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心理学的价值维度:批判性心理学思想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批判性论文,维度论文,探析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425(2012)04-0156-05
批判性心理学(Critical Psychology)是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它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心理学理论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反对使用心理学进行人性的压制和为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作辩护,它重视被研究者的主体性地位,主张从被研究者的立场收集和解决问题,旨在实现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内一些学者曾将其译为“批判心理学”[1],鉴于“批判”一词似乎具有某种程度的攻击性,本文采用了另一些学者的译法,即“批判性心理学”。藉此表明它不是纯粹地批评心理学,而主要是对心理学的一种批判性思考。
一、批判性心理学的内涵
批判性心理学研究主要涉及心理学理论所包含的意识形态以及心理学概念何以具有意识形态的作用等问题。研究者在定义批判性心理学问题上很容易达成一致。如果说他们之间还存在分歧,也只是由于认识角度不同而导致的差异,这些差异正向我们呈现了批判性心理学的全貌。
首先,批判性心理学反对传统心理学。Sloan是北美批判性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不同的人对人类行为经验的理解各有差异,强制人们接受那些少数人认可的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的做法带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色彩,所有反对这种做法的心理学形式都称为批判性心理学[2]。德国批判性心理学家Holzkamp认为[3],心理学研究对象并非抽象的客体,而是具有行为能力(action potence)的人。批判性心理学就是一门从人的主体性立场出发的科学,要在研究中突出被试的主体性地位。
其次,批判性心理学关注主流心理学与政治的关系。Derek Hook认为[4],批判性心理学是一种带有政治倾向性的心理学认识和实践。在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庇护下,由实证量化方法得出的心理学结论被视为真理,它可以掩盖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为政治服务。
最后,批判性心理学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它的任务就是揭示心理学与权力和社会控制的关系,促进人的自由和社会公平[5]。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具有同样目标的心理学研究并不使用批判性心理学这一术语[6],例如女性心理学、解放性心理学、后殖民主义心理学、后结构主义心理学等。广义的批判性心理学认为[7],批判性心理学的研究是一种与早期的原理、理论、假设以及观点不同的批判性理论,就此而言,每一个心理学家都是“批判性的”。
综上所述,批判性心理学是一种带有政治性和解放性的心理学认识和实践,它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揭示心理学理论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促进人性的自由解放;同时反思心理学自身,促进心理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变革。批判性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批判性心理学是指一切不同于实证量化的,“非主流”的心理学形式,包括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后殖民主义心理学,解放心理学等;狭义的批判性心理学主要是指德国批判性心理学。
二、德国批判性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德国批判性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反抗运动。当时德国政治动乱,政府限制言论自由,大学管理委员会也出面干涉大学的课程设置,一些大学的课程设置非常不合理,一些老师甚至无书可教。在这种背景下,学生们开始抱怨、检讨与反思,并就哲学与社会科学意识形态问题展开了两次大的辩论。这两场大辩论对德国批判性心理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场辩论发生在1967年,这次讨论的是有关心理学认识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传统观点认为,认识在本质上是中立的,它的价值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柏林自由大学心理学者持相反的观点。他们主张所有的认识和实践都与人们的利益需要相关。并且,哲学、科学、意识形态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组成严密的关系网。大学里产生和传播的知识是为当权者的利益服务的。
1968年9月,在德国蒂宾根举行的心理学会议上,与会学生反对“心理学研究者都是脱离政治的”观点。他们认为,这种观点掩盖了“为政治目的而胡乱使用人格量表”的问题,心理学者应该设法阻止这种局面。大会组织者决定次年在汉诺威组织会议专门讨论这些问题。
参加二次会议讨论的学生一致认为,心理学向来都是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心理学者需要从理论和实践领域进行反思。心理学主张它的科学性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心理学盲目地为当权者服务。他们认为,当前主流心理学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限制,因此,需要一种真正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能够带领人们冲破主流意识形态束缚的批判性心理学。
Holzkamp是当时柏林自由大学心理学院的教授,在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领域颇有声望。1970年,他发表了一篇有关科学认识对社会实践的意义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强调,科学认识不但能够提供技术指导,而且还可以促进人的自由解放。但是,他同时指出,大多知识只服务于特定的目的,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柏林自由大学的研究者在Holzkamp的带领下,开始从事批判性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在他的领导下,柏林自由大学成为德国学生运动的思想阵地和批判性心理学的研究中心,Holzkamp理所当然地成为德国批判性心理学的创始人。
德国批判性心理学诞生后,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反响。在当代,批判性心理学已经发展成许多新的形式,如拉美的解放性心理学,北美的社区心理学,还包括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后殖民主义心理学,后结构主义心理学等。从范围上讲,当代批判性心理学由德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其范围覆盖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南亚等地区。从研究领域上讲,批判性心理学涉及到健康医疗、学校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等领域。
北美批判性心理学起源于对“自由”、“意识”和“尊严”等人文主义问题的思考,认为心理学不能像研究动物和物理对象一样对人进行控制和操作,这是北美批判性心理学的最初核心观点。20世纪末,北美国家各种形式的批判性心理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交流,这对其批判性心理学的产生尤为重要。1999年,心理学者在纽芬兰大学召开会议,首次讨论运用批判性和质化的方法进行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并成立了国际批判性健康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ritical Health Psychology)。
南非的批判性心理学是在考察心理学与政治的关系时产生的。研究者认为,心理学是政治体制的产物,他们最初关注心理学与殖民主义及种族隔离的关系,后来涉及到黑人和女性心理学研究。南非借鉴美国心理学的模式,导致两个结果。第一,主流心理学模式限制了女性主义心理学和后结构主义的行为研究的发展,致使南非批判性心理学只流于表面,从而陷入新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文化霸权[8];第二,与美国心理学一样,南非心理学重视方法和应用,却一直忽视理论的积累。南非的批判性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领域。
在欧洲,如挪威、瑞典、丹麦等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社会稳定,在广泛的民主和优越的社会福利条件下,欧洲学者对批判性心理学的需求相对较弱。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中,社区心理学(community psychology)与批判性心理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然而,Carlquist等人在考察挪威的社区心理学时指出,挪威甚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社区心理学研究[9]。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没有批判性心理学。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1)我们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是不具有压制性的意识形态;(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阶级矛盾没有西方资本主义那样尖锐;(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条件和福利政策都有较大改善和提高,对于批判性心理学的需求较小;(4)我国心理学主要学习美国,追求心理学的科学性,主流科学意识形态十分明显;(5)学校教育不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缺乏相应的理论课程设置。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由于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批判性心理学的发展水平也显得参差不齐。但总体上说,批判性心理学尚属边缘,得不到心理学界的承认和肯定,这也是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之一。批判性心理学要实现解放人性的目标,就要联合起来,加强交流与合作。
三、批判性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德国批判性心理学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它最初针对的是社会政治问题,后来转向了对心理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考。批判性心理学者成功地进行了多次政治反抗斗争,这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是仅有的。同时,它成功地联合了多种形式的非主流的观点,促成了心理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变革[10]。德国批判性心理学强调人的主体性。Holzkamp终其一生进行的研究,概括起来就是主体性立场的心理学。主体性是批判性心理学研究的思路和切入点。批判性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社会公平,反对使用心理学进行意识形态的压制和为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做辩护。
(一)心理学理论与意识形态
欧洲批判性心理学反对主流心理学,认为它是为当权者利益服务的,带有明显的“政党性”。主流心理学通过理论概念建构潜在的意识形态或规则,以此掩盖社会的不公平和对自由的剥夺。
意识形态是一种信仰体系,是文化条件作用的产物。批判性理论观点是一种意识形态[11],甚至对人类行为是遵循心理学规律的假设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是,意识形态的性质不同,有些意识形态包含着对人性的压制,或者使人们接受不公平的政策。占有优势地位的意识形态以一种“中立”的姿态呈现,具有隐蔽性,与此标准不同的意识形态则被视为极端。在特定意识形态作用下,人们很容易相信某些结论就是自然规律,而不对它们做意识形态方面的思考。由于男性生理机能优于女性,他们在身体、智力和情绪控制力等方面都优于女性,因此他们应该处于领导者的位置。生物决定论者对此确信不疑;建构主义者却认为,这样的陈述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性别差异来源于男性中心主义文化的建构。
社会学研究者敏锐地发现,人在自由的状态下仍然会按照一种规律化的,或者是恒定的方式行动。人的本性如此,还是另有原因呢?泽格蒙特鲍曼认为[12],人类社会是由道德、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等概念建构起来的。这些概念会限制个人意志或影响个人的实际行动,甚至可以改变个体行为。当代心理学也参与到概念体系的建构中来,心理学已经超越了原有的职责和能力,它不再是某种意义上的政治的延伸,而直接变为政治本身[13]。霍尔茨坎普下面的一段话可以说明之:“如果把任何一种信仰、道德或者意识形态看做是好的,并且值得追求,那么心理学就能够给出它与某种心理特质之间的关系。例如,如果管理者需要提高效率,心理学家就能给出追求效率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追求高效率的动机与成功的关系等结论……”[14]也就是说,为了激发人追求高效率,可以从心理学知识中推出人们必须做什么。但是心理学从来没有说过要追求高效率。可见,心理学具有了意识形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朝着某个方向发展。
科学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存在的实体,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获得心理的正确认识,方法是获得正确认识的保证。只有那些通过实验,运用量化的统计分析的心理学研究才被承认,而通过思辨分析,运用质化方法的心理学研究只能在边缘徘徊。心理学成为一种意识形态,通过科学研究得到的结果被完全地合理化。
主流心理学中包含有未经批判的意识形态的成分,它赋予心理学一种霸权,这种霸权受到科学主义的保护,批判性心理学要做的是揭示主流意识形态的受益者,同时寻找一种代表更广大人民意志的心理学[15]。
(二)批判性心理学的主体性思想
德国批判性心理学是主体性科学,主体性立场是批判性心理学研究的思路和切入点。批判性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忽视被试主体性的做法十分不满。主体性立场的批判性心理学需要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德国批判性心理学通过改变心理学的本体论认识,把主体性立场的心理学观点转化为实际研究模式。Holzkamp指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非只是由一些心理因素组成的客体,而是具有一定行为能力的人。行为能力是指个体在其生活的社会环境中行动的自由性程度。个体的行为能力会受到其社会地位的制约,具体来讲,个体所居社会地位越高,他的行为越自由。个体的行为能力问题就转化为社会地位问题,即个体是否能够利用环境提供的可能性,依赖于他所处的社会位置是否给予他这样的权力。Holzkamp把这种权力称为“行为能力”(action potence),通常也称为“动因”(agency)。行为能力概念把个体与社会联系起来,个体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的讨论构成了批判性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批判性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包括两点内容。首先,如果要保留被试的主体性,被试就不能被视为客体对象。参与研究的被试就是研究的合作者。心理学研究者的目标就是希望分享被试的个人观点。由于被试没有研究者同样的理论和方法背景,研究者就需要克服他与被试在理解相同知识上出现的不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成为了一种交流,是研究者获得被试个体经验的过程。心理学理论必须对被试有意义,对他的生活有帮助。
第二,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必须是来自被试的问题。被试不仅是等待被认识的客体,他们参与研究是为了提高对所从事的实践领域的理性认识,为更深刻地了解实践所依据的理论。因此,被试对研究感兴趣,希望从中获得知识,用于解决日后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实际的行为能力。研究者的目的是为了让被研究者获得主体性体验,研究者的结论应该能为实践者服务。研究者鼓励实践者参与研究,鼓励他们在行动中解决自身问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等人在研究不同人种之间的人际关系时发现,当时参与研究的犹太人和黑人对自己的境遇进行积极的反思,并力图改变现状。法兰克福第二代批判性理论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认为,真正的交流是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之上的。被试只有获得了主体性体验,得到了自由,才有可能与研究者进行交流,提供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心理学实证研究,研究者充当科学方法的执行者,被研究者受到研究者权威的压制,被试在没有获得主体性体验的情况下,不可能有与研究者交流的机会。因此,传统心理学中的研究问题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好的,而不是来自被试。
(三)批判性心理学的解放性
批判性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自由解放和社会公平。哈贝马斯的批判性理论对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有着深刻影响。他认为,人们追求知识的目的有三个:操作控制,解释说明,获得自由解放。批判性心理学不仅仅是为了解释说明心理规律,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行为能力。Holzkamp也认为,心理学研究不仅要提供心理学知识,同时还要帮助人们实现真正的自由[16]。真正的自由是人性的自由解放,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求知生活,它包含物质与精神,行为与思想的双重内涵[17]。科学主义心理学包含意识形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们获得真正的自由。
压制和解放是批判性心理学的核心概念。Prilleltensky和Gonick对压制进行了定义,指一种非对等的权力关系,处于支配地位的人凭借物质资源方面的优势行使权力,并向下属人群灌输谦虚和敬畏的思想,维持他们的支配性地位,避免反抗[18]。解放是一种对等的权力关系下的体验,也包含心理和政治两方面的内容,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平等与相互尊重。人们不会感觉心理和社会环境中存在威胁自由的因素,能够自由表达身体和情绪方面的感受,发表思想见解。这种关于解放的理解是以Fromm的自由概念为基础的,他认为自由就是不存在威胁自由的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因素,人们能够自由地追求生活理想。社会方面的自由表现为没有阶级剥削,性别支配和种族歧视。心理或内在的自由体现在能够克服恐惧、强迫等一些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困扰。促进自由和消除压制是批判性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标。
批判性心理学的政治性、主体性和解放性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构成了批判性心理学的整体框架。如果说批判性心理学的政治性是在揭示传统心理学存在的问题,那么,主体性立场就是批判性心理学采取的一种研究思路,解放性就是它的研究目标。
四、对批判性心理学的评价
批判性心理学是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人的主体性,并把这些思想贯彻到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克服了传统心理学的某些不足,使批判性心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讲,批判性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思考问题,防止以偏概全。批判性心理学主要从认识人类心理的角度,引领人们置疑被奉为“真理”的心理学理论,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批判性心理学研究紧密联系人们的实际生活,有效弥补了主流心理学的这一缺点。早期的批判性心理学,特别是Holzkamp的基础研究,使心理学概念更具有社会人文气息。批判性心理学强调参与者的主体性地位,克服了主客二元对立,为全面认识人类心理提供了思想基础。
从实践意义上讲,批判性心理学使研究者重新承担起社会责任。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可以唤起不同的责任意识。例如,使用传统的心理测量工具往往会得出“这个人存在心理问题”的判断,这就意味着个人是问题的根源,要从个人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心理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学会如何面对压力和更有效的交往。批判性心理学从参与者的立场出发,研究者除了对参与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外,还会关注参与者对其生活环境的评价。研究者认为个体的“疏离”需要通过调整个体生活的环境来解决。改善社会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每一个心理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收稿日期]201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