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转型期教育改革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俄罗斯论文,教育改革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转型期的俄罗斯在教育法律法规制定、学校多样化、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等诸方面扩大了地方教育自主权,保护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传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关系自然十分密切。文化可以作为政治经济的中介而作用于教育。这种作用往往是比较直接的。文化的发展经常会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民族文化的特点往往会成为教育的民族模式,而民族文化的素质与水平又成为教育发展的阈限。教育改革中开始凸现出多元文化,可以说是近10年来俄罗斯教育的一个新特点。
1991年底,苏联的解体使俄罗斯继承了其大片领土、大部分主权和人口,进入了社会转型期。俄罗斯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将教育推向了改革的大潮中。如何使教育成为缓解社会危机、走出经济困境的一剂良方,是俄罗斯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在俄罗斯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教育必须适应新型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而且要为俄罗斯社会经济和精神发展建立基础,保证国家安全和民主法制,满足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提供市场经济需要的各种人才,以提高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和投资吸引力。正如俄总统普京亲自主持制定的教育国策(2000年10月4日颁布)中指出的:教育的超前发展,担负着俄罗斯摆脱危机的使命。
1917年10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在教育领域废除了不平等的教育制度,建立了新的统一劳动学校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义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20世纪70年代基本普及了10年义务教育,每万名居民中的大学生人数居世界前列。苏联时期国民教育体制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免费普及义务教育体现教育机会平等,保证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
苏联解体后,中央集权管理制度所决定的教育统一性暴露出与新形势下政治经济改革体制不相适应的弱点。教育管理体制中实行的统一管理使得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在办学、财政、教学和管理等诸方面没有自主权;单一的中央办学的教育投资方式在财政危机中无法支付国家教育发展所需的全部费用。与此同时,单一的办学模式、办学条件也远远不能满足俄罗斯社会不同阶层对教育的消费需求。在培养目标上的统一化,在教学体系上实行的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科书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曾经保证了苏联时期较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在短时期内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但却忽视了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民族文化特点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在社会矛盾重重、民族矛盾激化的今日俄罗斯更容易成为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虽然经历着严重危机的困扰,社会处于转型期,但俄罗斯的教育改革并未停步,尤其注重于促进100多个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民族的特性较多地集中体现在文化中,就每一个具体的民族而言,民族文化传统是其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教育是传递、选择、发现、创造文化的重要手段,教育的传统是民族传统的组成部分,在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促进各民族教育的发展是民族和睦、国家兴旺发达的前提。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评述近年俄罗斯教育改革中是如何促进多元文化发展的。
一、教育政策和法规是多元文化发展的保证。
俄罗斯境内有大大小小的民族100多个,其中俄罗斯人占81.5%,鞑靼人占3.8%,乌克兰人占3%,车臣人占0.6%,摩尔多瓦人占0.7%,犹太人占0.4%,还有巴什基尔人,日尔曼人,印古什人,图瓦人,卡尔梅克人,楚克奇人,涅涅茨人,爱斯基摩人,吉普塞人和朝鲜人等。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是俄罗斯政府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前苏联领导人在民族政策方面的严重失误,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民族独立情绪占了上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一些少数民族也曾出现分裂倾向,有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1992年7月10日,俄罗斯颁布了推动全国教育改革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1996年又颁布了该法的修订版(又称新教育法)。对俄罗斯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依据:
“教育的人道主义性质、全人类共有价值、人的生命与健康、个性自由发展的优先性,培养公民觉悟及对祖国的热爱。
联邦文化、教育的一致性,在多民族国家的条件下捍卫体现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传统的教育体系。
教育普及性、教育体系对受教育者、培养对象不同发展水平和修养特点的适应性。
教育的自由和多元化。
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和国家——社会性、教育机构的自主性。
教育内容应能促进不同肤色、民族、种族、宗教信仰和社会团体的人们彼此理解,能考虑到各种不同的世界观,促进受教育者实现其自由选择信仰和观点的权利。”
1994年5月通过的《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各种教育法律、法令、法规的集大成产物,其中“坚持教育发展在国家的优先地位”和“保证俄罗斯的教育、文化和科学的统一空间”为新时期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依据和明确的目标导向。
2000年10月4日新一届总统普京召集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教育科学院院长等制定了国家基础性文件《俄罗斯国家教育论纲》,文件中重申了教育在国家政策中的优先地位,也确立了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指出加强教育和科学是现代俄罗斯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并把促进多民族文化发展写入国策。文件在教育的战略目标、发展任务、国家的承诺等章节中都体现出重视民族文化发展的宗旨:
“论纲反映了多民族的俄国公民的利益,号召为全国公民普及义务教育创造条件,保证公民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和每一个公民在一生中不断提高受教育水平的机会。
俄罗斯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主权、民主国家的公民,使他们社会化。教育他们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具有高尚道德,对民族和宗教宽容,尊重其他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
在青少年中形成全面的国际理解、现代的科学世界观、民族关系文明的发展。
民族与民族文化关系的和谐。
保护并支持俄国各族人民民族和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他们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
保护俄联邦所有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发展北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当地少数民族的教育与文化。
俄罗斯联邦的所有公民不受种族、民族、语言、出身、居住地点、宗教、信仰、党派、年龄、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财产状况和职位的限制,都保证享有以下权利:
免费的普及学前教育;
免费的普及基础普通教育;
免费的普及(完全)中等教育;
免费的普及初等职业教育;
竞试基础上的免费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
竞试基础上的免费高校后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
从总统普京主持制定的教育基本国策中,可以看到俄罗斯对处理好民族问题的重视,在教育领域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以立法形式予以保证。
二、建立民族学校,发展多元文化。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涌现出的大量非公立学校成为教育改革的亮点。这些学校有社会团体办的,有企业办的,也有私人办的,结束了苏联70多年学校全部为国立公立的历史。由于俄政府法令《民族和文化自治区》的颁布,众多的学习不同民族语言、历史、文化的非国立民族学校近年得到迅速发展,尤其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大城市。这些学校主要是居住在这两大城市的不同民族团体的代表们设立的,对母语的天然情感和本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使这些代表们早有这种愿望,俄罗斯新的教育国策使这种需求得到满足。
不同民族的代表们因经商、迁徙、移居等原因长期居住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995年,涌现出8所民族学校,如:俄罗斯-韩国学校,犹太学校,亚美尼亚学校,鞑靼学校,波兰学校,俄罗斯文化研究学校,美国乔治亚州学校。俄罗斯远东地区还建起一些朝鲜学校,这是由于1993年俄罗斯政府通过了“关于为俄罗斯朝鲜人平反的决议”。历史上19世纪中叶朝鲜人开始向俄远东地区移民,曾经为远东地区的经济开发作出过重大贡献,20世纪20-30年代这一地区的朝鲜人曾有十几万人,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朝鲜人的民族文化和教育曾有较大发展。1937年国际局势紧张,苏联政府强迫远东地区的朝鲜人迁移到中亚地区,打断了朝鲜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正常发展:朝鲜学校被关闭,停止教授朝鲜语,禁止出版朝鲜语报刊,朝语广播也被迫停止。苏联解体后,90年代朝鲜移民开始从中亚返回远东地区,朝鲜的民族学校和文化设施也开始恢复。俄罗斯现在的教育体系注意教育学生记取历史教训,尊重不同语言和文化,因为理解和接受这些将在学生中形成不同民族相互理解、友好相处的基础。
俄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建立民族学校的需求做出了积极的反应,首先为每所学校提供一幢校舍。在10年的实践中各民族学校获得了一定的支持,学校权利的保护和认证、教师和学生资格的授予等建校初期的问题也得到较为顺利的解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1994年开始实行的莫斯科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划《莫斯科教育-1》、《莫斯科教育-2》、《莫斯科教育-3》中都对民族教育予以特殊关注。1994年—1996年期间莫斯科教育体系采纳了民族学校发展计划,民族文化成为莫斯科学校教育内容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新的民族学校的教育内容和功能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得到认可。莫斯科教育体系还计划开办公立民族学校。圣彼得堡市已开设德国学校、中国学校,不仅教授德语和汉语,还介绍音乐、美术、建筑、民俗等,校内环境具有浓郁的日尔曼族和汉族文化特色。在民族文化社团、协会的呼吁下,莫斯科市成立了吉普赛、乌克兰、波兰、鞑靼、朝鲜等民族文化中心。公立学校课程中民族文化部分不能超过20%,但是它给各民族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确认自己是某种文化或传统的成员,了解本族文化并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同时也给俄罗斯人了解其他民族创造了机会;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相互丰富,形成人们多元文化的宽广视野。
俄罗斯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地区、山区、牧区、林区、边境地区,地广人稀,除聚居外,还有的家庭和个人散居在各地。即使在某一少数民族聚居区内,往往也有俄罗斯族或其他民族居住。因此,民族学校的办学形式也呈多样化发展,办学主体有公立、私立、企业、民族文化协会、社团等;教育机构类型有学前教育中心、普通教育学校、寄宿学校、职业技术学校、艺术学校、大学、民族文化中心、星期日学校、教育和培训中心等。为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教育需求的人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体现出现代教育终身化、国际化、以人为本的特征。
按照莫斯科市政府1997年5月20日377号令和1997年8月19日653号令的决议,民族-文化教育机构得到了独立的地位和进一步发展,教育体系在此过程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它对防止民族冲突、化解民族矛盾、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起重要作用。
三、教育内容体现多元文化。
教育法对教育内容提出了总要求,对课程政策的规定体现了多元化、自由化、人文化、个性化的指导方针。“保护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传统”的原则,教育内容实行国家规定部分占60%,地区部分占25%,学校自行选定部分占15%。俄罗斯现行教学计划分为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不变部分保证在全国领土上形成教育空间的统一;可变部分充分考虑到民族的、地区的文化特点和传统。
在俄罗斯这个有100多个民族的国家,尊重民族、地区文化传统首先是在教学语言方面。俄罗斯新的教育法对此体现了极大的灵活性,规定公民有权利以自己的母语接受教育,并在教育系统提供的可能范围内选择其接受教育的语言;教育机构有权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教学语言;国家支持俄罗斯联邦境内不具备自己国家组织机构的民族用自己母语实施教育过程而进行的人才培养。
在教学语言多元化方针指引下,《语言和文学》类课程出现了三种结构方案:(1)作为国语的俄语、本族语、本民族文学、文学、外国语;(2)作为教学语言的俄语、共和国(边疆区、州)语言和文学、文学、外国语;(3)作为教学语言的俄语、文化、外国语。至今为止,全俄罗斯联邦共有73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被使用。
同时,在《艺术》(包括艺术、音乐、世界文化艺术、反映地区特点和民族文化传统的综合课程)、《社会学科》(包括历史、国别史、地理、社会学、地方志、法律、现代文明基础、当代世界、世界经济等的综合学科)、《自然学科》等课程中都包含有反映地区特点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内容。
综上所述,俄罗斯从立法、民族学校发展、教育内容改革的三个方面都体现出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向。在俄罗斯这个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政治上长期一元化、民族众多、居民文化水平又较高的国家,鼓励和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促进世界各民族、各地区文化教育的交流也将有利于吸纳、移植、借鉴别国先进教育经验,繁荣本国教育事业。
可见,俄罗斯教育领域出现的文化多元性不仅使文化共享成为可能,还有效地形成一种文化传播的心理动力,形成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认识不同文化的浓厚兴趣。这种文化心理动力与人们的文化水平、文化视野和文化共享性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文化水平越高,文化视野越开阔,文化共享度越大,居民越是渴求获得新的、来自于不同文化圈的文化。这也足以说明由教育所形成的巨大文化心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