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角中的旅游与休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哲学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休闲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话题,休闲方式正日趋多样化,旅游作为休闲体验的实现方式之一,满足的是人们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审美体验。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对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休闲和旅游已经成为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专家们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跃居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旅游业将面临新的机遇,传统旅游亟待转型。休闲与旅游的关系密不可分,休闲丰富旅游的内涵并拓宽旅游的外延,彰显着旅游的本质,促进旅游产品向多元化、深层次发展。将旅游纳入休闲视野,积极培育休闲旅游大市场是旅游与休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旅游与休闲的辩证关系
(一)旅游与休闲概念辨析
旅游学者谢彦君教授从旅游的本质出发,将旅游(Tourism)定义为:“人为寻求愉悦体验为主要目的,前往异地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1]。笔者之一(曹诗图)在《旅游哲学引论》一书中将旅游定义为:“旅游是人们以消遣、审美、求知等为主要目的,到日常生活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游览和逗留的各种愉悦体验,它是人们一种短期(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异地休闲生活方式。”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旅游就是“休闲型旅行”或“异地休闲性活动”[2]。
休闲(Leisure)是指人在闲暇时间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放松,培养与谋生无关的兴趣、自发地参加到社会活动的总称。休闲之事古已有之,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解除体力上的疲劳,恢复生理的平衡;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成为心灵的驿站[3]。它是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后的自由活动,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休闲与旅游追求愉悦体验、放松身心的目的是一致的;两者在行为(活动)上高度重叠。但旅游活动更着重于活动的参与,倾向于远距离的户外活动,而休闲则更着重于自娱自乐,倾向于近距离的静态活动。休闲的外延大于旅游。
旅游作为休闲方式的一种即旅游是休闲的子集是没有争议的,目前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是将旅游看作休闲活动广谱上的一个区域。在体验经济时代,休闲与旅游这一组关联紧密的概念二者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相互渗透之势日趋明显。
(二)旅游与休闲本质同一
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旅游的本质是以消遣、审美等为主要目的的异地身心自由的愉悦体验,它实质上是人们的一种异地休闲活动。A.J.Veal在《休闲和旅游政策与规划》一文中曾经明确指出:“旅游可以被看做是发生在离家较远地方的一种休闲形式。[4]”休闲是旅游的主要目的与归宿。李仲广在《与休闲比较视野下的旅游》一文中鲜明地指出,“旅游从本质上与休闲没有任何区别,旅游是哪些发生在异地的休闲。[5]”严格地讲,旅游是休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休闲属性是旅游的最基本的属性[2]。旅游所具有的休闲属性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一是旅游的目的表现为借助各种可以娱心、怡情、悦性、释怀的活动达到愉悦体验,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表现出与一切休闲行为相一致的品性;二是旅游是发生于自由时间的行为,与进行工作和职业性活动时间相区别,与其他休闲方式相比,旅游在使用自由时间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是从旅游的活动构成上看,旅游这种休闲行为实际上是众多休闲活动的再组合[1]。休闲属性是旅游的“试金石”[2]。
哲学研究旅游和休闲,从来都是与人的本质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才能洞见其真谛。从本质上看,人们无论选择何种形式的休闲活动或旅游活动,都是为了寻求身心自由的愉悦体验或追求生命的自由。旅游是休闲体验的实现方式之一,表现出与一切休闲行为一致的品性[1],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旅游的基本出发点、整个过程和最终效应都是以获取精神享受为指向[1],因而旅游是一种精神、审美活动,在经济外壳包裹之下的旅游的内核和灵魂是文化,身心自由的愉悦体验是旅游的硬核或本质。旅游是一种回应人类休闲本性的生存方式[6],旅游与休闲二者相辅相成,本质同一,共有身心愉悦体验或生命自由这个硬核或本质。旅游与休闲是个体的,同时也是社会的,二者均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
(三)旅游与休闲的表象或形式差异
1.空间与时间上的差异
休闲作为人固有的一种存在状态,个体几乎每天都离不开休闲活动。日常休闲活动对于活动地点、活动载体均没有严格的限制,只要在闲暇时间内便可随处展开休闲活动(如室内阅读、演奏乐器、体育锻炼等等)。而旅游活动的发生以较远距离的空间移动为前提,必须是离开日常熟悉的生活环境前往异地。休闲与旅游的差别最主要体现在地理空间上的差别。
现代社会休闲已不再是工作的对立面,日常零散的闲暇时间,甚至是工作间隙都能展开休闲。休闲主要是一种日常性身心自由活动,它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发生频率较高。这种类型的身心自由活动往往以居住地和工作地为核心,边界难以准确界定。休闲活动者对周围的休憩资源非常熟悉,难以在休憩中获得新奇感和新知识,而往往仅仅是追求心理上放松的感觉,以消磨时间和恢复精力。旅游在这些方面则与休闲恰恰相反。旅游行为的发生必须是发生在一段相对完整、独立的时间片段内,并且在旅游活动结束后又回到原来惯常的生活中去,它是一种短暂的特殊的生活方式。旅游的短暂体验性决定了其能给旅游者带来美好的回忆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旅游是一种非日常性游憩行为,它是对日常生活的背反,发生频率远较休闲活动低。这种类型的游憩活动必须离开居住地和工作地。游憩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游憩资源一般不够熟悉,容易在游憩中获得新奇感和新知识以及丰富的审美感受。
2.消费属性上的差异
由于游憩活动的时空差异,消费属性(或程度)上的差异是旅游和休闲的主要区别之一[2]。消费属性作为旅游的基本属性之一,绝大多数的旅游活动与经济消费发生联系(消费支出为克服空间距离之必需),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行为。休闲是一种消遣、娱乐等业余活动,在多种情况下不必像旅游那样为克服空间距离而消费支出。休闲较之旅游来说涉及更多的社会公共福利部分,具有明显的消费选择性。个人可根据物质生活水平,选择经济分层不同的休闲方式,即便是不消费也可广泛地进行阅读、散步、娱乐、体育锻炼等休闲活动,旅游则是处于经济分层中高层的休闲实现方式。总之,旅游的消费属性较强,休闲的消费属性较弱。
3.复杂程度的差异
毋庸置疑,旅游是一种休闲方式,但旅游这种休闲方式却无法置于休闲框架中除开旅游以外的任何一类中去。这正是因为旅游较其他休闲实现方式而言是一种更加复杂的休闲现象,旅游活动中无处不包含着多种休闲活动(包括观光活动、与人交往、度假、娱乐等),旅游是发生在异地的休闲活动的再组合[1]。旅游这种非日常性的游憩活动方式较为复杂,动静兼有但以动态活动居多,活动时空尺度相对较大,涉及的社会关系复杂(如吃、住、行、游、购、娱等)。而休闲这种休憩活动或游憩活动的方式相对较为单一和简单,如静坐、闲谈、散步、体育锻炼、垂钓、品茗、抚琴、下棋、书法、绘画等,活动时空尺度相对小。
(四)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
人的休闲方式丰富多样,一般日常休闲活动无论是出自体力与精力寻求刺激的目的,还是出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都是获取身心自由与愉悦的渠道。然而,在众多休闲活动中审美体验是最高境界的休闲实现方式。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和文化体验[7],是积极的高层次的休闲方式。可以说缺少了旅游的休闲是不完整的。旅游复杂地将诸多休闲形式包含在内,只不过采取了异地、暂时的特殊形式,也正是旅游的这两大特征和旅游所带来的审美体验使得旅游休闲拥有日常休闲无法企及的体验感受。休闲旅游,简言之就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学者马惠娣研究认为,“真正的旅游应该是一种休闲,一种个人价值的提升,是人们自我完善的方式”[8]。旅游主要是一种文化经历和身心自由的愉悦体验,休闲旅游让旅游回归本真,休闲旅游更多的是强调人的一种文化经历、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满足人的心理和精神以及多方面发展自我的需要[8]。休闲旅游是最重要的旅游亚类,休闲性是旅游不可或缺的本质属性,正确认识休闲与旅游的辩证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旅游的本质,避免旅游概念的曲解与肆意泛化。旅游休闲化是必然趋势,休闲旅游使旅游成为一种社会文明的动力,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方式,是旅游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二、旅游与休闲关系的研究意义
(一)个体意义
对于增强旅游者愉悦体验或提高旅游质量而言,旅游活动发展应重点发展休闲式旅游。在旅游活动中,“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和必然的趋势。旅游需要休闲的状态,需要自由的感受,需要艺术的想象,需要审美的情趣[9]。休闲式旅游使旅游活动包含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游客在旅游地花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旅游的心态越来越从容。人们在旅游时不妨把旅游当成一种休闲方式,这样的旅游才更具独特的体验和收获,或更具深度,而不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更不是具有某种功利目的的异地活动。
(二)社会文化意义
当前旅游消费中普遍存在着重物质享受而轻精神文化的异化状况,高端物质消费(或炫耀性消费)盛行和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行为等给旅游地居民造成不良的影响。休闲旅游让旅游回归本质,使旅游者更好地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休闲活动中去,进行“深度旅游”,这将缓解旅游地居民对游客的冲突心理,弱化旅游者“入侵者”形象,增进跨文化交流,有利于旅游地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播,克服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异化现象。
休闲与旅游有机地结合,将丰富和深化旅游的内涵,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旅游与休闲二者有机结合,还将使旅游产业与休闲产业更多地被纳入到政府公共政策的视野当中,从而在社会福利、公共支出、产业布局等多方面得到重视,更好地兼顾旅游者的游乐、文娱需求与当地居民的日常休闲需求,进一步加快、完善休闲基础设施建设。例如,近年来国家在博物馆事业、体育事业等文化娱乐事业上的巨大投入已初见成效。发展休闲旅游,无论是对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经济意义
将休闲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能有效平衡旅游区域分布不均的现状;克服旅游季节性劣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休闲旅游产品将改变传统观光旅游产品内容单一、结构不合理的弊端,大大提高食、住、娱、购等旅游环节的消费水平,增强旅游的经济效益。丰富多变的旅游休闲项目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组合以满足不同消费层的个性化需求,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点和经济增长点,促进客源地多元化发展,实现旅游市场结构的合理化,尤其是有利于入境旅游市场和高端客源市场的开发(如休闲度假旅游等)。旅游经济结构优化将有力地促使旅游产业规模和布局合理化发展,提升旅游区域核心竞争力。
(四)环境意义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的物质前提,生态环境是旅游业的生命线,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稀缺的,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放在首要地位。旅游休闲化,引入休闲项目无疑是最能有效缓解旅游资源稀缺性与旅游需求快速增长这对矛盾的方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旅游项目和休闲项目设计应该树立科学发展观,适度抑制对环境冲击力较大的观光旅游,加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休闲旅游。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要更多地引入深层次、多样化的休闲旅游项目,因地制宜地将旅游与一般休闲活动结合起来,多开发一些专项旅游项目如康体旅游、养生旅游、度假旅游等。此外,要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善于发挥城市的休闲功能,打造一批现代休闲都市,亦能有效缓解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三、结语
从哲学的视角看,旅游与休闲的联系集中体现在本质上(身心自由的愉悦体验)的一致性,旅游与休闲的区别仅仅表现在现象或形式上的差别。旅游与休闲关系密切,互为载体,发展旅游事业和休闲产业应将二者有机结合。对于我国而言,休闲时代虽言之尚早,但随着休闲时间的不断增多,旅游和休闲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将休闲纳入大旅游视野,旅游业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休闲为旅游注入新的活力,旅游被赋予新的内涵,休闲旅游将是旅游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