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现行生育政策是一种非常清醒的态度_中国人口论文

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是重大清醒——兼评是否“放开生育二胎”的争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清醒论文,稳定论文,政策论文,二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13(2010)02-0001-06

围绕生育政策是否“放开生育二胎”的争论,在全国此起彼伏,甚至激烈起来①。有些地方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②,已经放松一胎的限制,允许符合一定条件下生育二胎③。2009年2月在广州召开的南方十二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座谈会上,国家人口计生委负责同志传达了国务院领导同志近期有关人口计生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党和政府从中国国情出发所采取的重大国策,“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

一、是否“放开生育二胎”的两种对立观点

(一)主张“放开生育二胎”的观点

连续30多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摆脱了“人口爆炸”危机。但单纯减少人口增量的做法符合计划经济福利性分配体制的要求,却与自由自主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悖。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老龄化、独生子女情感问题和社会风险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单纯的减少生育其弊端已日趋严重,代价和风险越来越大,导致了人口发展的结构性失衡,会产生严重的社会代价。以“一胎化”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已完成历史使命,应该放开二胎。其主要理由:

第一,人口老龄化问题。多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为打破人口正常替换规律后,人口老龄化问题开始凸现。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2005年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老龄人口形势严峻。与发达国家情况不同,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生产力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将使我们遭遇人口结构失衡、劳动人口减少、需要赡养的老人增多、中青年负担增加的危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这种观点的政策主张是:“大奖生一胎(鼓励少生),允许生二胎(征收社会抚养费),杜绝生三胎(防止人口增长)”④。

第二,独生子女问题。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现实,导致了严重的“独生子女综合症”,包括情感缺失、心理孤独、性格脆弱等。从血缘、亲情、人伦等角度看,“独生子女不能跟兄弟姐妹一起玩乐,只能成天围着父母转,其自然成长的天性受到压抑,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从人的情感层次讲,至少可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亲情方面包括父母之情、夫妻之情、叔叔婶婶、舅舅舅母、姨父姨母及堂兄妹、表兄妹等。现在堂、表这些层次都没有了!这是人伦的缺陷,必然导致人性的变异。”

第三,家庭和社会风险。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其风险性就在于“唯一性”,会面临孩子意外死亡又无法再生育而形成家庭风险。独生子女有成长、成才、养老、发展和国防等五大风险。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独生子女人口占主体的社会本质上是风险社会。从人口安全的角度出发,重建强有力的家庭结构才能确保家庭养老这种珍贵文化传统的传承,尽可能把独子生育的风险最小化。而现在规避风险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开生育二胎”。至于生一个还是两个以及什么时候生育,这是私权范围内的事,个人、夫妇和家庭应有选择的权力与自由,国家不应干涉。“放开生育二胎”是一种人性人文的回归。就像上世纪70年代末刚实行计划生育时提出的那样,“放开生育二胎”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回归,正所谓“一个少了,三个多了,两个正好”⑤。

第四,独生子女政策带来了离婚率高、老龄化、留守儿童、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等问题。近来出现的“民工荒”、“用工难”也与独生子女政策有关⑥。应该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在不导致人口过大起伏的情况下,逐步过渡到“二胎”,方向是“放开生育二胎”,改变人口结构,延迟“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供应由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的到来。

(二)反对“放开生育二胎”的观点

尽管实施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但目前人口基数仍然十分巨大,人口数量依旧严重过剩,而且在未来二三十年还将继续快速增长。如果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可能出现“上面开口、下面决口”的现象,前功尽弃,加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依然严峻的人口形势,中国不仅不能放松现行生育政策,而且还要继续坚持稳定计划生育政策,继续把城乡的生育水平降到一对夫妇一个孩子这一底线,严格限制生育二胎,即“城乡一胎,特殊二胎,严禁三胎,奖励无胎”⑦。其主要理由:

第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需求越来越大,资源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有的资源已经枯竭或者接近枯竭。如果没有人口数量的绝对降低,中国无法从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方面追赶发达国家⑧。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可以通过微观上控制每个家庭的规模,宏观上控制社会的人口数量,来促进家庭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显著地降低生育率,加速实现人口零增长,从而根本解决中国人口过多与人均资源长期紧张的问题,并以此使总人口较快“先控后减”,较快提升人口素质,较快增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力和人均生活水平。如果放松计划生育政策,放任人口增长,将使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

第二,“放开生育二胎”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不可取的。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多因素形成的过程,计划生育在加速生育水平下降过程中起到了助推作用。但计划生育政策不是中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人口老龄化是中国人口转型时期出现的重要现象,也是21世纪发达国家人口发展的趋势。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确是中国要面对的问题,但是破解这道难题,不应在生育政策上做文章。“放开生育二胎”会使中国人口基数继续不适当地增大,不利于环境、资源、就业、人均生活水平等诸多问题的解决。在人均收入较低的条件下到达老龄化水平,一方面劳动力仍然大量相对过剩,另一方面达到老龄化标准,这是人口领域的“二元结构”,需要做的工作不是增加人口,而是切实做好老年人社会保障工作。科学合理的人口控制政策不仅能够获得控制人口数量的人口效益,还会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和健康效益。独生子女政策和人口加速老化、家庭负担加大没有必然联系,并不一定最终势必造成过重的家庭养老负担,“放开生育二胎”则可能出现宏观人口未能控制、微观家庭负担也未能减轻的后果⑨。

中国目前有9亿多人出生在农村,渴望二胎的人多集中于农村。他们多生的目的,并非有人所设想的那样“让孩子尽享亲情”。而多数是想要个儿子。这一方面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养儿防老”的现实需要。由于传统人口观念的影响,一旦放开二胎生育,中国人口会迅速反弹,甚至会成覆水难收之势。如果政策不加限制,必将又有更多的人一起争抢并不丰富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资源,势必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让社会养老的社保时代回到“生儿防老”的时代,这是一种退步。解决老龄化问题,当务之急不是生育二胎,而是最大限度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分配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政策,共享教育医疗和其他资源。并依靠科技进步带来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所创造的高劳动生产率,来为家庭和社会养老积累财富,让人们放下后顾之忧。

第三,独生子女的确存在诸如情感、心理等问题,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看问题。一方面必须承认独生子女确实缺乏父母以外的亲情,存在孤独、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可能转化为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独生子女无需与兄弟姐妹分享有限的家庭资源,也无需与更多的孩子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因此可以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医疗。从这个意义上讲,独生子女具有更好的成长条件。

第四,虽然中国已经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是并不必然导致劳动力短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很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已经而且还将继续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人口红利”。恰好相反,现实的问题是就业压力大。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现在还没有到“刘易斯拐点”这样一个时期,并没有出现类似于欧洲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同时出现的现象。劳动力还在增长,而且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并出现了一定形式的过剩。即使劳动力数量开始下降,在短时间内也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出现短缺。

二、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是必须具有的重大清醒

(一)中国一切问题都会因为人口总量太大而变得复杂

关于生育政策是否“放开生育二胎”问题的争论,一定要放在中国基本国情底下来评判谁是谁非。人口众多、资源稀少、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低,依然是中国最基本、最重要、最突出的国情。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量不能超过国土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这是一条客观规律,中国目前在有些方面已经超载,土地已经基本耗竭,水资源日趋短缺,各种污染相当严重,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压力很大。这些问题都与人口超载密切相关。本世纪上半叶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中国人口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压力十分巨大。

中国自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过快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着不容置疑的历史意义和远见性。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更为复杂的人口发展态势。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72万人。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人口生产主要由每个家庭的生育意愿决定,有非常鲜明的广泛性、分散性、流动性和不可控性,地区间人口转变差异较大,区域间生育水平不平衡,全国仅有上海、北京出现人口负增长,在农村、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群众生育意愿仍然较强,生育水平仍然较高,国家人口计生政策要求与群众生育意愿存在较大差距,现阶段的低生育水平很不稳定。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表明,低生育水平反弹风险依然存在,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快速转型和人口加剧流动,使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工作方式效力递减,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机制尚未建立,人口计生工作难度加大,任何工作失误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回升。

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人口素质总体不高,人口流动与迁移规模庞大,以及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等问题,使得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十二五”时期,中国正好面临一个生育高峰。一些地方条例对生育政策做了一些微调,对二胎的生育条件有所放宽。任何生育政策大的调整,都可能会出现人口大起大落的后果,不利于人口平稳、健康地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现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保持人口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图1 未来中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及人口抚养比预测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人口发展预测》(2007)

(二)树立人口的科学发展观

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既是人口本身的再生产问题,也关涉社会的全面发展问题。因此,确定人口发展战略,必须既着眼于人口本身的问题,又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991年、2000年和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三次作出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决定,始终是将人口问题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始终强调人口增长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可见,制定和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不能把眼光局限于人口本身,而是应当把人口问题与经济、社会联系起来。必须具有全局视野,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轨道上来,树立人口的科学发展观,通过人口的控制和优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又通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决人口问题、优化人口状况。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停止执行独生子女政策”、“放开生育二胎”、“一个不少、两个正好”等主张,是对中国人口形势和人口政策缺乏全面了解和深刻理解,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缺乏全局眼光。从人口结构特征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庞大,劳动力资源充足。只是由于中国劳动力素质不高,影响和制约了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一些地方出现的“民工荒”主要是“技能工人荒”,而非真正的劳动力短缺。因此,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已成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

我们也不能无视计划生育政策的负面效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以及随之而来的人口抚养比升高,人口性别比升高的趋势以及因此带来的社会不稳定隐患,独生子女的社会心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和教育机制、通过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加以解决。通过解决人口问题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解决人口问题才是理性的出路。那些片面强调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和独生子女问题的观点,仅仅着眼于人口自身的问题,忽视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忽视了人口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是一种狭隘的人口观。解决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关问题,最主要是靠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应的社会政策,而不是依靠多生育子女。这不仅不能减少现有的老龄人口及其负担,反而由于“放开二胎”而多生几亿人口,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加沉重的负担。

(三)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政策取向

实行计划生育符合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新世纪新阶段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阶段。要旗帜鲜明地抓好抓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第一,人口计生工作“四个不动摇”的原则必须长期坚持。这既是经验总结又是理性认识。一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继续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保持现行生育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二是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三是坚持稳定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队伍不动摇。进一步加大对人口计生事业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事业发展所必需的支出,确保基层“有人管事,有钱办事”。四是坚持不断创新人口计生工作思路、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动摇。党和国家在人口计生方面的各项惠民政策,事关民生大计,如果不能很好地向广大群众兑现,将直接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因此,必须将人口计生各项优惠政策认真落到实处。

第二,以独生子女政策为基础的基本人口政策取向。未来30年,即在人口数量达到峰值、开始回落之前,确保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的控制目标,仍然应作为中国的基本人口政策取向。如果将放开生育二胎放宽到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实际上相当于全面实施放开生育二胎,有条件等于无条件,因为,目前和以后处于生育年龄的夫妻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这将使生育率大幅度升高,使人口宏观控制目标不可能实现。中国地域辽阔,社会发展和人口发展非常不平衡。各地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人口问题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具体的生育政策由各地自行规定。

第三,在人口宏观控制目标的基础上,动态地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应该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及其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否“放开生育二胎”,必须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人口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两方面综合考虑,既要看到人口基数大、人口总量仍在快速上升的严峻形势,也要看到根据目前的总和生育率人口总量将在本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并开始回落的可喜趋势;既要看到计划生育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也要看到由此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保持对政策的开放态度,在维持政策稳定的同时,根据人口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动态地进行调整。目前一些省份实施的允许生育二胎的例外情形,既体现了人本理念,也体现了适当的调整策略。未来还可以根据形势的发展进一步调整,体现政策的动态性。

第四,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必须体现国策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体现生育政策的社会公平。那种通过征收所谓“社会抚养费”而允许生育二胎甚至多胎的规定,表面上是人人平等,但因富人交得起而可以生育、穷人交不起而不能生育而出现事实上的不平等,是与公平正义原则相违背的,不宜采取。

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09-03-10

注释:

① 2007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叶廷芳等29名委员联名提交一份提案,主张中国尽快停止独生子女条例的执行,恢复原先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的政策。2010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王名和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教授刘大钧等提议,以“一胎化”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已完成其历史使命,在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与劳动力人口增势减弱的情况下,应该放开二胎,提倡一胎。

② 2002年9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③ 中国除了河南省以外,其他省区市的条例都规定: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两个孩子。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四川等省市实行的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有19个省规定,在农村,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允许再生一个孩子;海南、云南、青海、宁夏、新疆5省区的农村,实行的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在西藏等部分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允许生育两个以上的孩子。还有6个省规定,在农村,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④ 王翔.建议国家应慎重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R].北京晨报,2005年3月10日。

⑤ 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J].人口研究,2004(1)。

⑥ 委员联名呼吁放开二胎称“一胎化”已完成使命[R].羊城晚报,2010年3月10日。

⑦ 程恩富.人口政策大争鸣:“一胎化”还是“放开二胎”?[J].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3月23日。

⑧ 李小平.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与对策——生育控制与农村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治理[J].战略与管理,2004(3)。

⑨ 程恩富.用“二胎政策”来解决老龄化问题是不可取的[R],北京日报,2007年4月30日。

标签:;  ;  ;  ;  ;  ;  ;  ;  

坚持现行生育政策是一种非常清醒的态度_中国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