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燕[1]2004年在《企业信息构建(EIA)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建筑大师wurman先生所提出的IA(Information Architecture,本文译作信息构建)的概念入手,分为五个部分研究了EIA(Enterpris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的内容及其实现的步骤。 全文计4万余字,五个部分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介绍了IA提出的背景、涉及的领域,IA的发展状况,包括国内研究进展和IA国外发展状况,讨论了狭义IA和广义IA的概念,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IA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文第二部分讨论了研究企业IA的意义,即本文的选题意义。这一部分总结了企业在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利用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恰好与IA的思想相吻合,于是总结了EIA对于企业研究的意义并初步提出了构建EIA的设想。 EIA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信息资源体系结构(Information Resource Architecture)、信息技术体系结构(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chitecture)、企业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arrangement)、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和企业信息门户(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这五个部分看似每个均可以作为企业独立的系统、业务流程和工具来运行,但每一项内容都与EIA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本文第叁部分中对这五部分内容体系作了详细的探讨。 第四部分探讨了EIA的步骤,文中借鉴了企业建模和企业模型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建立EIA的叁层模式9个步骤图,并对每一模式和步骤都作了详实的阐述: 首先是战略层的构建,包括建立企业信息构建领导小组、企业自身状况分析、企业环境分析以及企业战略目标分析; 功能层定义了Architecture的基础架构,分别是数据体系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信息模型、系统架构和企业管理维度(主要指企业具体战略职能); 在操作层详细说明了功能层五部分内容架构的具体的操作流程。 文中最后一部分对以上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企业信息构建的结果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并总结了文中的不足之处。
陈敏[2]2007年在《企业信息构建(EIA)框架及其建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也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以满足客户对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外部环境,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然而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的深入,企业开始面临着信息膨胀、信息孤岛、信息混乱等新问题。因此,企业现在迫切需要引进一套新的信息组织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实用工具来解决这样一些问题。企业信息构建(EIA,Enterpris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作为信息组织和管理的一种新理念和方法近年来在企业信息化研究领域展开了大量的讨论,它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作是解决企业信息化新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从EIA理论的渊源出发,研究了EIA理论的发展过程,对当前EIA框架理论与建模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然后在相关研究的基础,提出了基于领域工程和信息重用的企业信息构建框架,同时阐述了该框架中的各个主要模型。为了保障企业信息框架的整体一致性,本文分析总结了上述模型的相关建模方法,提出可以利用日益强大的UML进行统一建模,以解决企业信息构建框架中出现各模型不一致性的矛盾。对于该框架中目前缺乏基于UML建模方法的系统高层信息模型,针对其采用的是WIED模型,本文利用UML提供的扩展机制,设计了一个UML Profile对WIED模型进行了改进,使之能与UML进行转换,从而间接地保证了建模的统一性。最后,根据以上对企业信息构建框架及其建模的研究总结,对企业信息构建框架的改进、建模技术的研究以及实现模型自动转换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陈敏, 任明仑[3]2008年在《企业信息构建(EIA)框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企业信息管理面临的种种困境,指出企业信息构建(EIA)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新思想和新工具。在分析企业信息架构的基本概念基础上,分4个层次和3个模型提出了EIA框架,致力于解决当前企业信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洪新华[4]2004年在《企业信息体系及其构建研究》文中认为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十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中仍然问题很多,总体上处于摸索状态,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一套明晰的信息化框架和体系——企业信息体系(简称EIA)来指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和IT/IS应用。本文在对前人对EIA的研究基础上做了新的研究。在从EIA的思想、概念、结构及其构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研究。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引出研究EIA的研究背景,并对EIA的研究现状、不足及本文的研究思路作了说明。第二章则全面介绍了EIA的基本概念,从定义、原则、特性和内容方面做了比较并给出了新的界定与拓展。指出EIA是企业信息化体系的新内涵。第叁章针对目前EIA研究的薄弱环节,在比较前人提出的EIA结构模型后,根据EIA新定义给出了一个新的EIA总体结构模型,并分别对其内容做了论述说明。在第四章则根据本文的EIA的结构模型给出了在企业中建立EIA的方法与过程。 本文做的主要工作有: (1) 结合目前EIA研究的进展和我国企业信息化实际,给出了EIA的新的理解和定义 (2) 根据EIA新定义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实际给出了一种新的EIA结构模型,并对其主要成分做了阐述 (3) 从企业信息化实践的角度系统全面给出了企业信息体系应该包含的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 (4) 指出信息企业和信息流在企业信息体系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常昀月[5]2007年在《我国外向型企业信息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企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片面关注技术和系统,缺乏规划,造成资源浪费,导致“信息孤岛”现象的出现。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个明晰的企业信息化的思路框架及方法论—即企业信息体系EIA。作为实施信息化比较早的我国外向型企业,其信息化实施现状在我国企业中比较有代表性,同时,以出口业务为主导的特征,也使得企业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了其国际竞争地位。因此,针对外向型企业的具体企业信息体系构建研究,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本文先在第一章的引言部分说明了选题的背景,并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第二章中首先总结了前人对企业信息体系研究成果,得出企业信息体系结构的含义:信息体系结构是在全面考虑企业的战略、业务、组织、管理和技术的基础上,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指导,以企业中的信息和数据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多维度分层次的、集成的开放式体系结构,进而分析了其特征、研究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第叁章中以广东地区的外源性企业和江浙地区为代表的内源性外向型企业为研究对象,总结出我国外向型企业的特点,并列举出这类企业的信息化现状,一方面,在全球企业信息化浪潮影响下,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基础,但从企业整体应用水平上来看,信息化程度不高,应用效果不理想。第四章结合已有的各种企业信息体系模型,给出了本文论述中的参考模型,并对模型的组成成分进行说明。这个模型可以分为五个体系,依次为战略系统体系、信息资源体系、业务体系、应用信息系统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其中基础设施体系是EIA的基础平台,它实际上包含了业务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和应用信息系统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分别为:管理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成为企业信息体系构建的平台;信息资源体系是对企业信息采集、处理、存储、流通的要求构筑的体系,是业务体系和应用信息系统体系沟通的桥梁;业务体系是指企业中完成一定业务功能的各部分组成的系统,包括企业的业务系统和业务流程,是信息体系设计的依据和内容;应用信息系统体系是操作和策略;战略体系是信息化的总体考虑和方向,其他四个体系最终都是为企业战略规划服务;整个体系的目标就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一EIA结构实现了广义EIA概念的从理念到实施的平滑过渡,既体现了EIA的定义要求,又增加了可操作性,有利于实现EIA的构建。随后在第四章结尾处指出了企业信息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在第五章中按照体系的五个组成部分,具体分析了我国外向型企业的信息体系构建。首先,结合外向型企业战略和未来业务需求,规范外向型企业战略体系;再次,分析现有业务流程和信息需求,确定业务模型;规范企业信息资源体系;最后,解析外向型企业应用信息系统体系,确定信息系统投资方案和管理;同时,考虑到了外向型企业的门户网站建设,鉴于门户网站对于外向型企业的重要性,网站建设也成为评价此类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准。在第六章,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小结,并指出今后将继续研究的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本文结合外向型企业的特点和需求来研究其信息体系构建的具体步骤和内容。虽然目前已经有不少关于企业信息体系的着作,但多着眼于EIA本身的研究,针对某一类型企业的专门研究还比较匮乏。本文的探讨,有助于指导和促进外向型企业信息体系构建的实践,帮助企业有策略地构建信息体系,同时尽可能避免各种问题,使得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加有效。
侯伟[6]2009年在《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城乡总体规划是指导城乡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乡建设、城乡管理的基本依据,对规范城乡土地开发活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进入21世纪,中国城乡规划体系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等均对我国总体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城乡总体规划应以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构建城乡生态和空间为支撑,以完善城乡发展制度为根本保障。城乡总体规划的制定过程引入战略环境评价,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提供技术支持、运行框架和长远效益,推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针对建设项目而进行的,一般实行的是事后评价,因此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只能补救小范围的环境损害,无法从决策源头上保护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战略环境评价阶段推进规划环评,因此,对城乡总体规划进行战略环境评价是时势所趋。论文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理论,从环境经济学、循环经济理论及在规划方面的应用入手,提出了战略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理论,即研究战略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的复合系统,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也同样具有耗散结构特征,并且把综合集成方法作为其研究方法之一。论文以城乡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结构框架。通过对城乡总体规划的内容即把握宏观的城乡建设总的发展方向,研究城乡土地利用及布局等的分析,它的宏观定位为建构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结构框架奠定了基础。战略环境评价有着完整的一套应用程序,在各种及各行规划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把战略环境评价应用于城乡总体规划政策制定、战略的选择、规划的编制及实施,并通过系统的评价因素的确定及评价过程的建立,构建完整的适用于城乡总体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结构框架。任何战略的实施都需要一定技术方法的支撑,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也不例外。论文从研究国外较完备的战略环境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入手,通过对我国自从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来逐渐形成的比较系统的战略环境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的研究,提出了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技术方法体系,包括应用战略环境评价常用的技术方法,同时提出城乡总体规划分阶段应用的技术与方法,并进行了主要的技术方法应用与示范。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推进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进展,使其更广泛地应用规划各个领域。战略环境评价的实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论文通过对多元参与制度、委员会制度、社会监督协调机制、决策保障机制、法律制度、实施保障制度等对战略环境评价过程与结果的保障研究,使得战略环境评价结果更具有可靠性、透明性及可操作性。实例研究是检验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重要手段,论文通过对大庆高新区主体区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验证了研究的结构框架构建的合理性,技术方法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建立的科学性,指出了其具有的代表性及实践意义。总之,通过对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初步建构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结构框架,并且在技术与方法体系及制度保障体系等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
胡果[7]2010年在《煤炭企业信息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构建主要研究信息组织、信息结构及信息展示,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加成功地查找和管理信息,最终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近几年来,我国的信息构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的信息构建研究大多集中于基础理论研究,信息构建的应用和实践亟待加强。目前,煤炭企业正面临着兼并重组的问题,国家也正在大力推进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整合后的煤炭企业势必面临信息化建设问题,而信息构建理论对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应用信息构建理论对煤炭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十分必要。煤炭企业的信息构建可为煤炭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也可为系统构建人员提供系统实施的纲领性意见。本文首先阐述了信息构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从其定义深入剖析信息构建的内涵及目标,继而又对企业信息构建理论进行了探究。在此基础上,基于信息构建的叁要素理论,探讨了煤炭企业信息用户的特征、需求、行为、认知及煤炭企业的内外环境,并对煤炭企业的内容组织进行了探究,从而实现了煤炭企业信息构建活动中的信息组织和信息结构。信息展示的活动最终通过煤炭企业信息系统构建得以实现。笔者从煤炭企业信息系统的用户构建、环境构建、内容构建、功能构建实现了煤炭企业信息系统构建。最后以山西焦煤集团信息门户系统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诠释了煤炭企业的信息构建,使理论具体化,并充分证明了煤炭企业信息构建的可行性及其重要意义。
邓景毅[8]2005年在《企业信息架构(EIA)的构建》文中提出分析现有企业信息系统失败的原因,认为柔性的、基于企业战略的企业信息架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全面阐述了企业信息架构的基本概念,提出了EIA-E信息架构模型。在现有的基础上,归纳和完善了建立企业信息架构的主要工作内容,并且给出了部分构建实例。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实施风险。最后指出了构建企业信息架构仍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董尹[9]2010年在《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和IT普用化,市场资源组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逐步由单一专业化向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单个企业的竟争优势已不再凸现,竞争的模式已由企业间的竞争逐步转变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庞大的供应链网络正在飞速形成,信息化对供应链管理越来越重要。信息流作为供应链中叁大主要流之一,起桥梁作用,是供应链的控制手段。因此,运用信息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将传统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买卖对立关系演变成以消费者为中心、具有高效运作、快速反应市场的动态联盟的关系,进而促进整个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相互协调,实现信息一体化,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组织目标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同时借助良好的信息一体化激励机制,保障供应链中信息顺畅准确的传递,协调节点企业间的关系,使得原来的零和博弈变为双方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利用强强联合的策略,发挥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达到共赢目的。通过对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研究,发展和完善了企业供应链信息流管理理论,弥补了目前研究的不足,进一步认识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实质和网络特性,掌握供应链企业行为特征,促进企业供应链信息战略联盟的形成,支持供应链成员企业进行正确决策,从而消除因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而出现的“牛鞭效应”、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实现信息即时传递,快速相应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需求,促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企业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和流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研究企业供应链信息流类型和传递模式入手,提出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概念,通过分析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要素和层次,构建基于信息流的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概念模型,并将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看作成一个合作联盟,建立起博弈分析模型,通过赋值模拟比较信息一体化前后的收益值。本文的研究采用了五种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模型研究法、文献研究以及案例研究。全文研究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问题所在,阐述研究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展现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对中外文献的回顾和综述,发现对供应链信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信息流、供应链信息共享、供应链信息集成和企业信息构建等方面。并对各方面研究的薄弱环节进行了总结。第叁部分,根据研究课题,采取逐层递进的方法,阐述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相关理论基础。首先,简要介绍企业供应链信息化背景;接着,说明了企业供应链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然后,对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影响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七个障碍;最后阐述信息流相关知识,包含信息流的类型和信息流运作的四种模式及其优缺点。这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对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模型的构建与分析。包括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概念模型的构建和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模型的博弈分析。对于概念模型的构建,是基于对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要素和层次的详细分析基础上的归纳,要素主要包括信息类型、功能效用、信息技术和激励机制,层次从范围、广度和深度叁个方面进行划分并分析了层次间的转化路径。对于博弈分析,则是通过构建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构成的简单四级供应链上的合作博弈模型,并求解各局中人的期望收益-Shapley值来实现。最后,对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演化路线做了规划,提出了企业供应链知识创新框架的设想。第五部分,以图书行业为例,展开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案例研究。在介绍我国图书行业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选取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安徽省导航图书有限公司两个实体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结合LDS系统的实施对业务流程进行描述,并分析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赋值模拟,显示出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带来的收益上的变化。第六部分,根据前面五部分的分析和研究对全篇内容进行概述与总结,归纳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我国的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研究方向做出进一步的展望。
张国军[10]2016年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与中国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中国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中国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十八届叁中、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立足周边,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辐射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201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第一份关于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性、综合性文件——《关于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的若干意见》,从顶层设计了未来自贸区建设,明确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措施。中国对推进自贸区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有助于正确判断国际和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环境,找准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定位,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实施和推进自贸区战略。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主要参与方利益博弈及中国对策。本文认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若以1997年和2008年为界限,大致可以划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1989—1997年),这一时期以APEC为主导。APEC在这期间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确立了组织形式、宗旨、目标、合作原则等,提出了发展目标——茂物目标,对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促进经济技术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二阶段(1997—2008年),这一时期以东盟为主导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为特征。东盟建立了一系列"东盟+N"机制,包括"10+1"、"10+3"、"10+6"机制。东亚地区也因此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合作格局。第叁阶段(2008年—至今),这一时期,美国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创,奥巴马上台后,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凭借TPP介入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自此,东盟主导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被打破,东盟提出RCEP应对TPP的冲击。继之,在中国的倡导下,亚太各方于2014年APEC北京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决定对FTAAP进行联合战略研究,并一致同意尽快启动FTAAP进程。这样,亚太地区形成了 TPP与RCEP两大机制并存,同时酝酿推动FTAAP的局面。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及意义,有关研究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二章运用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结合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整体演变,分析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形成及变迁。第叁章至第五章分别分析了 TPP、RCEP、APEC/FTAAP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影响。第六章结合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亚太战略,探讨其相互间的利益博弈,判断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七章论述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并结合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情况及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具体如下:第一,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原因进行了国际政治经济分析。首先,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在亚太地区的权力角逐引发了该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的变迁。其次,全球金融危机打破了东亚和美国家之间既存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美国强势推进TPP,搅乱了东盟主导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推动该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进一步发生变迁。再次,APEC存在的问题致使其集体行动成本增加,运行效率低下,陷入了集体行动困境。各成员无奈之下转向其他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最后,亚太地区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伴随着多机制并存,竞争性合作。第二,厘清TPP、RCEP、APEC/FTAAP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的影响。TPP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赋予了新的元素,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朝多元方向发展。TPP冲击了现存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催生了 RCEP,两大机制相互制衡;RCEP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东盟主导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设。RCEP加入门槛相对较低,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机会;APEC停滞不前引发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变迁。FTAAP的提出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整合提供了目标。第叁,结合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亚太战略,分析其相互间的利益博弈,判断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未来发展趋势。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利益博弈表现在对东亚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的争夺上。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谋取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东盟推进"大国平衡"战略维持其在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日本在中、美之间搞平衡,角逐东亚乃至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韩国致力于成为连结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关键链条,印、澳、新积极融入亚太权力体系,期冀分得一杯羹。2015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明确指出,TPP和RCEP是未来实现FTAAP的基础。TPP、RCEP两大机制未来发展趋势存在叁种可能:RCEP逐步并入TPP后融合为FTAAP;TPP和RCEP趋同后融合成FTAAP;TPP和RCEP纳入FTAAP谈判。然而,未来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如何发展,主要取决于主要参与方的利益博弈和亚太地区的现实发展需要。第四,基于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和之前章节的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中国未来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使用综合贸易份额指数、拓展后的贸易密集指数、HM指数分析了中国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参与方的贸易依赖程度,结合现有的关于TPP、RCEP、FTAAP对中国经济影响的CGE模型分析结果以及之前章节的理论分析,提出中国未来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多层次、全方位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建设高水平自贸区,推进自贸协定深度一体化;妥善处理中美关系,积极探索双边合作途径。
参考文献:
[1]. 企业信息构建(EIA)研究[D]. 赵海燕. 武汉大学. 2004
[2]. 企业信息构建(EIA)框架及其建模研究[D]. 陈敏.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3]. 企业信息构建(EIA)框架研究[J]. 陈敏, 任明仑.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4]. 企业信息体系及其构建研究[D]. 洪新华. 暨南大学. 2004
[5]. 我国外向型企业信息体系构建研究[D]. 常昀月.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 城乡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研究[D]. 侯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7]. 煤炭企业信息构建研究[D]. 胡果. 山西大学. 2010
[8]. 企业信息架构(EIA)的构建[J]. 邓景毅. 企业经济. 2005
[9].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研究[D]. 董尹. 安徽大学. 2010
[10].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变迁与中国对策研究[D]. 张国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eia论文; rcep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经济论文; 供应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