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解析论文_高迪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解析论文_高迪

枣庄市规划局中心城区规划办公室 山东省枣庄市 277000

摘要:海绵城市概念是近年来国家通过对城市发展规划研究得到的新型发展概念,旨在通过对建设综合管廊、开发利用城市周边区域等技术手段,实现一个城市对抗洪防涝的功能。2015 年国家颁布了“海绵城市”的试点项目,并通过评审选出了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他们分别是: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在这些试点城市中,会着重对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城市排水及蓄水系统等措施进行改造,以初步完成海绵城市的模式,并观察以上城市在将来的抗洪防涝的能力,以此作为将来海绵城市的模板。为响应国家号召,改善城市排水蓄水现状、提高城市抗洪防涝能力,枣庄市也在积极进行我市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实施、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以及海绵城市技术导则修订等相关工作。《枣庄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20年)》于2016年12月通过批复,为枣庄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规划依据。本文中,笔者将对海绵城市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对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做详细的分析,以期为枣庄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工作提供相关的借鉴。

关键词:城市规划;海绵城市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中的一线城市面临着继续扩大的处境,在此基础上,城市中排水抗洪的缺陷不断地被显现出来,以北京为例,近年来北京作为一线城市在面对特大型暴雨时的防涝能力略显不足,遭遇暴雨时候,由于城市的雨水排水系统过于老旧,且城市并不具备蓄洪功能,导致暴雨对北京的影响极大,轻易的就能导致北京的交通系统瘫痪等事故。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意味着需要在城市中利用园林工程,增强城市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以及蓄洪能力。

1海绵城市

1.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泛指具备能将降水的70%就地利用,具备抗洪防涝功能的城市。本质上海绵城市强调的是城市的排水及蓄水系统的建设,但又不同于以往使用沟渠与水泵等手段排水的系统,海绵城市强调的是自然的、被动的进行排水及蓄水系统。

1.2海绵城市的规划背景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设计原则

2.1以往的城市排水设计

与以往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不同,海绵城市主张的是更环保绿色的排水手段。在以往的排水防涝系统中,城市通过排水渠重力流的手段将城市受到的降水排入大海或者湖泊。这种方式会瞬间增加湖泊的河水流量,导致河岸迅速缩小,如果城市中的河岸设计尺寸过短,那么极有可能导致河水泛滥引发的灾害。而在应对城市低洼区域的时候,由于缺乏重力流的条件,因此,在以往的排水系统中,需要配备大型的水泵系统,对低洼区域机械排水,以达到控制其水位的效果,但此类系统由于需要消耗大量电能,不仅浪费能源,在大雨天时操作水泵也为电气控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

与传统的城市排水设计理念不一样的是,海绵城市对防涝的控制的理念并不是“排”而是“蓄”,这一理念与传统的排水理念不一样,海绵城市通过把城市低洼地区规划为城市下沉式绿地,在遭遇暴雨时,通过绿地的蓄洪能力化解城市中积水过多的问题。此外海绵城市主张使用透水路面排除路面的雨水,将此部分雨水蓄存在透水路面下的蓄水材料当中,以便将来的使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施

3.1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的主要交通系统,在当代城市规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内部经济发展的需要,道路的占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大。因此,海绵城市理论重,对道路系统的关注度会持续上升。在海绵城市的理论体系中,道路系统将具备一种具有很吸水性能的路面,在这项路面技术的基础上,设置相关的排水、蓄水设备。这样一来,传统的路面交通系统将成为城市中最有效的雨水接收设备,为海绵城市的雨水控制概念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因此,在对海绵城市进行城市道路规划的时候,应当利用道路两旁以及周边的绿化带,在道路中间构建出一种下凹的绿地,有了这种绿地,城市交通系统面临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顺势流入绿化带,而且还可以利用这种绿地系统,分别实现对雨水的储存、入渗和净化等。道路人行道可采用透水铺装路面,可以很好的加强雨水的入渗功能。

3.2城市雨洪管理

海绵城市概念体系中,对于雨洪灾害的控制手段有着独有的一套理解系统。在当下,随着我国多年来区域降水量统计工作的不断积累,当下我国的城市给排水工程师已经可以在这个庞大的统计数据的支持下完成雨洪灾害的预测工作,这个工作主要包括对降水量的预测以及降水地点的预测,因此,海绵城市概念中提出在对降水量进行准确预测的基础上,将传统的蓄洪设备进行概念化,将其蓄洪的功能概念同化到城市的湿地系统中去,通过这样的手段在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率的同时,增强城市的抗洪能力。因此在对该类公园规划设计建设中,将公园景观设计与生态化设计结合考虑,把雨洪安全作为建设工作的基础,首先在湿地中规划出雨水集合区以及汇水湿地,其次在雨水管理过程中形成合理的城市海绵综合体,充分保障公园在下雨的时候能很好的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因此,我们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时候,要尽量创造出多级湿地系统,在此基础上,为众多的城市居民提供一定的休憩空间。

3.3在城市规划中建立水系统

河流、湖泊、池塘以及湿地等都是城市中天然的雨水净化场。例如:在杭州某个城区中,水面覆盖率达到 5.5%以上,在河道两侧通常会建立 5~50m 的绿化带,河道两旁的这些绿化带可以很好地为河滨湿地的构建提供有利条件。首先,我们应该在城市建设工作中持续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工作,尤其是对城市内地理位置偏低的河塘等地方,需明令禁止市民对城市中的这些地理位置偏低的池塘、湿地进行填埋,这样可以很好的减少内涝风险。而对于已经填埋了的河流、池塘,我们应该下大力度对其进行适当的、有计划的恢复工作。关于城市中的绿地广场规划问题,一般来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 40%以上才符合标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更需要充分发挥绿地、广场、公园等城市空间的雨水净化以及收集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缓解城市内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3.4建设仿生人工海绵体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中,除了通过保护或人工改造海绵体外,还可以通过建设仿生人工海绵体的形式来提高雨水的收集和储存能力,具体方法主要有:①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仿生海绵体,能够通过净化作用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②可以通过在大型停车场试点建设再生水专用设施和通道,使水资源能够循环利用;③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城市的洪涝情况进行分析,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结语

在本文中,笔者仅从自身的工作经验出发,对海绵城市的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做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这篇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王 欢.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公园规划方法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6.

[2]张佳敏,戚智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屋顶绿化规划方法[J].门窗,2016,07.

[3]张 旺,庞靖鹏.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J].水利发展研究,2014(9).

[4]吕伟娅,管益龙,张金戈,等.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中国园林,2015(6).

论文作者:高迪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3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解析论文_高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