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姓名时代研究_儒家论文

墨子姓名里籍年代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墨子论文,姓名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墨子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巨人,是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为了准确地把握墨子思想,本文从各种不断的争论中,对其姓名里籍年代得出了比较准确的结论。

1.墨子姓名考

《吕氏春秋·博志篇》称“孔丘、墨翟昼日讽诵”,孔为姓丘为名,墨翟理当如此。《吕氏春秋》高诱注云:“墨子名翟,姓墨氏。鲁人。”《荀子》扬倞注曰:“墨翟,宋人,号墨子。”孟子以杨墨并举,诸子书皆称孔墨。这些记载离墨子的年代是很近的。孟子仅晚墨子约一百年左右,吕不韦仅晚墨子一百多年。墨子亦自称翟,如“翟上无事君之事,下无耕农之难……翟闻之……”(《墨子·贵义》),一般只有自称名而未有自称姓的,故墨子姓墨名翟无疑。有一些学者认为墨非为姓,如冯友兰说:“墨乃古代刑名之一”(《中国哲学史》上册),钱穆又说:“故墨为刑徒,转辞言之,便为奴役,墨家生活菲薄,其道自苦为极,故遂被称为墨子。”(《墨子·墨子传略》)但是墨子与各国君主几乎都有交往,若是刑徒,显然不可能,况且《墨子》书中没有任何关于墨子是刑徒的记载。根据思维经济原则,墨子当姓墨名翟无疑。

2.墨子里籍考

经过深入的研究后,我们认为墨子出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宋国,其学习与活动中心(大本营)在鲁国,其间约二十多岁至六十多岁,其晚年客居楚国的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

据太史公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末云:“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司马迁距墨子约三百年,其定墨子为宋人,应较准确,宋人指里籍。班固亦以翟为宋大夫。(注:《墨子》,[清]毕沅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见《叙》、《附录》。)又据墨学专家孙诒让《墨子间诂》所载:“墨子十五卷,旧本题为宋墨翟撰。考汉书·艺文志,墨子七十一篇,注曰,名翟,宋大夫。隋书经籍志亦曰宋大夫墨翟撰。”(注:《墨子间诂》,孙诒让著,见《诸子集成》,附卷一卷第五页。)《庄子》郭象注曰:墨翟宋大夫。葛洪《神仙传》云墨子为宋人,《文选·长笛赋》亦是。《荀子·修身篇》杨注、《通志·艺文略》(郑樵)、《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读书敏求记》(钱曾)(注:《墨子》,[清]毕沅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见《叙》、《附录》。)等作宋大夫。《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晁公武)作宋人。唐修《元和姓纂》云:“墨氏,孤竹君之后,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战国时宋人墨翟著书,号《墨子》。”(《通志·氏族略》引)以上诸家持宋人说者,当指墨子里籍。

宋国是周武王将商朝的旧都周围的地方分封给微子的,微子墓在今山东滕县境内,(注:《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书·滕志》,书目文献出版社,第77页。)其十七代孙为宋桓公之子目夷。顾颉刚先生说:“今人以墨姓不多见,对于墨子的姓氏祖籍等起了很多猜测。我们认为,墨确是他的真姓氏,而且在这个姓上,可知他是公子目夷之后,原宋国的宗族。”(见《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此外,著名史学家童书业先生说:“墨子实为目夷子后裔,以目夷为姓氏,省为墨也。”(见《春秋左传研究》)陈奇猷先生也认为,“墨子实宋人而非鲁人。”因为“墨子书中多用宋方言。”(《墨子的科学》)可见,我们姑且不论墨子是否为目夷之后,其为宋人无疑。

墨子止楚攻宋,可谓其军事斗争中的大事,其弟子三百余人守备宋城。为何宋君用墨家弟子守城呢?显然其非常信赖并熟悉墨子。或者墨子曾担任过宋大夫。为何墨子有如此之多弟子守备?显然有不少弟子来自宋国。为何弟子们对宋如此熟悉?显然他们中不少人从小就生长在此。为何墨子带如此之多弟子参战?显然,他们在保家卫国。墨子在历次军事斗争中,只有止楚攻宋投入了众多弟子,说明宋国对墨子来说非常重要。墨子与宋国关系最为密切,与其他诸国关系均次之。(注:《墨学源流》,方授楚著,上海书店中华书局出版社,第24页。)以上诸点均进一步说明墨子是宋人,其祖籍暨出生地理应为宋国。只因墨子书散佚十八篇,我们暂不能确定具体地点。《渚宫旧事》载鲁阳文君语:“墨子,北方贤圣人。”这是相对于鲁阳而言的,北方显然指宋,鲁已更多地偏东了。《墨子·鲁问》篇云:“抑越王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而我往焉,则是我以义粜也。均之粜,亦于中国耳,何必于越哉?”中国当为中原一带,隐指出生地宋国一带。此与《论语》记柳下惠言,“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其意相同,此外“去”意为“离开”。可见,墨子的父母之邦亦在中国,即中原宋国一带。而齐、鲁、楚、越等均不在中原。《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云:“墨子战国初宋国人,后居鲁国,名翟。”(注:《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顾延龙编,中华书局,1992年。)这也支持了上述观点。

《墨子·非攻中》云:“虽南者陈蔡其所以亡于吴越之间者,亦以攻战。”此似以宋国商丘一带为坐标原点的(注:《中国古代历史地图册》(上),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此外,从方授楚先生所绘的墨子行踪图(注:《墨学源流》,方授楚著,见《中华文史精刊》,上海书店中华书局,第34页。)可以看出,墨子活动范围大致在以楚都郢与齐都临淄为轴线,近似以宋都商丘一带为圆心的椭圆形内。但是,其图上去越都会稽之路线有误。这也有力地接支持了上述观点。

墨子受夏文化影响较大(参《墨子思想渊源》一文,见《学术论坛》98年第六期),夏文化源于郑州、商丘一带。墨子若生于鲁,则何以受到如此之深的夏文化的影响呢?况且,如果墨子仅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要产生与之差异较大的墨家思想,是难以想象的,故墨子不可能生于鲁国。如果墨子生于鲁国,则如何解释墨子书中的宋方言呢?同理可证,墨子亦不能生于齐国,因为齐国离夏文化更远。

墨学专家杨向奎先生认为墨子生于山东滕州。张知寒先生同之。其依据为《滕县志》:“城东南十五里曰‘孤骀山’,……山南头名‘木石’者,疑亦‘目夷’之讹也。”《续滕县志》载,宋熙宁五年,徐州知州傅尧俞在滕县立“宋贤目夷群墓”石碑。但仅此认为墨子为滕州木石人,是缺乏根据的。《万历滕志》载:“(许行)楚人为神农之言,闻滕文公将行井田,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相见孟子道许行并耕之言,孟子恶而避之。”(注:《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选刊·滕志》,书目文献出版社,第六卷,第106页。 )根据墨子与孟子的生卒时间,可知许行当为墨子支流裔弟子。(注:墨家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是接近劳动人民的。《庄子·天下篇》云:墨翟“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爽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1.许行等几十人衣着类似墨家。2.哲学史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将许行排在墨家支流宋钘、尹文之后,并在其中也讲了墨家的一些事情。3.任何一种思想理应有其源头,许行等来自楚国,其时墨家中心已西移至楚国。4.许行强调“必种粟而后食”,即主张人人都该劳动,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即使国君也一样。(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03 页)这与墨子思想一脉相承,墨子主张减少官职,做官的人也要和百姓一样参加劳动(《中国墨家》,李亚彬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第61页)墨子认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君子不强听治,即刑政乱;践人不强听治,即财用不足。”(《墨子·非乐》)这种思想强调人人必须劳动,只有劳动创造财富,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而不夺他人之食。许行主张“神农之言”即“不贵难得之货,不器无用之物”,此实为墨子思想。许行认为“布帛长短同,则价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价相若。”(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第103 页)这一思想并未超出墨子“权者两而勿偏。”(《墨子·经说上》)以及“买刀籴相为贾,刀轻则籴不贵,刀重则籴不易,王刀无变,籴有变,岁变籴,则岁变刀。”(《墨子·经说下》)况且“孟子恶而避之”,可见许行为墨家的支与流裔。)且其时墨学的中心已转移到楚国了,既然墨子的支流裔弟子已记载于《滕志》了,而墨子这样的大家竞未记载,说明墨子在滕影响不大。更有甚者,滕文公似乎不太知道墨子其人其事。此外,墨子书中从未提及滕国及其邻国邾国,而墨子卒时这些小国尚未灭,(注:参阅《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顾颉刚编,地图出版社, 1955年,第5页。)邾于前281年为楚所灭,滕于前286年为宋所灭,接着又亡于齐。(注:《墨子研究论丛》(二),张知寒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第509页。)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墨子不可能出生于滕。 因此,我们推定墨子出生于宋国,但因其为平民,以及秦始皇焚书,董仲舒独尊儒术,与统治者不合拍的墨子思想受到贬斥,加之年代久远,要找到墨子的确切出生地实在太难了,只有待后来者了。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墨子的出生地为鲁阳(即今河南省鲁山县)(注:《全国墨子研究会综述》,见《中州学刊》,1998年,第一期。),他们认为,“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这在当时条件下,十日夜行二三千里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倒是从鲁阳至郢,十日夜行千余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注:《全国墨子研究会综述》,见《中州学刊》,1998年,第一期。)从墨子书中看,“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公输子善其巧,以语子墨子曰……”(《鲁问》)难道公输子也是从鲁阳出发的吗?在《墨子》中,鲁与鲁阳区分得十分清楚,仅一处脱“阳”字,“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脱‘鲁’字)阳文君曰:‘今使鲁(脱‘阳’字)四境之内……’”(《墨子·鲁问》),况且,如果自鲁阳行十日夜至郢,那么如何解释“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墨子·公输》)呢?如果归至鲁阳是无需经宋的,(注:参阅《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谭其骧主编,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33、34页。)故子墨子自鲁起无疑。至于行十日夜至郢是可能的, 笔者在一幅比例尺为1∶3000000(即1厘米∶30公里)的地图上量得鲁至郢的直线距离约为19厘米,则两地直线距离为1140里, 考虑到墨子可能要绕道,我们可将直线距离乘以1.3,则实际路程约为1482里。显然持鲁阳说者的重要论据“二三千里”是计算错误了,假定墨子一天一夜行十五小时,以一般人行走速度约为5公里/小时计,则日行路程为15小时×5公里/小时=150里,则十日夜行1500里,这是完全可能的,墨子当年约三、四十岁,况且当时还有马车呢!如“南游使卫,关(疑‘车’)中载书甚多。”(《墨子·贵义》)此外《渚宫旧事》载鲁阳文君语:“墨子,北方贤圣人。”又如,《墨子·贵义》篇曰:“墨子南游使卫”,若自鲁阳往,当曰北游。以上各点完全否定了墨子出生鲁阳这一说法。

那么,墨子为印度人、阿拉伯人之说也就不堪一击了。

墨子鼎盛年活动中心(大本营)在鲁国,墨子曾在鲁国学习,《吕氏春秋·当染》云:“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墨子》书云:“鲁君谓子墨子曰:‘吾恐齐之攻我也,可救乎?”(《墨子·鲁问》)“鲁君之嬖人死,鲁君为之诔,鲁人因说而用之。子墨子闻之曰……。”(《墨子·鲁问》)“鲁君谓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好学,一人好分人财。”(《墨子·鲁问》)“鲁人有因子墨子而学其子者,其子战而死,其父让子墨子。”(《墨子·鲁问》)“鲁之南鄙人有吴虑,……子墨子闻而视之。”(《墨子·鲁问》)可见墨子在鲁活动较多。又如,“子墨子闻之,起于齐(疑‘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墨子·公输》)“子墨子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墨子·公输》)此系墨子弟子所记载,归指墨子返回出发点,即鲁国大本营,并非指返回故乡或出生地,也没有隐含此意,此句与墨子出生于宋不矛盾。“因所归不必其生地,而可能是当时旅居之处,则归途所过亦不必非生地;如所居非故国,则往仕宦之国亦不必非故国。”(注:《墨子新论》,杨俊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第9页。)又如,“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墨子·公输》)其时墨子在楚,“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惠王。”(《墨子·贵义》)“子墨子自鲁即齐”(《墨子·贵义》),“子墨子南游使卫。”(《墨子·贵义》)“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墨子·贵义》)“东方有莒之国者”(《墨子·非攻中》),“子墨子游公尚过于越。”(《墨子·鲁问》)“遂为公尚过束车五十乘,以迎子墨子于鲁。”(《墨子·鲁问》)“子墨子使管黔敖游石高子于卫”(《墨子·耕柱》),“子墨子仕人于卫,所仕者至而反。”(《墨子·贵义》)“子墨子仕曹公子于宋,三年而反,睹子墨子曰”(《墨子·鲁问》)。以上所述都是以鲁国为参照系的,可见,墨子大部分的活动都是以鲁为中心展开的。

《墨子》书载:“禽滑厘事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子墨子其(甚)哀之,乃管酒块脯寄于大山,昧葇坐之,以樵禽子。”(《墨子·备梯》)由此我们推断,墨子讲学的中心当为山东泰安至曲阜一带,从远处备酒菜去泰山共餐不大可能。又如,“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墨子·鲁问》)这显然是相对于鲁北的。墨子书中还有不少关于泰山的比喻,如“譬若挈太山越河济也。”(《墨子·兼爱中》)这都是就近取材的。

墨子晚年的活动中心已西移到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一带。这是因为:其一,墨学泰斗孙诒让曰:墨子“其平生足迹所至,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注:《中国历史思想家传记汇诠》,王蘧常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第129页。)客乃客居之意, 说明墨子晚年作为客人定居在鲁阳。其二,依墨子书所载,墨子与各国国君对话较多者为鲁君和鲁阳文君,与鲁君对话三次,与鲁阳文君对话四、五次,所载与鲁阳文君对话的篇幅约为与鲁君对话篇幅的三倍,这说明墨子与鲁阳文君关系非同一般,墨子盛年居于鲁,可以推测,墨子晚年当居于鲁阳,故与鲁阳文君对话机会才较多。其三,生于曲阜的孔子,门徒甚众,仅贤弟子就有72人,其中不少弟子从政,墨家非儒,必然遭到孔门弟子的贬斥。比如,孟子说:“杨子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又说:“杨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墨学所受的排斥可见一斑。其四,鲁山县志上出现过《墨经》中的原文“古今旦暮”(注:《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书·汝州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卷(一),第324页。)四个字,说明在远离儒学中心的鲁阳, 墨学得到了一定的保存,墨子晚年为宣传其思想可能以鲁阳为大本营。其五,在文物资料方面,最近发现河南鲁山县保存了大量关于墨子的文物遗址,如“墨子故里”碑、“墨子贤人”碑、墨子隐居处古遗址、墨子讲学处古遗址、墨子庙遗址、墨子洞等等。(注:《全国墨子研讨会综述》,郑强胜著,见《中州学刊》,1998年,第1期。)其六, 墨子城守各篇,可能是墨子再传弟子所记,因其为中有“子禽子”字样,此篇文风古朴,有不少中原方言,不似《墨子·鲁问》等篇,据此推知,墨派中心已移至鲁阳。巨子孟胜为阳城君守城一事也证明了此点。其七,中原文化中的尚武自卫精神、义侠精神亦可能源于墨子古遗风,因为中国文化主流中的儒、道、佛三家均不倡导尚武以自卫。综上,我们推断,作为墨学创始人的墨子晚年理应定居鲁阳。“大体上讲,墨家中心迁移的路线为鲁——楚(宋)——秦。”(注:《墨 苦行与救世》,张永义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3页。)这与我们的推测是完全相吻合的。

诸家争论之原因在于抓住几点理由,各持一端,互不相让。如果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墨子的里籍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这与宋人说、鲁人说、鲁阳人说都不相矛盾。

3.墨子生卒年考

生年

墨子接触的主要人物有:

(一)公输盘。其年约五十岁时当在惠王四十四至五十年,长于墨子十许岁也。(注:《墨子校注》,吴毓江撰,参《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93年,第1078页。)楚惠王五十年为公元前437年,故公输盘当生于前493年至前487年。因此墨子约生于前483年至前477年。

(二)鲁阳文君。其为楚平王(前528年—前516年在位)之孙公孙宽之子(注:《墨子校注》,吴毓江撰,参《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93年,第1078页。),若为公孙宽则与年代明显不符。楚平王三年(前526年)公孙宽为司马(注:《中国人名大辞典》(历史人物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2月。),其时他年龄不大, 假设为15岁,则其当生于前541年。假设宽生鲁阳文君在25岁至65岁之间, 则鲁阳文君当生于前516年—前476年,根据墨子与鲁阳文君对话的次数及内容推测,墨子当与鲁阳文君年龄相当,即墨子约生于前516年至前476年。

(三)巫马子(施)。其生于前521 年(其时孔子三十岁)(注:《中国年谱辞典》,黄秀文主编,百家出版社,1997年5月。),长于墨子。假设巫马子长墨子25岁,则墨子生于前496年; 假设巫马子长墨子45岁,则墨子生于前476年。故墨子约生于前496年至476年。

(四)楚惠王。墨子献书楚惠王在前440年(据《渚宫旧事》),假设墨子此时在35岁至45岁之间,则墨子当生于前485年至前475年。止楚攻宋在前445年至前440年。(注:《先秦诸子系年》,钱穆著(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39页。)若为444年,假设墨子此时为30岁至40岁,则墨子当生于前484年至474年。

(五)文子。文子问于子夏与墨子,子夏少孔子44岁(注:《中国历史思想家传记汇诠》,王蘧常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第81页。),孔子生于前551前,假设文子少子夏20至50岁则文子当生于前487年至457年,墨子至少长文子20岁,则墨子当生于前507年至477年。

(六)公孟子(公明义)。楚惠王四十二年(前445年), 公孟子当三十岁左右(注:《墨子校注》,吴毓江撰,参《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93年,第1079页。),其当生于前475年左右,根据《墨子·公孟》问对,墨子长于公孟子,假设长于0至15岁,则墨子当生于前490年至475年。

综合上述数据,绘出交集如下:

取上,墨子生于前483年——前477年,取中间值为前480年,则误差不超过3岁。

再考证各家关于墨子生卒的数据,并交集如下:

孙诒让《墨子间诂》定为 前468年—前376年

刘汝霖《墨子年谱》定为 前478年—前397年

钱 穆《墨子事迹年表》定为 前479至467年—前394至384年

方授楚《墨子简表》定为 前490年—403年

吴毓江(注:《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顾延龙编,中华书局,1992年。)定为 前488至478年—前402年

胡 适(注:《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顾延龙编,中华书局,1992年。)定为 前500至490年—前470至380年

任继愈(注:《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顾延龙编,中华书局,1992年。)定为 前480年—420年

李树桐(注:《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顾延龙编,中华书局,1992年。)定为 前496至492年—前407至403年

张岱年(注:《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7页。) 定为 前480年—前397年

交集在前482年至前478年之间,符合我们的计算范围:即, 前483年—477年之间,并支持了墨子生于前480年(前后误差不超过3年)这一推证。

卒年

(一)墨子晚年与齐大王问对,经孙诒让等考证(注:《墨子间诂·墨子后语上》孙诒让著 见《诸子集成》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第20页。),齐大王即田和也,其在位为前385年—前384年,此时墨子未卒。

(二)考《吕氏春秋》第19卷《上德》篇,吴起死时巨子已传至孟胜,吴起卒于前381年,此时墨子已卒。

(三)《墨子·非乐》云,“齐康公兴乐万”之事,此为墨子弟子所记,是为了论证:“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不能作为考证墨子卒年的依据。

(四)郑相子相杀郑繻公,时年为前396 年(注:《墨子间诂·墨子后语上》孙诒让著 见《诸子集成》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第20页。),在此后三年(即前393年)墨子与鲁阳文君对话。可见,墨子在前393年尚未卒。

(五)齐康公十一年(即前394年)齐伐鲁, 即《鲁问》篇三侵鲁之事,据孙诒让考(注:《墨子间诂·墨子后语上》孙诒让著 见《诸子集成》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6年 第18页。), 墨子此时或其后一、二年未卒。但孙诒让认为似与鲁阳文君年不合,非也。据前推算鲁阳文君生于前516—前476年,若为前480年,至前396年时为84岁,是有可能的。

(六)《鲁问》篇中,鲁君谓墨子曰恐齐攻我,此鲁君应指穆公,其元年为前407年。因为在齐平公时齐未有伐鲁记载, 在齐宣公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八年齐伐鲁,齐宣公四十八年即鲁穆公二年,墨子与鲁君问对不涉及鲁元公,因为伐鲁在元公最后三年。穆公二年田和伐鲁,在此之前墨子与鲁穆公问对似乎不大可能,因为仅一、二年时间,这似乎太短了。穆公十六年、二十五年田和伐鲁(注:《墨子间诂·墨子后语上》孙诒让著 见《诸子集成》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6年 第18页。),墨子在前394年或前385年似应未卒。

由此可见,交集在前394年——前384年,故墨子卒于此年间,取中间值为前389年,误差不超过5年,约略寿九十岁。

再参照前页各家关于墨子卒年的数据交集图:

此外,这里又增加了两组数据:

梁启超认为墨子卒于前392年—前382年。

刑兆良认为墨子卒于前404年—前384年(注:《墨子评传》,邢兆良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见书后墨子年表。)。

可见各家之说基本集中于前394年—前384年,佐证了我们的推断。

综上所述,墨子姓墨名翟,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宋国,其盛年活动中心在鲁国,晚年定居鲁阳,其生于前480年(前后误差不超过3年),卒于前389年(前后误差不超过5年)。这些应当成为定论。

标签:;  ;  ;  ;  ;  ;  ;  ;  ;  ;  ;  ;  ;  

墨子姓名时代研究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