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现代化小学的认识和构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思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现代化是学校整体改革深化发展的必然走向。广州市正向着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要建成教育强市,这就需要有一些办学基础较好的学校率先进入教育现代化。海珠区实验小学经过论证和可行性分析,正稳步开展探索现代化小学教育模式的实验。本文仅就创办现代化小学若干可操作的问题提出一些构思。
一、构建现代化小学教育的课程
1、课程内容体现为培养现代人才素质打基础
根据素质目标及目前教育薄弱环节,弱化如下几项教育:
(1)语言教育 充分发挥语言交际功能的作用,包括学好母语、英语、计算机语言。语文科在全面打好读写基本功的同时,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当众说话的勇气,能说会道。英语科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着重听说训练。计算机纳入学科课程。
(2)科学教育 不仅要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会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把现代科技发展的新信息适当补充入教学内容,在活动课程中积极进行科技的传播,并把现代社会中需要懂得的有关环境、人口、能源、信息、交通、法纪、禁毒等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3)健康心理教育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学科课程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心理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活动课程开展心理专题系列教育活动及心理咨询活动;潜在课程要创设有助于形成学生健康、良好心态的环境,营造愉悦、和谐、合作的氛围。
(4)公民教育 从小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公民素质。现有的思品课、班会课的教育内容要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树立社会公德心,强化纪律意识和法制意识。在各科的教学中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公民教育。
2、课程设置体现现代课程发展的特征
(1)课程现代化 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现代化的课程,要尽量缩小目前学校课程和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差距。利用地方课程时数,从一年级开设英语课、三年级开设计算机课。将“自然课”改为“科学课”,把现代科技新成果适当补充入“科学课”内容,并着手编写补充教材。
(2)课程综合化 将“劳动”改为“生活与劳动”,补充学会现代化生活所必需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将“体育”改为“体育与健康”,加强卫生保健教育。公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单独设科,和思想品德课结合进行综合性教育。拟订公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纲要,纳入思品课教学中。
(3)课程弹性化 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才能,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针对小学实际,要确保学科工具课程扎实打好基础,但技艺课程、活动课程可具有较大的弹性。活动课程要强化自主性,设选修活动课,学生可自由选择参加。
3、课程结构体现整体优化组合
按照小学基础教育特点和现代人培养目标的要求,协调好组成课程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使之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1)核心课程和技艺课程 核心课程主要是语、数、英工具学科,是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要确保质量,提高效率,授课时数应比普通小学减少。技艺课程主要是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学科,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要适当增加授课时数,大力改革这些学科的教学。
(2)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由于受教材制约,改革步子不能太大,着重从优化课堂教学找出路。活动课程则加大改革的力度,增加活动课时,充分运用现有设施,建立有特色的活动课程系列。每周活动课时应占每周授课总时数20—25%,形成科技、文艺、体育、学科活动系列。每天下午第二节以后,均安排技艺课程及活动课程,学生全部在专用室、馆、场活动。
(3)长课和短课 长课(40分钟)、短课(20 分钟)的优化组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身心发展。为方便教学管理,短课既有全校的统一安排,也可由年段或年级安排。试行长课一分为二,不间歇休息,只换科目上课。如语文课的说话课和英语口语课可以两节短课形式组成一节长课。低年级短课的比例可较大。
(4)学校规范课程和非规范课程 根据目前实行五天工作制,学生每周在校上课五天,属于学校的统一的规范课程。对学生每周两天的休息时间,如何加强闲暇教育,让学生学会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应作为非规范课程纳入学校教育活动当中。学校开放各种场地、设施,分设文艺、体育、科技三个培训中心。适当灵活安排半天时间,学生不分年级,自由选择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培养发展专长。
二、确定现代化的教学策略
现代化教学策略是为实现学校现代化教育目标,对教学的整体决策和思路,体现了现代化教育的新观念、新思维。现代化教育实验必须通过教学这一主渠道去实现。教学策略的实施既体现在学校课程的各个领域;又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各项要素当中。
现代教学策略的确定基于:
1、现代化社会的低消耗、高效率——要求实现教学最优化,轻负担、高质量
现代社会生产的重要特征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实现耗费最少,效益最大。现代化教学必须跟上时代节奏,讲求时间、效率,实现教学最优化。教学设计必须以轻负担、高质量作为出发点,各项教学改革实验都应体现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取得整体最佳效应。教学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看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生时间、精力的耗费。
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是要协调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形成最佳结构,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当前要以教学目标设计的整体优化为突破口,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教学目标既要有统一性、整体性;又要有弹性、层次性。各项教学活动都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大力推行分组教学和个别辅导,彻底改变“一刀切”的大量作业及留堂补课的状况。
2、现代化社会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导致教学观念的更新,强化主体教育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要靠有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去实现。这就要把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作为时代的特征,在教学中要强化主体教育观念,这无疑是对传统教育观念一个很大的冲击。
主体教育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组织各项教学活动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要协调好教和学和双向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使学生学会自我组织、自我参与、自我学习。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自觉、积极、进取的心态中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良好心理素质,充分体现人的主体精神。
3、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素质多元化的要求——促使教学目的任务多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
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出新的、多元化的要求。现代化小学培养目标的制定正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这就必然导致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
教学目的任务的多元化直接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以说,丰富多采的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鲜明特点,传统教学过于单一,灌输型的教学方法显然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扎实打好基础,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要实行多种教学方法,如读书、提问、讲解、议论、练习等方法的优化组合,使学生更多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为使学生做到“乐学、会学、轻负担学”,有的学科试验情景教学法和自学辅导法相结合,有的试验和表演、游戏、竞赛法相结合。
现代教学另一个特点是非常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必须在改革教法的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学法,使教法和学法优化组合。要把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作为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把自学引进课堂,让学生学会自学、自练、自我反馈纠正。
4、现代化社会信息量大,信息渠道多——导致扩展教学时空,形成多元化教学渠道
现代化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量大,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学校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获得信息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必须打破学生单从课堂、课本、教师获得知识的传统观念,要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局限,通过多元化的渠道,使学生获得更大的信息量,培养学生自己搜集、储存、整理、运用各种信息的能力。
学校在精心提高学科课程信息的质、量的同时,要强化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的信息功能,为学生开拓获取信息的广阔天地。课室、专用教室、校园环境的布置,以及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充分体现知识性、教育性、主体性。要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获得信息的渠道,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要把读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大自然活动作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要丰富这三大活动的内容,纳入优化教学的整体设计当中。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
随着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提高,学生自己运用计算机去捕捉、组织各种信息,将是另一个重要的渠道。
5、现代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学校教学手段的变革,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仅促进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也促进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和发展,反映了现代化教育的观念和办学水平。
要进一步充实现代化教学设施。把现代多种教学媒体引进课堂。建立电化教学资料库、音像演播中心,多媒体示范教室。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试验,开发应用软件,逐步使计算机在教学领域中广泛使用,并通过多媒体技术综合开发、运用,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新的突破。
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能。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眼界;使学生全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动脑、动口、动手能力;为教学提供即时反馈,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及时评价、及时调节。
现代化的教学策略随着对现代化小学教育模式的摸索,不断发展、完善,各个阶段可有不同的具体要求。现在学校已制定、实施的“乐学、会学、轻负担学”(简称“三学”)教学系统设计,体现了现代化教学策略的思路,是实施现代化教学策略的基本要求。
三、建设现代化教育环境
现代化教育环境是构成现代化小学办学模式的基本要素,既体现了现代化小学的物质基础,也反映了现代化小学的精神风貌。教育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的建设是要实现教育设备、教育技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软环境的建设,是要营造现代人精神品质的环境氛围。建设现代化的教育环境,是要实现现代化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的整体组合优化。
1、硬环境的建设
要体现超前性、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超前性是指硬件建设具有超前意识,符合教育的未来趋势,其中部分硬件设施可超过省一级学校标准;科学性是指硬件的布局、功能都经过科学的设计论证,做到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美观实用;教育性是指硬件的设计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功能,符合培养现代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艺术性是指硬件建设符合美学原则,有现代化的审美观念,体现学校原有艺术教育的办学特色。
(1)校舍场馆设施 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实行功能分区。新建科艺楼、体育馆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专用功能室达24个,和课室比例超过1:1。科艺楼的楼层明确划分为劳技层、科学层、电脑层、美术层、音乐层、音像演播中心。
(2)教学配套设施 按照上述现代化课程内容、现代化教学策略的要求配置现代化教学设施,整体规划,分步到位。全部更新现有课室的电化教学设施,录音、放像、电视、实物投影等多种媒体配套进入课堂。专用教室的设施严格按照其功能的界定、区分配套设置,符合加强劳动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的要求。其中多媒体示范教室、音像图书馆、多功能综合教室、音像演播中心的建设要具有超前性、示范性。要把计算机的配套设施及其软件开发作为重点建设项目,逐步推广使用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及学校管理工作中,并逐步实现全校建成广播、电视、微机三位一体教育信息传播系统。
(3)校园环境设施 要美化、绿化、静化校园。校园整体气氛要体现时代精神和艺术特色。分步建设高中低层次的绿化带和师生休息的绿化亭园。重点建设好艺术长廊、植物园、气象站、天文馆。各楼层通道走廊的墙壁布置要精心设计,做到教育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并统一设计全校教育窗橱,设于校园场地通道的窗橱合计要不少于30米长,要发挥德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的功能,并充分显示学生的创作才能。
2、软环境的建设
要体现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趋势的有机结合。
(1)学校风气 包括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现代化学校风气应体现严谨、有序、奋发、向上的特征。整个学校要朝气蓬勃,充满生机。既有现代化社会的拼搏、竞争精神;又有中华礼仪之邦的文明礼貌的优良传统。
(2)人际氛围 包括领导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气氛。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所需要的互相理解、沟通、尊重应充分体现在领导、师生的人际关系中。现代化学校人际氛围的特征是:平等、民主、合作、愉悦,这是现代教育观念的反映,是实施和谐教育、合作教育、愉快教育所寻求的境界。这种宽松的人际关系的建设,有利于调动群体积极性,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3)校园文化 包括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系列标志和文化活动。现代化学校应有自己特色的校训、校徽、校歌、校旗、校服等,这有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学校的荣誉感。校园文化活动应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展示时代特色,体现多样性、自主性、创造性。既办好学校的传统节日: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又发动广大学生自由参与、自己组织各种读书会,以及自我教育、自娱自乐的活动。
四、实施现代化的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特征。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只是物质基础,是实施现代化的表层。现代化的管理意识、管理方法、管理制度是现代化教育的运行机制,是实施现代化的中深层。没有科学的现代化运行机制,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学校的办学目标。
实施现代化教育管理要具有:
1、现代化管理意识
要把系统科学、现代化教育科学的理论融汇在管理工作上去。
超前意识 要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坚持“三个面向”的办学方向,分析判断问题、作出重大决策都具有超前眼光。
整体意识 要从整体出发,统揽全局。运用整体原理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学校各项工作都要整体规划,整体协调,寻求整体最佳效益。
实验意识 要参与实验,坚持实验。以实验探求办学规律,以实验带出办学成果。要协调好实验工作和常规工作关系,保证实验机制有效地动作。
2、现代化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 实行双向目标管理及分层目标管理。根据办实验学校的特点,要把实验工作作为一个目标系统。学校系统的运作,要按照办学目标和实验目标,使各项工作互相协调,整体优化。对学校各部门工作的调控、评估,既重视整体工作的水平,又重视实验工作的水平。分层目标管理是把学校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各科组、级组中去。强化科组、年级的分层管理;明确管理职能,建立起便于统一协调、沟通合作的组织系统。各科组、级组及教师要围绕总目标,制定子目标,形成目标网络。
决策管理 系统科学决策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学校应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目标、决策、实施、反馈、评价的运作系统,其中关键是科学决策。学校的重大决策都应作系统分析,了解掌握信息动态,充分发挥学校顾问组、专家组的咨询、参谋作用,经过比较筛选,选择最佳决策方案,并通过实施、反馈、评价,不断修正、完善。
全方位管理 按照现代化的教育目标、教育时空的扩展,要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全方位管理。其特征是不单纯的局部分学科管理、单项教育管理,而要强化宏观、整体的管理。应按现代化素质教育目标要求,尤其是有待加强的科技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要按照现代课程结合的“三大板块”: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协调领导分工,使各类课程管理落实。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要统一规划,协调好班主任、少先队、各科组教师的工作,形成合力作用。
自组织管理 把系统科学协同论引进管理工作,提高系统自组织能力。实验工作在实施总目标前提下,可围绕主课题由教师自选子课题,自组织课题组,自我调控、实施,提高教师的自组织性,锻炼教师的自组织能力。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既有正确的导向,又重视自组织能力发展的教育。
3、现代化管理手段
要实现管理信息化、电脑化、网络化。建立信息资料库、计算机管理中心。
把计算机引入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联网,迅速收集,处理各种数据和信息,提供决策依据;建立各种资料档案,如教育实验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学生学习档案,运用计算机编制、检索、提取资料。随着软件的开发,逐步把计算机用于“校长办公系统”,教师熟悉使用计算机储存、统计、提取学生的学习成绩。
通过建立以上系列的现代化管理,使学校形成一个目标明确、决策科学、信息灵敏、调控有力、反馈及时,高效率、高质量的系统,以适应办好现代化学校的要求。