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四川攀枝花 617000
摘要:通过对某尾矿排洪隧洞塌方区的成因和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针对其特点,采用反压回填方法,使塌方区得到有效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隧道;塌方区;处理
1 前言
某尾矿排洪隧洞主洞全长3200余米;设有10个溢水井、溢水塔。该尾矿排洪隧洞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K0+20-K0+700m围岩为弱风化—强风化白云质灰岩,中厚层状结构,节理裂隙很发育,产状为142°∠13°走向24°,最小出露地表厚度6m,围岩级别为Ⅳ级,在施工过程中多次出现溶隙或溶槽以及塌方通天的现象;K0+700-K0+800m围岩以粉砂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围岩属弱风化,以垂直裂隙(溶隙)和层间裂隙为主,岩体多被粘性土充填。岩层产状为181°∠13°,围岩级别为Ⅴ类。ZK0+820—K0+955m围岩以弱风化粉砂岩为主 ,围岩级别为Ⅲ类。
2 塌方原因分析
隧洞施工至K0+654—K0+658段发生一次塌方,造成初期支护的大管棚的拱架被砸坏,经观察隧洞中部有一溶槽,与隧洞交角约750,多为泥夹石充填,塌方约120m3均为泥夹石,顶部塌方高度最大,围岩极不稳定,随时会有发生再次塌方的危险,如不及时处理将会给施工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及时对隧洞采取监控量测,在隧洞断面适当位置设置监控点(如图1所示),通过对该处塌方后监控量测资料统计 (表1)进行分析,从表看出该里程处净空收敛速率已超出设计要求的收敛速率警戒值2mm/d。
图1 隧洞断面监控点设置位置
(1)地质原因分析
地质条件极差,该段属薄至中厚层白云质灰岩,且已被含水率较高的泥夹石充填,充填物多为遇水易溶状态,一经开挖后围岩的自稳能力极差,是造成塌方的重要原因。
(2)施工原因
施工过程中没有充分估计该段围岩的不稳定因素,在大管棚施工时注浆不足,而且拱架间距均在1m以上,不能承受上面岩体的压力而造成的塌方。
3 塌方区处理方法
在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对上述塌方及时制定了治理措施。从塌方的成因及塌方现场情况看,塌方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潜在危害大。制定并采取以下措施:
(1)注浆、加固:
首先停止掌子面的掘进开挖,对掌子面采取C20喷射砼100mm厚的进行封闭,其次在K0+440—K0+444的初支进行加固处理,增加三排钢拱架,并对塌方区上部进行再次注浆,确保塌方区松散体固结好。
(2)进行反压回填:由于拱顶多为泥夹石随时有再次塌方的危险,严重威胁到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为保证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不至于直接站在10m的塌方区下作业,对高塌方区进行洞渣反压回填,经试验回填高度以达到设计的拱顶高度为宜。
(3)在拱部制安φ89@500大管棚(L=10米)和φ42@200小管棚(L=6米)交叉进行,注入1:1的水泥砂浆。
(4)进行开挖施工,每次循环按0.5—0.8m进行了开挖,并按间距500mm立钢拱架,所有拱架在打好锁脚锚杆同时设置φ25@1000钢筋纵向把所有拱架连接为一个整体,对上部塌方区塌方体起缓冲作用,拱顶需及时封闭,封闭同时注意留预注浆孔。
(5)拱部回填时采用C20混凝土,利用先期留下的注浆孔,按分步回填的原则,即第一步回填1m,等岩体稳定后再回填到3—5m的混凝土。这样既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又确保隧洞施工人员安全。
(6)等以上治理方法实施完毕后,再对该段进行变形监测,当变形速率在设计充许范围内,并达到稳定状态,最后进行二次衬砌施工。
4 塌方处理实施效果评价
该尾矿排洪隧洞后期也出现了类似的塌方区,均采用上述方法施工后效果良好,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同时加快了施工的进度。K0+654塌方段目前均已完成衬砌等工作,再次对塌方区进行监控量测进行分析,从中看出变形均达设计要求,可以判定围岩变形稳定,说明治理措施是成功的。
5 结语
随着隧道施工不断完善,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要切实做好施工前的勘察工作,为施工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资料。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围岩的变化,充分考虑不可预见性,通过监测隧道围岩稳定状态变化做到超前预报,及时预防塌方。提前作好处理塌方区施工准备。塌方后应及时对塌方区进行封闭处理,采用反压回填技术可以安全、经济高效地处理塌方区。
参考文献
[1]韩星俊 岩溶隧道处方法初探 隧道与地下工程 2004,12
[2]舒华.怀化分水坳隧道塌方处理【J1.湖南交通科技,2003,29(2):84一86.
[3]王爱武.罗家寨隧道岩溶段施工技术【J1.铁道标准设计,2003(增刊)
[4]丛恩伟.浅谈隧道塌方的处理 西部探矿工程,2002,13( 20 ): 11-12.
论文作者:谈捷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4
标签:围岩论文; 隧洞论文; 隧道论文; 尾矿论文; 拱顶论文; 地质论文; 裂隙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