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出路在于教学计划的全面改革_心理学论文

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出路在于教学计划的全面改革_心理学论文

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改的出路在于教学计划的整体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改论文,教学计划论文,出路论文,心理学论文,高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关于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心理学界的高度重视,《心理学报》等刊物已连发几篇文章讨论这个问题①、②、③、④、⑤、⑥但纵观近几年发表的几十篇文章,不论是就心理学教材或教学本身的改革方案,还是把教育学、教学法和心理学放在一起来讨论,都有一种倾向,即囿于限定教学时数而论。其实,只有把心理学教改放在高师整体改革的大背景中去考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课时数太少,无论你开普通心理、教育心理,还是开青少年心理学或是学科教学心理学,甚至开成心理咨询课,都被课时限死。即使如章志光、皮连生、张世富等所著教材编成普通心理、教育心理、青少年心理乃至社会心理学的四合一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使第一线的教师无所适从。让我们先从高师培养目标谈起。

一、高师培养目标与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高师的培养目标是中学教师。但考察现行的师大、师院、师专教学计划,专业课的比例占去了65-70%以上。除去体育课、师范技能课以及政治理论课以外,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含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总共才占4-5%左右。照此教学计划,高师实际上不是在培养中学教师,而是在培养综合大学的文理科生。根本没有充分地体现师范性质。其根源当然很多,如近几年的升格潮,师专想升师大,师大想升综合;再加教师地位太低(确切地说政治文化地位很高,社会经济地位很低),高校教师自己有职业自卑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再去做教师,所以从师大到师专,都存在培养目标的扭曲现象,企图在高师培养专家学者,以致于教育理论课(包括心理学、教学法等)成为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当然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从领导到教师的认识问题,有些人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能做个好教师”。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强调师范性就削弱高教性和学术性,这是一种将师范性与学术性对立起来的观点。

所以心理学教学改革不得其路而进的原因在于高师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太小,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又在于教师待遇的社会问题和高师自身的认识问题。当然,心理学课程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对师范生的指导性太弱也是大问题。但实际上真要增加心理学及其它教育专业课时,还会受到来自高师学生的阻挠。一来学生会抱怨说:“我们现在每天平均6课时必修课,若再增加,我们就成为学习机器了”,二来学生会要求“要开就开些实用专业课,以便为我们毕业后跳槽打个基础。”这一来教改的障碍就变成五个。教师地位问题我们只能呼吁,学生想跳槽,是思想教育问题,当然也有待于教师地位的提高。就高师本身而言,先得解决认识问题。要彻底破除学好专业课就可以做个好教师的观念。笔者近期参加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八五”重点课题《师范教育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第三子课题师专部分的工作,对甘肃河西五地市初中教师的质量调查表明⑦,初中教师目前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理论知识太少,师范技能太弱,而在师专所学的某些专业知识却是学无所用。讲起专业一大套,不知如何教给学生。因此,只要从认识上解决了“培养目标是中学教师”这一问题,课程设置也就不难了。另外,高师的学术性,当是师范性基础上的学术性。近几年来,师范院校不搞教育研究,而综合大学、理工农医院校又不得不设立教育研究机构,这是个怪现象。其结果是师范院校搞的专业研究也不过是为了评职称,教育教学研究好象成了耻辱的事情。古人云“教学相长”,高师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学教育专家,而不是本专业的学者、研究员。所以高师应该坚持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但学术性必须有师范性特色,这一点我想可以达成共识。

首先要解决学科专业课程的高深尖倾向。对师专而言,要克服综合大学化,要围绕中学教师这个培养目标来考虑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以及门类。在此基础上,削减个别专业课,压缩部分专业课课时,腾出一部分课时开设教育专业课程(包括心理学类)。

只要课时问题一解决,心理学的教法改革,内容适用性的改革,可操作性的增加也就迎刃而解(且留后论)。为了进一步阐明增加课时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比较师范教育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国外高师的教育理论课程设置

根据《十国师范教育与教师》⑧提供的有关资料,我们引论美国、英国、日本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做为参照。

(一)美国的中学教师由综合大学的教育系、教师学院、教育学院来培养。独立师范学校培养教师的总量只占教师总量的9%左右。要做中学教师的大学生先在文理学院接受两年或四年的文理训练,然后转入教师学院接受教育专业训练。在这后两年里,要学习中等教育原理、中等教育方法、教育哲学、教育原理、电化教育、比较教育、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成长与发展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教育评价、学科辅导等13门课程。而且毕业后尚须一年的教育实习,才可以取得教师任职资格证书。但这不等于已经是合格教师,要取得合格教师资格还须通过教育管理部门的考试,然后才算端上了教师工作“铁饭碗”即使如此,合格教师资格证书五年后便被作废,必须重新考取。当然上述考试的内容便是教育专业课程。

(二)英国的中小学教师由大学教育系、多科技术学院教育系、高等教育学院或艺术教育学院来培养。大学教育系是针对已经获得本科文凭的学生进行两年教育专业训练,培养中学理论课教师。多科技术学院教育系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中学专业课教师。高等教育学院名义上是单一教育学院,实际上不仅为教师提供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而且培养其它专业人才。艺术教育学院负责培养中小学的艺术专业教师。要说明的是,在英国并没有分专业培养中学教师的做法,所有将做教师的学生,都是文理兼通。

多科技术学院教育系培养本科的中学教师,四年的课程中,教育专业课程占总量的20-40%,其中第一二年必修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儿童发展、教育史等科目。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比例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四年级大约达50%左右,主要开设比较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多文化中的教育、教育行政等科目。

教学技能课包括学校人际关系、学生的个性与因材施教、语言交流问题、学习环境、评估方法等,技能课一、二年级必修,三、四年级选修。

(三)日本的中小学教师由学艺大学或综合大学的学艺学部和教育学部来培养。以大学的学艺学部的课程为例:培养初中教师的教育专业课程主要有:中等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青年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必修科目。选修科目有教育史、教育社会学、社会教育学、教育法制、经营论、教育方法、教育哲学、教育评价、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科目。这些课程约占总学分25%以上。培养高中教师的课程中,教育专业课程比例更大。

限于篇幅,只能引论至此。结论很清楚,我国的师范教育中心理学、教育学类课程比例实在少得可怜。增加教育专业课程(含心理学)的比例,不仅是解决高师心理学教改的根本出路,也是解决高师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

三、高师心理学教改的具体措施

我们虽然从理论上找到了解决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改的出路,但在实践操作中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先以荆州师专为例,原校长关春明亲自主持了本校的教学改革乃至整个师专教育改革。他们对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是足够的,关春明所著《师专教育探索》⑨指出,“教育专业训练不足,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存在的由来已久而且相当普遍的问题。”同时该书用长达8页的篇幅论证了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但改革的结果是心理学为48,教育学54,无增无减,可见改革之艰难。

乐山师专可以说是全国师专的模范。从主辅修制到县校结合,双向育人;从加强职业技术和师范技能训练乃至文理渗透兼修,都是师范专科学校学习的榜样。校长罗加云在《师专培养方案整体优化初探》⑩一文中对教育理论课(含心理学)的重要性也做了大篇幅论证:“教育学科课程的设置,对于高师学科知识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校正在采取措施,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青少年心理学、学校管理学、教育测量学简介等课程……”。但实际上,乐山师专最后研究的结果是心理学仍为54学时,教育学54学时,选修课中的心理学类只有36学时的青年心理学。

好在南通师专在这方面迈得步子较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本。这所师专在改革中对课程结构做了大幅度调整,仅教育专业必修课就开了四门:青少年生理心理(50),中等教育原理(50),教育心理学(36),教育思想史(36),总计166学时。又开设了九门选修课,如教育管理学、教改动态、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估、初中生心理咨询、电化教育学、班主任工作、初中生学习方法指导、初中德育论等等。这些必修选修课加上三字一话、板书等共计占总课时的24.6%。

在此基础上,学科教育学也得以加强。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中学语文教育学(120学时),初中语文教学研究(72学时),初中语文学习心理与学法指导(36学时),均为必修课。与之相适应的是学科专业课时大幅度压缩,只占课时总量的40%左右,真正成为师范专科学校。

笔者执教的张掖师专,在1989年二年制转三年制过程中,把心理学调整为72学时,教育学也为72学时。本次因承担《三年制师专培养规格与实施方案》这个国家教委重点课题的研究,经过广泛地讨论,特别是对比较师范教育的学习和初中教师的质量调查,使领导、教师均对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但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学科本位论的倾向又突现出来。最后总算使心理学类增加了一门青年心理学必修课,并计划开设学校心理卫生、社会心理学两门选修课。教育学类增加了教育科研方法一门必修和学校管理学、教育评价两门选修课。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这种增加课时的做法使我们免去了究竟心理学课是教育心理学加普通心理学还是普通心理学加青年心理学的讨论。

课时问题、门类问题一解决,下一步是解决内容问题。张德指出两个目标,一是为教育学、教学法打理论基础(这是原来就有的任务);二是教给学生处理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11]可以保证,至少师专层次开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三门不成问题;另加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课程(这是目前全国高等院校普遍形势),只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高师培养目标,心理学教改问题可望得到初步解决。

这是笔者1992年提出教育理论课三合一方案之后的新的认识。[12]但本文主要涉及师专的改革,师范大学、师院可能会有更大阻力,尚须进一步研究。

标签:;  ;  ;  ;  ;  

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出路在于教学计划的全面改革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