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策略优化研究_教学策略论文

优化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策略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乃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 教学策略(Teaching stategies)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以自己的学习努力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系统教学行为。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材料、教与学的行为程序等。优化化学教学策略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一条促进学生主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化学教学策略的优化

从信息论角度看,化学教学系统运行过程就是化学信息获取、加工和使用的过程。化学教学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信息接收、信息转化、定向控制、动力支配、诊断反馈几个方面。

1.优化信息接收和信息转化策略

化学信息是化学教学系统进行的基础。信息接收是化学教学系统运行的启动环节。化学信息获取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信息接受的水平和效果。而化学教学信息不仅包括知识信息,还包括教学状态信息和教学环境信息。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接收化学知识信息,还要重视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师生、生生交互作用,特别是情感、意向及活动能力状态等教学状态信息的传播及实验条件、教学媒体等对教学环境信息的接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学生观上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及其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认为学习不单是信息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因此教学中要强调意义的生成,重视引导学生通过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理解、发展智能,建构自己的“经验现实”。使学习者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地“生长”。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外部信息序列的组织设计到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活动设计,从关注初级的知识获得(表层性的知识理解和记忆、简单化的问题解决)到关注高级的知识获得(深层理解、高级思维、实际问题解决),从关注知识技能的记忆保持到关注学习在不同情景中广泛灵活的迁移,从关注外部管理到关注学习者的自我引导式学习、自我调节性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整体优化。

为提高学生接收信息的持久性和有效性,教师一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突出艺术性;二要注重化学信息紧密联系生活、社会、科技,突出联系性;三要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手段,突出现代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使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作为提供、传输信息的媒体,而且是促进学生认知建构的思维工具,是一个促进合作性知识建构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平台。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高度注意重要刺激,或刺激的重要方面(信息给出的信号),而排除次要的刺激干扰,促使学生将获取的信息内化为智力动作(实现存贮),以备需要时提取、使用、外化为外部的实际动作(转化)。

2.优化定向控制策略

化学教学系统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复杂信息运动过程,要使系统朝向预定目标(有序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接收信息由无序的方向向有序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依赖于定向控制。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化学接收信息)于无疑处生疑、于迷惘中质疑、解疑,这是教学的艺术,也是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实现定向控制,以保证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对信息进行感知、检测、识别、传输、存贮等的教学要求。

定向控制是调节化学教学信息的运动过程及其力度的重要杠杆,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力求让学生掌握定向控制的主动权。努力做到三个统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相统一;注意持续学习兴趣的培养,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信心与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相统一。

3.优化动力支配策略

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学习者获得经验的过程,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也可以说,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意义的获得和运用改造的能动过程。而教学过程则是师生双方的动力增益、互补的一种动态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动机对于诱发、引导、强化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启迪反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教学组织活动,将自己的动机转化为学生持续学习的动机,这是教学系统中动力支配的要义所在。支配,应是师生相互信任、理解基础上的耦合、协同、自主、自动的调控。因此在教学中:

(1)教师要真正理解教育的总目标和教学目的,使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处于目标明确、方向正确的、良好状态下,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感染、引导、教育学生。

(2)教师要掌握学生的需要,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出发,组织、实施教与学的各项活动。

(3)努力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按教学目标的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认识活动,并及时对教学活动做出反馈。

动力支配的影响,对于认知和情感学习而言,动机状态取决于学习者对自身及其周围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应以此为核心来调控(支配)教学系统的各类认识活动。

4.优化教学诊断策略

诊断反馈是促进学习、排除教与学的障碍、改进和强化教学活动的一种策略或操作。它对于教学系统起着调节和保证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动员和强化功能,对教师的教授活动具有提供诊断信息及正确把握施教方向的功能。

化学教学诊断要从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分析学生学习上的薄弱点,研究学生思维的最佳轨迹来考察,主要包括:教学重点诊断,集中缺陷诊断,动态提高诊断等。

二、化学教学模式的优化

任何教学模式均与各种教学策略密不可分。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与一定任务相联系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重点对“引导一探究”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引导一探究教学模式含有发现教学的成分,但不同于发现法。它以探究为基本特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自求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化学知识内在的规律、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深广度,设计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自学、交流、分析、实验、探究。在这基础上进行评析、总结、推广,从而给学生一条经过努力可以攀登的知识阶梯。

引导一探究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探究活动,自己获取知识的态度和方法。

引导一探究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作为引导探究的导师,其主导性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景,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效。学生作为探究教学的主体,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引导一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五个步骤:

(1)课前给出课题,教师编写《预习·思考·探究》讲义,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

(2)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总结、设计实验。

(3)课堂上组织同学讨论和交流,指导学生演示实验,做到集思广益,互相启发。

(4)由教师或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

(5)通过练习或实验,巩固知识,推广应用。

引导一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活动顺序是:“引导——探究——整理——发展”。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化学实验就某个主要的概念或原理进行探究。二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来进行探究。三是就某个问题或状态通过社会调查和实践进行探究。这些探究活动具有“有兴趣、有意义、有可能”三个特征。

该模式有各种教学策略,其中最主要的是“架设探究桥梁”和“组织探究活动”。

现以“硫的氢化物和氧化物”高三复习为例来说明教学过程

(1)讨论习题引入新课。(讨论课题、内容均在课前提出,略)。

(2)在学生归纳了硫化氢的重要性质(主要是强的还原性)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哪些氧化剂能氧化硫化氢?各有什么实验现象?在广泛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演示了下列系列实验:(见图1)

附图

图1

该系列实验突出了硫化氢的重要化学性质——强的还原性,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当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结果与预测的实验现象完全一致时,产生了求知欲得到满足的快感,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3)设计一实验,说明硫化氢不能用浓硫酸干燥,并验证二者反应的产物。

由于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交流、讨论很自然地进行,师生共同设计并演示了如下设计一验证实验。(见图2)

附图

这便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能力和探索设计能力,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智力价值。

附图

图2

附图

附图

图3

通过热烈的讨论、分析、交流,师生共同设计并演示了如下总结实验:(见图4)总结实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附图

图4

(5)在实验基础上,再讨论一系列问题,并练习,对知识进行推广、巩固。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一个很清晰的整体认识,并有效地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实验、观察、设计、分析总结和探索能力。大大提高了复习的质量和效率。在“盐类的水解”“电解原理”“强、弱电解质”等内容的复习中,我也进行了类似的教学尝试,都收到了较好的复习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引导一探究教学模式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依据的,是符合教学过程中客观规律的,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优化的教学模式。

标签:;  ;  ;  ;  

化学教学策略优化研究_教学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