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997年上半年江苏省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判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上半年论文,形势论文,金融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上半年经济金融运行概况
一、经济运行平稳增长,工业经济效益逐步回升
1997年,在中央及省政府经济工作会议及其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引导下,我省经济运行体现出经济调整时期增长速度放慢,物价指数持续回落的典型特征。今年一季度江苏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04.73亿元,同比增长10.3%。
在工业经济部门,生产平衡增长的同时还显现出企业亏损持续增长的势头逐步得到遏制,减少了对总体经济效益的抵耗,使总体经济效益指标出现上升势头。(1)1—5月份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05.08亿元,同比增长10.9%,分所有制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长9.0%,集体工业增长14.4%,其它经济类型工业增长5.3%,与以往的格局相比,各不同经济类型的增长差距明显缩小。(2)1—4月,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6.3%,比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总额38.36亿元,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占盈利企业盈利总额的比重由同期的57.5%下降到4月末的53.6%。1—4月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17%亿元,同比增长22.8%,增长率比1996年上升35.5个百分点。
二、供求矛盾缓解,总需求结构变化显著
供求矛盾的缓解表现为各类价格指数的进一步回落,至5月末,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分别为99.4和102.4,分别比1996年末下降3.8和3.1个百分点;据我行监测统计,5月末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指数为93.7,比1996年末下降11.2个百分点,其中原材料类价格指数为92.2,比1996年末下降8.2个百分点。
总需求的增长变动表现为国内消费的增长下调和出口需求及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1)1—5月份,江苏省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0.54亿元,同比增长11.4%,剔除价格因素的增长率比1996年同期下降11.7个百分点。(2)对外贸易出口的增长在经历1996年上半年较大幅度滑坡后逐渐恢复到较快的增长水平,1—5月份全省进出口总额75.35亿美元,同比增长32.8%,其中出口56.05亿美元,增长31.5%,进口19.30亿美元,增长36.7%。在进出口总额中,三资企业的份额逐步增加,并且也成为推动我省进出口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1—4月份,三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9.93亿美元和10.11亿美元,比同期分别增长55.5%和108.0%,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去年同期的24.0%和52.5%提高到今年的50.4%和64.9%。(3)投资需求增长较快,1—5月份,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6.33亿元,同比增长28.9%,增长率比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在投资完成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55.5%,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9%,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6.2%。基本建设投资增长较快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国有、省级开发区投资开始启动,对基础设施投入较大,有利于缓解增长制约,另一方面是一些“八五”时期重点投资项目集中于今年上半年竣工投产;二是分一、二、三产业的投资增长率分别为87.6%、42.0%、16.5%。长期以来我省利用外资的快速增长对于基本建设投资或是第二产业投资形成了坚强支撑,据对我省投资增长较快的苏南地区调查,三资企业的投资分别占有全社会投资规模的40%~50%不等;三是投资行为日趋规范,今年以来,我省逐步建立健全了项目资本金、热点产品备案等一系列投资管理制度,注重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新开工项目具有技术含量高、重点突出等特点。1—5月份全省新开工项目同比下降3.9%。
最终消费品的消费需求降低是生活资料价格指数回落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前所述,1—5月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11.4%,剔除价格因素的增长率同比下降11.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需求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收入预期不乐观和投资的高回报诱导:(1)1995年以来,在企业效益长期不佳的影响下,部分居民的收入下降。据我行在全省范围内的储蓄问卷调查统计,认为收入减少的储户由1995年5月的13.7%逐渐上升至1997年5月的23.4%,而认为收入增加的储户由1995年5月的40.0%逐渐降低到24.4%。居民收入流量的变化除了对现期消费产生影响外,还导致居民对未来收入信心的降低,预期未来收入增加的储户从1995年5月的42.9%降为目前的28.7%,预期未来收入下降的储户从9.2%上升至18.7%,预期看淡又产生了对现期消费的进一步抑制。(2)各类投资市场的高回报水平诱导居民资金持续流入,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股票市场,至5月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份指数分别比1996年末上涨约40%和48%,高回报水平成为居为消费、储蓄、投资结构调整的有力杠杆。
持续的农业丰收对于生活消费品和生产消费品的价格平抑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生活性消费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弹性极小,因而农副产品对于消费品的价格总水平有着决定性作用,在1994~1995年物价迅速上升阶段,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民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中食品类的价格指数曾达到145以上,至今年5月末,两类价格指数中的食品类价格指数分别为97.4和99.2。据调查了解,目前我省部分地区每百斤水稻的收购价格从年初的75元降至4月份的44元左右;农产品作为生产性消费的供求关系逆转,则是通过消费需求相对降低→生产速度下降→对原辅材料的需求相对下降而产生。
生产资料及投资品的供求平衡源于外向型经济在我省逐步占据重要地位,(1)在外商投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资本货物进口,而真正对国内投资品的需求仅限于土建投资,其中还包含相当比重的土地批租。(2)在较短时期内我国大幅度降低了进口关税水平,在进口增加而提高了国内供给能力以及自1993年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回调的双重压力下,主要生产资料因供过于求而价格下跌。
三、金融运行平稳有序,利率调整的滞后反应进一步显露
今年1—5月份,我省金融运行的主要特征是利率调整的滞后反应进一步显露,居民金融资产结构明显调整。5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911.56亿元,比年初增加304.20亿元,同比少增178.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947.82亿元,比年初增加153.14亿元,剔除统计数据调整因素,实际同比少增加约37.96亿元。
1.储蓄存款继续回落,1—5月累计,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221.59亿元,同比少增加124.51亿元,5月末,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02.81亿元,同比增长21.4%,增长率比同期和1996年末分别下降24.8、12.3个百分点。在储蓄存款利率水平下降、比较收益不高的影响下,储蓄资金主要向以下高收益渠道分流:(1)至5月7日,全省商业银行共销售凭证式国债55.55亿元。(2)增量资金源源流向股市,导致股市行情逐月走强,据江苏省证券交易中心统计,1—5月全省通过省证券交易中心成交(约为全省股票交易总量的40%)的沪、深A股总量为521.68亿元,约为去年同期的6倍,并呈交易量逐月放大走势。(3)企业内部集资等非规范金融行为吸收大量居民部门存款,1—5月全省投资资金来源中企业自筹占比为51.3%,在投资资金来源的分析中,企业自筹资金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据调查了解,目前大面积的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银行信贷控制较紧都难以通过自我积累或挤占流动资金积聚大量资金。因此,向内部职工集资成为企业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此外,农村基金会、民间信用的发展也分流了大量居民资金。(4)集藏市场的升温对储蓄存款也起到了一定的分流作用。
2.信贷投放增长水平下降。1—5月份,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累计增加153.14亿元,剔除将原信托投资公司长期投资项目划转至长期信托贷款的统计数据调整因素,实际增加约114.32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加约37.96亿元。信贷增长除受储蓄增长水平下降的约束外,商业银行在代理发行国债中因垫付资金较多也导致其营运资金趋紧,至5月7日全省商业银行因代理发行国债实际已垫付资金28.58亿元。5月末,全省商业银行存款备付金率为7.0%,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存款备付金率为5.8%,比1996年末下降了3.2个百分点。
3.企业存款增长缓慢。至5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企业存款余额1844.84亿元,比年初增加97.14亿元,同比少增加39.23亿元。除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用款外,引起企业存款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一是因贷款投入减少导致派生存款减少。二是部分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向股票市场。
4.现金投放远远超过同期水平。1—5月份,全省银行现金收支轧抵净投放72.75亿元,同比多投放60.48亿元,现金因其投放量大、反季节规律运动而成为我省金融运行中一个突出问题,其原因在于居民储蓄、消费行为的结构调整:(1)因居民消费倾向降低而导致商品销售的现金回笼乏力,1—5月份全省银行现金收入中商品销售收入874.12亿元,同比仅增长9.4%。(2)因居民投资热点转移而导致储蓄的现金回笼乏力,1—5月储蓄存款收支轧抵仅回笼现金18.69亿元,同比少回笼130.13亿元。(3)股票交易入市资金增多对现金运行的影响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证券中介机构的支付性现金库存准备放大,据典型调查反央,目前的证券营业网点现金库存大约是1996年平均水平的一倍左右,在现行的现金统计制度中,这部分现金被统计为对社会投放;另一方面是股民的手持现金余额增大,从单户股民考察,其金融资产从储蓄帐户提出,到存入证券营业网点及证券营业网点再存入开户银行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时间上的差异,反映到股民总体上,则表现为人均的手持现金余额增加。(4)集藏市场沉淀大量资金。集藏市场的升温对现金运行产生下列影响,首先,集藏品交易的部分以人民币为“商品”,并包含有大量目前流通中的第三、第四套人民币,使部分现金作为藏品退出现金流通。其次,这部分藏品通过现金交易、持币待购等吸引数倍的现金围绕运动。
现阶段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自1993年开始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以来,在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外资持续大幅度流入的影响下,我省的社会资金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见表1)。资金结构的演变使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固有的矛盾进一步显现。
表一:社会资金增长水平比较
(同比增长率)
1997年1—5月
1996年1—5月
财政总收入[*]
21.6 23.6
实际利用外资(1—4月) 28.2 -11.9
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 约为1996年全年的2.1倍—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 -37.0 44.7
* 中央政府还通过发行国债积聚资金流向各个地区,1997年财政部国债发行计划2500亿元,比1996年增长25%。
一、国内资金因利用不足而造成巨大浪费
表一反映出在各项主要资金来源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却以较慢的速度增长,表明大量资金流出金融体系。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这部分资金绝大多数在流出金融体系的同时还退出物质生产领域,典型的例证是股票市场,1—5月份全省沪、深股市A股成交总量超过1300亿元,据统计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年换手率接近1000%,以此推算目前我省参与股票交易的资金总量在300亿元以上,而股票市场实际吸引的资金总量应远远超过这一规模,依据之一是在上述推算中根本没有考虑交易者的资金帐户余额。依据之二是据调查了解,相当多的企业因风险约束仅参加股票一级市场的发行申购。大量资金流入非生产领域与经济中相当多的企业呼吁资金紧张、经济增长对外资的依赖逐渐增强形成强烈的反差,而这一反差的形成仍然以大量资金流出物质生产领域为主要成因,其对经济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消费增长不足而对经济的需求拉动不足,另一方面企业资金流入股市而造成生产、投资的相对萎缩。
二、资金结构矛盾引发企业经营绩效的强烈反差
通过对表一的分析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由于政府(财政)、国外部门和股份制企业融资份额扩大,同时,信贷政策也以主办银行制度等更多地体现出“抓大放小”的产业政策原则,社会资金更加集中地流向少部分企业,如国家重点项目、外商投资企业、国务院确定的500家重点企业、上市公司等,因而在经济运行中表现出以下现象:(1)今年1—5月全省金融机构企业存款比年初增加97.14亿元,同比少增加39.23亿元,但企业存款中定期存款增加74.01亿元,同比多增加18.58亿元,表明在一部分企业资金紧张的同时,另一部分企业的资金极为宽裕。(2)据我行对500户大中型企业的工业景气监测统计,至4月末500户工业企业货币资金余额103.91亿元,其中货币资金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3户,货币资金余额48.48亿元,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9户,货币资金余额70.84亿元。占企业总户数不足4%的19户企业却拥有近70%的货币资金。(3)今年1—4月镇江市全市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8亿元,同比增长433.7%,其中仅外商投资京阳水泥、奇美化工、奇美油仓和国家重点项目镇化“921”4个项目就完成投资10.43亿元,占全市基本建设规模的82.3%。
资金的结构矛盾加剧使得优势企业生产迅速扩张,大幅度增产扩销,在1—4月全省亏损企业面仍达26.3%的状态下,单户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增长,如1—4月份无锡小天鹅集团实现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39.4%,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实现利润1.13亿元,同比增长28.4%。进一步地,资金优势企业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大规模投资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装备更加领先而继续占据领先优势,另一部分企业(很可能是大面积的企业)即因资金困难而造成长期性的竞争条件恶化。
三、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导致金融风险进一步显现
根据江苏省银行业非现场监管监测统计,至3月末,全省银行行(不含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总额635.15亿元,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为18.8%,比1996年末上升了0.4个百分点。目前我省银行业金融风险进一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不良贷款的增长超过贷款总量的增长,今年一季度全省银行业(不含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比1996年末增长了5.7%,而不良贷款比1996年末增长了7.7%。(2)在不良贷款中“两呆”贷款合计为251.50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39.1%。(3)银行业盈利能力下降,今年一季度全省银行业实现利润6.55亿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分别为3.51亿元、2.58亿元、0.46亿元,其资产利润率分别为0.05%、0.37%、0.17%,折算成年率后除其他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略有提高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的资产盈利率仅为1996年全年的三分之二,其中省工商银行系统、省农业银行系统合计亏损0.9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