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背景、条件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珠江论文,对策论文,三角洲地区论文,背景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9—6000(2009)04—0021—0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从国家的层面将“环珠三角地区”纳入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视野,提出了通过充分发挥珠三角的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建设成为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龙头,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的区域发展理念。环珠三角区域的发展对于发挥港澳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提出“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理念的意义
环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指粤东、粤西、粤北及周边省、区的相邻地区。这一区域发展理念的提出对于广东省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1 构建广东乃至南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
长期以来,广东省在经济区域的划分上一直采取“四分法”,即将全省的经济划分为四块: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从统计的角度和行政区划的管理来看,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并没有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行政区划的惯性思维。环珠三角地区主要是一个经济区域概念,它体现的是该区域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并揭示了这一区域加强合作和协调、实现共同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一区域发展理念的确立,有利于我们从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中思考区域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区域产业分工与布局、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协调;有利于我们突破按照行政区域组织经济活动的传统方式,遵循市场的原则,以区位、资源和要素的禀赋条件为基础,构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分工机制和体系;有利于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优化区域内经济和产业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1.2 实现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的高速发展彻底改变了广东经济发展的格局。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的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大约为47%。现在,珠三角以全省近23%的面积,50%的人口(按常住人口计算),生产了占全省比重85%左右的GDP,95%左右的出口,吸收了90%以上的外来投资。无论是以GDP和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看,还是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外贸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衡量,珠三角和广东省环珠三角区域的差距悬殊,区域经济发展二元结构不仅没有改善,而且有继续扩大趋势。从区域经济的作用机理上看,这表明珠三角对广东省环珠三角区域的吸纳效应仍然大于扩散效应。要使珠三角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需要培育珠三角对周边区域辐射的扩散机制和传导途径,建立起以珠三角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产业圈,充分发挥珠三角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和产业的转移和分工,带动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3 形成港澳和珠三角带动内地发展的战略接点和平台
环珠三角区域的加快发展有利于填补珠三角与内地省份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形成的“经济断层”,建立珠三角辐射和带动泛珠三角和内地发展的战略接点和平台,使珠三角能够更好地发挥“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的作用。珠三角也是香港和澳门的重要生产和服务发展的基地,三地经济已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依赖性。港澳制造业和服务业可以通过珠三角和环珠三角地区辐射内地,进一步拓展经济的腹地。珠三角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其综合实力不仅要继续位居全国经济区前列,而且其辐射带动能力要进一步增强,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环珠三角是这个多层次产业圈的重要环节,也是珠三角辐射和带动内地和全国发展的战略接点。
1.4 珠三角对环珠三角地区的带动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发挥作用
从供给方面看,珠三角的资本、技术和产业向环珠三角地区流动和转移,带动了环珠三角产业发展;从需求方面看,珠三角强大的消费品工业能力和规模,为环珠三角资本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为环珠三角区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可能。例如珠三角消费品工业对石化、钢铁等中间产品的需求导致了广东沿海石化产业带的崛起和湛江钢铁基地的发展。而对于后一种带动作用我们还缺乏认识。但是,如果利用得当,会在区域之间形成新的、更为合理的产业布局。
2 加快环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
珠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的要素扩散和产业转移、环珠三角区域在要素成本、区位、技术和制度借鉴与模仿等方面形成的后发优势,以及政府不断加大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为珠三角地区带动环珠三角区域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1 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进程加快
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结构转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经济学偏好用简单的等式和函数关系来界定经济概念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变化。从狭义的角度看,这里的结构变化主要指产业结构变化;就广义而论,除了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之外,还包括社会结构的转型。因此,可以根据人均GDP的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将经济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珠三角经过近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之后,正经历着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是珠三角产业转型和调整的基本原因。
首先,从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看珠三角的产业结构转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伴随着经济增长而来的结构变化,表现为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的比重下降。这是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工业化阶段。当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从经济发展的大阶段看,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即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第一次飞跃和质变;而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则是经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和质变。珠三角用了近30年时间,已经基本完成了经济发展阶段的第一次跨越,现在正面临经济发展阶段的第二次跨越。珠三角土地总面积41698km[2],2007年年末常住人口4491.02万人,户籍人口2599.2万人,GDP约为25416亿元人民币,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约为57154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约为8344美元。珠三角的GDP从1980年的11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5416亿元;人均GDP从1980年的732元,增长到2007年的57154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从1980年的25.8∶45.3∶28.9转变到2007年的2.2∶51.2∶46.6。珠三角GDP占广东省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47.6%增长到2007年的81.8%。因此,从结构的演进看,珠三角在经济发展中,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的比重迅速下降,而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工业的增长成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用人均GDP水平衡量的经济发展阶段比较,珠三角与相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和国家相比,服务业的比重偏低。现代服务业的增长和发展必将成为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广州、深圳等城市应该成为珠三角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其次,从工业化的一般规律看珠三角制造业的结构演进。珠三角通过改革开放,一方面承接了港澳台的产业转移,产生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另一方面民间资本的积累和创业精神的培育,出现了众多的本土企业,形成了外向型程度较高、分工明显的专业镇和产业集群,被称之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决定其工业发展的路径和结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发展首先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饮料、食品加工和服装等消费品工业开始。当年以“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为代表的“广货”风靡全国。20世纪90年代,随着收入增加、住房改革和人们改善居住条件愿望的提高,家用电器、家具等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家庭,随之房屋装饰材料需求增加,广东和珠三角企业顺应市场的需求发展家电产业和建材行业。一批在国内响当当的家电产品,例如容声冰箱、科龙、格力、美的空调、万家乐热水器、格兰仕微波炉、TCL彩电等进入千家万户。珠三角的工业从早期的资源密集型非耐用消费品发展到了劳动密集型的耐用消费品。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珠三角的信息产业开始发展起来,通讯、电脑、高级视频、手机等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生了华为、中兴等著名企业。世纪之交,小车开始进入家庭,广州与日本的本田、丰田等汽车厂商合作,汽车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很快成为国内小汽车生产的重要基地。从上述简要的回顾可以看到,从资源密集到劳动密集,从劳动密集发展到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珠三角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完全吻合。珠三角制造业正经历着一个新的跨越,即从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转变,从依靠廉价的资源和劳动的优势,转向发挥资本、技术和知识等要素的作用,实现制造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制造业的这个升级过程中,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传统产业不仅不会衰落,而且应该做大做强。珠三角制造业升级的目标就是实现“珠三角制造”继续引领“中国制造”的潮流,从占领国内高端市场向占领国际高端市场的转变。
再次,从技术进步、自主创新能力看珠三角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内生现象。经济增长会导致要素禀赋条件和要素价格变化,发生相对丰富和廉价的生产要素与相对稀缺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替代,这种替代将伴随着与之相适应的技术进步。一种科学技术只有具有经济价值时,才会被运用于生产过程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技术进步会受制于经济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技术和创新能力是一个需要跨越的鸿沟。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发展中经济要赶上发达经济,必须跨越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鸿沟,但是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又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二者需要有一个持续的良性互动。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不管是一国或某一地区的经济增长,还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的提升和发展,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具有关键性意义,而支撑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是人才、科技和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对于珠三角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实现“珠三角制造”继续引领“中国制造”的潮流,从占领国内高端市场向占领国际高端市场的转变的关键因素。从产品市场占有状况看,珠三角制造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居于高端地位,例如,2007年广东生产的家用空调器占全国的比重为52.7%,彩电为42.7%,移动电话19.5%,集成电路21%,家用电冰箱为18.3%,轿车为15.1%。广东的对外贸易占全国几乎1/3。但是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则仍然处于中低档次。这必然使其产品的附加值远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例如,建材方面的瓷砖在国际市场上每平方米的价格只有意大利的1/4,这种价格的差异主要源于技术和工艺水平。这种例子在钟表、服装、家具等行业比比皆是。从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看,珠三角不少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价值链的低端,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品牌。这些依赖国际订单的加工贸易的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廉价的劳动力。虽然,珠三角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上百年所经历的工业化过程,但是与当今的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都还存在差距,这种差距需要通过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来缩短或赶超。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爆发之前,珠三角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已经开始,并按照自身的发展逻辑在演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贯穿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的三条主线。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转型正在推动一些在珠三角失去竞争力的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和扩散。
2.2 环珠三角区域后发优势显现
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或地区可以利用在区位、要素成本、发展空间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模仿、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制度、生产与管理方式、技术,利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实现自身经济快速发展而形成的有利条件。后发国家或地区可以利用这种后发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缩短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赶超。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和日本是两个成功的例子,20世纪50、60年代以后的亚洲四小龙也可归入此列。改革开放以后的珠三角、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长三角,也是比较成功的利用后发优势,通过改革开放的“制度学习”、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发展。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环珠三角区域的后发优势日益明显。环珠三角地区与珠三角接壤,且有多条跨区域的交通通道与珠三角连接,因此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环珠三角地区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由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辐射力较强,已经与环珠三角地区形成了初步的产业分工梯度。从广东省的范围看,环珠三角区域包括了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该区域内土地和劳动力充裕,基础设施有了良好的发展,区位优势开始凸显。例如,湛江的钢铁基地和港口的发展、阳江的能源基地建设、河源的电子信息产业等,都可能发展成为环珠三角地区新的增长极。与广东接壤的赣州、郴州等地区又承接了珠三角地区转移出来的产业,并以此加快了本地的经济发展。现在的关键是环珠三角地区的政府、企业如何抓住机遇使后发优势转变成经济竞争优势。
2.3 政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力度加大
在一些发达国家,区域经济的不平衡程度经历了扩大,然后逐渐缩小的变化过程;从当今国际的比较看,发达国家的地区差别比发展中国家小,在经济发展较快、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差别最大。因此,经济学家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差别是按照“倒U型”轨迹变动的。这里的问题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倒U曲线的拐点所对应的发展水平如何确定?经济制度、发展战略和政策这些政府可以影响的因素在其中怎样发挥作用?当地区的差别扩大到影响社会的稳定、长远发展,或背离政府的执政理念时,政府可以通过制度改进、发展战略的修正和各种政策,缓解和缩短区域差别扩大引起的社会阵痛和过程。一些国家的发展经历表明,地区差别的扩大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不能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不管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社会和谐和稳定看,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多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对省内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008年开始提出“双转移”的政策,重点支持珠三角和广东省内环珠三角区域城市之间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园建设;两批次共计30亿的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分别被梅州、肇庆、河源、韶关、清远、阳江6个位于环珠三角区域的城市获得,并且分别同珠三角的相关城市结成合作伙伴,重点承接这些城市的产业转移和其他支持。计划在2009年至2012年每年安排15亿元重点产业转移园区专项资金,4年共计60亿元。如果这笔资金运用到位,遵循市场的规则,并用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配套,从长远看将有利于珠三角的经济转型,也有利于珠三角带动环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广东省也鼓励和支持本省的企业特别是相邻的地区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合作。
3 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加快发展的措施
资本、产业、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扩散和转移是珠三角带动环珠三角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之间基础设施、体制、市场、产业的对接和投资与生活环境的改善是促进要素流动的必要条件;在环珠三角地区培养新的增长和发展极,是实现珠三角与环珠三角之间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体制对接和经济发展联动的重要保障。
3.1 加快基础实施、体制、市场、人才、投资环境对接
以珠三角为中心建立起发散型、快捷、便利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珠三角与环珠三角之间三小时的经济和生活圈,降低物流的成本,便捷人员的往来。在全面实施珠三角一体化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区域在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市场、体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发挥比较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利用基础设施的对接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体制和市场对接降低交易成本,实施生态环境对接降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在环珠三角区域形成更加优良的投资环境。
3.2 制定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升级与转移政策
在打造环珠三角优质投资环境的同时,政府采取适度的政策措施为环珠三角区域吸引珠三角和国际产业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政府可以在税收、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在环珠三角区域形成更好的营商环境。
3.3 培育区域间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体制对接和经济联动的平台
在环珠三角区域内,以区域性中心城镇为依托,以主要的交通干线和沿海港口为网络,以产业园区为主体,构建承接珠三角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体制对接和经济联动的平台,实现产业和要素的集聚,形成环珠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环珠三角地区还可以利用拥有绵延的海岸线和优良港口,承接国际和国内重化工业的转移和扩张,形成与珠三角制造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珠三角发达的基础产业体系,培育出巨大的石油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奠定了广东作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石化产品消费市场的中心地位。进入21世纪,环珠三角的沿海地区已经成为承接国际石化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形成了沿海石化产业带,包括:惠州大亚湾石化区、茂湛沿海重化产业带、广州石化基地、珠海崖门口沿岸重化产业带、汕潮揭沿海化工基地。还有湛江的钢铁产业基地,广州的轧钢产业也可以为珠三角的家电和汽车产业提供优质钢材。因此,珠三角对环珠三角地区的带动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从供给方面看,珠三角的资本、技术和产业向环珠三角地区流动和转移,带动了环珠三角产业发展;从需求方面看,珠三角强大的消费品工业能力和规模,为环珠三角资本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
3.4 制定与《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衔接的发展规划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珠三角未来20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环珠三角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需要有与《纲要》相配套的构想和规划。这也是政府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标签:产业转移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珠三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