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四库全书》的开发与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四库全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在分析了《四库全书总目》分类法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阐述了用《中图法》类分《四库全书》的必要性,提出按汉语拼音音序编排书名及著者姓名索引的可行性。
[关键词] 四库全书 文献开发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丛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编纂,历时十载才告完成。
全书汇集了在此以前的历代著作,整理和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献与典籍。它是中国文化的总汇,祖国宝贵的遗产。尽管清政府在编纂这部书时,出于维护其王朝统治的目的,对有些书曾加抽改与禁毁,但从总体看,尚无损于全书的价值。
从编纂质量上看,《四库全书》编纂阵容强大,精英荟萃。参加编纂的一些著名学者,学贯古今,识见超群,各有专长,从而保证了全书在选目、分类、辑佚及撰写提要等方面的学术质量。
从图书内容上看,《四库全书》是百科性的大丛书,收书内容广泛,包容古今中外。它不仅收社会科学方面的书,也收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书;不仅收汉人的著作,也收少数民族的少量著作,同时还收录了不少在中国流行的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外国人译著。
从收书系统上看,历代封建王朝所修的大型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都是割裂原书,分项摘录汇编,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无法窥见原书全貌,不便探本求源。《四库全书》则全部照录原书,保持其完整性。并围绕十三经、二十四史、先秦诸子、文学名著、科技专著等方面,将相关书籍及增补、注释、考订诸多系列著作集中起来,按部归类,井然有序,使这部大型丛书具有严密的系统性、科学性。所有这些都有利于考察学术演变,研讨文化源流。
从收集珍本上看,《四库全书》的纂修从当时的一百二十余家公私藏书中,征集到不少罕见古本和钞本,一一收录使之得以流传,尤其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385种久已失传或大多残缺的典籍, 使之重现于世,这些书已成为国家难得的宝贵文化珍本,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
对于这样一部内容广泛,并具有以上多种价值的大型丛书,如何发挥它的作用,使之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所利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笔者认为应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将其用《中图法》进行分类,并编制分类目录和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的书名及著者姓名索引。
有人认为,《四库全书》已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排列,因而没有必要再用《中图法》重新分类。但笔者认为,《四库全书》虽然是按经史子集排列的,而且在当时来讲这个分类体系可说达到了比较完备的程度,但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是为封建社会服务的。时至今日,我们再沿用它,是与我国现时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也是与社会主义大学图书馆的性质、任务相违背的。
1 《四库全书总目》分类法及其局限性
《四库全书》的四部分类体系在封建时代是我国知识分类的最高水平,特别是《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体系和编写提要方式影响了后来的目录学者和藏书家,指引了士子的读书门径,是传统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不少有益的目录学见解,至今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我们知道,图书分类的对象是图书,图书有反映知识内容的一面,也有形式体裁的一面,读者查找图书主要是依据图书的科学知识门类,所以类分图书应该根据图书的内容把众多内容的图书有机地排列起来,使同类的书不分开,不同类的不插入。但有些书的本质特征不在书的内容上,而在它的著作形式上,所以类分图书应当以内容为主,以体裁为辅。而《四库全书》的立类标准不完全是按学科的内容归类,而是以体裁立类为主。如以“子部”类下的“谱录”类为例,该类中的书涉及多门学科,收了草木虫鱼、茶酒食品、刀剑玉鼎、文房四宝,等等。如果按照《中图法》的学科划分,它们应分别入到生物科学、食品科学、考古学以及工业技术等类。
显然,四部分类法的立类标准不能准确揭示文献的主题内容,不符合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人员检索的习惯,也不利于从学科角度采用现代化手段的计算机检索。因此,四库法虽有它的优点,但现在再用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2 《中图法》类分《四库全书》的必要性
由于《四库全书》编纂质量高,图书内容丰富,收书系统完整,保存珍本众多,具有多种价值,因此,用《中图法》对其重新分类是完全必要的。除《四库全书》所固有的原因之外,《中图法》自身的特点也是决定的因素,为类分四库全书提供了可能。
2.1 《中图法》分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中图法》是一部大型分类法,它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中图法》自1975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广泛注意,许多图书馆都相继采用,1984年国家标准局以《中图法》作为国家标准颁布。而且,《中图法》的编制原则第二条写到:“图书分类体系要符合科学性的原则,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以科学分类为基础,采取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系统。同时要考虑图书分类的特点,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统一。既要能容纳古代的和外国的图书资料,又要充分反映新学科和新事物”。从这段说明也可以看出,《中图法》的本意也是主张新书、古籍统一分类的,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2 用《中图法》分类可统一分类目录,方便读者检索
使用《中图法》来类分新书、古籍和外文书,读者只要了解一种分类体系就可利用这三部分藏书,并可避免古籍和新书同书异号现象,这对读者使用图书馆是有好处的。此外,由于《中图法》是以科学分类为依据,按学科体系立类,因此能系统地将文献的主题内容揭示出来,方便科学工作者按类检索的习惯。同时读者可在同一分类体系中查到某一学科或主题不同语种、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图书资料,有利于读者对某一类问题的研究。
2.3 用《中图法》分类有利于现代手段的管理
图书馆的自动化、现代化需要新书、旧书统一分类,因它可集中同一主题的不同图书,正确反映各类文献数量,便于计算机进行主题检索和进行文献资源调查统计。《中图法》可将《四库全书》所包括的三千余种图书分别在有关类中全面进行反映。可以相信,新旧图书统一分类是历史的必然。
由于《中图法》具有以上的特点,因此,用其对《四库全书》进行分类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中图法》也不例外,也存在一些问题。
3 按《中图法》分类存在的问题
《中图法》在类目设置和类目注释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古籍类目设置上立类过粗,不能与《四库法》一一对应,不便使用。就拿文学类来说, 多体别集在古籍中数量繁多, 而《中图法》仅设一个“I12/I15各时代作品集”,实为粗略;再如某些类目的注释也有待改进,如杂著一类,下著杂说、杂品、杂纂等,概念均不易理解,应举例说明。不过,《中图法》所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修订中可逐步解决。
总之,用《中图法》类分古籍方向是对的,主流是好的。从发展的观点看,今后使用古籍的人大都将从知识门类的新概念去找书。利用图书一般是按照哲学、文学、历史等大类来查找,而不再是经、史、子、集。因为现代教育通常是以学科为对象进行的。他们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工作也是按照不同学科来划分的,其研究方向是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中的某一学科或者是某学科中的某一分支。《中图法》把同一学科的新旧图书集中在一起,会更有利于老同志进行科学研究。当然,现在利用古籍的并不都是老同志,年轻的同志也不少,不言而喻,他们对《中图法》是熟悉的。
开发利用《四库全书》还应注意分类与编目相结合,即除了符合科学分类的要求外,同时还要发挥编目工作的作用,编制能够使读者迅速查检的目录索引。
4 编制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的书名及著者姓名索引
索引是开发利用文献资源的一种重要工具,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其功用在于方便查检,节约查阅文献的时间;增加查全或查到所需资料的可能性;提供与正文不同的另一种甚至多种检索途径,等等。
为发挥《四库全书》的作用,缩短读者查阅时间,必须为其编制按音序排列的书名及著者姓名索引。
4.1 增加检索《四库全书》的内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这两部书目,都是以四库分类法类目部次书籍的,因此,只有一个按四部分类体系检索的途径。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在影印《四库全书》时,自编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目录》一册,该书目除保留按分类体系检索的途径之外,还增加了“书名及著者姓名索引”,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检索途径,但该书目不收各书的提要。为使读者既能快速查到每种书在《四库全书》中的位置,同时也能查到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位置(页码)以及在《中图法》中所属的类别,笔者认为应编制一个具有以上检索功能的书名及著者姓名索引。
4.2 提高检索《四库全书》的效率
台湾商务印书馆编的《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目录》虽已附有“书名及著者姓名索引”,但它是按“四角号码”和“笔画部首”两种检字法排列的,而且这部目录全部用繁体字,因此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为满足现代人的研究、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应使用汉语拼音音序法,这样,不但能提高检索效率,而且也有利于今后电子计算机编制书目索引和文献检索的现代化和自动化。
——能大大提高检索效率,缩短读者查阅时间。汉语拼音音序法不象“笔画部首法”那样,查阅时还需要一笔一画的数笔画,也不象“四角号码”那样查阅时需先按汉字形体来取号。此外,由于汉字同形体、同部首、同笔画、同号码的比较多,它的先后次序有时不能一下确定,在字形排列法、笔画笔形排列法的书目索引中有时就必须试查,如七画查不到,八画查,一(横)查不到,丿(撇)中去查,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查找。而汉语拼音是以语音为标准的,发音字音的先后次序是永远确定的,如a一定在b之前,b一定在c之前,这种顺序不会产生汉字起笔时的模棱两可的现象,而是能很规律地拼出全部汉字的音序。由于音序次序是确定的,因此能明显提高检索效率,缩短读者的查阅时间。
——有群众基础和发展前途。现在一般年轻人和学生都学过汉语拼音(1958年以后上学的人大部分都学过),而学习过外语的中、老年读者掌握起来也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年读者将越来越多,今后如何利用古代文化遗产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对青年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当然是选择有发展前途的汉语拼音音序为好。因它可以摆脱单纯依据字形特征的束缚,不受繁体字、简化字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发展前途,并且也符合汉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便于计算机检索,符合图书馆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图书馆要逐步实现现代化,书目索引的编制方法就要考虑到有利于今后电子计算机在图书馆的推广和使用。采用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法,为书目检索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尽快实现汉字在电子计算机上的输入和输出,我国现在提出的几种编码法,根据有些研究人员的摸索和比较,认为汉语拼音编码法要比其他编码法优越,因为拼音字母的输入输出比较简便,识别比较容易。既然汉语拼音编码法是一个方向,那么采用汉语拼音排检书目索引也就势在必行了。
On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
Complete Library in Four Divisions"
Bai Guangqin
(College of Arts and Applied Sciences of Beijing United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