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安众
摘要:教育是一种激励和影响。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代讲到底应该怎么读,这是广大教师共同面对的新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导读激趣、研读解文及品读悟理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了以读代讲阅读教学法的应用和探索,突出了以读代讲中“读”的方法指导和具体操作要领。旨在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提供新的策略和新的方法。
关键词:以读代讲;导读;研读;品读
“以读代讲”是在浙江省“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学理论大背景下提出的教学实践与探索。阅读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引领和激发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品析、读中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基本上也就是这个道理。对此,科学研究和运用以读代讲之阅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一、导读激趣
兴趣是引发学生阅读的基本条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对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引导学生喜欢文本、喜欢读书,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从而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课文、去分析课文,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语言理解能力。
1.与作者对话,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化底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力求多了解课文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该文章,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又是如何等等相关问题,以便激发学生对作者作深入了解,使其对文章的阅读感兴趣。人们都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实际上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作者的心理反映。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而写《岳阳楼记》;欧阳修坦然面对被贬的残酷现实与民同乐而写《醉翁亭记》;吴敬梓深刻感悟封建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而写《范进中举》。事实上,我们读一个人的文章也就是在聆听他的讲话。如能在导读这一起点上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缘由和相关背景,让学生喜欢作者,喜欢他的文章,这会给接下来研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这篇富有情趣的优美散文时,笔者一开始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作者沈从文和课文相关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沈从文擅长取材湘西民风乡俗,抒写乡土风情和历史文化,让学生懂得课文所写的云南歌会充满着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特别是云南民间艺术的品味和赞美。这一阅读教学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与课文的距离,激发起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兴趣动力。
2.找准切入口,从精彩处引发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相对于数学和物理等理科学科而言,更注重形象性和感悟性。她有时候强调的是一种欣赏和感悟、一种领略和品味。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录音机、多媒体投影以及图片、实物等教学辅助材料,找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切入口,动之以情、情景交融,以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时,笔者依据教学实际经验,把“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幅精彩图景作为切入口。通过展示图片的方式让学生观赏,从感官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读文兴趣。紧接着播放课文录音,通过那优美的朗读把学生带进那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云南歌会之美丽境界。让学生去感受那淳朴自然、气势壮观的歌舞盛会。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又一次被激发起来了。
二、研读解文
语文阅读教学应尽量做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完美结合。要致力构建起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在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解分析。在合作学习、民主讨论的阅读教学氛围中研读文本,以追求“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教学情境和效果。
1.钻研教材,设计好读文环节
教学一篇课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教材的内容,弄明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精心选择教具和相关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能从课文的听说读写方面,特别是读的方面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朱自清《春》这样的优美散文时,笔者在教学生如何读这一点上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首先听课文录音朗读。听录音朗读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便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想内涵的感知。运用得好,可以让犹如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课文所写的情境画面之中,去感受领略作者的情感态度,引领学生感知文章的内容思想。在聆听录音朗读中,学生通过听觉感知文章意境,通过视觉接受图文信息符号,使文章的内容更具立体感,这样更便于引导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主题分析。听读《春》这一优美散文,笔者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官和想象,去体会春风、春雨、春花、春草的美丽画面和动人情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紧接着要求学生朗读全文,对文章作整体感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总的来讲,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美好情感。指导学生静心朗读《春》这一课文时,应注意把握快慢节奏和抑扬顿挫的声调。前面写景的部分可以慢节奏的方式来读,后面写人事活动部分,特别是最后写歌颂春天的部分应读响亮以体现昂扬喜悦的豪情,从而把人们喜迎春天到来那喜悦昂扬的精神风貌体现出来。
然后是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这是在学生听读、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默读课文时,潜下心来品析文句,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以求此时无声胜有声之阅读效果。默读课文应该说是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它可以让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享受审美情趣,获得美的思想启迪,给学生也带去自由遐想的空间,当然也更便于形成学生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提高感悟文章思想内涵的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如在教学课文《春》时,笔者还力求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去试着分析研读作者谴词用句的巧妙,特别是一些动词、形容词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品读课文时对文章有欣赏、有分析、有感悟。
2.求同存异,指导创造性阅读
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以及个性特点,学会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众所周知,编者精心编写的课文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部件。教师很有必要充分挖掘课文有利于教学的各种相关因素,特别是有利于指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因素。我们应根据阅读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教材、补充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性和巩固性。
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做好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和想象力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我们要致力研究和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阅读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了解学生可能已经懂得了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是可能没掌握的,可能会对哪些问题产生疑问等等,对于这些我们教师都需要做到心中有底。同时,要根据阅读实际情况做好教学的课外延伸,践行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学以致用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
《童趣》是七年级一篇精彩的课文。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求同存异,指导学生创造性阅读。注重把握好教材的挖掘和对学生想象力的呵护。针对课文“时有物外之趣”这一画龙点睛的关键点,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注解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认真听教师讲解,然后课外查找资料,看看以往那个年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笔者自己也搜集整理了一些民国时期的小学生优秀文章。让他们课后拓展阅读,并进行一些讨论。结果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谈到了想象力和好奇心的重要性,有的同学分析到了善于观察、热爱自然对学习语文的帮助和影响。有的同学则结合当前学生忙于作业,课余活动时间少的现状,也隐含着对课文所写的那种有充足的时间走向自然界之美好情景的向往。这样一来,从一定程度上讲,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指导了部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
三、品读悟理
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阅读的关键不仅仅是把内容读通读懂,更重要的是体验、感受作品中的美。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确实,我们教学课文的一个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不教,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让学生自己也能去进行习惯性地阅读,也就是进行自学。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多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明白课文隐含的道理,领略课文内在的精髓,学会如何读文章,更学会如何从阅读课文中懂得一些审美情趣和做人的道理。
1.读写结合,倡导学生写课文读后感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解读文本的过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掌握更是一个常读常新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教师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分析、有感悟,尽可能让学生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于是在教学课文之后,要求学生写课文读后感无不成了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综合能力水平的方法。实际上,写读后感也是对课文学习的一个检测,是阅读课文后的进一步提升。以往,一些教师在教学了《皇帝的新装》后,比较善于给学生布置续写作业,即很据“当皇帝知道自己根本没有穿衣服”这一事实被揭穿后的情况展开想象的这样一道开放性作文题。这一做法确实也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训练读写结合及想象力方面提供了又一个平台。
同样的道理,我们教师如果在教学了《散步》、《爸爸的花儿落了》以及《走一步再走一步》等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的课文后,能够放开手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写写读后感,这对加深理解课文、开阔阅读视野,丰富情感世界以及提升语文素养等等都是大有帮助的。
2.教书育人,引领学生读文章做真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有“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教育思想。据此,我们既要教会学生读文章,也要教会学生在读文章中学会做人,做到既解惑又传道授业。
《贝壳》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课文。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后懂得:贝壳虽然身体渺小,可是他活得却十分精致完美,虽然生命短暂,但都一样要努力认真地去做好每一件事。阅读了《紫藤萝瀑布》后,则让学生体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隐含的深刻道理。确实,在困难和不幸面前,我们应该多角度思维,要如同紫藤萝花朵一样,敢于直面困难,应对挫折。诵读了《论语》中的选篇,重视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充满哲理的话语中带来的启示,引导学生感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的重要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又教给学生更多做人的道理,实现了语文阅读教学中既解惑又传道授业的语文教学要求。
一言以蔽之,“读”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方法。我们要践行“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就势必要从如何研读学生,指导学生上作努力;要从如何做好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上下功夫。以追求一种真实、朴实、扎实的读书氛围,这应该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李 瑛.中学语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3]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浙江省庆元县第三中学
邮政编码:323800
论文作者:吴安众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3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1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这一论文; 文章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论文; 作者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3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