中,可被主体提取(Ericsson & Simon,1987,转引自Hatim,2001:156)。因为信息能够通过认识过程储存在记忆中,所以主体在进行一项任务时所获取的信息同时存留在短期记忆中,这些信息可以复得并为研究所用。从提取信息所得的数据分为3类(Cohen,1984):

自我报告,大致描述思维活动的情况,做了什么;

自我观察,回顾检查经历的具体情况、步骤,解释行为;

自我揭示,随意口述大脑中出现的内容。

这3种类型的数据在口述中会同时表现出来,无明确界限,并受到6种因素的影响——实验者、受试者人数;实验环境,条件、时间、地点;实验与内容的时间差;引发数据的方法,口头或书面形式;引发数据的形式,正式或非正式;外部干预程度(Cohen,1984,转引自Lrscher,1991b:70)。因此有声思维的数据反映了译者的思维活动即翻译的内在过程。

3.2 心灵主义与内省数据(mentalism and introspetive data)

心灵主义学说指出了心理与行为的相关性,具体而言即心理的状态与过程可以解释行为,并且不依赖于行为而存在(克里斯托,1994:274-275)。在语言学理论中,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为心灵主义的现代代言人,他认为人的行为背后有心理活动,语言既有物理表现,更有心理表现。这一学说与否认存在心理活动及其相关性的行为主义竞相对立(张鑫友,2002:230-231)。由此可明确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对应一致的相关性,并据此推断关于翻译过程的心理认知思维活动的内省数据可以用来描述说明翻译行为,反映显现翻译的内在过程。而通过分析内省数据,即可以分析翻译行为,解释认识翻译过程。

按照心灵主义心理学说,根据相关输入与输出的信息、相关情景知识和关于人类思维本质的认识,可以对大脑认知过程做出假设。关于大脑信息加工过程的假设可以通过思维过程产生的数据即有声思维的描述进而得到完善(Lrscher,1991b:67-68)。

因而人类认知过程被视为信息加工过程,认知主体能够关注这些思维过程,口述在一系列的信息加工过程中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即有声思维可以显现信息加工的步骤(Lrscher,1991b:72)。据此内省数据能够描述翻译过程。关于翻译过程的内省数据即上述自我报告、自我观察、自我揭示3种。

3.3 行为分析与构建理解(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interpretive reconstruction)

德国翻译理论家伍尔夫干·洛赫舍(Wolfgang Lrscher)(1991a:2)提出,对翻译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的方法是对翻译过程的程序、译者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的研究,正在成为一种新兴的、不断发展的研究模式。

它是在认识活动兴趣(epistemological interest)、研究目的、和相关假设的基础上,调查研究和分析翻译行为的一种科学方法(1991a:3)。它应用了构建理解(interpretive reconstruction)的方法,旨在构建翻译思维过程的各个方面——文本接受和文本产生的过程以及所应用的思维策略。

构建理解方法指建立相关意念而产生理解,源于传统阐释学的范畴,而后在语篇分析理论和社会学中得以发展(Lrscher,1991a:56)。洛赫舍关于探索翻译行为表现以构建理解翻译过程各个方面的论断是建立在两个理论前提之上的:

行为表现的分析将提供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因为在行为表现中既存在各种有效的变量如特性、所用语言能力的程度、表现者的心理生理状态和环境背景因素,也存在行为表现的规律(1991a:30-31)。识别、描述、分析这些规律将使我们系统地认识行为表现,积累知识。此外,翻译行为表现与翻译思维过程之间的关系是假设行为反映了思维,因此需要采用理解的方法,在翻译过程、有声思维方法和译文所提供的翔实的数据基础上得出结论。

洛赫舍借用语言心理学家丹尼·斯坦伯(Danny D.Steinberg,1982)的分析,说明从行为表现的数据中得出的结论是合理的。斯坦伯认为假设性而不是解释性是构建理解方法的特点:

现象的经验不能够被直接观察并不意味着这样的经验就不能够被纳入科学的理论。现象的经验能够由亲身经历者本人的描述而得到证实或推断。例如,在观察一个人对疼痛的刺激所表现出的反应的可靠客观基础上,可以推断的是这个人正在经历疼痛(Lrscher,1991a:31)。

在行为心理学家看来,对不可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推论是司空见惯的。事实上,在物理学中一贯如此。以万有引力现象为例,这一理论概念在一些重要方面与心灵主义的概念对比而相形见绌:引力本身是不可观察的;能够观察到的只是它的作用;它控制了能够被观察到的物体的行为表现。思维现象则比万有引力这样的物理概念更具优势。因为,无人能够直接感受引力(它是假定的作用),却有人能够直接感受像感觉、意象这样的思维活动(同上)。

基于这种分析,洛赫舍结论指出,从行为分析的数据中构建理解过程的各个方面原则上是合理的论断,因为行为是思维过程的主要结果。行为是在意图和理性之上产生的,有一定的行为目的,不是随意的产物。同所有结果一样,行为表现在其产生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能够被系统化的特征,体现了构建理解的基础,使分析者得以认识过程(1991a:32)。(以上参见苗菊,2006:46)

4 过程实证研究的方法

实证研究的前提条件是:真实的经验世界即翻译实践;可观察到的现象数据;引发数据的问题;明确的研究目标/目的;内在相关的特性,即变量的可控制性、可重复性。

4.1 内省方法/技巧

用于实验中引发数据,分别为:有声思维记录;即时回顾报告(笔译);口译过程的后继回顾(口译);问卷调查;实验后采访。这些内省方法是研究者引发数据的不同手段,为任一实验研究中均要采用的数据来源,从而开拓不同渠道以获取不同的互补数据,如有声思维中遗失的信息,却在回顾报告中显现;为完整、全面的数据分析提供参考。内省方法研究结果还用于心理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尤其用于翻译教学法的研究。

借鉴于认知心理学的内省法,实证研究采取的有声思维等方法用于收集获取内省数据,实验中受试者在翻译的同时追随思路,将大脑中即时的思维意识活动口述表达。口述被同时录音或录像记录。有声思维程序之后,受试者进行即时回顾报告程序,即回顾刚完成的翻译任务,评论描述其过程;口述被继续录音。此后研究者进行其他内省方法,完成相关操作程序,获得各种数据。实验后再将录音转换整理成书面记录,汇合译文和所有相关数据,缜密分析归纳研究,根据实验目的,发现常规与特点。

4.2 实验媒介

(1)语言实验室或实际翻译场所,如翻译公司、翻译工作坊等;

(2)录音机/录像机;

(3)“屏幕录像专家”/Camtasia等软件,可将有声思维口述录音、记录动态写作过程。在数据分析时,可生动地展示译文产生的完整的动态过程。研究者在倾听有声思维录音的同时,又目睹译者的动态写作过程,更清楚译者即时的思考动态,从而分析理解翻译过程。

(4)翻译记录软件/Translog,记录计算机键盘的输入过程,统计时间、单词数、篇幅、停顿、修改、多项键盘活动,如同反映了认知思维的节奏。

(5)视线跟踪软件,观察眼睛及聚焦的移动,聚焦时间,聚焦点在任何单词段落,或在原文/译文、或在信息合成范围,用以研究原文理解、译文产生的相互作用情况。能够记录通过眼睛表现的大脑思维活动,从而推断译者即时的思考状态。

4.3 实验设计

包括根据认识兴趣和需要而决定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期待;媒介/工具、实验过程描述、操作程序步骤;研究假设;实验用文本;引发数据的方法、问题;问卷问题(侧重文本分析);受试者资格、选定条件;可控制/不可控制因素/变量;与研究目标相关的数据分析方法。

5 翻译实证研究的发展

自1986年西方学者奎因斯(Krings)进行了第一例翻译研究的个案研究(“Was in den Kpfen von bersetzern vorgeht译者的大脑中发生了什么”)以来,西方翻译实证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至今已形成了翻译实证研究模式。关于翻译过程的研究内容包括了翻译行为,翻译能力,翻译策略,认知过程,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对比职业译者与非职业译者的不同,区别笔译过程与口译过程的研究。很多跨学科研究的学者不断创新探索,扩展了研究设计,丰富了研究内容,拓宽了研究目的,更新了实验媒介,使这一特殊的描写性研究更具科学性、创新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并具有实现应用价值的潜力。

近期的实证研究同当今社会中翻译的应用发展状况相关。例如,翻译实践中已广泛应用翻译记忆系统,翻译软件工具的应用对职业译者的翻译行为产生了影响。有个案研究(Alves,2008:259)比较应用翻译软件的翻译过程与不应用翻译软件的翻译过程有何不同,如何改变了译者译前的准备过程和译后的修订过程。又如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后,译者在相应认知阶段中的变化,即修改机辅翻译译文时出现的停顿表现的译者认知努力有所不同,而且使用内在和外在支持条件方面也有所变化。研究得出的相关结论对现行翻译实践、应用翻译技术、开拓译者培训给予启示。

近期的实证研究已突出对实证研究方法论的多方探讨,结合实际个案研究状况,论证实证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可靠性、应用性、局限性等,从定性研究方法的视角对过程实证研究采用的几种内省方法进行了论述分析;从定量研究方法的视角对应用技术软件作为实验媒介产生的效用进行了验证说明。

在实验操作方法上已取得的改进完善有:

加强了实验生态环境的合理性、真实性;实验用文本为译者日常工作中翻译的实际内容;具备日常使用的参考文献和工具,反映翻译实践的真实场所,使实验环境中的翻译过程更加自然。

采用先行试验,评估实验设计,测试技术媒介,验证其可靠性,检查调整操作程序、相关内在/外在支持条件;受试者先行培训,了解各项程序方法,明确如何有声思维:口述思维内容而不是解释思维内容。

实验技术软件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实验方法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增加了获取内省数据的有效途径,确定了互补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提供了翻译过程量化的客观数据,尤其重要的是减少了实验对有声思维及其数据的依赖,从而减少了对受试者的一定干扰和研究者的心理负担。

翻译实证研究不断呈现出新的进展,在理论依据上得出深入的论述,研究方法上采用科学的技术软件,研究内容反映社会翻译实践。翻译实证研究的主题已明确形成:通过描写研究翻译过程,从中认识译者的思维状态和操作策略,研究译者的认知能力和专业/职业技能,从而提出发展翻译教学、加强译者培训的建设性意见。因此,翻译能力的构成研究、翻译专业/职业技能研究、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发展翻译能力和职业技能,已成为应用翻译研究的重点内容。

6 结语

翻译实证研究树立了翻译研究的科学性和科学方法,加强了翻译理论的描写力和解释力,确定了描写性而非规定性和跨学科研究的学科性质,促进了翻译研究的应用分支的发展,构成了翻译研究的前沿性研究。我们对翻译活动、翻译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翻译学科的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翻译研究的方法则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既开展理论思辨,又运用实证方法这一重要研究类型。“追溯翻译研究走过的历程,探索各种理论方法的内在结构与操作模式能够更有效地运用方法、拓展方法,从而深化翻译研究”(姜秋霞、杨平,2004:10)。

图瑞(Tou ry)(1995:221-222)高度概括了翻译实证研究的重要意义: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方法的介入已证明是翻译学学科演进的重要里程碑,翻译研究的真正变化,起因于新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模式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实证方法之应用,标志着翻译研究的演进,其重大意义在于揭示所有制约翻译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并作用于翻译过程、译作及其在译语文化中产生的功能;在于加强翻译研究的预见性。

西方翻译研究继往开来的领先学者、莱比锡学派的创始人阿尔伯雷希特·诺伊贝特(Albrecht Neubert)(1997:24)倡导将实证研究纳入翻译研究中,指出翻译学学科需要科学的严谨,必须建立相关一致的理论基础。这是摆在学科建设面前的重要任务。

国内外翻译学者高度评价翻译实证研究,高瞻翻译研究方法论建设的重要意义,仍有待于译界同仁开悟深刻认识,并付之于长远不懈的努力。系统构建翻译学学科理论,需要形成各种研究形态、模式,共同构成系统的理论结构,为翻译学成为独立学科做出一致的贡献。

标签:;  ;  ;  ;  

翻译的实证研究:理论、方法与发展_系统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