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省宁波市 315000
摘要:虽然土木工程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利用有效的措施解决。如何应用施工技术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的质量成为了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本文中分析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以供借鉴。
关键词: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基于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项目中的具体落实,其需要关注的要点内容相对比较多,需要体现出较为理想的全面性和全过程性,结合各个施工操作要点进行详细控制,避免最终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威胁。
1、土木工程混凝土分析
1.1土木工程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看到的土木工程,主要是经过施工工作人员应用多种建筑材料、设备和施工技术来建设和维护的。土木工程是涉及面较为复杂的一个流程,具备非常多的属性,包括实践性、综合性以及社会性。实践性具体表现为一定要依靠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而成;综合性即土木工程包含多方面因素,如施工勘察、设计等等;社会性主要是由于工程项目受到社会环境影响非常大,在不同的时间以及地点具备不同的施工技术水平。
1.2混凝土
作为一种复合型材料的混凝土,主要是应用胶凝材料来实现对各种施工材料的有效复合,从而构成一种具备良好性能的建筑材料。这种复合型材料的重点是应用砂石和水,按照标准比例实现胶合,应用有关的设备实现良好搅拌来发挥水泥的性质。土木工程项目中混凝土材料的应用较为广泛,因为同样是土木工程项目施工材料,其具有非常良好的性能,制作工艺比较简便,价格低廉。
2、土木工程项目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2.1配制
生产混凝土的基础技术就是混凝土配制技术,这与混凝土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配制混凝土。在按照经验的前提下,应当利用合适的设备实现精准配置,在水泥、砂石、水和胶合剂的比例上要精准实现配制。例如,通常情况下,配制砂石的过程中砂石的使用量巨大,这就需要配制人员在搅拌混凝土之前测定砂石的含量,从而确保精准的配制比例。
2.2搅拌
混凝土搅拌技术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技术,在混凝土材料搅拌之前,搅拌工作人员应有效、深入地研究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控制好投料量、搅拌时长和搅拌的顺序等,从而确保科学地进行投料以及搅拌工作。此外,在搅拌的整个流程中,应严格控制好搅拌的时间,随时随地关注搅拌混凝土材料的流动搅拌情况,确保实现对混凝土材料的均匀搅拌。此外,最终完成混凝土的搅拌工作还要及时完成卸下流程。
2.3浇筑
在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实际流程中,浇筑混凝土之前,一定要反复试验水灰比,确认最理想的方案。浇筑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最理想的浇筑设备,确保浇筑的连续性,从而保证浇筑品质;应用墙体混凝土浇筑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浇筑结构的稳定以及强度,更加需要关注墙体的施工质量。浇筑之前,要保证施工材料的一致性,严格对浇筑厚度进行控制,通常的控制标准是200mm,相邻浇筑层面浇筑作业的间隔时间不能过久,一定要控制在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
2.4 降低混凝土地基约束力
降低混凝土地基约束力可以通过下面两种方法实现:第一种,适当地降低外部地基约束力;第二种,从材料着手,减弱混凝土材料的约束力。首先,在浇筑混凝土的环节中,如果大面积进行将导致混凝土大面积产生堆积现象,混凝土材料受到地基约束力。对于这样的现象,一定要适当地降低浇筑的厚度,浇筑前设置好滑动层,应用滑动层减弱外部地基约束力。其次,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的增高会增加材料约束力,因此要控制好混凝土内部温度应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控制好温度应力要应用良好有效的保温覆盖方式、蓄水措施,将材料的外部温度控制在标准范围中,从而更好的掌控混凝土材料内外温差,减少混凝土材料的约束力。
2.5 混凝土施工浇筑养护
浇筑前应对模板、保护层垫块、支撑、钢筋间距及焊接点、预埋件认真细致检查,清除模板内杂物,环境温℃高于35℃时宜对金属模板进行洒水降温,但不得留有积水。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易分层振捣,振捣延续时间应使混凝土不再往上冒气泡,表面不再呈现浮浆和沉落时为止。当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时间宜为10~30s,应快插慢拔,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4倍,插入下层混凝土的深℃应不小于50mm,并应避免碰撞钢筋、模板、预埋件等。
在这里重点强调一下混凝土在生产和施工收尾阶段容易忽视的关键控制程序—养护。个别生产企业和管理者不重视养护工作,生产的预制或现浇的混凝土,放置室外任其风吹雨淋,靠环境湿℃和夏季雨水进行养护,或者用水管在混凝土表面象征性浇水湿润。根据水泥水化机理:混凝土在28天标准养护(20±2℃,湿℃95%)后,内部已水化水泥只能达到混凝土所含水泥总量的70%~80%,如混凝土内部达不到水泥后期(主要水化反应物为硅酸二钙和铁铝酸四钙)水化所需的用水量,未水化部分水泥只能充当粉料使用,不仅浪费水泥,且影响混凝土的后期强℃,降低耐久性和安全性。所以,笔者认为混凝土的后期养护,如保证养护时间的覆盖、保温保湿、喷洒养护液等工作,是保证混凝土耐久性、安全性和强℃的关键控制程序。
2.6 控制施工裂缝
2.6.1 严格控制温度
温差大是导土木施工中混凝土结构发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好温度,具体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选用低热、中热水泥,如粉煤灰水泥、矿渣水泥等;(2)在合理的情况下,适当减少水泥的用量,其通常的使用标准就是将水泥的实际用量应小于 450kg/m3;(3)根据房建混凝土结构的实际需求,适当降低水灰比,通常施工过程中需要将水灰比控制在 0.6 以下;(4)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优化骨料的级配,避免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泥分较多的骨料,同时为了更好的预防温度裂缝,还可以在骨料中适当添加高效减水剂、粉煤灰等,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施工中水泥的用量,还可以降低水化热;(5)引进先进的搅拌工艺,在传统“三冷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全新的“二冷工艺”,从而降低在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温度。
2.6.2预防干缩裂缝
在土木施工的过程中,干缩裂缝是因为由于混凝土结构在成型的过程中,其中的水分蒸发较快,所以实际的体积就会变小,从而引发干缩裂缝。针对干缩裂缝,其预防的方式有:(1)在土木施工过程中尽量选择收缩程度较小的水泥,包括粉煤灰水泥、中低热水泥等,并在搅拌的过程中适当降低水泥的使用量;(2)混凝土结构发生干缩裂缝与水灰比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所以混凝土之间的配比需要严格控制好水灰比,并在其中适当的加入减水剂;(3)在搅拌混凝土与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配合比,也就是实际的用水量不能超过配合比设计的用水量;(4)重视混凝土结构的养护工作,同时在延长以往的养护时间,尤其是在冬季,需要涂刷混凝土并延长覆盖的时间。
结语
总之,对于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重点加强对于各个基本施工操作环节的重要把关必不可少,尤其是需要切实围绕着混凝土施工操作的前期准备阶段、现场施工阶段以及最终养护处理予以全过程监控,确保施工质量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芳.土木工程项目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研究[J].工程建设,2017,49(02):82-84.
[2]李玉红.土木工程项目中混凝土结构施工环节的有效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18):49-50.
[3]刘向阳.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探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7):107-108.
论文作者:吕同海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7
标签:混凝土论文; 土木论文; 水泥论文; 过程中论文; 材料论文; 约束力论文; 工程项目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