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12-030-02
在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大环境中,师生关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扭曲。有的是紧张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恪守师道尊严,不尊重学生,对学生主要依靠强制手段,方法简单粗暴。这样就容易导致师生情绪对立,关系紧张,教学气氛沉闷压抑,学生厌学;有的是冷漠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无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育教学缺乏热情,只管教,不管学,对学生不冷不热、不闻不问,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也是漠然处之。这样会导致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亲、不热、不爱、不恨;也有的就是庸俗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过分迁就,该严不严,该管不管,甚至迎合学生,学生对教师曲意逢迎、刻意讨好,使纯洁的师生关系变为庸俗的师生关系。从而导致教师威信扫地,学生对教师产生鄙视心理。
因此,要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就必须转变这些扭曲的状况,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热情、尊重、信任,学生对教师敬重、爱戴。达成一种亲切的、友好的、活泼的、乐群的、健康的关系。
要建立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应该认清学生的本质和教师劳动的特点,首先学生是"人",他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个性、兴趣、价值观等;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的学习生活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另外学生是学习中的人,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教会他们去求美、求真、求实。相对应的,作为一名教师则具有创造性、复杂性、示范性、长期性。这些特性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育任务是多元化的,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因素太多,所以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对教材的处理也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而进行变化。本着"以爱心为基础,以民主为根本,并且以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为保证"的理念作为处理师生关系的"行动纲领"。
理论运用于实际,我们知道,班主任是教师工作中的特殊人物,接触学生的机会最多,每天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时刻站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因此,几乎每天都要处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座位调动,卫生安排,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事无巨细,处理起来既要做到客观公正,又要不伤害师生感情,还要让学生乐于接受,如此难题只有先做好师生间良好的沟通,解决起来才能取得理想效果,沟通也是一种管理,更是一门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艺术,只有沟通才能消除心灵间的"壁垒"。搭起理解的桥梁,同时沟通也间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
反之,如果老师总是对学生虎视眈眈,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模样,虽然看起来表面上的"尊敬、威信"是有了,但很容易关闭心灵交流之门,没有心灵的沟通,就谈不上友好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既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其实不妨放下"架子"跟学生踢一场球,或是开几句玩笑、玩一个游戏。多一份宽容理解,留几分幽默,朋友般的神侃,以退为进,婉转迂回,即采用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治,以此达成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境界。由此看来,师生间的良好沟通是双方建立和谐关系的关键。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在一份有关"我喜欢和讨厌的老师类型"的调查报告中,归纳得出了这样的信息:受学生喜欢的老师的特点--课讲的好;长得好看;平易近人的,有幽默感,可以说知心话的,了解和信任自己的学生。可以做朋友的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遭学生讨厌的老师的特点--经常骂人;总是很严肃;总是布置很多的作业,不接受意见和不承认错误的老师。有了这个信息,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的确定出进行良好沟通的方向和措施了,即:
(一)讲话要有重点
简化语言的重中之重就是讲话要有重点。例如,学生在听课或是开班会时,他将后背贴在椅背上,这表示他没有兴趣,从心理学上来看,这表示他的态度无所谓。但是一旦讲到有趣之处,他会突然将身体从椅背上移开,移向你这个方向,这表示他在注意。但这种注意只有十分钟。这是很关键的十分钟,如果你讲得不好,他的后背又靠在椅背上了。这一次,可能就再也不起来了。
(二)善用比喻
即使很复杂的问题,也可以用简单的比喻讲出来。在这方面,我国古代先贤之一孟子是典范,他讲话就很喜欢用譬喻的方法。所谓善用比喻,就是举例子给人家听,例子因为生动,真实可信,非常容易让人家触动,使听者一听就明白了。
作为老师,我们在给学生讲道理的时候,就要切忌脱离实际,照搬书上的"大道理"。而应该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取材作比喻,用贴近他生活的东西去与他交流,在引起他兴趣的同时更能博得他对你的认可。
(三) 主动倾听
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希望我们多听别人讲话。中国人自我表现的欲望比较强烈,一人讲话,另一个人马上就说:"不是,不是,不是。"喜欢与人家强辩,到最后得罪了对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因此在与学生谈心的时候,应当注意沉默在前,发表言论在后。因为言多必失,所以要想找准学生存在的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先听他讲,等他讲完了,抓住他的漏洞,再反问他,他无言以答,然后这时无论你说什么,他都会听得下去。这样以来,达成的沟通效果就会更显著。
(四) 站在对方立场
我们常常以为站在了对方立场,而事实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站在了对方立场。例如,有人要自杀,打电话来求助,你说:"你不要自杀,这个世界不是很好吗?人活得应该很愉快。"这句话看似站在对方的立场,其实不然。想一想,一个要自杀的人怎么可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呢?如果体会得到,他就不会产生自杀念头了。可见上一句中"这个世界很好"只是我们自己的立场而已。
作为教师,假如在得知自己的学生与门卫发生了冲突,并其很可能受到学校处分,我们知道,无论是哪个学生,即便他再怎么不爱学习,也不会愿意受处分留污点,所以在面临这样的状况时,应在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充当其朋友的角色,替他"解围",展现出老师的"朋友魅力"。以此得到学生的信任与感激,这样一来, 学生便自然愿意和你敞开心扉作他们苦恼的倾听者,作学生决策的参谋者。
(五) 让对方轻松
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与别人讲话,这叫做有压力。心理医生与患者讲话的时候,从来都不是面对面,他们的做法是两人一起躺下,眼睛一起看天花板。根据精神学的研究,精神病患者和有躁郁症的患者,他的眼睛如果看到的不是人,而是天花板,他就会"吧啦,吧啦,吧啦"一直讲下去。心理学早就将这件事情告诉了我们,所以尽量不要坐在你的位置上面与学生讲话。如果学生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找你谈心,,那么我们不妨试着把交谈的环境从室内转到室外,去一个环境清幽的地方,同时和他并排走或坐着说话,让他有种轻松自在感。因为在老师的办公室说话,作为学生总难免会有许多顾及和担心,比如怕会有人"偷听",所以不容易真正的把心里话向老师坦言。
(六) 控制情绪
我们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情绪上的干扰,因为人都有脾气。古代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问题不在情绪本身,而是情绪本身及其表现方法是否适当。"各式各样的困扰之源并不在情绪,关键在于你能明白妥善处理情绪的重要性。曾看过这样一则事例:魏征是谏议大夫,唐太宗每次听完他的话后,都要出去散步。唐太宗身边的有人对此不解便问:"皇上,魏大臣为什么每次讲完话,你都出去散步?"唐太宗说得很简单:"我怕我杀了他。"李世民之所以成为大唐盛世的君主,就是因为他很少受情绪的影响。尽管魏征的话"难以入耳",但李世民知道他讲的是对的,是对治国安邦有好处的,只好出去散步,控制情绪。以便能和魏征可以继续进行良好的沟通。
所谓控制情绪,就是不要用情绪化的字眼,不要拉高你的声调,不要放大你的分贝,会讲话的人是不怒而威。做老师是要威,而不是怒。怒会让人害怕,威会让人折服。所以我们要不怒而威,话要威严有分量,不是大声嚷嚷,大声嚷嚷咆哮只能说明你这个人情绪不好。一天到晚嚷嚷,这个样子就不像个老师,聪明的老师会非常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再火也不会发怒。
最后一点:用"心"。在交谈之间,采取情感启迪,从情到理是学生思想形成的一般规律要求。老师在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后,主动参与到学生中去。一般来说学生和老师之间总有一定距离,学生在老师面前不管是性格脾气,还是语言行为都有所隐藏,这样是不利于进行心理教育的。所以作为班主任可以多找时间走近学生和他们说说话,谈谈心,拉拉家常,个别胆小的学生还可以以书面传递来交流,从交谈中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熟悉学生的情感,并适时加以疏导。久而久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便融洽了。有了融洽的关系,情感的交流,开展工作就会方便很多。
上述方法是从大的方面说明了沟通时的"注意事项"。但还有比较细微的且又比较重要的我们得知道,那就是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一种沟通方式,因为即便心灵沟通的次数再多,学生的实际难题如没能得到解决也是徒劳。所以"说完还要做",例如:(1)、耐心讲解学生的疑难问题,但在讲解时需要注意言辞,"等一下不行吗?别的同学都弄懂了,你怎么还不明白啊?"。这样的话从老师口中随意说出,无形中也可能给学生造成伤害,虽然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所以不经意间师生沟通的桥梁又坍塌了一处。因为在学生眼里是把老师放在一个强势地位的,那么强势者的的语言、表情或眼神对他来说,也会无时无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其实师生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根本不存在强与弱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多微笑,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耐心,让他感觉"我和你是一样的":老师也会有不懂的问题。(2)、布置书写作业要适量,因为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特别重,每当听老师安排作业的时候,他们心底都会默念:好多哟!就不能少点吗!?作为他们的老师,就应该多体谅他们,把比较难的复杂的问题留在课堂上解决,而在课后尽量少留些作业。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把你当成他们的"恩人",心底不由的会更敬重你,对你敬重了,自然会在你那一科目上更用心的学习。(3)如果知道错了,或者学生向你指出了你的错误,那就得当即承认,不可以敷衍,不然就会被学生看不起,当你是个虚伪的人,那么不管以后你做再多的事去"挽回"都是没用的。因为在你教学生"知错就改"的同时,学生就已经把你当成了"知错就改"的典范,所以不要为了一时的面子而毁了教师的作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形象。
论文作者:孙华刚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3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11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教师论文; 情绪论文; 自己的论文; 师生关系论文; 站在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3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