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生态学若干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学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生态学(Ethnoecol gy)产生于本世纪五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才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然而,在我国关于民族生态学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萌芽状态,介绍国外民族生态学研究现状和动态的文章很少,国内发表的有关论述也极少,这种状况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很不适应。鉴于我国民族生态学的研究现状,为了推动民族生态学研究的开展,尽快填补我国民族生态学研究的空白,本文就民族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以及在我国开展民族生态学研究的意义等基本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重视和研究。
一、民族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的生存环境,历尽沧桑,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形成了连接各种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与这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异常复杂的生命网。在这一复杂的生命网中,人类与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持续的相互作用,共同维着生态平衡。今天,这种联系和作用更加紧密,人类仍然时刻依赖着自己周围的生命系统,从中获取生命所必需的食品、建筑材料、服饰原料等等,来满足衣、食、住的生存需要。人类是由大大小小的民族群体所构成,土生土长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繁衍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演变,必然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民族生态系统。
所谓民族生态系统就是指特定民族聚居区域内全部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民族群体是民族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是在特定民族生态系统中进行的。因此,融合于民族生态系统之中的各个民族,不论其大小或先进与否,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生命系统都有着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周围环境的知识。正如罗马俱乐部主度奥尔利欧·佩奇在《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一书中所指出的:在合理利用大自然方面,“甚至连我们认为十分落后的原始森林中的所谓‘善良野兽’,即一清早就得寻找牧场的游牧民,对于区别利弊,力避禁忌等方面,都胜过我们”。任何民族对环境的认识,他们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经验,对整个人类都是极有价值的,应该科学地总结和研究。科学、系统地认识和总结长期居住在特定区域的民族所拥有的生态环境知识体系,以及他们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民族与环境的关系,对探索合理、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的途径也大有裨益。
民族生态学是民族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以民族学和生态学的原理为基础,以民族生态系统的研究为核心,研究特定生命系统中各民族生理和心理对环境的适应,揭示民族的形成演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讨各民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维护生态平衡的方法和经验,研究民族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规律,探索民族生态系统与民族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由此可见,民族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特定民族聚居区域内民族群体和其他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二、民族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民族生态学是在民族学和生态学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其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将会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认为民族生态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民族群体中人的生理和心理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各个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漫长时期,活动空间在不断扩展。经过与生存环境的顽强斗争和自然淘汰之后,许多地域就成为他们新的聚居区;同时,人的肌体对新环境的适应也逐渐通过遗传巩固下来,成为生活在该地区民族的特征。如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民族,深色皮肤和浓密卷发以避免烈日灼伤,宽鼻腔、大鼻孔有利于呼吸湿热的空气,厚嘴唇、大嘴巴可以扩大粘膜表面以便于散热,这些肌体上的特征就是对热带环境的一种生理上的适应。
在心理方面同样也有适应生存环境的问题,这种适应往往以风俗习惯、宗教、图腾、禁忌等形式反映出来。就不同民族而言,这种心理上的适应要比生理上的适应表现的强烈。藏族大多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这里大部分地区气候高寒,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草原辽阔,人烟稀少。生活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的藏族,他们爱跳锅庄舞、喜唱高亢嘹亮的牧歌,并且性格粗犷、豪放,形成了一种适应高寒环境的心理特征。
生理特征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是由同民族群体自身的生物学特点所决定,是通过自然淘汰和遗传方式巩固下来的;心理特征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则是通过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和社会行为作用而形成的。由于民族属于历史范畴,在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民族群体的生理特点变化相对稳定,各民族对环境的适应更多地反映在心理特征的丰富和完善上。
2.生存环境对民族文明的影响
共同的生活地域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形成民族文明的差异。民族文明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并表现在生产、饮食、居住、服饰等等方面。不同生存条件下的民族,其饮食、居住和生产习惯与环境的关系,是民族生态学研究生存环境对民族文明影响的三个重要领域。
在饮食文化方面,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都与环境有密切关系。首先保障生命的食品来源于周围环境,其次环境的某些特点又限制了人的饮食,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区域差异的饮食文化。酥油糌粑就是一种典型的民族食品。在藏族聚居地区,由于自然环境适合牧业生产,在海拔较低的地方,也只能种值青稞、碗豆等耐寒的粮食作物。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取的脂肪,它便于存放和携带;炒面是将青稞炒熟磨成的面粉,也便于携带和食用,这都为游牧生活提供了方便。用茶水化开酥油,加入炒面作的糌粑,就自然成为藏族的主食。
居住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民居所用建筑材料一般来源于附近,建筑形式以保障生命、有利健康为标准,从而形成了适应特定环境,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建筑景观。傣族、景颇族用竹、木建造的楼居──干阑式建筑,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取材容易,具有隔潮,防止虫、蛇、野兽侵扰的功能,是一种与湿热环境相适应的建筑形式。生活在北极地区的部分爱斯基摩人,他们居住的雪压成块后砌成的雪屋,充分反映了在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民族居住景观。
生产方式和生产习惯除社会发展水平的因素外,环境的影响也十分重要。生活在干旱地区绿洲上的民族,以灌溉农业为主,具有丰富的经营灌溉农业的经验;而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就擅长于牧业生产。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环境对生产的制约,但是各民族的生产习惯仍然有着环境影响的烙印。
3.不同民族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的特点
人类并不是被动地去适应各种生存环境,而是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去利用环境拥有的各种资源。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差异。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在青藏高原地区,藏族人民在小河流上修建了许多水磨,利用水力资源为生产、生活服务,就是一种较好的利用自然资源的形式。在新疆,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很大,少数民族人民为了减少水分蒸发的损失,开挖地下暗渠,修建坎儿井,是干旱地区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灌溉农田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当然,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就会破坏生态环境,给生产、生活带来损失。例如滥伐林木、过度垦荒、超载放牧等会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六、七十年代受极左路线的影响,既不考虑农业生产条件,也不考虑当地人民的生产习惯和经验,盲目毁林种田,提出“牧民不吃商品粮”的错误口号,破坏了生态平衡,严重影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可见,研究和总结各民族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生态学着重于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观点认识各民族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并进行研究和评价,揭示各种利用形式合理或不合理的生态学意义,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服务。
4.民族生态系统及其发挥作用的规律
民族生态系统(Ethnic ecosystem)是以特定民族为界定的,是一个以聚居民族群体为中心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相复合的生态系统。不同民族在生存环境、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上有着巨大差异,造成不同民族生态系统在发展水平上具有明显的区别。民族地区可以是单一民族聚居的,也可能是多个民族杂居的;不同民族的发达程度也相差很大,民族生态系统的类型也就多种多样。就比较原始民族而言,他们的渔猎活动完全处于一种自然状态,维持着天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是一种原始的民族生态系统。比较先进的民族,通过栽培植物、驯养动物,建造人口集中的村镇和城市,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形成一种半人工或人工的生态系统,是比较高级的民族生态系统,在这种生态系统中,人对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较多,从而系统中人工的成份也相应较多。
不论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各个民族都生存在特定的民族生态系统中,并起着一定的作用。民族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民族群体在民族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民族生态系统本身运行的规律是民族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5.民族生态系统与民族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
全人类正面临着人口爆炸、环境污染和资源急剧减少的挑战,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现代工业文明渗透到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即使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落后民族,许多也已经开始接触现代文明。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现代文明利用资源的方式和现代文明对生态环境的认识都是正确合理的,很多有识之士都看到了这一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很容易遭受破坏,而且一旦被破坏,几乎再不可能恢复。因此,在保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低投入、高产出,持续高效的发展生命系统成为全人类探索的目标。
研究民族生态系统与民族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就是在总结不同民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持特有生命系统的方法和途径的基础上,比较生存环境相似的民族生态系统的差异,探索现代民族经济发展与保护民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相协调的途径,研究将一些民族的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优秀传统和经验转变成全人类财富的道路和可能性,这既是民族生态科学研究的现实性和实践性,也应该是民族生态学的落脚点。
三、民族生态学的特点
民族生态学是一门跨学科、跨部门的新兴学科,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应具有自己的特点,民族性、环境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就是民族生态学的四大特点。
1.民族性
民族生态学是以民族确定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性。民族是在人类历史上形成的,同一民族具有语言、地域、经济生活、生理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相似性。生存环境影响着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形成、发展。同样,民族的历史、宗教、习俗也作用于生存环境。在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生态系统,其民族特点是不言而喻的。在民族生态学研究中把握民族性,是我们正确认识民族生态系统的基础,也是民族生态学区别于生态学其他分支学科的重要标志。
2.环境性
有关民族研究的学科很多,如民族地理学、民族人口学、民族经济学、民族社会学、民族历史学等等。民族生态学主要研究特定民族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它把民族群体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全面考察民族生理、心理对环境的适应,探讨生存环境对民族形成演变的作用以及民族群体对生存环境的反作用,从而揭示民族在它所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环境特性是民族生态学有别与其他有关民族研究学科的特点。
3.系统性
民族生态学在空间上研究不同地域民族利用资源、保障生命系统的传统,探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在时间上研究民族生态系统的形成、发展和运行规律,揭示民族经济与民族生态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和道路。不论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序列上看,民族生态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又由许多相关因子组成,因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抛开系统性,民族生态学研究将只能是一些原始资料和数据,零散、无序的积累和分析,就不可能揭示隐藏在这些原始资料和数据后面的规律性,从而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4.综合性
民族生态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包含生物和非生物在能量及物质方面的转换和循环,涉及自然和社会人文两大领域,因此民族生态学的研究必须具有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特点,不可能由某一学科或某一部门独立进行,这完全体现了现代边缘学科的特征。民族生态学与民族学和生态学有着血缘上的联系,同时与环境科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经济学、人口学、民俗学、心理学、建筑学、考古学等学科有着密切地联系,在研究方法上还要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断学科的理论。所以,强调民族生态学研究的综合性,正确认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才能使民族生态学健康发展。
四、民族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民族生态学是一门处于萌芽状态的边缘学科,“民族生态学”这一术语还没有广为传播,对民族生态学的研究远不够深入,至今尚未形成系统的方法。在该领域开展研究多的美、俄等国,主要采用“收集资料──资料分析──理论概括”的研究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民族生态学研究既要认识到研究方法的普遍性,也要重视学科的特殊性。
首先,民族生态学研究必须把唯物辨证法作为方法论的基础。民族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着种种矛盾运动,系统内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构成了民族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因而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认识、分析和研究,正确看待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避免过分强调自然力量或过分强调人为因素的片面思想的侵扰,把握指导思想的正确性,才能保证民族生态学研究的正确方向。
其次,民族生态学研究既要重视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还必须强调实地调查研究。在民族生态学研究内容中的一些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来源于民族学、地理学、民俗学、考古学等许多相邻学科。从相关学科吸取营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实地调查研究,特别对于那些地处边缘,经济、文化、交通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更应该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挖掘他们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经验,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民族生态学研究要用系统的、综合的和区域的观点全面考察研究对象,过于重视零散资料的考证或猎奇都不是民族生态学的范畴。
第三,民族生态学研究必须走从定性到定量的道路。数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协同论等现代横断科学理论以及计算机、遥感遥测等现代科学技术,已经为民族生态学的系统研究、多目标研究、动态研究和综合研究提供了条件。民族生态学研究要体现学科的先进性,就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广泛吸收现代横断科学的先进理论,走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道路,才能使民族生态学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随着民族生态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将逐渐完善,今后必然会形成比较完整的研究方法体系。
五、我国开展民族生态学研究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发和建设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我国各民族具有集中、分散和相互交错的分布特点,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是分布地区很广,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和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是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民族地区的生态系统往往十分脆弱,如果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因此开展民族生态学的研究,对于合理开发利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促进民族地区的建设与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民族生态学运用综合的、区域的、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地区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揭示各民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探讨影响各民族适应恶劣生存环境的各种因素,在认识民族生态系统形成、演化和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探索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经济与民族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道路,对改变我国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乃至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党和国家一向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各项建设,实行民族地区自治,力求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尽快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差距。因此,重视开展民族生态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已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腾飞的希望。加强民族生态学的研究,分析民族地区生态系统的现状,从自然、经济、技术和生态等方面探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潜力和途径,力求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为制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民族生态学强调实地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少数民族生产、居住、风俗习惯等与生存环境之间的联系,其研究成果能够为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制定有关改善少数民族居住、饮食等条件的措施提供依据,也是制定各项民族政策的重要依据。
总之,民族生态学的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只要予以重视,加强调查研究,吸取国内外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民族生态学在我国的研究必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