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山东省乐陵市花园镇刘武官小学 253600
摘 要: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使用建模的方法,将数学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情景中引出,密切数学和生活实际的关系,这样能够更容易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形成模型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建模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模型思想 教学策略
“数学建模”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数学建模”思想,能够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本文中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模型思想。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数学模型需要从生活实际中抽象而出,所以数学模型必须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基础进行建构,否则数学就不能很好地进行运用。同时,创设情境时要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密切联系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索欲和好奇心。比如,我们在研究速度与路程等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把当前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的事实作为背景,来让学生计算汽车超速时的速度。或者利用超载搞笑的视频为背景,让学生体会总质量与单位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将当前热门的影视作为背景,将数学原题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生活实际中构建的数学模型能够很好地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抽象出数学模型,有效地保存在脑海里,让小学数学建模教学变得更为简单。
二、巧妙设问,主动探究
疑问是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是学生创新的基础,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石。在小学数学建模中也是这样的,一个精巧的问题,不但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动机,而且还能不断拓深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探究更深、更广,使学生在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中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悬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提问艺术,将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呈献给学生,一块石头激起千层的浪,有效地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探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我们在学习“平均数”的内容时,首先我会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今年有两个组参加学校的知识竞赛,第一个小组有6个人,而第二个小组有9个人,他们两个小组哪个水平更高一些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既能够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又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展开思考。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间讨论过后,学生总结出一些解决的办法,看看最高分出现在哪个小组里面,等等。但是学生随后又发现他们总结的这些办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反映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学生自己初步建模失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引出“平均数”建模,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探究,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深入本质,促进深度理解
小学生思维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发展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要在学生建模的过程中积极引导,深入本质。比如小学数学中植树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而我们在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时候,就需要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本质上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灵活地运用,掌握数学建模这一重要的思想。我们在学习植树问题时,积极引导学生用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方式主动地构建数学模型。小学数学模型的构建不仅仅是获得数学知识,关键是在数学的建模过程中将知识进行内化,将思想进行升华。我们在得出“间隔数+1=植树棵数”的结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讨论:假如小路的长度为100米,我们每隔4米就种1棵树,那么一共有多少个间隔?可以植多少树呢?假如间隔数是40个,那么我们要植多少棵树?假如我们的间隔数是n个呢,那么我们能值多少棵树?假如这条小路的总长度发生了变化,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间隔数+1=植树棵数”这一结论还能成立吗?为什么棵数等于“间隔数+1”而不等于间隔数呢?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能够很好地从直观的数学模型向抽象的数学模型过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深入本质。
四、回归生活,指导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所服务,数学反映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以我们的小学数学建模过程中不但要重视从生活实际中来抽象和概括出数学模型,而且还要注重把数学模型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这样才能确实做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高。
总之,数学建模已经成为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是新课程的现实要求,是小学数学学科本身的内在呼唤,同时也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迫切需求。数学建模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的实际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数学知识、数学素养与实践能力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出梅阳 浅谈课堂上数学模型的建立[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20,(12):83-86。
[2]刘忠伟 让学生经历“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J].新课程学习(上),2012,11,(09)。
[3]何福炬 孟允献 谈小学“数学建模”[J].小学教学研究,2004,(2):37。
论文作者:李萍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
标签: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很好论文; 数学模型论文; 间隔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