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中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_帝国主义论文

国际视野中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_帝国主义论文

国际大视野中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视野论文,国际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4)02-0045-06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成败,与国际形势密切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国际形势的有利条件,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而不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方针政策和斗争策略,往往导致该运动的停滞、衰落乃至失败。本文力求以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为个案,从国际大视野审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的产物。革命政党能否把握住国际形势变化,抓住资本主义危机所带来的有利时机,果断推进革命,无疑是革命成败的关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内外矛盾尖锐化,危机加剧。为了摆脱危机、转移国内矛盾,各国政府加紧了对海外市场的争夺。但由于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已瓜分完毕,海外市场的争夺必然加剧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由此导致战争的爆发。美西战争、英布战争陆续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最终于1914年爆发。战争反过来激化了国内的各种矛盾和不满情绪,革命形势日渐成熟。列宁正是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中,抓住机遇,领导了十月革命。其成功之处在于: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代的发展、本国国情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创新,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列宁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列宁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①,是“寄生的、腐朽的”②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不断侵略扩张,世界被瓜分完毕,它们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争夺殖民地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战争不可避免。帝国主义理论的提出,为人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本质特征、分析帝国主义国家的内外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其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战争与和平的理论。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间的局部战争,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国家争夺殖民地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战争。各国革命政党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和反对这场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他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结束战争,实现持久的和平。这些论断,无疑为革命政党正确对待战争与和平问题、推动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其三,提出社会主义“首先胜利论”。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但由于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和各国具体国情的不同,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爆发。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取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③。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尤其是战争造成了资本主义统治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会在这个薄弱环节上取得突破,而沙皇俄国恰恰是这个薄弱环节。由于传统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会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各国的革命者还缺乏推动本国革命首先取得胜利的决心和勇气。列宁的理论,极大地鼓舞了布尔什维克党,调动了革命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这无疑是俄国革命胜利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第二,创建了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19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普遍建立了社会主义政党。这些政党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把斗争的中心和重点转移到了民主选举和议会活动方面。当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其矛盾和危机加剧的时候,这些政党却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列宁认为,俄国是帝国主义内外矛盾的焦点,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同西欧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别,社会主义政党也不具备西欧国家那样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俄国应当创建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在列宁的领导下,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于1905年建立。布尔什维克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列宁的建党原则。同西欧社会民主党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一,它坚持共产主义的革命目标和奋斗纲领,坚定不移地推动无产阶级革命。为此,它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将党的名称正式确定为共产党。其二,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这种组织原则克服了西欧社会民主党组织涣散、难以形成一致意见、采取统一行动的弱点,有利于加强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其三,确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纲领。该党坚持俄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依靠工农联盟,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沙皇政权,实现工农民主专政。他强调,革命政党不仅能够从事和平、合法斗争,而且要善于开展地下活动和武装斗争,能够适应残酷的斗争环境和白色恐怖。

       第三,提出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布尔什维克党根据俄国的具体情况,把“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结合起来,确立了正确的革命战略,推动和领导了俄国1905年革命和1917年的二月革命。但列宁认为,这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有待于进一步实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他针对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厌战、反战的情绪,提出了争取和平、土地、面包的奋斗目标,从而使党能够争取民心、顺应民意。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参与帝国主义战争,并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致使国内外矛盾进一步激化,革命形势成熟。布尔什维克党坚决果断地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先后颁布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把土地分给农民,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从而为红色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国际环境和社会基础。

       与此同时,西欧社会党和第二国际的一些代表人物,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和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却陷入理论和行动的巨大困境之中。在理论上,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本质、基本特征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而仅仅把帝国主义看作西方国家政府的一种对外政策。与此相联系,他们否认当时的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脱离现实地空谈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在行动上,他们不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而是站在本国政府的立场上,用虚伪的“爱国”口号欺骗群众,鼓动群众积极参战。由于长期开展和平、合法斗争,当十月革命后欧洲革命高潮来临时,他们在理论、方针政策和组织领导方面,都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他们要么坐失良机,要么因缺乏组织领导和斗争经验而遭到失败,有的甚至公开反对革命。由于他们各自站在本国政府的立场上看待和推进战争,自然就以同盟国和协约国为界限,成为相互对立的两个阵营。这也使第二国际陷入对立和破产之中。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十月革命的助产婆,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则直接推动了各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推动了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发展。各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是:

       第一,正确认识战争的性质,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对战争性质的准确判断,是制定正确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前提。第三国际和各国共产党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法西斯国家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反法西斯战争则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苏联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威力和优越性。其他各国共产党也积极领导本国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反法西斯斗争。各国社会党也积极支持和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坚定不移地站在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线,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不怕流血牺牲,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党的组织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不断发展壮大。

       第二,正确处理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坚持统一战线。

       反法西斯战争爆发前,由于资本主义处于世界性严重危机之中,法西斯势力猖獗,各国政府加强了对共产党及其他左翼进步力量的镇压,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甚至由此导致大规模的内战。例如,中国的国内革命战争。法西斯势力入侵,使共产党人认识到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坚决反击法西斯的入侵已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停止了内战,共同抗日。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各国共产党都制定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从国家关系的角度来看,苏联同美、英等西方大国以及所有站在反法西斯立场上的国家结成国际统一战线,共同打击法西斯势力。从各国国内的情况来看,统一战线就是实现各派政治力量的团结与合作。众所周知,十月革命后,特别是第三国际成立以来,共产党同社会党、第三国际同第二国际,进一步相互对立。苏共和第三国际曾一度把社会党看成最危险的敌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三国际改变了对社会党的态度,努力促进各国共产党和社会党加强团结,共同开展反法西斯斗争。事实证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完全正确的,它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革命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组成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④。但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防止“一切经过统一战线”⑤,不断发展壮大。

       第三,把反法西斯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有机结合起来。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无论是法西斯国家,还是反法西斯国家,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抉择。尤其是在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反法西斯力量比较强大的国家,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发展状况。

       其一,传统的西欧国家都恢复和重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同时,在一些西欧国家,例如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希腊等国,都有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人民武装力量,其人数甚至高达几十万。如果它们能够把反法西斯战争和国内革命斗争很好地衔接和结合起来,那么这些国家的革命也有可能出现另外一种景象。但这些国家实际上是由英美联军占领和控制,力量对比不利于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一旦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势必同强大的盟军发生直接冲突。而且,它们领导的游击队是因反法西斯而建立起来的,真要转向国内战争,可能会出现分化,未必所有的人都跟共产党走。况且苏联和西方大国间所达成的共识,是把这些国家列为西方的势力范围。因而,苏联不仅不支持这些国家的共产党继续坚持武装斗争,反而劝说乃至施加强大的压力,使其放弃武装斗争,解散游击队,参加和平、合法斗争。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党屈从了苏联的压力,放弃了武装斗争,从而使西欧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了一股“交枪逆流”。

       其二,东欧各国在苏联的支持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这种前景的出现,主要取决于国际力量的对比和美苏“势力范围”的划分。按照美苏达成的协议,东欧划归苏联的“势力范围”。实际上,东欧也是由苏联红军解放和占领的。苏联在西欧采取了同西方国家合作的态度,换取了西方大国对其在东欧支配地位的承认。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东欧各国也还存在一些其他的政党和政治力量,它们也参加了反法西斯斗争。在建立人民民主国家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它们通过和平、合法、合作的方式,逐渐融入主流政治体系之中。

       其三,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亚洲国家,共产党通过国内革命战争,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并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建立由国共两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共同参与的联合政府,领导国家走上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但国民党政府却一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并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大规模的内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将战略重点和战略目标转向全面推进人民民主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建立人民民主国家。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同时,在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和革命政权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从而为全国的解放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支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同时,朝鲜、越南也相继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中、朝、越等国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样,社会主义就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发展。苏联经受住战火的考验,更加强大。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民族解放运动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相互支持,形成了强大的反帝反殖民主义浪潮。

       但与此同时,苏联同西方大国的关系急剧变化。在欧洲形成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在全球形成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全面对抗,出现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和“冷战”局面。这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冷战”是西方国家挑起的,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对“冷战”的应对也存在失误,处于不利或被动的地位。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高潮逐渐转入低潮、从辉煌走向衰落并最终遭到重大挫折的重要国际因素。这些失误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力量对比判断不够准确。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多方面的调整,很快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的综合实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头号超级大国。其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对外贸易、黄金储备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的大力援助下,都迅速摆脱了危机,得到恢复和发展。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的原子能和电子技术革命中,尤其是70年代以来蓬勃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中,美国和西方主要国家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变革。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与此同时,苏联和其他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虽有较快的发展,综合国力也有所提高,但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重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而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这就影响了市场的繁荣和民生的改善,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各国因闭关自守又错失了推进新科技革命的良机。苏联的实力最强,但由于僵化体制的束缚,其增长的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因此,就国际力量对比的总体态势来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显然占据优势地位。

       然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判断却不够准确,过低地估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以及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节的能力,而过高地估计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斯大林认为,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从垄断阶段过渡到国家垄断阶段,处于“总危机”之中。毛泽东也认为,当时的国际形势,不是西风压倒东风,而是东风压倒西风,美帝国主义貌似强大,实际上是“纸老虎”。社会主义各国也没有充分地估计到,这种国际形势和国际力量对比对其内外政策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二,应对“冷战”的战略和策略出现了偏差。

       由于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力量对比判断不够准确,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所制定的国际战略难免会出现偏差。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硬碰硬”的反制措施,并急于推动世界革命。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它积极抵御西方国家的遏制与进攻,捍卫了国家的主权独立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主义各国的安全。另一方面,它又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增强其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为此,苏联同美国在航空航天、战略战术核武器及其他先进的军事装备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苏联不得不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这些方面的建设中去,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尤其是民生的改善。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大幅度的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难怪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后来苏联的解体、苏共的瓦解是被军备竞赛拖垮的。

       十月革命的胜利造就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政治制度。从此,世界上就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两制”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两种不同类型国家间的关系。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积极推动世界革命,并希望欧洲革命会反过来支援苏维埃俄国。但当欧洲革命转入低潮时,苏维埃俄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不稳定的均势”⑥。因此,他认为,苏维埃俄国应当同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当然,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并没有取代其世界革命的思想。这两种思想以及在这两种思想指导下制定的方针政策实际上都长期存在。一方面,苏维埃俄国积极推动世界革命,其中包括成立第三国际以及直接指导、帮助各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活动。另一方面,它在处理两制国家关系时,又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主张通过“租让制”等形式,加强同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二战后,列宁所提出的世界革命的思想和方针政策似乎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但他所主张的和平共处的思想及其方针政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应对“冷战”战略和策略的偏差,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显然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第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缺乏全面的认识。

       东西方处于“冷战”和严重的对立状态,也影响到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难以借鉴资本主义发展中那些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在理论上,我们对资本主义的一切做法,包括具体制度和管理方法,都加以否定和批判。在实践中,我们把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切做法都视为洪水猛兽,一概拒之门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但它们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衔接。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具体制度,并不一定都是属于资本主义本质的东西,而有可能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这些成果,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用,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用。但残酷的国际环境大大束缚了我们的思想。美国等西方大国的遏制与和平演变政策,既提高了我们的警觉和防范意识,又制约了我们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习和借鉴。

       社会主义各国不得不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建设,很难得到急需的尖端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外部资金和市场。同时,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一个自我流转、自我循环的经济体系和市场机制,使各国更难以同西方国家开展正常的合作与交流。

       第四,对发达国家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的挑战估计不足。

       发达国家共产党走上和平、合法斗争道路之后,曾经获得较大的发展。意、法、西等国共产党都曾经在本国政坛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意共在全盛时期,曾经拥有近200万党员,法、西等国共产党的党员数量也曾经达到几十万。它们在议会选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国际形势特别是欧洲形势的变化,直接影响和制约了这些国家共产党的发展。西方国家结成紧密的政治、军事同盟,不仅强化了对苏联的遏制,而且极力阻碍各国共产党的发展。它们明确表示,决不允许共产党上台执政。尤其是美国,向西欧各国反复发出这种明确的政治信号。这实际上就把共产党排斥在国家政权之外。共产党的力量无论多大,在选举中得到的选票和在议会中占有的席位再多,也无法上台执政。意共曾是议会第一大党,按理可以上台执政,至少可以参与联合执政,但由于美国和北约的阻挠,始终处于在野党的地位。无缘上台执政或参与联合执政,不仅丧失了相关的政治资源,而且也使有志从政的年轻人不愿意参加共产党,从而削弱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和凝聚力。同时,西方国家的媒体、政界乃至学术界,大造舆论,把共产党说成是苏联的代理人,以孤立各国共产党。而这些共产党同苏共的密切关系尤其是接受苏联的资金援助,意共和法共还曾是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正式成员,这在客观上也容易使人对它们产生不信任感。这无疑大大影响和制约了这些共产党的发展。同时,这些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往往照搬苏联的经验,脱离了本国实际情况。结果,党的队伍不断萎缩,得票率和议员人数不断下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越来越多。

       第五,没有处理好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新问题。社会主义各国都认识到它们应团结一致,相互支持,彼此之间应当是同志加兄弟的特殊关系。但它们并没有意识到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一致性,并不能完全保障国家间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而国家利益才是影响国家间关系的主导因素。因此,即使是社会主义国家,也要首先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家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团结与合作。但事实上,在“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进一步发展,它对各国共产党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事务干预越来越多。苏联试图把本国的革命和建设模式强加于各国共产党,并力图制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以指导各国的革命与建设。成立于1947年的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其本意是促进成员国沟通信息、加强联系、协调行动,但后来也变成批判南斯拉夫、推行大党大国主义的工具。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阻碍了各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它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苏大论战以及国际共运的分裂。这恰恰是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因此,邓小平指出,“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⑦。

       历史的经验证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衰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国际形势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外部条件,也向共产党人提出严峻挑战。各国共产党人如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制定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路线方针,抓住机遇,就能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反之,他们就会错失良机,甚至遭受重大困难与挫折。

       共产党准确地判断和正确认识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形势,制定了正确地路线和方针政策,从而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二战后,资本主义经过调整,进入了长达几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发展时期。而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资本主义已处于总危机时期,世界形势是东风压倒西风,因而盲目乐观。在国内急于建设共产主义,在国际上急于推进世界革命。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我们的思维模式依然停留在革命战争时期。这就使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脱离了实际,脱离了当时的国际环境,而遭受重大挫折。危机、战争推动了革命的爆发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我们也形成了一套赢得胜利、夺取政权的成熟理论和成功经验。但在和平时期,这些理论和经验能否照搬,各国共产党如何实现转型、寻求发展是值得研究的。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⑧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改革,以及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国际环境。然而,世界仍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⑨。西方国家加紧分化、西化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极力削弱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力量。这必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各国共产党如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迎接挑战,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仍是艰巨的历史任务。

       注释:

       ①②③《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650页、第650页、第722页。

       ④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载于《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80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5、537页。

       ⑥列宁《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文献》,载于《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第328页。

       ⑦邓小平《处理兄弟党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载于《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9页。

       ⑧⑨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47页、第46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国际视野中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_帝国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