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特征_邓小平文选论文

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特征_邓小平文选论文

简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哲学基本范畴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意识形态是该阶级、该社会集团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

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从意识形态的特性来看,它是整个社会意识体系结构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社会或每个社会集团、政党,即社会群体,都在以不同方式向群众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同时又要以各种手段来削弱、肃清敌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换句话说,每个社会集团都希望自己的意识形态能为更多的群众所接受,并不断强化和扩大自己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这是由每个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

以社会利益为依据的意识形态,反映了人们的基本政治立场和社会态度,集中反映了这个社会共同体成员的意志和愿望。这样,某种意识形态对于相应的社会共同体成员来说,就会产生一种凝聚的作用、统一的作用。安东尼奥·葛兰西在谈到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时,把它叫做一种“水泥”,他认为,一个政党要靠争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而成为一个历史集团,从而使社会成为统一体,所以“在保持整个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的统一中,意识形态起了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1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意识形态对于相应的社会共同体的团结统一是一种强有力的“粘合剂”,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社会水泥”。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在一个政党、阶级争取政权、巩固政权中的极端重要性。

当前,社会主义的改革是一场革命,它需要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指导,而当代中国的风雨历程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程。为了更好把握时代脉搏,认清我国意识形态的现状,本文将就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特点作些探讨。

一、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占居主导地位,这是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占居主导地位,是由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决定的;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种主导地位,也决定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作为立国的政治基础之一,也是宪法明文确定了的。

邓小平同志总是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他说:“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2〕, 他还说:“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 〕强调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是因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以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的社会制度,而是一种崭新的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制度,这种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发展,它始终是工人阶级自觉活动的结果,而工人阶级的自觉活动,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当今,我们所进行的改革事业,是一场更加深刻的革命,面临的国际国内的情况要比革命战争年代复杂得多,它会不断碰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或挫折,这就需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力量的源泉,就来自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同志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4 〕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大国,更需要这种理想和信念,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5〕他还说:“光靠物质条件, 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6 〕邓小平同志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精辟阐述了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对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马列主义不仅使工人阶级从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而且还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团结的基础。我们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建设,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没有统一的意志,没有人民的团结,很难想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取得成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目标,指明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构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价值观的核心,这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一面有巨大吸引力的思想旗帜。因而任何轻视或淡化马列主义的倾向,都会模糊工人阶级的意识,动摇我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基石,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我们的优势,这是我们绝不允许的。可见,马列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意识最本质、最精华的部分,只有坚持马列主义,才能保持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指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党的十四大报告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称呼,这一言简意赅的表述,展示了这一理论的特点。“当代中国的”“当代”表明了这一理论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敏锐地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中国”表明这理论是植根于中国实际的,是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从国情出发的,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例如,针对长期以来人们受到左的观念影响,对姓社姓资问题进行抽象地争论,结果是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不敢探索,贻误时机。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讲话时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在这里, 邓小平同志实际上批评了那种抽象争论的糊涂观念,要求用生产力标准去摆脱关于资本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意识形态偏见,从姓社姓资的教条中解放出来,是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同样,针对人们对发展市场经济的疑虑,邓小平又及时纠正了人们的糊涂认识,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个论断,实际上否定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具有意识形态性质,不能作为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据,这是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思想解放了,人们大胆地利用市场经济这个手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深刻分析了我国这样一个底子薄、人口多的大国的实际发展水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使我们消除了以往错误的意识形态幻想,脚踏实地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于对国情深刻认识,我们党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并且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这条基本路线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集中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在当代中国,有了这一伟大理论的指导,我们这个有5 千多万党员的大党才会有更加坚强的战斗力,我们这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才会有更加强大的凝聚力,他是我们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的体系

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本身也并不是很单纯和一成不变的,而是与现存经济、政治结构相适应的,不断发展的具有多层次的结构体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思想理论基础,它的核心(或叫世界观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因而它的结构的最高层次是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包括共产主义理想、道德等),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高意识形态目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部分是与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社会主义道德等,这部分意识形态内容,是社会生活中对绝大多数成员的基本意识形态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层次,则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等,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具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的意识形态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这几个基本层次的内容,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贯穿于其中,因而,它既有广泛的指导作用,又有确定的思想原则性,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精神生活的主导因素。

在现阶段我们主要是强调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目标中统一了起来。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历史条件下中国各族人民的崇高使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既坚持社会主义,又坚持爱国主义,并把二者融为一体的全新事业。一方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就是说,它充分体现着邓小平同志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在中国特色上,而中国特色的真谛,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就要坚持爱国主义,主要包括:尊重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谋求中国的繁荣和进步,重视利用各种国际条件但主要依靠中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保持中华民族应有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力,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两者共同的目标都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邓小平同志曾针对有人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8 〕这就是说,无论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对于我国的公民,特别是青年一代来说,爱国主义只能是爱社会主义国家,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从价值观上说,就是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价值关系,它既包括集体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又包括个人对集体的责任和贡献,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现实的。个人主义在我国虽然还有一定的市场。但它毕竟不是国家意识。作为国家意识的,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符合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集体主义。中国共产党只有倡导自己的成员发扬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才能深入人心,从而率领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地把祖国建设好。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两者并存,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两种根本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对抗,必然反映到意识形态中来。事实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对抗斗争,从未停止过,这种对抗的焦点就是两种制度谁胜谁负的问题。

在国际范围内,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势力颠覆社会主义社会的企图并未消失,他们搞的反社会主义的“心理战”从未停止过,他们惯用的意识形态手段,是丑化和诬蔑社会主义制度,煽动那些敌视社会主义的分子掀起反社会主义思潮,以达到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的企图。资本主义根据它的战略目标,通过文化交流等方式,千方百计地搞意识形态渗透,这是当前社会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我国近十几年对外开放过程中,资产阶级的学术著作像潮水一样涌来,诸如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尼采哲学等,对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青年学生产生了很大吸引力,并常常表现出相当严重的影响。它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抗衡,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造成很大的危害。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的敌对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存在和产生影响的恶性表现,就是80年代末,在我国一度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及其所造成的恶劣后果。邓小平多次指出:“美国,还有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美国现在有一种提法:打一场无硝烟的世界大战。”〔9 〕“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10〕“自由化本身就是对我们现行政策,现行制度的对抗,或者叫反对,或者叫修改。实际情况是,搞自由化就是要把我们引导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11〕邓小平同志的论述清楚告诫我们,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是世界范围内两种制度、两个阶级、两种意识形态、两种价值观念的激烈斗争。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反和平演变的这个战略任务,并不是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当代世界意识形态斗争中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就我国目前思想理论战线而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进攻仍然是最大的危害,是社会动乱即对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的最大祸根。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脱胎而来的,所以在中国社会中,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残余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化,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危害性日益暴露出来,特别是它与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相结合,日益成为阻碍社会主义前进的顽固精神力量。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种陈旧、腐朽的意识形态一旦成为反对改革的社会势力的精神武器,它就可能成为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意识形态力量。这样,意识形态领域里新旧思想的对立和斗争,将会趋于复杂和尖锐,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四、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因而,马克思主义必然要在和各种社会思潮、理论、观点的矛盾和冲突中向前发展

由于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意识形态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都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封闭的、静止的社会,而是一种复杂的、开放的、发展的社会。我国正在全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的政治生活也由传统的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具体地说:就是由高度集权式的政治向社会民主式的政治过渡,这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变革,必然要出现人们观念的新旧更替过程。

随着改革的深化,过去人们习以为常的真善美、功与罪标准,有时会出现某种颠倒的状况。基于陈旧意识形态而形成的社会规范已经过时了,与生活实际发生了冲突,而新的更科学的社会规范尚未形成,这种非规范化现象,很可能由于无所适从而产生某种思想混乱,甚至还可能会出现政治生活中的某种动荡。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生活领域中,就出现了不同性质、不同色彩、互相矛盾而又同时并存的各种意识形态,有社会主义的,也有非社会主义的;有马克思主义的,也有非马克思主义的;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有无神论的,也有宗教有神论的;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这些不同性质、不同色彩的意识形态将会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并且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作用。这样,马克思主义同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将是不可避免的。

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产生这种错综复杂的现象,带有一定必然性。从发展的观点看,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是冲破僵化思想、教条主义的主要动力,也是新的意识形态(包括各种新的社会规范)确立的必经阶段,是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的政治生活模式和理论思维模式形成的必要前提。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是在与这些不同理论观点、社会思潮的矛盾冲突中,克服它们的消极影响,纠正它们的偏颇,而扩大自己的阵地,得到充实,不断向前发展着,而这恰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注释:

〔1〕转引自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第21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8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92页。

〔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5—326页。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4、311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2页。

标签:;  ;  ;  ;  ;  ;  ;  ;  ;  ;  

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特征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